清晨的阳光越过张婶家的土坯墙,落在院中的老槐树上,将斑驳的树影投在老爷子的藤椅上。陈建国蹲下身,帮老爷子卷起裤腿 —— 膝盖肿得发亮,皮肤透着不正常的紫红色,轻轻按一下,老爷子就疼得龇牙。“张叔,您这关节炎是老毛病了吧?” 陈建国指尖贴着老爷子的膝盖,能感觉到皮下的僵硬,“之前是不是熬药时,火候没掌握好,药劲没全出来?”
老爷子叹了口气,声音沙哑:“可不是嘛!之前抓的药,熬的时候要么糊了底,要么煮得太淡,喝着没效果。” 赵二柱从药箱里取出竹筒温度计,红布套上的枫叶随着动作轻轻晃:“张叔,您别担心,我们用这个‘温度管子’熬药,火候准得很。” 他把温度计递给陈建国,转身去灶房查看 —— 土灶上的铁锅擦得锃亮,旁边堆着晒干的枫树枝,柴火切口还泛着潮气。
陈建国跟着进了灶房,教张婶 “控温技巧”:“水烧开后,把火调小,让温度计的红水印子停在‘八十’的刻度上,熬半个时辰就行。” 张婶凑过来盯着竹筒,手指点着刻度线:“这红道道真能看出热不热?比摸锅沿靠谱?” 陈建国笑着点头,从药箱里取出当归和人参,用刀切成薄片:“这些药材得慢熬,温度太高会把药效熬没,太低又出不来,这‘温度管子’就是帮咱们找个‘正好’的劲儿。”
小丫抱着布娃娃蹲在灶门口,帮着添柴火,枫树枝塞进灶膛时,发出 “噼啪” 的轻响,火星子跳出来,映得她的小脸通红。“叔叔,我看着火!” 她把小铲子横在膝盖上,眼睛盯着竹筒上的红水印,“红道道到‘八十’了,我就喊你!” 陈建国揉了揉她的头,刚要说话,就听见院门口传来脚步声 —— 是邻镇的刘郎中,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包草药。
“赵老弟,陈先生,我来看看老爷子!” 刘郎中走进灶房,看到竹筒温度计,眼睛一亮,“这就是你说的‘奇器’?果然比我那‘凭感觉’靠谱。” 他凑到锅边,看着红水印子停在刻度线上,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锅壁:“温度真匀!之前我给老爷子熬药,总怕煮不透,结果熬得太浓,老爷子喝了上火。”
半个时辰后,药熬好了,陈建国帮着把药倒进粗瓷碗里,药汁呈深褐色,飘着淡淡的药香。老爷子喝药时,小丫站在旁边,小声唱着《枫叶谣》:“枫树叶,红又红,挂在枝头像灯笼……” 老爷子喝着药,听着歌,嘴角慢慢勾起笑:“这小丫头的歌,比药还暖身子。”
到了傍晚,老爷子的膝盖肿消了些,能慢慢走动了。张婶要留他们吃饭,煮了红薯粥,还蒸了野菜包子。饭桌上,刘郎中跟陈建国聊起枫溪镇的秋收:“听说你们镇今年收成好,就是晒粮的架子不够用?我前几天去赶集,见你镇的李大婶抱着玉米,愁得直叹气。” 陈建国心里一动 —— 他之前帮赵二柱整理草药时,就听村民提过晒粮的难题,现在刘郎中又说起,倒让他想起了现代的晾衣架。
饭后返程,夕阳把枫树林染成金红色,枫叶落在路上,像铺了层红绒毯。小丫蹦蹦跳跳地捡枫叶,陈建国走在后面,跟赵二柱说:“二柱,咱们能不能做那种多层的架子晒粮?就像…… 就像把几个晒架叠起来,这样能放更多粮食。” 赵二柱愣了愣,挠了挠头:“叠起来?会不会塌?” 陈建国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用枫木做架子,再用竹篾编网,肯定结实。”
回到济世堂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枫树枝桠间的月光,像撒了把碎银。陈建国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摸着怀里的怀表,忽然觉得 —— 在枫溪镇帮人解决难题,比在写字楼里做策划踏实多了。那些熬药的温度、晒粮的烦恼,都是实实在在的日子,不像以前,每天盯着电脑屏幕,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夜风裹着枫叶的清香吹过来,陈建国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暖意:原来融入一个地方,从来不是靠说,是靠帮人把日子过好。
老爷子叹了口气,声音沙哑:“可不是嘛!之前抓的药,熬的时候要么糊了底,要么煮得太淡,喝着没效果。” 赵二柱从药箱里取出竹筒温度计,红布套上的枫叶随着动作轻轻晃:“张叔,您别担心,我们用这个‘温度管子’熬药,火候准得很。” 他把温度计递给陈建国,转身去灶房查看 —— 土灶上的铁锅擦得锃亮,旁边堆着晒干的枫树枝,柴火切口还泛着潮气。
陈建国跟着进了灶房,教张婶 “控温技巧”:“水烧开后,把火调小,让温度计的红水印子停在‘八十’的刻度上,熬半个时辰就行。” 张婶凑过来盯着竹筒,手指点着刻度线:“这红道道真能看出热不热?比摸锅沿靠谱?” 陈建国笑着点头,从药箱里取出当归和人参,用刀切成薄片:“这些药材得慢熬,温度太高会把药效熬没,太低又出不来,这‘温度管子’就是帮咱们找个‘正好’的劲儿。”
小丫抱着布娃娃蹲在灶门口,帮着添柴火,枫树枝塞进灶膛时,发出 “噼啪” 的轻响,火星子跳出来,映得她的小脸通红。“叔叔,我看着火!” 她把小铲子横在膝盖上,眼睛盯着竹筒上的红水印,“红道道到‘八十’了,我就喊你!” 陈建国揉了揉她的头,刚要说话,就听见院门口传来脚步声 —— 是邻镇的刘郎中,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包草药。
“赵老弟,陈先生,我来看看老爷子!” 刘郎中走进灶房,看到竹筒温度计,眼睛一亮,“这就是你说的‘奇器’?果然比我那‘凭感觉’靠谱。” 他凑到锅边,看着红水印子停在刻度线上,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锅壁:“温度真匀!之前我给老爷子熬药,总怕煮不透,结果熬得太浓,老爷子喝了上火。”
半个时辰后,药熬好了,陈建国帮着把药倒进粗瓷碗里,药汁呈深褐色,飘着淡淡的药香。老爷子喝药时,小丫站在旁边,小声唱着《枫叶谣》:“枫树叶,红又红,挂在枝头像灯笼……” 老爷子喝着药,听着歌,嘴角慢慢勾起笑:“这小丫头的歌,比药还暖身子。”
到了傍晚,老爷子的膝盖肿消了些,能慢慢走动了。张婶要留他们吃饭,煮了红薯粥,还蒸了野菜包子。饭桌上,刘郎中跟陈建国聊起枫溪镇的秋收:“听说你们镇今年收成好,就是晒粮的架子不够用?我前几天去赶集,见你镇的李大婶抱着玉米,愁得直叹气。” 陈建国心里一动 —— 他之前帮赵二柱整理草药时,就听村民提过晒粮的难题,现在刘郎中又说起,倒让他想起了现代的晾衣架。
饭后返程,夕阳把枫树林染成金红色,枫叶落在路上,像铺了层红绒毯。小丫蹦蹦跳跳地捡枫叶,陈建国走在后面,跟赵二柱说:“二柱,咱们能不能做那种多层的架子晒粮?就像…… 就像把几个晒架叠起来,这样能放更多粮食。” 赵二柱愣了愣,挠了挠头:“叠起来?会不会塌?” 陈建国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用枫木做架子,再用竹篾编网,肯定结实。”
回到济世堂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枫树枝桠间的月光,像撒了把碎银。陈建国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摸着怀里的怀表,忽然觉得 —— 在枫溪镇帮人解决难题,比在写字楼里做策划踏实多了。那些熬药的温度、晒粮的烦恼,都是实实在在的日子,不像以前,每天盯着电脑屏幕,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夜风裹着枫叶的清香吹过来,陈建国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暖意:原来融入一个地方,从来不是靠说,是靠帮人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