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棚燃火引邻客,山歌穿叶送暖香”
裹着枫树林的晨雾还没褪尽,像层薄纱贴在稻穗上,枫溪镇烘干棚的烟火已先一步钻透雾霭 —— 不是呛人的浓烟,是混着枫木清香的暖烟,卷着 “哎~稻子烘得金闪闪哟~” 的山歌,飘出二里地,绕着清溪镇的山梁转。
陈建国蹲在棚边的青石板上,拇指蹭过怀表磨得发亮的表壳,眼神跟着指针移到竹筒温度计上。那竹筒是他前几天找老木匠剖的老竹,打通了竹节,里面灌了过滤后的煤油,细玻璃管里的红线正稳稳停在 “三十八度” 的刻痕上 —— 这是他试了五回才定下的 “最佳烘干温标”。他指尖碰了碰竹筒壁,温温的,像揣着个暖炉,刚要把怀表揣回兜里,就听见身后传来 “哗啦” 的竹栏响动。
“这就是能把湿稻子烘成金粒儿的‘神棚’?” 清溪镇的李二牛扒着棚栏,粗糙的手掌攥得竹栏泛白,眼睛直勾勾盯着分层架上的稻谷,那眼神,像瞅着自家刚满月的娃。他昨儿在山梁上割草,听见枫溪这边的歌声震天响,还跟媳妇说 “准是枫溪祭枫神呢”,今早揣着俩红薯就跑过来,哪想是烘稻子?陈建国直起身,围裙上沾的稻壳簌簌往下掉,他顺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指了指棚里的竹篾架:“不是神棚,是给稻子‘盖透气被子’。你看最上层的竹篾,间距宽,风能钻进去散潮气;下层密些,能保住温度,就像给稻子分了‘上下铺’。底下的柴火也有讲究,得用半干的枫树枝,烧起来温乎不呛,离竹架三尺远,太近稻子会焦,太远又烘不透 —— 跟咱们冬天围炉烤火一个理。”
李二牛听得直点头,手还伸进去想摸把稻子,又赶紧缩回来,怕碰乱了。正说着,就见山道上走来个拎着布袋的人影,布袋上沾着枫树叶,栗子壳的刺戳得袋子沙沙响。“陈先生!可算找着你了!” 清溪镇的王镇长快步走来,额头上还挂着汗,把布袋往石桌上一放,“俺们镇那几十亩稻子,连着淋了三天雨,有的都发潮霉了,听说你这法子能救稻子,特意来学学!”
陈建国没藏私,拉着王镇长蹲到晒场边的空地上,捡起根枯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烘干棚的轮廓。立柱的位置画成小圆圈,还特意标了 “离地面三尺” 的记号,茅草顶的坡度用斜线画出来:“茅草得铺三层,最底下铺旧稻草,中间夹新茅草,顶上再盖层松针,漏不了雨还透气。立柱得用老松木,泡过桐油,能扛虫蛀。” 赵二柱正好扛着柴火过来,听见这话,凑过来补了句:“你们是没见,上次他教俺们‘垃圾分类’,连鸡粪都分‘湿垃圾’—— 说鸡粪混着稻壳能堆肥,纯鸡粪得单独存,比俺媳妇熬中药还精细!” 这话一出口,枫溪的村民先笑了,周铁牛手里的烟袋锅子都晃掉了灰,清溪镇的人也跟着笑,刚才的拘谨劲儿一下子没了。
日头升到头顶时,晨雾早散了,李大婶端着个大陶盆过来,陶盆里是刚煮好的红薯粥,红薯块浮在粥面上,皮都煮裂了,甜香飘得老远。“都来吃口热的!” 她吆喝着,又从竹篮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新烘的炒米 —— 刚从烘干棚里筛出来的,还带着点柴火的焦香,嚼起来脆生生的。
大家围着石桌蹲成一圈,李二牛抓了一把炒米往嘴里塞,嚼得咯吱响,连说 “香!比俺家晒了三天的米还够味!” 陈建国笑着递给他一碗粥,粥碗是粗瓷的,边缘还缺了个小口:“明年你们镇要是遇着连阴雨,别等稻子发霉,就来枫溪拉草图,咱们都是种稻子的,一根绳上的蚂蚱,互相帮衬才好。”
话音刚落,兜里的怀表忽然微微发烫,像是呼应着他心里的热乎劲。他摸了摸表盘,想起以前在城里的日子 —— 那时候他攥着策划案,生怕被同事偷了创意,开会时藏着掖着,连 PPT 都要加三道密码。可现在,他蹲在泥地上,把烘干的法子掰开揉碎了讲,看着王镇长在草图上记记号,看着李二牛把炒米往兜里揣,反倒觉得心里比拿了年度优秀策划还敞亮。
结尾抒情:“阳光透过枫树叶,把细碎的光斑洒在泥地的草图上,有的落在‘立柱’的小圆圈里,有的沾在陈建国的袖口上。粥香混着稻香漫过晒场,王镇长正跟周铁牛讨教柴火的挑选,李二牛帮李大婶收拾空碗,两镇的村民凑在一堆,你问一句‘竹篾在哪买’,我答一句‘控温咋看’,笑声裹着枫香飘得老远。陈建国望着这热热闹闹的模样,忽然懂了:真正的‘本事’从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策划案,不是用来在酒桌上炫耀的头衔,是能让隔壁镇的人笑着来学,能让大家的稻子都保住,能让陌生的乡邻因为一碗粥、一把炒米就热络起来。这份揣着烟火气的分享,比写字楼里的奖杯、电脑上的赞,更暖人心,也更踏实。”
裹着枫树林的晨雾还没褪尽,像层薄纱贴在稻穗上,枫溪镇烘干棚的烟火已先一步钻透雾霭 —— 不是呛人的浓烟,是混着枫木清香的暖烟,卷着 “哎~稻子烘得金闪闪哟~” 的山歌,飘出二里地,绕着清溪镇的山梁转。
陈建国蹲在棚边的青石板上,拇指蹭过怀表磨得发亮的表壳,眼神跟着指针移到竹筒温度计上。那竹筒是他前几天找老木匠剖的老竹,打通了竹节,里面灌了过滤后的煤油,细玻璃管里的红线正稳稳停在 “三十八度” 的刻痕上 —— 这是他试了五回才定下的 “最佳烘干温标”。他指尖碰了碰竹筒壁,温温的,像揣着个暖炉,刚要把怀表揣回兜里,就听见身后传来 “哗啦” 的竹栏响动。
“这就是能把湿稻子烘成金粒儿的‘神棚’?” 清溪镇的李二牛扒着棚栏,粗糙的手掌攥得竹栏泛白,眼睛直勾勾盯着分层架上的稻谷,那眼神,像瞅着自家刚满月的娃。他昨儿在山梁上割草,听见枫溪这边的歌声震天响,还跟媳妇说 “准是枫溪祭枫神呢”,今早揣着俩红薯就跑过来,哪想是烘稻子?陈建国直起身,围裙上沾的稻壳簌簌往下掉,他顺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指了指棚里的竹篾架:“不是神棚,是给稻子‘盖透气被子’。你看最上层的竹篾,间距宽,风能钻进去散潮气;下层密些,能保住温度,就像给稻子分了‘上下铺’。底下的柴火也有讲究,得用半干的枫树枝,烧起来温乎不呛,离竹架三尺远,太近稻子会焦,太远又烘不透 —— 跟咱们冬天围炉烤火一个理。”
李二牛听得直点头,手还伸进去想摸把稻子,又赶紧缩回来,怕碰乱了。正说着,就见山道上走来个拎着布袋的人影,布袋上沾着枫树叶,栗子壳的刺戳得袋子沙沙响。“陈先生!可算找着你了!” 清溪镇的王镇长快步走来,额头上还挂着汗,把布袋往石桌上一放,“俺们镇那几十亩稻子,连着淋了三天雨,有的都发潮霉了,听说你这法子能救稻子,特意来学学!”
陈建国没藏私,拉着王镇长蹲到晒场边的空地上,捡起根枯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烘干棚的轮廓。立柱的位置画成小圆圈,还特意标了 “离地面三尺” 的记号,茅草顶的坡度用斜线画出来:“茅草得铺三层,最底下铺旧稻草,中间夹新茅草,顶上再盖层松针,漏不了雨还透气。立柱得用老松木,泡过桐油,能扛虫蛀。” 赵二柱正好扛着柴火过来,听见这话,凑过来补了句:“你们是没见,上次他教俺们‘垃圾分类’,连鸡粪都分‘湿垃圾’—— 说鸡粪混着稻壳能堆肥,纯鸡粪得单独存,比俺媳妇熬中药还精细!” 这话一出口,枫溪的村民先笑了,周铁牛手里的烟袋锅子都晃掉了灰,清溪镇的人也跟着笑,刚才的拘谨劲儿一下子没了。
日头升到头顶时,晨雾早散了,李大婶端着个大陶盆过来,陶盆里是刚煮好的红薯粥,红薯块浮在粥面上,皮都煮裂了,甜香飘得老远。“都来吃口热的!” 她吆喝着,又从竹篮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新烘的炒米 —— 刚从烘干棚里筛出来的,还带着点柴火的焦香,嚼起来脆生生的。
大家围着石桌蹲成一圈,李二牛抓了一把炒米往嘴里塞,嚼得咯吱响,连说 “香!比俺家晒了三天的米还够味!” 陈建国笑着递给他一碗粥,粥碗是粗瓷的,边缘还缺了个小口:“明年你们镇要是遇着连阴雨,别等稻子发霉,就来枫溪拉草图,咱们都是种稻子的,一根绳上的蚂蚱,互相帮衬才好。”
话音刚落,兜里的怀表忽然微微发烫,像是呼应着他心里的热乎劲。他摸了摸表盘,想起以前在城里的日子 —— 那时候他攥着策划案,生怕被同事偷了创意,开会时藏着掖着,连 PPT 都要加三道密码。可现在,他蹲在泥地上,把烘干的法子掰开揉碎了讲,看着王镇长在草图上记记号,看着李二牛把炒米往兜里揣,反倒觉得心里比拿了年度优秀策划还敞亮。
结尾抒情:“阳光透过枫树叶,把细碎的光斑洒在泥地的草图上,有的落在‘立柱’的小圆圈里,有的沾在陈建国的袖口上。粥香混着稻香漫过晒场,王镇长正跟周铁牛讨教柴火的挑选,李二牛帮李大婶收拾空碗,两镇的村民凑在一堆,你问一句‘竹篾在哪买’,我答一句‘控温咋看’,笑声裹着枫香飘得老远。陈建国望着这热热闹闹的模样,忽然懂了:真正的‘本事’从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策划案,不是用来在酒桌上炫耀的头衔,是能让隔壁镇的人笑着来学,能让大家的稻子都保住,能让陌生的乡邻因为一碗粥、一把炒米就热络起来。这份揣着烟火气的分享,比写字楼里的奖杯、电脑上的赞,更暖人心,也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