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将那张写着“器成忌满,力不过三。若见037,焚之勿启”的铅笔字条轻轻合进日志本里,指尖在封皮上停了片刻。沈墨站在他身旁,目光落在工作台中央那尊被证物袋包裹的鲁班像木雕上。
“这东西原本是要送去博物馆的。”丁浩开口,声音平稳,“张大雷亲口跟人谈过价格,签了意向书,就锁在柜子第三格。”
沈墨点头:“我们查过了,交易记录确有备案。但问题是——”他顿了顿,“昨天下午,博物馆那边接到电话,说‘物件临时有损,修复后再送’。来电号码是公用电话亭。”
丁浩没接话,而是走到工具架边,从一堆杂乱刻刀中抽出一把未编号的小凿。刀刃边缘有细微崩口,像是强行切入硬木所致。他翻转刀柄,在底部看到一道浅刻的“哲”字缩写。
“陈哲不止一次动手做过仿品。”丁浩把凿子递给技术员,“比对一下这上面的磨损痕迹和丰源路17号现场那个烧毁箱体的凿痕。”
不到十分钟,结果传回:刃口角度一致,切削方向相同,且残留木纤维来自老榆木。
沈墨立刻拨通电话:“调博物馆档案室监控,查三天内进出人员名单,重点看谁接触过那尊鲁班像实物。”
很快,画面出现在平板上。前天上午九点四十二分,一名穿工装裤的年轻人背着工具包进入展厅后台,登记姓名为“陈哲”,身份是“协助文物加固的技术学徒”。他在展柜前停留十七分钟,期间用软布反复擦拭底座边缘。
“他在拓印。”丁浩盯着屏幕,“不是清洁,是借擦拭动作复制底座纹路和尺寸。”
沈墨眼神一冷:“也就是说,他早就知道真品要出手,提前准备仿冒?”
“不然怎么解释他手里会有完全匹配的老榆木?”丁浩走向角落的材料柜,拉开最下层抽屉。里面空了一半,几块备用木料散乱堆放。他蹲下身,手指探入夹缝,摸出一小段锯齿状残边。
“这是切割时留下的毛刺。”他说,“原木被截断的位置不对。正常取料应该从根部起算,这段却是从中段切下来的,说明有人偷偷锯走一部分,再伪装成自然损耗。”
技术组立即取样比对。半小时后,报告出来:残边年轮结构与陈哲宿舍发现的老榆木残片完全吻合,且木材干燥程度一致,出自同一棵树龄超过百年、存放至少五年的老料堆。
“这块木头原本属于店里库存。”丁浩低声说,“张大雷只把它用于高端修复件。他会记账。”
翻开工录本最新一页,一行小字跳入视线:“老榆木一段,用于鲁班像底座加固——待修完移交博物馆。”
日期是三天前。
丁浩的目光缓缓移向图纸架。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钉在角落,标题为《仿古承重箱体结构》,右下角标注“试制三次,仍不通”。
“他做了三次试验。”丁浩拿起图纸,“第一次失败,漆层开裂;第二次,暗格卡死;第三次,底部三角槽受力不均,整块板翘起。最后一次笔记写着——‘必缺钥’。”
沈墨皱眉:“钥匙……是指开启方式?还是某种特定工具?”
“都不是。”丁浩摇头,“是信任。张大雷愿意做这个箱子的前提,是他以为用途正当。可当他发现陈哲拿走的是真正的鲁班像,换成自己做的仿品,他就明白了——这不是修复,是掉包。”
空气忽然沉了下来。
“所以张大雷拒绝继续做密封箱。”沈墨缓缓道,“他知道一旦帮陈哲做出能藏东西的机关箱,对方就能带着真品全身而退。”
“不仅如此。”丁浩站起身,走向那尊被扣押的木雕,“他还想拿回来。他让陈哲归还,或者至少停止交易。但他低估了人心。”
沈墨立刻下令:“查博物馆运输计划变更记录。有没有人在案发当天申请过临时调运许可?”
十分钟后,信息反馈:案发当日清晨七点十三分,一份电子审批单提交至后勤系统,内容为“紧急转移鲁班像至城东修复中心”,申请人IP地址追踪至一家网吧,实名登记人为陈哲表弟。
“他打算自己运走。”沈墨冷笑,“只要出了馆区,中途‘意外丢失’,责任就在运输方。”
丁浩却已转身走向工作台。他掀开证物袋一角,小心触碰木雕底座边缘。指腹掠过一圈细密雕纹,突然停住。
“这里有修补痕迹。”他说,“漆色略深,纹理衔接生硬。真正的民国木雕不会在这里补漆,因为这个位置原本被底座遮住,没人会注意。”
技术人员接过放大镜仔细查看,随即确认:“确实是后期填补。而且——”他指着一处微小气泡,“使用的胶料是现代合成树脂,三十年前还没这种产品。”
“所以这根本不是真品。”丁浩松开手,“从一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仿品。”
沈墨瞳孔一缩:“你是说,案发前,真品就已经被换走了?”
“就在陈哲以‘加固’名义进入展厅的那天。”丁浩看向窗外,“他带走了真品,留下仿品。然后回家用剩下的老榆木做试验箱,试图复刻一个既能藏又能骗人的机关。可他不知道,张大雷早就察觉异常。”
“所以他杀了师父灭口。”沈墨声音低沉,“抢走成品箱,拿走三寸凿,以为这样就能彻底掩盖痕迹。”
丁浩沉默片刻,忽然弯腰打开工作台下方暗格。里面有一本私人账册,封面泛黄。他快速翻动,停在一页记账条目上:
“六月十一日,收陈哲交来‘鲁班像底座修复费’三十元。备注:料由师提供,工自担。”
“他付钱了。”丁浩轻声道,“用这种方式,让偷窃看起来像交易。”
沈墨握紧对讲机:“通知各路口设卡,查所有离城货车。另外,联系海关,拦截近期申报出境的木质工艺品。”
话音未落,一名警员快步进来:“队长!我们在博物馆库房重新清点时发现了问题——真正的鲁班像不在移交清单上,但它……昨天已经被签收了。”
“谁签的?”
“后勤主管签字,接收单位写着‘市非遗保护中心’。”警员递上文件,“但我们刚核实过,那边根本没有这项接收记录。”
沈墨猛地站起:“调监控,查签收过程!”
画面很快调出。上午十点零七分,一名身穿灰色夹克的男人走进库房,出示伪造公函,声称上级部门临时调度。他低头签字时,右手虎口处露出一小块红漆斑点。
丁浩一眼认出:“那是‘三涂两磨’的漆。”
“脸呢?”沈墨问。
“模糊,戴帽子。”警员回答,“但体型、走路姿势,和陈哲高度相似。”
沈墨正要下令追查,对讲机突然响起:“队长,丰源路17号现场又有发现!在墙角挖出一个铁盒,里面有块布包着的东西。”
“是什么?”
“一块木雕部件,底部刻着‘△’符号,旁边还有三个并列的小孔。初步判断,是原装鲁班像的底座组件。”
丁浩心头一震:“那是机关锁眼。三孔对应三击,少一次打不开,多一次就锁死。”
“也就是说,陈哲到现在都没成功打开?”沈墨看向丁浩。
“他不敢。”丁浩说,“他知道张大雷懂机关,怕一试就毁。所以他必须找到正确方法——而唯一知道答案的人,已经死了。”
沈墨眯起眼:“可他还是来了。”
丁浩抬头望向门外。
巷口远处,一道身影正缓缓靠近,背着一只鼓囊囊的帆布包,裤脚沾着木屑,右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扁凿。
“他回来了。”丁浩低声说。
沈墨迅速布置警力隐蔽,自己持执法记录仪上前拦截。那人见到警察,脚步一顿,下意识后退半步。
“陈哲?”沈墨亮明身份,“你涉嫌调换国家文物、伪造公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请配合调查。”
陈哲脸色发白,双手微微颤抖,却仍强撑着开口:“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只是回来拿我的工具。”
丁浩走上前,目光落在他肩上的包上:“那你打开看看,里面是不是你的工具。”
陈哲咬紧牙关,不动。
丁浩又说:“张大雷没做完最后一道工序。他知道你会来,也知道你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他让那个箱子看起来完整,其实是个死局。”
陈哲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惧。
“你试过了,对吧?”丁浩继续说,“在丰源路的那个作坊里。你凿了第四下,结果整个底板错位,机关卡死了。你现在回来,是想找原始图纸,或是问……该怎么解开。”
陈哲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出话。
沈墨示意警员上前控制。当手铐扣上手腕时,陈哲忽然挣扎起来,帆布包掉落,一块雕刻精美的木雕滚了出来,底部清晰刻着“△”与三孔阵列。
丁浩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那三个小孔。
每个孔洞边缘都带着新凿的毛刺。
他数了数。
一共四道凿痕。
“这东西原本是要送去博物馆的。”丁浩开口,声音平稳,“张大雷亲口跟人谈过价格,签了意向书,就锁在柜子第三格。”
沈墨点头:“我们查过了,交易记录确有备案。但问题是——”他顿了顿,“昨天下午,博物馆那边接到电话,说‘物件临时有损,修复后再送’。来电号码是公用电话亭。”
丁浩没接话,而是走到工具架边,从一堆杂乱刻刀中抽出一把未编号的小凿。刀刃边缘有细微崩口,像是强行切入硬木所致。他翻转刀柄,在底部看到一道浅刻的“哲”字缩写。
“陈哲不止一次动手做过仿品。”丁浩把凿子递给技术员,“比对一下这上面的磨损痕迹和丰源路17号现场那个烧毁箱体的凿痕。”
不到十分钟,结果传回:刃口角度一致,切削方向相同,且残留木纤维来自老榆木。
沈墨立刻拨通电话:“调博物馆档案室监控,查三天内进出人员名单,重点看谁接触过那尊鲁班像实物。”
很快,画面出现在平板上。前天上午九点四十二分,一名穿工装裤的年轻人背着工具包进入展厅后台,登记姓名为“陈哲”,身份是“协助文物加固的技术学徒”。他在展柜前停留十七分钟,期间用软布反复擦拭底座边缘。
“他在拓印。”丁浩盯着屏幕,“不是清洁,是借擦拭动作复制底座纹路和尺寸。”
沈墨眼神一冷:“也就是说,他早就知道真品要出手,提前准备仿冒?”
“不然怎么解释他手里会有完全匹配的老榆木?”丁浩走向角落的材料柜,拉开最下层抽屉。里面空了一半,几块备用木料散乱堆放。他蹲下身,手指探入夹缝,摸出一小段锯齿状残边。
“这是切割时留下的毛刺。”他说,“原木被截断的位置不对。正常取料应该从根部起算,这段却是从中段切下来的,说明有人偷偷锯走一部分,再伪装成自然损耗。”
技术组立即取样比对。半小时后,报告出来:残边年轮结构与陈哲宿舍发现的老榆木残片完全吻合,且木材干燥程度一致,出自同一棵树龄超过百年、存放至少五年的老料堆。
“这块木头原本属于店里库存。”丁浩低声说,“张大雷只把它用于高端修复件。他会记账。”
翻开工录本最新一页,一行小字跳入视线:“老榆木一段,用于鲁班像底座加固——待修完移交博物馆。”
日期是三天前。
丁浩的目光缓缓移向图纸架。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钉在角落,标题为《仿古承重箱体结构》,右下角标注“试制三次,仍不通”。
“他做了三次试验。”丁浩拿起图纸,“第一次失败,漆层开裂;第二次,暗格卡死;第三次,底部三角槽受力不均,整块板翘起。最后一次笔记写着——‘必缺钥’。”
沈墨皱眉:“钥匙……是指开启方式?还是某种特定工具?”
“都不是。”丁浩摇头,“是信任。张大雷愿意做这个箱子的前提,是他以为用途正当。可当他发现陈哲拿走的是真正的鲁班像,换成自己做的仿品,他就明白了——这不是修复,是掉包。”
空气忽然沉了下来。
“所以张大雷拒绝继续做密封箱。”沈墨缓缓道,“他知道一旦帮陈哲做出能藏东西的机关箱,对方就能带着真品全身而退。”
“不仅如此。”丁浩站起身,走向那尊被扣押的木雕,“他还想拿回来。他让陈哲归还,或者至少停止交易。但他低估了人心。”
沈墨立刻下令:“查博物馆运输计划变更记录。有没有人在案发当天申请过临时调运许可?”
十分钟后,信息反馈:案发当日清晨七点十三分,一份电子审批单提交至后勤系统,内容为“紧急转移鲁班像至城东修复中心”,申请人IP地址追踪至一家网吧,实名登记人为陈哲表弟。
“他打算自己运走。”沈墨冷笑,“只要出了馆区,中途‘意外丢失’,责任就在运输方。”
丁浩却已转身走向工作台。他掀开证物袋一角,小心触碰木雕底座边缘。指腹掠过一圈细密雕纹,突然停住。
“这里有修补痕迹。”他说,“漆色略深,纹理衔接生硬。真正的民国木雕不会在这里补漆,因为这个位置原本被底座遮住,没人会注意。”
技术人员接过放大镜仔细查看,随即确认:“确实是后期填补。而且——”他指着一处微小气泡,“使用的胶料是现代合成树脂,三十年前还没这种产品。”
“所以这根本不是真品。”丁浩松开手,“从一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仿品。”
沈墨瞳孔一缩:“你是说,案发前,真品就已经被换走了?”
“就在陈哲以‘加固’名义进入展厅的那天。”丁浩看向窗外,“他带走了真品,留下仿品。然后回家用剩下的老榆木做试验箱,试图复刻一个既能藏又能骗人的机关。可他不知道,张大雷早就察觉异常。”
“所以他杀了师父灭口。”沈墨声音低沉,“抢走成品箱,拿走三寸凿,以为这样就能彻底掩盖痕迹。”
丁浩沉默片刻,忽然弯腰打开工作台下方暗格。里面有一本私人账册,封面泛黄。他快速翻动,停在一页记账条目上:
“六月十一日,收陈哲交来‘鲁班像底座修复费’三十元。备注:料由师提供,工自担。”
“他付钱了。”丁浩轻声道,“用这种方式,让偷窃看起来像交易。”
沈墨握紧对讲机:“通知各路口设卡,查所有离城货车。另外,联系海关,拦截近期申报出境的木质工艺品。”
话音未落,一名警员快步进来:“队长!我们在博物馆库房重新清点时发现了问题——真正的鲁班像不在移交清单上,但它……昨天已经被签收了。”
“谁签的?”
“后勤主管签字,接收单位写着‘市非遗保护中心’。”警员递上文件,“但我们刚核实过,那边根本没有这项接收记录。”
沈墨猛地站起:“调监控,查签收过程!”
画面很快调出。上午十点零七分,一名身穿灰色夹克的男人走进库房,出示伪造公函,声称上级部门临时调度。他低头签字时,右手虎口处露出一小块红漆斑点。
丁浩一眼认出:“那是‘三涂两磨’的漆。”
“脸呢?”沈墨问。
“模糊,戴帽子。”警员回答,“但体型、走路姿势,和陈哲高度相似。”
沈墨正要下令追查,对讲机突然响起:“队长,丰源路17号现场又有发现!在墙角挖出一个铁盒,里面有块布包着的东西。”
“是什么?”
“一块木雕部件,底部刻着‘△’符号,旁边还有三个并列的小孔。初步判断,是原装鲁班像的底座组件。”
丁浩心头一震:“那是机关锁眼。三孔对应三击,少一次打不开,多一次就锁死。”
“也就是说,陈哲到现在都没成功打开?”沈墨看向丁浩。
“他不敢。”丁浩说,“他知道张大雷懂机关,怕一试就毁。所以他必须找到正确方法——而唯一知道答案的人,已经死了。”
沈墨眯起眼:“可他还是来了。”
丁浩抬头望向门外。
巷口远处,一道身影正缓缓靠近,背着一只鼓囊囊的帆布包,裤脚沾着木屑,右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扁凿。
“他回来了。”丁浩低声说。
沈墨迅速布置警力隐蔽,自己持执法记录仪上前拦截。那人见到警察,脚步一顿,下意识后退半步。
“陈哲?”沈墨亮明身份,“你涉嫌调换国家文物、伪造公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请配合调查。”
陈哲脸色发白,双手微微颤抖,却仍强撑着开口:“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只是回来拿我的工具。”
丁浩走上前,目光落在他肩上的包上:“那你打开看看,里面是不是你的工具。”
陈哲咬紧牙关,不动。
丁浩又说:“张大雷没做完最后一道工序。他知道你会来,也知道你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他让那个箱子看起来完整,其实是个死局。”
陈哲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惧。
“你试过了,对吧?”丁浩继续说,“在丰源路的那个作坊里。你凿了第四下,结果整个底板错位,机关卡死了。你现在回来,是想找原始图纸,或是问……该怎么解开。”
陈哲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出话。
沈墨示意警员上前控制。当手铐扣上手腕时,陈哲忽然挣扎起来,帆布包掉落,一块雕刻精美的木雕滚了出来,底部清晰刻着“△”与三孔阵列。
丁浩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那三个小孔。
每个孔洞边缘都带着新凿的毛刺。
他数了数。
一共四道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