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晒秋架损众人修,互助温情胜千金-《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

  “秋雨打枫枝欲斜,架倾犹盼护秋华”,一场夜雨过后,枫溪镇的空气里带着湿润的凉意,镇口的多层晒秋架被风吹得歪了半边 —— 最上面的横木松了,悬在半空晃悠,竹篾也破了好几片,金黄的玉米穗从破洞里漏出来,落在湿地上沾了泥。

  张村长急得直跺脚,一大早就往济世堂跑,鞋上还沾着泥点:“陈先生!你快看看去!晒秋架歪了,明年还得用呢!这要是塌了,明年的秋粮可没地方晒了!” 陈建国刚把草药晾在院里,一听这话,赶紧跟着往镇口走,赵二柱也扛着工具箱跟在后面,里面装着锤子和钉子。

  到了镇口,陈建国仰头看晒秋架 —— 他当初设计的三层木架,现在最上层的横木和立柱脱了榫,竹篾被风吹得劈了缝,像个歪着脖子的巨人。“得先把松的横木固定好,再换破竹篾,” 他撸起袖子,“二柱,你在下面扶着梯子,我上去。”

  赵二柱赶紧把梯子架稳,手紧紧扶着梯腿:“建国,你小心点!别往下看,我扶着呢!” 陈建国踩着梯子往上爬,手里攥着绳子,心里忽然有点感慨 —— 以前在城里,他连换个灯泡都要找物业,怕爬高;现在站在两米高的架子上,却觉得稳稳的,连风刮在脸上,都比写字楼的空调风踏实。

  他刚站在横木上,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 张大叔扛着根新松木跑过来,木头有胳膊粗,他扛在肩上,脸憋得通红,额头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流:“陈先生,用这根木!这是我家最好的料,结实!” 李大婶也提着针线篮来,里面装着粗麻线和竹篾:“我来缝竹篾!以前缝被子的手艺,缝竹篾肯定行!”

  不一会儿,镇里的村民都来了 —— 王婶端着红糖粥,说 “歇着的时候喝口暖身子”;几个半大的小孩帮着捡地上的玉米;连平时不爱出门的李老栓,都拄着拐杖来帮忙扶梯子。小丫跑得最快,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钉子,她负责给陈建国递钉子,结果刚递到一半,钉子掉在地上,滚进了石缝里。

  “别急,我来捡!” 小丫蹲在地上,小手伸进石缝里抠,指甲缝里沾了泥也不管,好不容易把钉子抠出来,举着跑过来:“先生!钉子没丢!还能用!” 陈建国接过钉子,指尖触到她冰凉的小手,心里一暖 —— 在城里,他很少见乐乐这么认真地帮别人做事,总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现在才知道,这种一起出力的踏实,比成绩更重要。

  陈建国用锤子把新横木固定好,每敲一下钉子,都要回头看看下面 —— 赵二柱扶着梯子没动,张大叔在旁边递工具,村民们围着架子,像围着自家的事一样上心。“以前修晒秋架,都是几个人慢慢修,得修两三天,” 张村长笑着递过块烤红薯,“现在人多,半天就能修好!”

  中午的时候,晒秋架终于修好了。新换的横木笔直,缝好的竹篾整齐,阳光照在上面,金黄的玉米穗又重新摆上去,像给架子披了件金衣裳。陈建国爬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王婶赶紧递过一碗红糖粥:“快喝口!熬了半天,甜着呢!”

  晚上,陈建国坐在济世堂的院里,望着镇口的晒秋架 —— 月光照在木架上,像给它镀了层银,风一吹,玉米穗 “沙沙” 响,像在说悄悄话。他摸出怀表,表盘泛着微光,忽然想起以前在公司的日子 —— 大家抢项目、争功劳,连喝杯咖啡都要防着别人抢客户,总觉得 “帮别人就是亏自己”。

  可在枫溪镇,他才明白:互助不是吃亏,是把心连在一起。就像这晒秋架,一根木头撑不住风吹雨打,很多根木头连在一起,就能稳稳地扛过秋天;人也一样,你帮我修架,我帮你晒粮,日子才能过得热热闹闹。这晒秋架上的每一根木头、每一片竹篾,都藏着枫溪镇的温情,也藏着他中年人生里,最珍贵的 “踏实”—— 原来日子不是一个人闯出来的,是一群人帮衬着,慢慢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