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雾漫卷遮前路,童声穿雾引迷踪”
刚走出滑石沟,山雾就像被人掀开的棉絮,慢悠悠地漫了过来。起初还是淡淡的一层,贴在枫树叶上,像裹了层薄糖霜;走了没几步,雾就浓了,白茫茫的一片,把远处的枫树都泡成了模糊的影子,连脚下的路都变得虚虚实实 —— 明明看着是平地,踩下去才发现是浅浅的土坑,溅得裤脚又多了些泥点。
陈建国停下脚步,掏出怀表按了按,表盘没亮,只有黄铜壳子贴着掌心的温度。货郎明明说 “出了沟往南走,半个时辰准能看到邻镇的烟囱”,可现在别说烟囱,连半个人影都没有。他拄着拐杖转了个圈,雾里的枫树林像蹲在暗处的巨人,枝桠伸出来,影影绰绰的,竟有点让人发慌。
“小丫还等着药呢……” 他对着雾轻声嘀咕,指尖攥紧了拐杖 —— 顶端的红枫叶早被溪水冲掉了,木茬磨得手心发疼。正想凭着记忆往南走,忽然听见前面的雾里传来声音,不是风声,是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声音穿过雾气,像浸了温水的棉线,轻轻绕在耳边,不脆,却很稳,带着孩童特有的认真。陈建国心里一动 —— 有读书声就有人家,说不定能问到路。他顺着声音往前走,雾气钻进衣领,凉得他缩了缩脖子,却不敢走快,怕又踩滑了摔着,怀里的药钱和怀表可经不起再折腾。
走了约莫百十来步,雾忽然淡了些,露出个小小的院子 —— 院墙是用黄泥糊的,墙头爬着几株牵牛花,已经谢了,只剩枯藤绕着木杆。院子里立着间瓦房,门口挂着块木匾,漆皮掉了大半,却能看清 “启蒙堂” 三个字,是用墨写的,笔画遒劲,透着股书香气。
瓦房的门没关,能看到里面摆着几张矮桌,十几个穿着粗布衫的小孩,头扎着小辫,脚踩着布鞋,跟着前面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先生背对着门,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点墨渍,手里拿着根木尺,轻轻敲着桌面,跟着念:“苟不教,性乃迁……”
陈建国站在院门口,有点犹豫 —— 怕打扰孩子们读书,可要是不问路,说不定真要在雾里绕到天黑。正琢磨着,屋里突然传来个脆生生的声音:“先生!门口有个拄拐的叔叔!”
说话的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屁孩,坐在最靠门的位置,手里还攥着支毛笔,墨汁沾了满手,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陈建国看。这下,所有孩子都停了读书,齐刷刷地转头,像一群好奇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他的拐杖是木头做的!”“他衣服上有泥!”
先生回过头,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了大半,用根木簪绾在脑后,鼻梁上架着副铜框眼镜,镜片有点模糊,却挡不住眼里的温和。他放下木尺,轻手轻脚地走出屋,生怕踩着屋里的小板凳,走到陈建国面前,拱手作揖:“这位兄台,可是在雾里迷了路?”
陈建国赶紧回礼,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啊,俺想去邻镇买药,给个六岁的小姑娘治风寒,结果雾太大,走岔了方向。” 他怕先生听不懂 “买药” 的急事,蹲下来,捡起地上根细细的枫树枝,在泥地上慢慢画 —— 先画个圆圆的药瓶,瓶口画个小塞子,再画个小小的人影,扎着小辫,旁边画个叉,意思是 “小姑娘生病了”。
树枝在泥地上蹭得沙沙响,先生凑过来看,眼镜滑到了鼻尖上,他也没扶,盯着地上的画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拍了下手:“兄台这是来给孩子们教画画的吧?这药瓶画得真像,连瓶塞的纹路都有!还有这小娃娃,辫子画得活灵活现,比俺上次见的画先生还厉害!”
陈建国愣了 —— 手里的树枝还停在小娃娃的衣角上,半天没反应过来。他赶紧把树枝扔了,摆着手解释:“不是不是,俺不是画先生!俺就是来问路的,想知道去邻镇的药铺怎么走,俺家小姑娘还等着药呢,不能耽误。”
先生这才明白过来,笑着扶了扶眼镜,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墨渍:“瞧俺这眼神,光顾着看画了,倒把正事忘了!你要去的邻镇,往东南方向走,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 那边有片老枫树林,过了树林就能看见镇口的石狮子。不过这雾天路滑,你拄着拐,怕是不好走。”
他回头喊了声:“小石头!出来一下!” 屋里很快跑出来个十来岁的男孩,个子不高,背着个蓝布包,包角缝着块补丁,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拼的,手里还拿着个布卷,看样子是刚写完的字。“爹,咋了?” 男孩声音洪亮,带着少年人的劲。
“你不是要去邻镇给你娘送布吗?” 先生摸了摸男孩的头,“这位兄台要去邻镇买药,你顺路带他一段,路上照顾着点,别让他再走岔了。”
小石头眼睛一亮,看着陈建国的拐杖,又看了看他身上的泥,笑着点头:“好!俺娘说邻镇的药铺老板是俺舅姥爷,俺熟!” 他转向陈建国,挺了挺胸:“叔叔,俺带你走,俺知道条近路,比东南方向还快!”
临走前,先生转身回屋,很快拿出张宣纸,卷成筒状,塞到陈建国手里:“这纸是俺上次去县城买的,厚实,你拿着,雾大的时候能挡挡,也能当个路标 —— 要是实在看不清,就把纸展开,对着太阳的方向,纸透出来的光比手挡着清楚。”
陈建国捏着宣纸,能闻到纸上淡淡的墨香,边角还留着裁纸刀的印子,显然是先生特意留着没用的好纸。他心里暖烘烘的 —— 以前在城里,别说问路,就是想问个洗手间,都得看人家的脸色,有的保安还会不耐烦地挥手 “不知道”;可在这山里的私塾,素不相识的先生,不仅没嫌他麻烦,还特意让儿子带路,给了他好纸。
跟着小石头往邻镇走,男孩话很多,一路走一路聊:“叔叔,你是枫溪镇来的吧?俺听俺爹说,枫溪镇有个‘陈先生’,会做能烘干稻谷的棚子,去年秋收的时候,邻镇的人都去看了,说比老辈人传的法子还好用!”
陈建国愣了愣,没想到自己在邻镇还有 “名气”,笑着摇摇头:“那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是枫溪镇的村民一起想的法子,俺就是出了个主意。”
“那也很厉害啊!” 小石头眼睛里满是崇拜,“俺爹说,能帮大家解决难处的,都是好人。对了叔叔,你给小姑娘买的药,是不是跟枫溪镇的赵二柱郎中的药一样好?俺娘上次风寒,就是吃了赵郎中的药好的,说他的药不苦,还带点甜。”
“是啊,二柱哥的药很好。” 提到赵二柱,陈建国心里软了些,“这次就是二柱哥让俺来买甘草的,小丫的风寒,得用甘草熬药才好得快。”
聊着聊着,雾慢慢散了,像被风吹开的纱帘,一点一点露出远处的景物 —— 先是枫树林的顶,再是矮矮的灌木丛,最后能看到邻镇的屋顶,青灰色的瓦顶露出来,还飘着几缕炊烟,在雾里像淡淡的墨线。
小石头指着前面,兴奋地喊:“叔叔你看!那就是邻镇!镇东头那个挂着‘仁心堂’木匾的就是药铺,俺舅姥爷就在里面!”
陈建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雾虽然遮住了路,却让他遇见了好心的先生和活泼的小石头,不然他还不知道要在雾里绕多久。他摸了摸怀里的宣纸,又摸了摸怀表,忽然觉得,这雾里的 “迷路”,倒像是特意安排的 —— 让他在慌慌张张的赶路人,也能停下来,接住陌生人递来的暖。
结尾哲思:雾会遮住路的方向,会模糊远方的影子,却遮不住人心底的暖 —— 是先生递来的宣纸,是小石头热情的带路,是孩子们好奇却无恶意的打量。那些你以为的 “意外迷路”,或许不是走岔了路,而是命运在帮你遇见该遇见的人;那些你不经意间做的小事,比如帮村民建烘干棚,比如给赵二柱搭把手,早已在别处生根发芽,成了别人口中 “厉害” 的证明。原来 “温暖” 从来都是相互的,你为别人点亮过的光,总有一天会在你迷路时,为你照亮方向。
刚走出滑石沟,山雾就像被人掀开的棉絮,慢悠悠地漫了过来。起初还是淡淡的一层,贴在枫树叶上,像裹了层薄糖霜;走了没几步,雾就浓了,白茫茫的一片,把远处的枫树都泡成了模糊的影子,连脚下的路都变得虚虚实实 —— 明明看着是平地,踩下去才发现是浅浅的土坑,溅得裤脚又多了些泥点。
陈建国停下脚步,掏出怀表按了按,表盘没亮,只有黄铜壳子贴着掌心的温度。货郎明明说 “出了沟往南走,半个时辰准能看到邻镇的烟囱”,可现在别说烟囱,连半个人影都没有。他拄着拐杖转了个圈,雾里的枫树林像蹲在暗处的巨人,枝桠伸出来,影影绰绰的,竟有点让人发慌。
“小丫还等着药呢……” 他对着雾轻声嘀咕,指尖攥紧了拐杖 —— 顶端的红枫叶早被溪水冲掉了,木茬磨得手心发疼。正想凭着记忆往南走,忽然听见前面的雾里传来声音,不是风声,是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声音穿过雾气,像浸了温水的棉线,轻轻绕在耳边,不脆,却很稳,带着孩童特有的认真。陈建国心里一动 —— 有读书声就有人家,说不定能问到路。他顺着声音往前走,雾气钻进衣领,凉得他缩了缩脖子,却不敢走快,怕又踩滑了摔着,怀里的药钱和怀表可经不起再折腾。
走了约莫百十来步,雾忽然淡了些,露出个小小的院子 —— 院墙是用黄泥糊的,墙头爬着几株牵牛花,已经谢了,只剩枯藤绕着木杆。院子里立着间瓦房,门口挂着块木匾,漆皮掉了大半,却能看清 “启蒙堂” 三个字,是用墨写的,笔画遒劲,透着股书香气。
瓦房的门没关,能看到里面摆着几张矮桌,十几个穿着粗布衫的小孩,头扎着小辫,脚踩着布鞋,跟着前面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先生背对着门,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点墨渍,手里拿着根木尺,轻轻敲着桌面,跟着念:“苟不教,性乃迁……”
陈建国站在院门口,有点犹豫 —— 怕打扰孩子们读书,可要是不问路,说不定真要在雾里绕到天黑。正琢磨着,屋里突然传来个脆生生的声音:“先生!门口有个拄拐的叔叔!”
说话的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屁孩,坐在最靠门的位置,手里还攥着支毛笔,墨汁沾了满手,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陈建国看。这下,所有孩子都停了读书,齐刷刷地转头,像一群好奇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他的拐杖是木头做的!”“他衣服上有泥!”
先生回过头,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了大半,用根木簪绾在脑后,鼻梁上架着副铜框眼镜,镜片有点模糊,却挡不住眼里的温和。他放下木尺,轻手轻脚地走出屋,生怕踩着屋里的小板凳,走到陈建国面前,拱手作揖:“这位兄台,可是在雾里迷了路?”
陈建国赶紧回礼,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啊,俺想去邻镇买药,给个六岁的小姑娘治风寒,结果雾太大,走岔了方向。” 他怕先生听不懂 “买药” 的急事,蹲下来,捡起地上根细细的枫树枝,在泥地上慢慢画 —— 先画个圆圆的药瓶,瓶口画个小塞子,再画个小小的人影,扎着小辫,旁边画个叉,意思是 “小姑娘生病了”。
树枝在泥地上蹭得沙沙响,先生凑过来看,眼镜滑到了鼻尖上,他也没扶,盯着地上的画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拍了下手:“兄台这是来给孩子们教画画的吧?这药瓶画得真像,连瓶塞的纹路都有!还有这小娃娃,辫子画得活灵活现,比俺上次见的画先生还厉害!”
陈建国愣了 —— 手里的树枝还停在小娃娃的衣角上,半天没反应过来。他赶紧把树枝扔了,摆着手解释:“不是不是,俺不是画先生!俺就是来问路的,想知道去邻镇的药铺怎么走,俺家小姑娘还等着药呢,不能耽误。”
先生这才明白过来,笑着扶了扶眼镜,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墨渍:“瞧俺这眼神,光顾着看画了,倒把正事忘了!你要去的邻镇,往东南方向走,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 那边有片老枫树林,过了树林就能看见镇口的石狮子。不过这雾天路滑,你拄着拐,怕是不好走。”
他回头喊了声:“小石头!出来一下!” 屋里很快跑出来个十来岁的男孩,个子不高,背着个蓝布包,包角缝着块补丁,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拼的,手里还拿着个布卷,看样子是刚写完的字。“爹,咋了?” 男孩声音洪亮,带着少年人的劲。
“你不是要去邻镇给你娘送布吗?” 先生摸了摸男孩的头,“这位兄台要去邻镇买药,你顺路带他一段,路上照顾着点,别让他再走岔了。”
小石头眼睛一亮,看着陈建国的拐杖,又看了看他身上的泥,笑着点头:“好!俺娘说邻镇的药铺老板是俺舅姥爷,俺熟!” 他转向陈建国,挺了挺胸:“叔叔,俺带你走,俺知道条近路,比东南方向还快!”
临走前,先生转身回屋,很快拿出张宣纸,卷成筒状,塞到陈建国手里:“这纸是俺上次去县城买的,厚实,你拿着,雾大的时候能挡挡,也能当个路标 —— 要是实在看不清,就把纸展开,对着太阳的方向,纸透出来的光比手挡着清楚。”
陈建国捏着宣纸,能闻到纸上淡淡的墨香,边角还留着裁纸刀的印子,显然是先生特意留着没用的好纸。他心里暖烘烘的 —— 以前在城里,别说问路,就是想问个洗手间,都得看人家的脸色,有的保安还会不耐烦地挥手 “不知道”;可在这山里的私塾,素不相识的先生,不仅没嫌他麻烦,还特意让儿子带路,给了他好纸。
跟着小石头往邻镇走,男孩话很多,一路走一路聊:“叔叔,你是枫溪镇来的吧?俺听俺爹说,枫溪镇有个‘陈先生’,会做能烘干稻谷的棚子,去年秋收的时候,邻镇的人都去看了,说比老辈人传的法子还好用!”
陈建国愣了愣,没想到自己在邻镇还有 “名气”,笑着摇摇头:“那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是枫溪镇的村民一起想的法子,俺就是出了个主意。”
“那也很厉害啊!” 小石头眼睛里满是崇拜,“俺爹说,能帮大家解决难处的,都是好人。对了叔叔,你给小姑娘买的药,是不是跟枫溪镇的赵二柱郎中的药一样好?俺娘上次风寒,就是吃了赵郎中的药好的,说他的药不苦,还带点甜。”
“是啊,二柱哥的药很好。” 提到赵二柱,陈建国心里软了些,“这次就是二柱哥让俺来买甘草的,小丫的风寒,得用甘草熬药才好得快。”
聊着聊着,雾慢慢散了,像被风吹开的纱帘,一点一点露出远处的景物 —— 先是枫树林的顶,再是矮矮的灌木丛,最后能看到邻镇的屋顶,青灰色的瓦顶露出来,还飘着几缕炊烟,在雾里像淡淡的墨线。
小石头指着前面,兴奋地喊:“叔叔你看!那就是邻镇!镇东头那个挂着‘仁心堂’木匾的就是药铺,俺舅姥爷就在里面!”
陈建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雾虽然遮住了路,却让他遇见了好心的先生和活泼的小石头,不然他还不知道要在雾里绕多久。他摸了摸怀里的宣纸,又摸了摸怀表,忽然觉得,这雾里的 “迷路”,倒像是特意安排的 —— 让他在慌慌张张的赶路人,也能停下来,接住陌生人递来的暖。
结尾哲思:雾会遮住路的方向,会模糊远方的影子,却遮不住人心底的暖 —— 是先生递来的宣纸,是小石头热情的带路,是孩子们好奇却无恶意的打量。那些你以为的 “意外迷路”,或许不是走岔了路,而是命运在帮你遇见该遇见的人;那些你不经意间做的小事,比如帮村民建烘干棚,比如给赵二柱搭把手,早已在别处生根发芽,成了别人口中 “厉害” 的证明。原来 “温暖” 从来都是相互的,你为别人点亮过的光,总有一天会在你迷路时,为你照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