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日天好,秋阳把枫溪镇晒得暖融融的,连风里都裹着晒透的枫香。济世堂门口那块青石板,是陈建国前几日从后山搬来的,特意找赵二柱帮着磨平了边角,此刻正安安稳稳躺在空地上,石板面被阳光照得泛着淡青的光。他从院角捡了根枫树枝 —— 枝桠修得齐整,末梢还带着点新抽的嫩红,握在手里糙得正好,蘸了门口石缸里的清水,就成了支天然的笔。
小丫早早就蹲在石板旁等着了,辫梢上的红绳随着她晃腿的动作轻轻荡着,眼睛盯着陈建国手里的枫枝,像盼着糖的小雀。“今天教‘枫’字,” 陈建国蹲下身,手腕轻轻一压,枫枝蘸着的清水在石板上晕开,先写了 “木” 旁,竖画挺得直,像院外那棵老枫树的主干,再添两撇,活脱脱是斜伸的枝桠;接着写右边的 “风”,撇捺舒展,竟真像片被风托着的枫叶。
小丫看得眼睛都亮了,小手赶紧按在石板上,跟着笔画的痕迹描,指尖蹭得石板微凉,她却浑然不觉:“干哥!你看你看,这字的‘木’旁像极了俺昨天爬的那棵枫树枝,‘风’字就像叶子飘起来的样子!” 她边说边抬头,阳光落在她脸上,把绒毛都照得清清楚楚,嘴角还沾了点早上吃枫果糕的碎屑。
陈建国被她的模样逗笑,点头时指尖碰了碰她的发顶:“还真让你看出来了。” 这话刚落,小丫就急着要自己写,抢过枫枝时差点把水洒在衣襟上,她吐了吐舌头,学着陈建国的样子蘸水,可小手没力气,“风” 字的撇画一拉就没收住,斜斜地拖出老长,活像片被秋风吹得歪了身子的枫叶。她却不觉得丑,指着那歪笔画笑得露出小虎牙:“干哥你看!这是‘歪脖子枫’!就像后山那棵长在石头缝里的枫树,总歪着身子晒太阳!”
正闹着,就听见院外传来竹篮晃动的 “咯吱” 声,李大婶提着半篮刚摘的青菜走过来,蓝布围裙上还沾着点泥土。她一眼就看见石板上的字,脚步立刻停住,凑过来时还不忘把竹篮往石墩上放稳:“哎哟,陈先生还教小丫认字呢?这娃可机灵着,前儿个俺家鸡下蛋,让她帮着数,十几个蛋一个都没数错,还帮俺把破壳的蛋挑出来,说给她家母鸡补身子。”
小丫听见夸奖,胸脯立刻挺了起来,小手拉着李大婶的袖口晃了晃,声音里满是得意:“李大婶,俺还会写‘丫’字呢!干哥说,这字就是俺的名字,像俺的小辫子!” 说着就跑回石板旁,换了根更细的枫枝,在旁边的空处画了个小小的 “丫” 字,两笔分得开开的,真像她脑袋上扎着的两根小辫,末尾还特意点了两个小点,说是 “辫梢的红绳”。
李大婶看得眼角堆起细纹,伸手拍了拍小丫的头:“可不是嘛!这字跟俺们小丫一个样,俏生生的,看着就喜人。” 陈建国站在旁边看着小丫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该教她 “家” 字 —— 这孩子总跟着他在济世堂打转,却从没问过 “家” 是什么。他拿起枫枝刚要下笔,手腕却顿住了:“家” 该怎么解释?是他穿越前那个冷清清的公寓,林慧在客房住了半个月没跟他说过话,客厅的灯总只亮一盏?还是现在这济世堂,赵二柱每天早上会喊他吃粥,小丫总把最甜的枫果藏给他,灶台上永远飘着草药混着饭菜的香?
小丫见他半天没动笔,立刻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干哥,你咋不写了?是不是‘家’字很难写?俺不怕难,俺能学!” 陈建国蹲下身,把枫枝递到她手里,又轻轻握住她的小手,指尖能感受到她掌心的温热:“不难,‘家’就是有人生火做饭,有人等你回家。” 他带着小丫的手在石板上写 “家”,宝盖头写得宽宽的,像能遮风挡雨的屋顶,指着下面的 “豕” 字说:“这是猪,以前人家里养猪,就说明日子安稳,有饭吃,有人陪,这就是家的样子。”
小丫似懂非懂地眨眨眼,小手从陈建国手里抽出来,跑到院角的枫树下,捡了片刚落的枫叶 —— 红得正艳,边缘还带着点卷,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她把枫叶轻轻贴在 “家” 字的宝盖头下面,枫叶的红和石板上的水迹映在一起,竟格外好看:“那俺们济世堂算不算家?赵叔叔每天早上煮红薯粥,还会给俺留块糖;干哥教俺认字,还帮俺剪甘草;院里还有枫树叶飘进来,落在俺的小竹篮里。”
陈建国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温温的暖流从胸口漫到指尖。他没说话,只是伸手重新握住小丫手里的枫枝,这一次握得更紧了些 —— 原来他以前总以为 “家” 是钢筋水泥的房子,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却忘了 “家” 从来不是冰冷的物件,是有人把你放进她的惦记里,是有人会为你留一碗热粥,会把你的名字写成心上的字。
傍晚的阳光渐渐软了,石板上的水迹慢慢干了,“枫” 字和 “家” 字的痕迹一点点淡去,像被风收走了似的。小丫却不肯让 “家” 字消失,跑到枫树林里捡了一大堆枫叶,有深红的、浅红的,还有带点黄边的,她蹲在地上,把枫叶一片一片摆开,先摆宝盖头,再摆 “豕” 字,摆得歪歪扭扭,有的枫叶还叠在一起,她却耐心地调整,时不时抬头问陈建国:“干哥,这个‘屋顶’是不是太歪了?俺再挪挪。”
最后摆好的 “家” 字,红得像团小小的火焰,落在满地的青草里。小丫拍了拍手上的灰,拉着陈建国的手让他看:“干哥,这样字就不会没了!像把家种在枫树林里,风吹不走,太阳晒不坏,永远都在这儿。” 陈建国看着那片枫叶拼成的 “家”,又看了看小丫满是笑意的脸,忽然觉得怀里的怀表都不那么凉了 —— 原来家从来不用找,它就藏在有人为你拼枫叶的时光里,藏在枫香漫过的烟火里。
小丫早早就蹲在石板旁等着了,辫梢上的红绳随着她晃腿的动作轻轻荡着,眼睛盯着陈建国手里的枫枝,像盼着糖的小雀。“今天教‘枫’字,” 陈建国蹲下身,手腕轻轻一压,枫枝蘸着的清水在石板上晕开,先写了 “木” 旁,竖画挺得直,像院外那棵老枫树的主干,再添两撇,活脱脱是斜伸的枝桠;接着写右边的 “风”,撇捺舒展,竟真像片被风托着的枫叶。
小丫看得眼睛都亮了,小手赶紧按在石板上,跟着笔画的痕迹描,指尖蹭得石板微凉,她却浑然不觉:“干哥!你看你看,这字的‘木’旁像极了俺昨天爬的那棵枫树枝,‘风’字就像叶子飘起来的样子!” 她边说边抬头,阳光落在她脸上,把绒毛都照得清清楚楚,嘴角还沾了点早上吃枫果糕的碎屑。
陈建国被她的模样逗笑,点头时指尖碰了碰她的发顶:“还真让你看出来了。” 这话刚落,小丫就急着要自己写,抢过枫枝时差点把水洒在衣襟上,她吐了吐舌头,学着陈建国的样子蘸水,可小手没力气,“风” 字的撇画一拉就没收住,斜斜地拖出老长,活像片被秋风吹得歪了身子的枫叶。她却不觉得丑,指着那歪笔画笑得露出小虎牙:“干哥你看!这是‘歪脖子枫’!就像后山那棵长在石头缝里的枫树,总歪着身子晒太阳!”
正闹着,就听见院外传来竹篮晃动的 “咯吱” 声,李大婶提着半篮刚摘的青菜走过来,蓝布围裙上还沾着点泥土。她一眼就看见石板上的字,脚步立刻停住,凑过来时还不忘把竹篮往石墩上放稳:“哎哟,陈先生还教小丫认字呢?这娃可机灵着,前儿个俺家鸡下蛋,让她帮着数,十几个蛋一个都没数错,还帮俺把破壳的蛋挑出来,说给她家母鸡补身子。”
小丫听见夸奖,胸脯立刻挺了起来,小手拉着李大婶的袖口晃了晃,声音里满是得意:“李大婶,俺还会写‘丫’字呢!干哥说,这字就是俺的名字,像俺的小辫子!” 说着就跑回石板旁,换了根更细的枫枝,在旁边的空处画了个小小的 “丫” 字,两笔分得开开的,真像她脑袋上扎着的两根小辫,末尾还特意点了两个小点,说是 “辫梢的红绳”。
李大婶看得眼角堆起细纹,伸手拍了拍小丫的头:“可不是嘛!这字跟俺们小丫一个样,俏生生的,看着就喜人。” 陈建国站在旁边看着小丫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该教她 “家” 字 —— 这孩子总跟着他在济世堂打转,却从没问过 “家” 是什么。他拿起枫枝刚要下笔,手腕却顿住了:“家” 该怎么解释?是他穿越前那个冷清清的公寓,林慧在客房住了半个月没跟他说过话,客厅的灯总只亮一盏?还是现在这济世堂,赵二柱每天早上会喊他吃粥,小丫总把最甜的枫果藏给他,灶台上永远飘着草药混着饭菜的香?
小丫见他半天没动笔,立刻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干哥,你咋不写了?是不是‘家’字很难写?俺不怕难,俺能学!” 陈建国蹲下身,把枫枝递到她手里,又轻轻握住她的小手,指尖能感受到她掌心的温热:“不难,‘家’就是有人生火做饭,有人等你回家。” 他带着小丫的手在石板上写 “家”,宝盖头写得宽宽的,像能遮风挡雨的屋顶,指着下面的 “豕” 字说:“这是猪,以前人家里养猪,就说明日子安稳,有饭吃,有人陪,这就是家的样子。”
小丫似懂非懂地眨眨眼,小手从陈建国手里抽出来,跑到院角的枫树下,捡了片刚落的枫叶 —— 红得正艳,边缘还带着点卷,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她把枫叶轻轻贴在 “家” 字的宝盖头下面,枫叶的红和石板上的水迹映在一起,竟格外好看:“那俺们济世堂算不算家?赵叔叔每天早上煮红薯粥,还会给俺留块糖;干哥教俺认字,还帮俺剪甘草;院里还有枫树叶飘进来,落在俺的小竹篮里。”
陈建国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温温的暖流从胸口漫到指尖。他没说话,只是伸手重新握住小丫手里的枫枝,这一次握得更紧了些 —— 原来他以前总以为 “家” 是钢筋水泥的房子,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却忘了 “家” 从来不是冰冷的物件,是有人把你放进她的惦记里,是有人会为你留一碗热粥,会把你的名字写成心上的字。
傍晚的阳光渐渐软了,石板上的水迹慢慢干了,“枫” 字和 “家” 字的痕迹一点点淡去,像被风收走了似的。小丫却不肯让 “家” 字消失,跑到枫树林里捡了一大堆枫叶,有深红的、浅红的,还有带点黄边的,她蹲在地上,把枫叶一片一片摆开,先摆宝盖头,再摆 “豕” 字,摆得歪歪扭扭,有的枫叶还叠在一起,她却耐心地调整,时不时抬头问陈建国:“干哥,这个‘屋顶’是不是太歪了?俺再挪挪。”
最后摆好的 “家” 字,红得像团小小的火焰,落在满地的青草里。小丫拍了拍手上的灰,拉着陈建国的手让他看:“干哥,这样字就不会没了!像把家种在枫树林里,风吹不走,太阳晒不坏,永远都在这儿。” 陈建国看着那片枫叶拼成的 “家”,又看了看小丫满是笑意的脸,忽然觉得怀里的怀表都不那么凉了 —— 原来家从来不用找,它就藏在有人为你拼枫叶的时光里,藏在枫香漫过的烟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