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稻烘成金粒满,粥香漫巷谢亲邻”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从枫树叶的缝隙里漏进烘干棚的。陈建国伸手推开棚门时,金色的光瀑刚好裹住第一层烘干架 —— 架上的稻粒颗颗饱满,像撒了层碎金,指尖一碰,干爽的触感带着暖烘烘的温度,连指尖缝里都沾了淡淡的稻香。周铁牛跟在后面,粗粝的手掌抄起一把稻子,往空中一扬,金粒簌簌落下,落在他补丁的衣襟上:“好家伙!这烘得比晒了三天大太阳还透!”
李大婶挎着竹篮挤进来,不等陈建国动手,先抓了把稻子凑到嘴边,指尖捻着稻壳轻轻一搓,雪白的米粒就滚进嘴里。她嚼得慢悠悠,眼睛越眯越亮:“甜!比上年晒的新米还甜,嚼着有股子太阳的暖劲儿!” 小丫扒着烘干架的竹篾,踮着脚够不到稻子,急得拽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也要尝!俺也要尝!” 陈建国笑着弯腰,从架上捏了几粒搓好的米,递到小丫嘴里,小孩含着米,腮帮子鼓鼓的,含糊地喊:“甜!像吃了糖!”
这时,棚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李奶奶拄着枣木拐杖来了。她花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包着,袖口还沾着昨晚补衣裳的棉线,手里攥着个旧布袋子 —— 那是她装湿稻子的袋子,如今空着,却叠得整整齐齐。看见烘干架上属于自家的那筐稻子,李奶奶的手先颤了颤,走过去摸了摸稻粒,又回头拉着陈建国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陈先生啊,俺家那稻子泡了两天雨,俺夜里都睡不着,想着无儿无女的,稻子烂了冬天只能喝西北风…… 这要是没你,俺可咋活啊!”
陈建国赶紧用袖口帮李奶奶擦眼泪,另一只手拎过旁边装满烘干稻子的布袋子,递到她手里:“奶奶,您别这么说。昨天烘您的稻子时,周铁牛特意多烧了两把枯枝,李大婶还帮着翻了三回稻子,都是大伙一起帮的忙,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 李大婶也凑过来,拍着李奶奶的手背:“以后有难处就跟俺们说,咱枫溪人不兴看着乡亲受苦!” 李奶奶攥着布袋子,稻子的干爽透过布料传过来,她抹着眼泪笑了:“俺这就回去把稻子摊开晾晾,下午也来帮大伙烧火!”
转眼到了中午,晒场上的风都带着稻香。李大婶把竹篮往石头上一放,嗓门亮堂堂的:“大伙别忙了!新烘的米煮大锅粥,都来尝尝鲜!” 这话一喊,村民们立马响应 —— 张村长扛着家里最大的铁锅过来,锅底还沾着去年煮南瓜的痕迹;赵二柱拎着一筐刚从地里挖的红薯,红薯须子上还带着泥;周铁牛的媳妇端着一坛咸菜,坛口封着的油纸都没来得及拆;连李奶奶都拄着拐杖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包晒干的野菊花:“往粥里撒点,解腻!”
陈建国帮着架起柴火,小丫蹲在旁边,把红薯上的泥一点点抠掉,抠干净一个就往锅里递:“叔叔,这个红薯圆滚滚的,煮出来肯定甜!” 赵二柱往灶膛里添了根枯枝,火苗 “噼啪” 响着,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白汽,陈建国把新米倒进去时,米粒一沾热水就散开,不一会儿,淡淡的米香就飘了出来,越煮越浓,连隔壁家的大黄狗都摇着尾巴跑过来,蹲在晒场边盯着锅。
粥煮好时,整个枫溪镇仿佛都浸在粥香里。李大婶用大木勺搅了搅,粥稠得能挂住勺,她喊小丫来帮忙盛粥,小孩踮着脚端着粗瓷碗,先给李奶奶盛了一碗最稠的,还特意撒了点野菊花:“奶奶,多吃点,身体好,冬天就不怕冷了!” 李奶奶接过碗,热气熏得她眼睛亮晶晶的,舀了一勺喂给小丫:“俺家小丫乖,你也吃。”
陈建国端着一碗粥,找了棵枫树下的石头坐下。粥碗里的米软糯香甜,混着红薯的甜意,一口下去,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他摸了摸兜里的怀表,金属外壳微微发烫 —— 以前在城里,他的怀表是用来赶早高峰地铁、掐会议时间的,加班到深夜时,只能在便利店买杯速食粥,对着空荡荡的公寓楼喝,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可现在,晒场上满是笑声,周铁牛正跟赵二柱比谁喝得快,粥汁沾在下巴上也不在意;李大婶在给小孩们分咸菜,时不时往他们碗里添一勺粥;李奶奶坐在旁边,正给大家讲年轻时种稻子的事。
一片枫树叶被风吹落,刚好落在陈建国的粥碗里。他没捡,反而舀了一勺带着枫叶的粥,慢慢嚼着 —— 枫叶的清苦混着米香,竟多了份特别的味道。周围的村民看见,也没人在意,赵二柱还笑着说:“这是枫神给咱添的料,更甜!”
结尾抒情:“枫树叶在粥碗里轻轻晃着,没人刻意去捞,反而觉得这自然的馈赠,让粥香里多了份枫溪的心意。陈建国喝着热乎乎的粥,米粒的软糯、红薯的香甜、野菊花的清润,在嘴里慢慢化开,暖到了心里。他忽然懂了:所谓‘人间烟火’,从不是写字楼里的精致外卖,不是宴会上的山珍海味,是把一起烘好的新米,煮成一锅冒着热气的粥,你递我一碗,我给你添一勺;是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你帮我烘稻子,我陪你过冬天。这份热热闹闹的互助,这份不掺杂质的牵挂,就是最踏实、最暖心的幸福。”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从枫树叶的缝隙里漏进烘干棚的。陈建国伸手推开棚门时,金色的光瀑刚好裹住第一层烘干架 —— 架上的稻粒颗颗饱满,像撒了层碎金,指尖一碰,干爽的触感带着暖烘烘的温度,连指尖缝里都沾了淡淡的稻香。周铁牛跟在后面,粗粝的手掌抄起一把稻子,往空中一扬,金粒簌簌落下,落在他补丁的衣襟上:“好家伙!这烘得比晒了三天大太阳还透!”
李大婶挎着竹篮挤进来,不等陈建国动手,先抓了把稻子凑到嘴边,指尖捻着稻壳轻轻一搓,雪白的米粒就滚进嘴里。她嚼得慢悠悠,眼睛越眯越亮:“甜!比上年晒的新米还甜,嚼着有股子太阳的暖劲儿!” 小丫扒着烘干架的竹篾,踮着脚够不到稻子,急得拽陈建国的衣角:“叔叔,俺也要尝!俺也要尝!” 陈建国笑着弯腰,从架上捏了几粒搓好的米,递到小丫嘴里,小孩含着米,腮帮子鼓鼓的,含糊地喊:“甜!像吃了糖!”
这时,棚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李奶奶拄着枣木拐杖来了。她花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包着,袖口还沾着昨晚补衣裳的棉线,手里攥着个旧布袋子 —— 那是她装湿稻子的袋子,如今空着,却叠得整整齐齐。看见烘干架上属于自家的那筐稻子,李奶奶的手先颤了颤,走过去摸了摸稻粒,又回头拉着陈建国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陈先生啊,俺家那稻子泡了两天雨,俺夜里都睡不着,想着无儿无女的,稻子烂了冬天只能喝西北风…… 这要是没你,俺可咋活啊!”
陈建国赶紧用袖口帮李奶奶擦眼泪,另一只手拎过旁边装满烘干稻子的布袋子,递到她手里:“奶奶,您别这么说。昨天烘您的稻子时,周铁牛特意多烧了两把枯枝,李大婶还帮着翻了三回稻子,都是大伙一起帮的忙,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 李大婶也凑过来,拍着李奶奶的手背:“以后有难处就跟俺们说,咱枫溪人不兴看着乡亲受苦!” 李奶奶攥着布袋子,稻子的干爽透过布料传过来,她抹着眼泪笑了:“俺这就回去把稻子摊开晾晾,下午也来帮大伙烧火!”
转眼到了中午,晒场上的风都带着稻香。李大婶把竹篮往石头上一放,嗓门亮堂堂的:“大伙别忙了!新烘的米煮大锅粥,都来尝尝鲜!” 这话一喊,村民们立马响应 —— 张村长扛着家里最大的铁锅过来,锅底还沾着去年煮南瓜的痕迹;赵二柱拎着一筐刚从地里挖的红薯,红薯须子上还带着泥;周铁牛的媳妇端着一坛咸菜,坛口封着的油纸都没来得及拆;连李奶奶都拄着拐杖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包晒干的野菊花:“往粥里撒点,解腻!”
陈建国帮着架起柴火,小丫蹲在旁边,把红薯上的泥一点点抠掉,抠干净一个就往锅里递:“叔叔,这个红薯圆滚滚的,煮出来肯定甜!” 赵二柱往灶膛里添了根枯枝,火苗 “噼啪” 响着,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白汽,陈建国把新米倒进去时,米粒一沾热水就散开,不一会儿,淡淡的米香就飘了出来,越煮越浓,连隔壁家的大黄狗都摇着尾巴跑过来,蹲在晒场边盯着锅。
粥煮好时,整个枫溪镇仿佛都浸在粥香里。李大婶用大木勺搅了搅,粥稠得能挂住勺,她喊小丫来帮忙盛粥,小孩踮着脚端着粗瓷碗,先给李奶奶盛了一碗最稠的,还特意撒了点野菊花:“奶奶,多吃点,身体好,冬天就不怕冷了!” 李奶奶接过碗,热气熏得她眼睛亮晶晶的,舀了一勺喂给小丫:“俺家小丫乖,你也吃。”
陈建国端着一碗粥,找了棵枫树下的石头坐下。粥碗里的米软糯香甜,混着红薯的甜意,一口下去,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他摸了摸兜里的怀表,金属外壳微微发烫 —— 以前在城里,他的怀表是用来赶早高峰地铁、掐会议时间的,加班到深夜时,只能在便利店买杯速食粥,对着空荡荡的公寓楼喝,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可现在,晒场上满是笑声,周铁牛正跟赵二柱比谁喝得快,粥汁沾在下巴上也不在意;李大婶在给小孩们分咸菜,时不时往他们碗里添一勺粥;李奶奶坐在旁边,正给大家讲年轻时种稻子的事。
一片枫树叶被风吹落,刚好落在陈建国的粥碗里。他没捡,反而舀了一勺带着枫叶的粥,慢慢嚼着 —— 枫叶的清苦混着米香,竟多了份特别的味道。周围的村民看见,也没人在意,赵二柱还笑着说:“这是枫神给咱添的料,更甜!”
结尾抒情:“枫树叶在粥碗里轻轻晃着,没人刻意去捞,反而觉得这自然的馈赠,让粥香里多了份枫溪的心意。陈建国喝着热乎乎的粥,米粒的软糯、红薯的香甜、野菊花的清润,在嘴里慢慢化开,暖到了心里。他忽然懂了:所谓‘人间烟火’,从不是写字楼里的精致外卖,不是宴会上的山珍海味,是把一起烘好的新米,煮成一锅冒着热气的粥,你递我一碗,我给你添一勺;是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你帮我烘稻子,我陪你过冬天。这份热热闹闹的互助,这份不掺杂质的牵挂,就是最踏实、最暖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