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畔枫红凝晓露,村声绕巷唤新晨”
天刚蒙蒙亮,枫溪镇的青石板路还沾着夜露,“建国井” 边就传来了木桶碰撞的脆响。李大婶挎着两只半旧的木桶,踩着落满枫叶的路往井边赶,刚到巷口就看见王婶蹲在井栏边,正用井水浣洗衣物。井水清得能映出枫树梢的红,王婶把粗布衣裳放进木盆,一揉一搓间,水花溅在井栏的枫木牌匾上,“建国井” 三个字被润得愈发鲜亮。
“他李大婶,你来得早啊!” 王婶抬头看见李大婶,笑着招手,“这井水是真养人,昨天我用它洗了被套,晒在枫树下,晚上睡觉都能闻着股清甜味儿!” 李大婶放下木桶,探头往井里瞅了瞅,井水泛着细碎的光,映得她脸上的皱纹都软了:“可不是嘛!俺家那小孙子,昨天喝了这井水,连说比糖水还甜,今天非要让俺多打两桶回去,说要给小伙伴们尝尝。”
说话间,巷子里的人渐渐多了。狗蛋领着几个半大孩子,扛着小木桶跑过来,吵着要 “跟陈先生学打水”。陈建国刚从济世堂出来,粗布褂子上还沾着点草药屑,听见孩子们的喊声,笑着走过去:“打水得先把桶放稳,不然会掉井里哦!” 他拿起一只小木桶,示范着把绳子绕在手上,慢慢往下放,木桶 “咚” 地一声沉进水里,提上来时满桶清水晃荡,溅了狗蛋一裤脚。
“陈先生,这井水会不会越用越少啊?” 狗蛋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忽闪着眼睛问。旁边几个村民也跟着点头,显然也有这顾虑 —— 毕竟大旱还没完全过去,谁都怕这好不容易来的水源又断了。陈建国蹲下身,捡起块扁平的枫树叶,舀了点井水放在上面:“你们看,这井水就像枫树林的根,藏在地下的水多着呢,只要咱们别浪费,它就会一直冒出来。”
可村民们没听过 “地下水” 的说法,张村长摸着下巴琢磨:“你是说,这地下藏着‘水神’?专门给咱们枫溪送水来的?” 陈建国哭笑不得,只能换个说法:“差不多是这意思,不过这‘水神’不用咱们拜,只要咱们好好护着这口井,别往里面扔脏东西,它就会一直帮咱们。” 村民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狗蛋突然举手:“那咱们给井边种点枫树吧!枫树护着井,井就不会干了!” 这话引得众人都笑了,张村长拍了拍狗蛋的头:“这主意好!明天咱们就去后山挖几棵小枫苗,种在井边!”
临近中午,太阳升得高了,枫树叶上的露珠渐渐蒸发,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枫香和井水的清甜。陈建国坐在井边的石凳上,看着村民们来来往往打水,有的用井水浇菜园,有的拎着木桶往家走,孩子们则围着井边追逐打闹,把枫叶踢得漫天飞。赵二柱端着碗红薯粥走过来,递到他手里:“快趁热喝,俺加了点枫果干,甜得很。”
陈建国接过粥碗,粥香混着枫果的甜扑面而来。他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抬头看向不远处的枫树林,红叶在阳光下像跳动的火焰。“二柱,” 他轻声说,“以前在城里,总觉得日子过得慌慌张张,不知道忙些啥。现在在这儿,看着大家用井水过日子,心里倒踏实得很。” 赵二柱在他身边坐下,望着井边的人群:“日子本来就是这样,有口热饭,有处安身,身边有能说上话的人,就挺好。”
午后,怀表突然在怀里轻轻发烫。陈建国掏出来,表盘里渐渐映出模糊的画面 —— 是林慧在厨房收拾,灶台上摆着个空的红烧肉砂锅。“乐乐,昨天的红烧肉好吃不?” 林慧的声音从怀表里传来,带着点笑意。“好吃!妈,你下次再做,等爸回来一起吃!” 乐乐的声音跟着响起,还有碗筷碰撞的脆响。陈建国把怀表贴在胸口,眼眶有点发热,他想起昨天村民们端来的炖鸡、腊肉,想起赵二柱的红薯粥,忽然觉得,不管在哪个时空,“吃” 里藏着的,都是最实在的牵挂。
夕阳西下时,井边的红灯笼又被点亮了,红绸穗子在风里晃荡,映得井水都泛着红。村民们渐渐散去,陈建国和赵二柱一起把井栏擦干净,又在旁边摆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莫扔杂物,护井惜水”—— 是陈建国用毛笔写的,赵二柱在旁边画了片小小的枫叶。晚风拂过枫树梢,红叶簌簌落在井边,像给井栏盖了层红绒毯。陈建国摸着怀表,心里默念:“林慧、乐乐,你们看,我在这儿有了一口井,有了一群牵挂我的人。等我回去,咱们也把家过得这么暖。”
结尾哲思:原来中年人的踏实,从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看着自己挖的井滋养一方人,能听着陌生却温暖的乡音绕在耳边,能把他乡的晨光与暮色,都过成心里安稳的模样。这口井里装的不只是清水,还有枫溪的善意,和他终于找回来的 “过日子” 的底气。
天刚蒙蒙亮,枫溪镇的青石板路还沾着夜露,“建国井” 边就传来了木桶碰撞的脆响。李大婶挎着两只半旧的木桶,踩着落满枫叶的路往井边赶,刚到巷口就看见王婶蹲在井栏边,正用井水浣洗衣物。井水清得能映出枫树梢的红,王婶把粗布衣裳放进木盆,一揉一搓间,水花溅在井栏的枫木牌匾上,“建国井” 三个字被润得愈发鲜亮。
“他李大婶,你来得早啊!” 王婶抬头看见李大婶,笑着招手,“这井水是真养人,昨天我用它洗了被套,晒在枫树下,晚上睡觉都能闻着股清甜味儿!” 李大婶放下木桶,探头往井里瞅了瞅,井水泛着细碎的光,映得她脸上的皱纹都软了:“可不是嘛!俺家那小孙子,昨天喝了这井水,连说比糖水还甜,今天非要让俺多打两桶回去,说要给小伙伴们尝尝。”
说话间,巷子里的人渐渐多了。狗蛋领着几个半大孩子,扛着小木桶跑过来,吵着要 “跟陈先生学打水”。陈建国刚从济世堂出来,粗布褂子上还沾着点草药屑,听见孩子们的喊声,笑着走过去:“打水得先把桶放稳,不然会掉井里哦!” 他拿起一只小木桶,示范着把绳子绕在手上,慢慢往下放,木桶 “咚” 地一声沉进水里,提上来时满桶清水晃荡,溅了狗蛋一裤脚。
“陈先生,这井水会不会越用越少啊?” 狗蛋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忽闪着眼睛问。旁边几个村民也跟着点头,显然也有这顾虑 —— 毕竟大旱还没完全过去,谁都怕这好不容易来的水源又断了。陈建国蹲下身,捡起块扁平的枫树叶,舀了点井水放在上面:“你们看,这井水就像枫树林的根,藏在地下的水多着呢,只要咱们别浪费,它就会一直冒出来。”
可村民们没听过 “地下水” 的说法,张村长摸着下巴琢磨:“你是说,这地下藏着‘水神’?专门给咱们枫溪送水来的?” 陈建国哭笑不得,只能换个说法:“差不多是这意思,不过这‘水神’不用咱们拜,只要咱们好好护着这口井,别往里面扔脏东西,它就会一直帮咱们。” 村民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狗蛋突然举手:“那咱们给井边种点枫树吧!枫树护着井,井就不会干了!” 这话引得众人都笑了,张村长拍了拍狗蛋的头:“这主意好!明天咱们就去后山挖几棵小枫苗,种在井边!”
临近中午,太阳升得高了,枫树叶上的露珠渐渐蒸发,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枫香和井水的清甜。陈建国坐在井边的石凳上,看着村民们来来往往打水,有的用井水浇菜园,有的拎着木桶往家走,孩子们则围着井边追逐打闹,把枫叶踢得漫天飞。赵二柱端着碗红薯粥走过来,递到他手里:“快趁热喝,俺加了点枫果干,甜得很。”
陈建国接过粥碗,粥香混着枫果的甜扑面而来。他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抬头看向不远处的枫树林,红叶在阳光下像跳动的火焰。“二柱,” 他轻声说,“以前在城里,总觉得日子过得慌慌张张,不知道忙些啥。现在在这儿,看着大家用井水过日子,心里倒踏实得很。” 赵二柱在他身边坐下,望着井边的人群:“日子本来就是这样,有口热饭,有处安身,身边有能说上话的人,就挺好。”
午后,怀表突然在怀里轻轻发烫。陈建国掏出来,表盘里渐渐映出模糊的画面 —— 是林慧在厨房收拾,灶台上摆着个空的红烧肉砂锅。“乐乐,昨天的红烧肉好吃不?” 林慧的声音从怀表里传来,带着点笑意。“好吃!妈,你下次再做,等爸回来一起吃!” 乐乐的声音跟着响起,还有碗筷碰撞的脆响。陈建国把怀表贴在胸口,眼眶有点发热,他想起昨天村民们端来的炖鸡、腊肉,想起赵二柱的红薯粥,忽然觉得,不管在哪个时空,“吃” 里藏着的,都是最实在的牵挂。
夕阳西下时,井边的红灯笼又被点亮了,红绸穗子在风里晃荡,映得井水都泛着红。村民们渐渐散去,陈建国和赵二柱一起把井栏擦干净,又在旁边摆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莫扔杂物,护井惜水”—— 是陈建国用毛笔写的,赵二柱在旁边画了片小小的枫叶。晚风拂过枫树梢,红叶簌簌落在井边,像给井栏盖了层红绒毯。陈建国摸着怀表,心里默念:“林慧、乐乐,你们看,我在这儿有了一口井,有了一群牵挂我的人。等我回去,咱们也把家过得这么暖。”
结尾哲思:原来中年人的踏实,从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看着自己挖的井滋养一方人,能听着陌生却温暖的乡音绕在耳边,能把他乡的晨光与暮色,都过成心里安稳的模样。这口井里装的不只是清水,还有枫溪的善意,和他终于找回来的 “过日子” 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