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果赠邻传暖意,稻香越镇引知音”
清晨的枫溪镇,飘着淡淡的枫果香味。陈建国刚走出济世堂,就看见李大婶提着一个篮子,站在门口。“陈先生,俺做了点枫果糕,你给邻镇的孙郎中送点去,谢谢他上次给小丫的草药。” 篮子里的枫果糕用油纸包着,还冒着热气,香味飘得很远。
“好啊,俺等下就去。” 陈建国接过篮子,心里暖暖的 —— 李大婶总是这样,记着别人的好,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分享。小丫跑过来,拉着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也去,俺想跟孙爷爷说,俺的咳嗽全好了。” 陈建国点点头,牵着她的手,往邻镇的方向走。
路上的枫树叶红得像火,落在地上,像铺了层红绒毯。小丫蹦蹦跳跳地捡枫叶,一会儿捡一片红的,一会儿捡一片黄的,很快就捡了一大把。“叔叔,俺要把枫叶送给孙爷爷,还有邻镇的小朋友。” 小丫把枫叶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一样。
走到邻镇的时候,孙郎中正在他的郎中馆里给人看病。看到陈建国和小丫,他赶紧放下手里的药包:“陈先生,小丫,你们咋来了?” 陈建国把枫果糕递给他:“这是李大婶做的,让俺给你送点来,谢谢你上次给小丫的草药。” 孙郎中接过枫果糕,闻了闻,笑着说:“李大婶太客气了,一点小事,还记着。”
小丫跑过去,拉着孙郎中的手:“孙爷爷,俺的咳嗽全好了,谢谢你的草药。” 她把怀里的枫叶递给孙郎中:“这是俺捡的枫叶,送给你。” 孙郎中接过枫叶,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谢谢小丫,这枫叶真好看,俺要好好收着。”
正在郎中馆看病的几个邻镇村民,看到陈建国,都围了过来:“陈先生,你啥时候教俺们搭烘干棚啊?俺家的稻子还等着烘呢。” 陈建国笑着说:“等俺们镇的稻子烘得差不多了,就来教你们,保证让大家的稻子都烘好。” 村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说要准备枫木和竹篾,就等陈建国来教。
从邻镇回来的路上,小丫看到路边有个卖糖葫芦的,拉着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想吃糖葫芦。” 陈建国摸了摸口袋,还有几串铜钱,是赵二柱给的月钱。“走,俺给你买。” 他领着小丫走到糖葫芦摊前,买了一串糖葫芦,小丫高兴地接过来,咬了一口,甜得眯起了眼睛:“真甜,比枫果糕还甜。”
回到枫溪镇的时候,晒粮场已经热闹起来了。周铁牛和刘三正在帮张婶搬稻子,赵二柱则在旁边看着火候,村民们都忙得热火朝天。“陈先生,你回来啦!” 赵二柱看到他,喊了一声,“俺们刚烘完王大爷家的稻子,正准备烘张婶家的。”
陈建国走过去,看了看烘好的稻子,金黄饱满,没有一点霉味。“不错,烘得很好。” 他对着赵二柱说,赵二柱笑着说:“都是按你教的方法来的,错不了。” 张婶走过来,递给陈建国一碗热水:“陈先生,你辛苦了,喝碗热水歇会儿。” 陈建国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暖到了心里。
下午的时候,烘干棚里的稻子烘得差不多了,陈建国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喝碗红糖粥。赵二柱早就煮好了粥,放在棚子旁边的小灶台上,村民们围过来,每人喝了一碗,甜丝丝的粥暖了胃,也暖了心。“陈先生,俺们以前总觉得,外乡人靠不住,可你来了之后,帮俺们解决了这么多难处,俺们都错了。” 栓柱喝着粥,忽然说,其他村民也跟着点头,都觉得以前不该怀疑陈建国。
陈建国笑了笑:“以前的事,别再提了,现在大家一起干,把稻子烘好,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村民们都纷纷点头,周铁牛说:“陈先生,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就在枫溪镇住下来,俺们把你当自家人。” 陈建国的心里一下子暖了,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外乡人,能被村民们当成自家人。
傍晚的时候,张婶家的稻子也烘完了。张婶特意拿了一袋新烘好的稻子,送给陈建国:“陈先生,这是俺家新烘好的稻子,你拿回去,磨成米,煮着吃,比买的米好吃。” 陈建国想推辞,可张婶硬是塞到他手里:“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弃俺家的稻子。” 陈建国只好收下,心里满是感激。
走在回济世堂的路上,陈建国手里提着张婶送的稻子,小丫拉着他的手,嘴里还哼着村里的儿歌。“叔叔,你以后真的要在枫溪镇住下来吗?” 小丫忽然问,眼里满是期待。陈建国摸了摸她的头:“俺也不知道,不过不管俺住不住在这里,都会来看你,来看大家的。” 小丫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月光洒在稻子上,像撒了层银粉。陈建国摸了摸怀里的怀表,表盘暖暖的,好像在说:“这里就是你的家,这里有你的家人。” 他忽然觉得,枫溪镇虽然是异时空的小镇,却比他以前的家还让他安心 —— 这里有真心待他的朋友,有把他当家人的村民,有让他觉得踏实的日子。
清晨的枫溪镇,飘着淡淡的枫果香味。陈建国刚走出济世堂,就看见李大婶提着一个篮子,站在门口。“陈先生,俺做了点枫果糕,你给邻镇的孙郎中送点去,谢谢他上次给小丫的草药。” 篮子里的枫果糕用油纸包着,还冒着热气,香味飘得很远。
“好啊,俺等下就去。” 陈建国接过篮子,心里暖暖的 —— 李大婶总是这样,记着别人的好,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分享。小丫跑过来,拉着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也去,俺想跟孙爷爷说,俺的咳嗽全好了。” 陈建国点点头,牵着她的手,往邻镇的方向走。
路上的枫树叶红得像火,落在地上,像铺了层红绒毯。小丫蹦蹦跳跳地捡枫叶,一会儿捡一片红的,一会儿捡一片黄的,很快就捡了一大把。“叔叔,俺要把枫叶送给孙爷爷,还有邻镇的小朋友。” 小丫把枫叶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一样。
走到邻镇的时候,孙郎中正在他的郎中馆里给人看病。看到陈建国和小丫,他赶紧放下手里的药包:“陈先生,小丫,你们咋来了?” 陈建国把枫果糕递给他:“这是李大婶做的,让俺给你送点来,谢谢你上次给小丫的草药。” 孙郎中接过枫果糕,闻了闻,笑着说:“李大婶太客气了,一点小事,还记着。”
小丫跑过去,拉着孙郎中的手:“孙爷爷,俺的咳嗽全好了,谢谢你的草药。” 她把怀里的枫叶递给孙郎中:“这是俺捡的枫叶,送给你。” 孙郎中接过枫叶,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谢谢小丫,这枫叶真好看,俺要好好收着。”
正在郎中馆看病的几个邻镇村民,看到陈建国,都围了过来:“陈先生,你啥时候教俺们搭烘干棚啊?俺家的稻子还等着烘呢。” 陈建国笑着说:“等俺们镇的稻子烘得差不多了,就来教你们,保证让大家的稻子都烘好。” 村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说要准备枫木和竹篾,就等陈建国来教。
从邻镇回来的路上,小丫看到路边有个卖糖葫芦的,拉着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想吃糖葫芦。” 陈建国摸了摸口袋,还有几串铜钱,是赵二柱给的月钱。“走,俺给你买。” 他领着小丫走到糖葫芦摊前,买了一串糖葫芦,小丫高兴地接过来,咬了一口,甜得眯起了眼睛:“真甜,比枫果糕还甜。”
回到枫溪镇的时候,晒粮场已经热闹起来了。周铁牛和刘三正在帮张婶搬稻子,赵二柱则在旁边看着火候,村民们都忙得热火朝天。“陈先生,你回来啦!” 赵二柱看到他,喊了一声,“俺们刚烘完王大爷家的稻子,正准备烘张婶家的。”
陈建国走过去,看了看烘好的稻子,金黄饱满,没有一点霉味。“不错,烘得很好。” 他对着赵二柱说,赵二柱笑着说:“都是按你教的方法来的,错不了。” 张婶走过来,递给陈建国一碗热水:“陈先生,你辛苦了,喝碗热水歇会儿。” 陈建国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暖到了心里。
下午的时候,烘干棚里的稻子烘得差不多了,陈建国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喝碗红糖粥。赵二柱早就煮好了粥,放在棚子旁边的小灶台上,村民们围过来,每人喝了一碗,甜丝丝的粥暖了胃,也暖了心。“陈先生,俺们以前总觉得,外乡人靠不住,可你来了之后,帮俺们解决了这么多难处,俺们都错了。” 栓柱喝着粥,忽然说,其他村民也跟着点头,都觉得以前不该怀疑陈建国。
陈建国笑了笑:“以前的事,别再提了,现在大家一起干,把稻子烘好,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村民们都纷纷点头,周铁牛说:“陈先生,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就在枫溪镇住下来,俺们把你当自家人。” 陈建国的心里一下子暖了,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外乡人,能被村民们当成自家人。
傍晚的时候,张婶家的稻子也烘完了。张婶特意拿了一袋新烘好的稻子,送给陈建国:“陈先生,这是俺家新烘好的稻子,你拿回去,磨成米,煮着吃,比买的米好吃。” 陈建国想推辞,可张婶硬是塞到他手里:“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弃俺家的稻子。” 陈建国只好收下,心里满是感激。
走在回济世堂的路上,陈建国手里提着张婶送的稻子,小丫拉着他的手,嘴里还哼着村里的儿歌。“叔叔,你以后真的要在枫溪镇住下来吗?” 小丫忽然问,眼里满是期待。陈建国摸了摸她的头:“俺也不知道,不过不管俺住不住在这里,都会来看你,来看大家的。” 小丫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月光洒在稻子上,像撒了层银粉。陈建国摸了摸怀里的怀表,表盘暖暖的,好像在说:“这里就是你的家,这里有你的家人。” 他忽然觉得,枫溪镇虽然是异时空的小镇,却比他以前的家还让他安心 —— 这里有真心待他的朋友,有把他当家人的村民,有让他觉得踏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