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烘稻穗凝秋实,细辨焦痕怕失粮”
天刚蒙蒙亮,李大婶就背着一筐刚摘的青菜,来到了晒粮场。她把青菜放在烘干棚旁边的小灶台上,开始生火煮粥 —— 昨天陈建国说今天要早点开始烘稻子,她想着大家肯定饿,就特意来煮粥。“李大婶,你咋来这么早?” 陈建国刚走到晒粮场,就看见她在灶台边忙碌,烟雾缭绕中,李大婶的脸上满是笑意。
“俺想着大家今天要早起烘稻子,肯定没吃饭,就煮点粥,让大家垫垫肚子。” 李大婶掀开锅盖,粥的香味飘了出来,里面还放了红薯和玉米,看起来就好吃。“谢谢您,李大婶。” 陈建国走过去,帮她添了点柴火,“等下大家来了,肯定高兴。”
没过多久,村民们就陆续来了。周铁牛和刘三扛着枫木柴,赵二柱背着药箱(怕有人烘稻子累倒),小丫也背着小竹筐,里面装着她捡的枫木屑。“李大婶,你煮的粥真香!” 周铁牛凑到灶台边,深吸了一口气,逗得李大婶笑了:“等下煮好了,让你多喝两碗。”
早上的烘干工作从王大爷家的稻子开始。王大爷家的稻子不多,只有两百多斤,但发霉有点严重,陈建国特意嘱咐看火候的刘三:“多烘一会儿,别着急,一定要把霉味烘掉。” 刘三点点头,眼睛盯着怀表的指针,不敢有一点马虎 —— 昨天他踩空梯子撒了稻子,今天想好好表现,不让大家失望。
柴火点燃了,枫木屑烧起来的清香飘满了烘干棚。陈建国时不时走进棚子里,摸一摸稻子的温度,闻一闻有没有霉味。“温度刚好,继续保持。” 他对着刘三说,刘三赶紧应着,手里的柴火添得很均匀。赵二柱在棚子外面,给村民们测血压(他说烘稻子热,怕有人血压高),小丫则在旁边帮着递水,忙得不亦乐乎。
可烘到一半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刘三看怀表的指针快到午时了,想多添点柴火,可手一抖,把一捆枫木柴都扔了进去。“不好!” 陈建国刚好走进棚子,一看柴火堆得太多,浓烟一下子冒了起来,稻子的香味里,隐约透出点焦味。
“快把柴火扒出来!” 陈建国喊了一声,周铁牛赶紧跑进来,用铁耙把多余的柴火扒出来,刘三也慌了,赶紧帮忙,两人手忙脚乱地把柴火扒出来,浓烟才慢慢散了。陈建国摸了摸棚子里的稻子,还好,只是边缘有点发热,没焦。“没事,下次添柴火慢点,别着急。” 陈建国拍了拍刘三的肩膀,刘三的脸涨得通红:“俺下次一定小心,再也不毛躁了。”
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到稻子没焦,都松了口气。李大婶端着刚煮好的粥,走过来递给刘三一碗:“喝碗粥,歇会儿,别太自责,谁还没个失手的时候。” 刘三接过粥,喝了一口,眼泪差点掉下来 —— 以前他在村里总被人笑话 “笨”,可在这儿,没人笑话他,大家都安慰他,这让他心里暖暖的。
上午的烘干工作还算顺利,王大爷家的稻子烘好后,霉味全没了,金黄的稻子堆在旁边,像一小座金山。王大爷拉着陈建国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儿地作揖。“王大爷,您别这样,这是我应该做的。” 陈建国赶紧扶住他,心里也跟着激动 —— 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帮别人解决这么大的难处,比在公司做成功一个策划还开心。
中午的时候,大家围着灶台喝粥。粥里的红薯又甜又软,玉米也很香,村民们边喝边聊,说的都是烘稻子的事,说的都是今年的收成。“陈先生,俺家的稻子烘完后,想留一部分做种子,明年多种点。” 周铁牛喝着粥,忽然说,“今年的稻子好,明年肯定能多收。” 陈建国点点头:“好啊,留种子的时候,挑颗粒饱满的,这样明年才能长好。”
小丫喝着粥,忽然想起什么,跑回济世堂,拿了一张她画的画,递给陈建国:“叔叔,这是俺画的烘干棚,还有你和二柱叔叔,还有大家。” 画纸上,烘干棚是红色的(她用枫叶染的色),陈建国和赵二柱站在棚子旁边,村民们在搬稻子,小丫自己则画在最前面,手里还举着一把枫木屑。“真好看,俺要把它贴在济世堂的墙上。” 陈建国接过画,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红糖粥一样甜。
下午的阳光更暖了,烘干棚里的稻子一批接一批地烘好,晒粮场旁边的稻子堆越来越多,金黄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着光。陈建国看着这些稻子,忽然想起爷爷以前在枫林场种的树 —— 爷爷说,种树要踏实,要用心,才能长得高;现在他才明白,帮人也要踏实,也要用心,才能让人心里暖。
他摸了摸怀里的怀表,表盘暖暖的,好像爷爷在说:“建国,你长大了,懂得怎么踏实做人,怎么用心帮人了。” 陈建国对着怀表笑了笑,心里暗暗说:“爷爷,我会继续努力,帮村民们把稻子都烘好,帮大家把日子过好。”
天刚蒙蒙亮,李大婶就背着一筐刚摘的青菜,来到了晒粮场。她把青菜放在烘干棚旁边的小灶台上,开始生火煮粥 —— 昨天陈建国说今天要早点开始烘稻子,她想着大家肯定饿,就特意来煮粥。“李大婶,你咋来这么早?” 陈建国刚走到晒粮场,就看见她在灶台边忙碌,烟雾缭绕中,李大婶的脸上满是笑意。
“俺想着大家今天要早起烘稻子,肯定没吃饭,就煮点粥,让大家垫垫肚子。” 李大婶掀开锅盖,粥的香味飘了出来,里面还放了红薯和玉米,看起来就好吃。“谢谢您,李大婶。” 陈建国走过去,帮她添了点柴火,“等下大家来了,肯定高兴。”
没过多久,村民们就陆续来了。周铁牛和刘三扛着枫木柴,赵二柱背着药箱(怕有人烘稻子累倒),小丫也背着小竹筐,里面装着她捡的枫木屑。“李大婶,你煮的粥真香!” 周铁牛凑到灶台边,深吸了一口气,逗得李大婶笑了:“等下煮好了,让你多喝两碗。”
早上的烘干工作从王大爷家的稻子开始。王大爷家的稻子不多,只有两百多斤,但发霉有点严重,陈建国特意嘱咐看火候的刘三:“多烘一会儿,别着急,一定要把霉味烘掉。” 刘三点点头,眼睛盯着怀表的指针,不敢有一点马虎 —— 昨天他踩空梯子撒了稻子,今天想好好表现,不让大家失望。
柴火点燃了,枫木屑烧起来的清香飘满了烘干棚。陈建国时不时走进棚子里,摸一摸稻子的温度,闻一闻有没有霉味。“温度刚好,继续保持。” 他对着刘三说,刘三赶紧应着,手里的柴火添得很均匀。赵二柱在棚子外面,给村民们测血压(他说烘稻子热,怕有人血压高),小丫则在旁边帮着递水,忙得不亦乐乎。
可烘到一半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刘三看怀表的指针快到午时了,想多添点柴火,可手一抖,把一捆枫木柴都扔了进去。“不好!” 陈建国刚好走进棚子,一看柴火堆得太多,浓烟一下子冒了起来,稻子的香味里,隐约透出点焦味。
“快把柴火扒出来!” 陈建国喊了一声,周铁牛赶紧跑进来,用铁耙把多余的柴火扒出来,刘三也慌了,赶紧帮忙,两人手忙脚乱地把柴火扒出来,浓烟才慢慢散了。陈建国摸了摸棚子里的稻子,还好,只是边缘有点发热,没焦。“没事,下次添柴火慢点,别着急。” 陈建国拍了拍刘三的肩膀,刘三的脸涨得通红:“俺下次一定小心,再也不毛躁了。”
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到稻子没焦,都松了口气。李大婶端着刚煮好的粥,走过来递给刘三一碗:“喝碗粥,歇会儿,别太自责,谁还没个失手的时候。” 刘三接过粥,喝了一口,眼泪差点掉下来 —— 以前他在村里总被人笑话 “笨”,可在这儿,没人笑话他,大家都安慰他,这让他心里暖暖的。
上午的烘干工作还算顺利,王大爷家的稻子烘好后,霉味全没了,金黄的稻子堆在旁边,像一小座金山。王大爷拉着陈建国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儿地作揖。“王大爷,您别这样,这是我应该做的。” 陈建国赶紧扶住他,心里也跟着激动 —— 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帮别人解决这么大的难处,比在公司做成功一个策划还开心。
中午的时候,大家围着灶台喝粥。粥里的红薯又甜又软,玉米也很香,村民们边喝边聊,说的都是烘稻子的事,说的都是今年的收成。“陈先生,俺家的稻子烘完后,想留一部分做种子,明年多种点。” 周铁牛喝着粥,忽然说,“今年的稻子好,明年肯定能多收。” 陈建国点点头:“好啊,留种子的时候,挑颗粒饱满的,这样明年才能长好。”
小丫喝着粥,忽然想起什么,跑回济世堂,拿了一张她画的画,递给陈建国:“叔叔,这是俺画的烘干棚,还有你和二柱叔叔,还有大家。” 画纸上,烘干棚是红色的(她用枫叶染的色),陈建国和赵二柱站在棚子旁边,村民们在搬稻子,小丫自己则画在最前面,手里还举着一把枫木屑。“真好看,俺要把它贴在济世堂的墙上。” 陈建国接过画,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红糖粥一样甜。
下午的阳光更暖了,烘干棚里的稻子一批接一批地烘好,晒粮场旁边的稻子堆越来越多,金黄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着光。陈建国看着这些稻子,忽然想起爷爷以前在枫林场种的树 —— 爷爷说,种树要踏实,要用心,才能长得高;现在他才明白,帮人也要踏实,也要用心,才能让人心里暖。
他摸了摸怀里的怀表,表盘暖暖的,好像爷爷在说:“建国,你长大了,懂得怎么踏实做人,怎么用心帮人了。” 陈建国对着怀表笑了笑,心里暗暗说:“爷爷,我会继续努力,帮村民们把稻子都烘好,帮大家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