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坛的最后一缕夕阳落在“万国树”图腾柱上时,小阿木他们正忙着打包回程的行李。雪影把中原画师画的《共生图》小心地卷起来,画里极北的驯鹿正和中原的骏马在草原上同行,非洲的骆驼卧在南洋的椰树下,每个生灵的眼睛里都映着同一片天空。
“这画得挂在部落的议事帐篷里,”她笑着说,“让孩子们知道,极北之外的世界,和我们是一家人。”
阿风抱着个巨大的陶罐跑进来,罐口用红绸布扎着,里面是中原的稻种新培育的品种——农匠说,这叫“万国丰”,既耐寒又高产,在极北的土地上肯定能活。“还有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西洋花匠给的葡萄藤接穗,说跟极北的山葡萄嫁接,能酿出带冰甜味的酒。”
娜拉的弟弟卡鲁牵着骆驼来送行,驼背上捆着非洲的抗旱苜蓿种子:“我姐姐说,这草在沙漠里能活,在极北的冬天肯定也冻不死,种在共生园里,能当驯鹿的饲料。”他还塞给小阿木一个象牙雕刻的小狮子,“狮王让我带给你,说等雪化了,它要亲自去极北看看会开花的玫瑰。”
回程的马车比来时更热闹。车厢里堆满了各地的种子、工具和礼物,西洋的玻璃器皿里插着中原的桃花,南洋的椰壳碗里盛着极北的冻浆果,连空气里都混着香料、酒香和草木的清气。
“你说,咱们的共生园能种活多少新东西?”雪影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掠过的农田,田里的农夫正用极北传来的曲辕犁耕地,犁尖划过土地的声音,和极北冰原上的融雪声奇妙地重合。
小阿木正在整理万国盟送来的《新作物图谱》,上面画着用蛇岛水藻改良的饲料、用非洲苜蓿和极北牧草杂交的新品种:“只要用心种,什么都能活。你看这图谱上的‘共生麦’,根须像沙漠植物一样耐旱,麦穗却像中原稻子一样饱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路过“共生桥”时,他们特意停下马车。桥下的水藻长得更茂盛了,中原的浮萍缠着南洋的水藻,一群银鳞鱼穿梭其间,鱼鳞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守桥的老人说,这桥修好后,南北的商队再也不用绕路,极北的皮毛、中原的丝绸、西洋的钟表,在桥上你来我往,比流水还热闹。
“等咱们极北的‘万国路’修好了,肯定比这桥还忙,”阿风趴在桥栏上,看着远处的商队,“到时候,中原的货郎能坐着雪橇去部落里卖糖人,非洲的鼓手能在共生园里敲着金贝鼓庆丰收。”
一路向北,景色渐渐从绿转黄,又从黄转白。马车换成雪橇时,极北的风带着熟悉的凛冽,却吹不散车厢里的暖意——雪影正用中原的丝线和极北的羊毛,织一条新的“万国毯”,图案是她在博览会上看到的“共生花”。
快到部落下时,远远就看到共生园的暖房顶在阳光下闪着光。守园的老人说,他们走后,园里的玫瑰开得正好,新栽的桃树苗也冒出了绿芽,甚至有几株南洋的暖梅,竟在雪地里绽开了星星点点的花。
“老首领天天拄着拐杖去园里转,”老人笑着说,“说要等你们回来,第一杯‘共生酒’得他先尝。”
部落的人早就等在村口,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万国树”,女人们捧着刚烤好的燕麦饼,老首领站在最前面,看到雪橇,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回来啦!”他声音有些发颤,拉着小阿木的手不肯放,“快,带我们去看看中原的稻种,西洋的葡萄藤,我要亲眼瞧瞧,这些远方的种子,在咱们极北的土里能长多好。”
当晚的篝火宴比出发前更热闹。小阿木他们把带回的种子分发给大家,教女人们如何用中原的方法泡发稻种,教男人们如何给葡萄藤搭架子,娜拉派来的非洲花匠则演示着如何用骆驼粪给苜蓿施肥。
老首领喝着新酿的“冰原暖香”,看着年轻人围着图纸讨论明年的耕种计划,突然叹了口气:“我年轻时总怕外面的东西坏了极北的根,现在才明白,根扎得越深,越要往远处伸枝叶。你看这酒,用极北的燕麦、中原的酒曲、西洋的酵母,混在一起,才这么香。”
夜深时,小阿木独自走到共生园。暖房里的玫瑰睡得正香,花瓣上还沾着雪珠;试验田里,新播下的“万国丰”稻种在温床下悄悄吸着水分;墙角的苜蓿种子,在沙漠沙砾和极北黑土的混合土里,已经冒出了细细的绿芽。
他想起在共生坛上刻下的那朵暖梅,想起图腾柱上缠绕的各国印记,突然觉得,所谓的“归程”从来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带着远方的光,照亮脚下的路;所谓的“种子”也不只是埋在土里的颗粒,是藏在心里的、关于共生的信念。
雪影和阿风走了过来,手里捧着个新做的木盒。“这是我们偷偷留的,”雪影打开盒子,里面是几株用极北的不死草和中原的兰花嫁接的幼苗,“花匠说,这叫‘冰兰’,能在雪地里开,也能在温室里长。”
阿风挠挠头:“我们想,明年春天把它种在图腾柱旁边,让每个来极北的人都知道,极北的土地,能长出天下所有的花。”
小阿木接过木盒,幼苗的叶片上,一半带着极北的坚韧,一半透着中原的温润。他抬头望向星空,极北的星星和中原的星星在同一片夜空里闪烁,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关于冰雪,关于花开,关于跨越山海的相遇,也关于,永远生长的希望。
        “这画得挂在部落的议事帐篷里,”她笑着说,“让孩子们知道,极北之外的世界,和我们是一家人。”
阿风抱着个巨大的陶罐跑进来,罐口用红绸布扎着,里面是中原的稻种新培育的品种——农匠说,这叫“万国丰”,既耐寒又高产,在极北的土地上肯定能活。“还有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西洋花匠给的葡萄藤接穗,说跟极北的山葡萄嫁接,能酿出带冰甜味的酒。”
娜拉的弟弟卡鲁牵着骆驼来送行,驼背上捆着非洲的抗旱苜蓿种子:“我姐姐说,这草在沙漠里能活,在极北的冬天肯定也冻不死,种在共生园里,能当驯鹿的饲料。”他还塞给小阿木一个象牙雕刻的小狮子,“狮王让我带给你,说等雪化了,它要亲自去极北看看会开花的玫瑰。”
回程的马车比来时更热闹。车厢里堆满了各地的种子、工具和礼物,西洋的玻璃器皿里插着中原的桃花,南洋的椰壳碗里盛着极北的冻浆果,连空气里都混着香料、酒香和草木的清气。
“你说,咱们的共生园能种活多少新东西?”雪影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掠过的农田,田里的农夫正用极北传来的曲辕犁耕地,犁尖划过土地的声音,和极北冰原上的融雪声奇妙地重合。
小阿木正在整理万国盟送来的《新作物图谱》,上面画着用蛇岛水藻改良的饲料、用非洲苜蓿和极北牧草杂交的新品种:“只要用心种,什么都能活。你看这图谱上的‘共生麦’,根须像沙漠植物一样耐旱,麦穗却像中原稻子一样饱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路过“共生桥”时,他们特意停下马车。桥下的水藻长得更茂盛了,中原的浮萍缠着南洋的水藻,一群银鳞鱼穿梭其间,鱼鳞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守桥的老人说,这桥修好后,南北的商队再也不用绕路,极北的皮毛、中原的丝绸、西洋的钟表,在桥上你来我往,比流水还热闹。
“等咱们极北的‘万国路’修好了,肯定比这桥还忙,”阿风趴在桥栏上,看着远处的商队,“到时候,中原的货郎能坐着雪橇去部落里卖糖人,非洲的鼓手能在共生园里敲着金贝鼓庆丰收。”
一路向北,景色渐渐从绿转黄,又从黄转白。马车换成雪橇时,极北的风带着熟悉的凛冽,却吹不散车厢里的暖意——雪影正用中原的丝线和极北的羊毛,织一条新的“万国毯”,图案是她在博览会上看到的“共生花”。
快到部落下时,远远就看到共生园的暖房顶在阳光下闪着光。守园的老人说,他们走后,园里的玫瑰开得正好,新栽的桃树苗也冒出了绿芽,甚至有几株南洋的暖梅,竟在雪地里绽开了星星点点的花。
“老首领天天拄着拐杖去园里转,”老人笑着说,“说要等你们回来,第一杯‘共生酒’得他先尝。”
部落的人早就等在村口,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万国树”,女人们捧着刚烤好的燕麦饼,老首领站在最前面,看到雪橇,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回来啦!”他声音有些发颤,拉着小阿木的手不肯放,“快,带我们去看看中原的稻种,西洋的葡萄藤,我要亲眼瞧瞧,这些远方的种子,在咱们极北的土里能长多好。”
当晚的篝火宴比出发前更热闹。小阿木他们把带回的种子分发给大家,教女人们如何用中原的方法泡发稻种,教男人们如何给葡萄藤搭架子,娜拉派来的非洲花匠则演示着如何用骆驼粪给苜蓿施肥。
老首领喝着新酿的“冰原暖香”,看着年轻人围着图纸讨论明年的耕种计划,突然叹了口气:“我年轻时总怕外面的东西坏了极北的根,现在才明白,根扎得越深,越要往远处伸枝叶。你看这酒,用极北的燕麦、中原的酒曲、西洋的酵母,混在一起,才这么香。”
夜深时,小阿木独自走到共生园。暖房里的玫瑰睡得正香,花瓣上还沾着雪珠;试验田里,新播下的“万国丰”稻种在温床下悄悄吸着水分;墙角的苜蓿种子,在沙漠沙砾和极北黑土的混合土里,已经冒出了细细的绿芽。
他想起在共生坛上刻下的那朵暖梅,想起图腾柱上缠绕的各国印记,突然觉得,所谓的“归程”从来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带着远方的光,照亮脚下的路;所谓的“种子”也不只是埋在土里的颗粒,是藏在心里的、关于共生的信念。
雪影和阿风走了过来,手里捧着个新做的木盒。“这是我们偷偷留的,”雪影打开盒子,里面是几株用极北的不死草和中原的兰花嫁接的幼苗,“花匠说,这叫‘冰兰’,能在雪地里开,也能在温室里长。”
阿风挠挠头:“我们想,明年春天把它种在图腾柱旁边,让每个来极北的人都知道,极北的土地,能长出天下所有的花。”
小阿木接过木盒,幼苗的叶片上,一半带着极北的坚韧,一半透着中原的温润。他抬头望向星空,极北的星星和中原的星星在同一片夜空里闪烁,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关于冰雪,关于花开,关于跨越山海的相遇,也关于,永远生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