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划动,像是在复刻某个看不见的键盘。沈墨站在他对面,目光落在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上——凌晨一点二十三分,正是张强手机最后一次搜索“保险柜密码重置方法”的时刻。
“他不是第一次试了。”丁浩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房间里的空气紧了一瞬。
沈墨抬眼:“什么意思?”
丁浩闭上眼睛,呼吸放缓。林先生的魂魄此刻异常躁动,那种被强行打断的焦灼感又一次涌上来。他看见书房昏黄的灯光下,手指快速敲击数字键,“3”“7”“9”,停顿,再准备输入后几位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那人没走正门,而是从厨房方向靠近,动作熟练得像回到自己家。
“他在等主人输完密码。”丁浩睁开眼,“但那天晚上,林先生接电话被打断了,只按了前三组数。”
沈墨立刻转身走向技术台:“调保险柜日志。”
技术人员迅速接入系统。几秒后,一份加密记录弹出:案发前四十八小时内,共出现三次非授权密码尝试。每次输入都以“379”开头,后续数字错误,触发延迟锁定机制。
“时间分别是凌晨两点十七分、三点零五分、三点四十九分。”技术员报出数据。
沈墨盯着这三行记录,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随机试探,而是一种递进式的确认过程——第一次带着侥幸,第二次加重力道,第三次几乎是咬牙切齿地重复开头三位。
“他知道密码不对。”丁浩低声说,“但他不死心。他以为只要开头对了,后面总能蒙出来。”
沈墨点头:“所以他才会用撬棍。不是临时起意,是试了三次失败后的结果。”
房间里安静下来。所有线索开始收拢:张强掌握部分密码,具备再次进入别墅的能力,并且在案发当晚确实进行了多次试开操作。这些行为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心理轨迹——从窥视到窃取,再到暴力突破。
“后门。”丁浩突然站起来,“林先生生前习惯从厨房小门进出,搬运建材或者垃圾。那扇门平时不上锁,只是虚掩。”
沈墨立刻反应过来:“物业登记只记录正门出入,如果他有钥匙,完全可以绕开监控。”
“魂魄记得那个方向。”丁浩补充,“昨晚我再问的时候,它指向西侧走廊,情绪明显比面对正门时更紧张。”
沈墨当即下令:“派人去现场查绿化带西侧的小门,重点看门锁是否有刮痕或复制钥匙的痕迹。”
不到二十分钟,外勤队员传回照片。一扇隐蔽的合金门藏在灌木后方,门框边缘有一道新鲜的金属划痕,锁芯周围还残留着细微的油渍——像是有人为了降低开锁声响,提前涂抹了润滑剂。
“这不是一天形成的磨损。”技术员放大图像,“至少开启过两到三次。”
紧接着,一段偏角监控画面被提取出来。时间显示为案发当日早上八点四十六分,一名身穿灰色工装的男人背着工具箱穿过绿化带,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掏出一把银色钥匙,插入锁孔,推门而入。面部虽被帽檐遮挡,但身形、步态与张强完全一致。
“这是‘空调售后回访’。”沈墨冷笑,“他根本没走流程报备,直接拿复制钥匙进了后门。”
丁浩盯着画面中那人进门后的背影,忽然伸手点了点屏幕:“等等,他进门时肩膀动了一下。”
“什么?”
“他进门那一瞬间,右肩往下沉了半寸。”丁浩语速加快,“像是身体本能地避开某种阻力。林先生魂魄回忆里也有这个动作——当时凶手靠近保险柜,右手拎着工具袋,左肩前倾,走路时重心偏左。”
“左撇子的习惯性规避。”沈墨明白了,“他知道屋里有监控,所以刻意用身体挡住工具袋,防止露出惯用手。”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再说话。证据链正在闭合:张强不仅知道密码结构,拥有重复进入路径,还在心理和行为模式上暴露出强烈的作案倾向。
沈墨走到大屏前,将三次密码尝试的时间点标记出来,连成一条曲线。“你看,间隔越来越长。第一次失败后,他等了近五十分钟才第二次输入;第二次失败,又隔了四十多分钟。这不是冷静评估,是在挣扎。”
“他在赌。”丁浩接道,“赌自己记错了后几位,赌保险柜会不会因为连续输入错误而自动解锁,甚至赌林先生会不会突然回来打断他——可他又不敢走。”
“所以他选择硬来。”沈墨声音压低,“当他意识到靠脑子打不开时,就开始动手。”
就在这时,技术台传来提示音。追踪信号显示,张强的手机仍在出租屋内,过去六小时没有移动轨迹。
“他已经两天没出门了。”沈墨看着地图上的红点,“除了买饭,几乎不动。”
“正常人不会这样。”丁浩缓缓坐下,“他知道事情没结束。他在等下一步指令,或者……等一次新的机会。”
“他还会再去。”沈墨盯着屏幕,“只要他认为密码还有可能解开。”
“他不信自己记错了。”丁浩忽然抬头,“在他眼里,‘379’是对的。错的是后面的组合。他觉得只要再试几次,就能碰对。”
沈墨沉默片刻,拿起对讲机:“通知外围小组,把B17栋后门五百米范围列为重点盯控区,二十四小时轮岗。一旦发现疑似人员靠近,立即上报,不要惊动。”
对讲机回应声刚落,丁浩猛地站起身。
“怎么了?”沈墨问。
“魂魄……刚才抖了一下。”丁浩扶住桌沿,指尖微微发凉,“就在你下令布控的时候,它突然回想起一个细节——第三次密码失败后,那人站在保险柜前,右手握着撬棍,左手在键盘上反复敲击‘3’‘7’‘9’,像是在确认什么。”
“确认?”沈墨皱眉。
“不是确认密码。”丁浩摇头,“是确认这三个数字的意义。他好像……在怀疑这三个数本身是不是错了。”
沈墨眼神一凝:“你是说,他开始质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
“也许。”丁浩声音沉了下来,“他可能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密码输入过程。林先生被打断时,其实还没开始输真正的密码。”
房间里骤然安静。
如果张强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他的整个行动基础崩塌了。他不再会执着于破解保险柜,而是会回头寻找信息源——那个打电话的人。
“他要找给他情报的人。”沈墨缓缓道。
丁浩盯着屏幕,仿佛能看到那个躲在暗处的身影正悄然收紧绳索。张强越是接近真相,就越危险。不只是对他自己,对所有人都是。
“他今晚会动。”丁浩忽然说。
“为什么?”
“因为他刚刚打开了浏览器历史记录。”技术员插话,“十分钟前,他重新访问了那个保险柜教程页面,停留了五十二秒。”
沈墨看向丁浩。
丁浩已经抓起外套:“他不是在学怎么开锁。”
“那他在干什么?”
“他在验证一件事——如果密码前三组是假的,那真密码会不会有别的规律?”
“他不是第一次试了。”丁浩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房间里的空气紧了一瞬。
沈墨抬眼:“什么意思?”
丁浩闭上眼睛,呼吸放缓。林先生的魂魄此刻异常躁动,那种被强行打断的焦灼感又一次涌上来。他看见书房昏黄的灯光下,手指快速敲击数字键,“3”“7”“9”,停顿,再准备输入后几位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那人没走正门,而是从厨房方向靠近,动作熟练得像回到自己家。
“他在等主人输完密码。”丁浩睁开眼,“但那天晚上,林先生接电话被打断了,只按了前三组数。”
沈墨立刻转身走向技术台:“调保险柜日志。”
技术人员迅速接入系统。几秒后,一份加密记录弹出:案发前四十八小时内,共出现三次非授权密码尝试。每次输入都以“379”开头,后续数字错误,触发延迟锁定机制。
“时间分别是凌晨两点十七分、三点零五分、三点四十九分。”技术员报出数据。
沈墨盯着这三行记录,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随机试探,而是一种递进式的确认过程——第一次带着侥幸,第二次加重力道,第三次几乎是咬牙切齿地重复开头三位。
“他知道密码不对。”丁浩低声说,“但他不死心。他以为只要开头对了,后面总能蒙出来。”
沈墨点头:“所以他才会用撬棍。不是临时起意,是试了三次失败后的结果。”
房间里安静下来。所有线索开始收拢:张强掌握部分密码,具备再次进入别墅的能力,并且在案发当晚确实进行了多次试开操作。这些行为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心理轨迹——从窥视到窃取,再到暴力突破。
“后门。”丁浩突然站起来,“林先生生前习惯从厨房小门进出,搬运建材或者垃圾。那扇门平时不上锁,只是虚掩。”
沈墨立刻反应过来:“物业登记只记录正门出入,如果他有钥匙,完全可以绕开监控。”
“魂魄记得那个方向。”丁浩补充,“昨晚我再问的时候,它指向西侧走廊,情绪明显比面对正门时更紧张。”
沈墨当即下令:“派人去现场查绿化带西侧的小门,重点看门锁是否有刮痕或复制钥匙的痕迹。”
不到二十分钟,外勤队员传回照片。一扇隐蔽的合金门藏在灌木后方,门框边缘有一道新鲜的金属划痕,锁芯周围还残留着细微的油渍——像是有人为了降低开锁声响,提前涂抹了润滑剂。
“这不是一天形成的磨损。”技术员放大图像,“至少开启过两到三次。”
紧接着,一段偏角监控画面被提取出来。时间显示为案发当日早上八点四十六分,一名身穿灰色工装的男人背着工具箱穿过绿化带,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掏出一把银色钥匙,插入锁孔,推门而入。面部虽被帽檐遮挡,但身形、步态与张强完全一致。
“这是‘空调售后回访’。”沈墨冷笑,“他根本没走流程报备,直接拿复制钥匙进了后门。”
丁浩盯着画面中那人进门后的背影,忽然伸手点了点屏幕:“等等,他进门时肩膀动了一下。”
“什么?”
“他进门那一瞬间,右肩往下沉了半寸。”丁浩语速加快,“像是身体本能地避开某种阻力。林先生魂魄回忆里也有这个动作——当时凶手靠近保险柜,右手拎着工具袋,左肩前倾,走路时重心偏左。”
“左撇子的习惯性规避。”沈墨明白了,“他知道屋里有监控,所以刻意用身体挡住工具袋,防止露出惯用手。”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再说话。证据链正在闭合:张强不仅知道密码结构,拥有重复进入路径,还在心理和行为模式上暴露出强烈的作案倾向。
沈墨走到大屏前,将三次密码尝试的时间点标记出来,连成一条曲线。“你看,间隔越来越长。第一次失败后,他等了近五十分钟才第二次输入;第二次失败,又隔了四十多分钟。这不是冷静评估,是在挣扎。”
“他在赌。”丁浩接道,“赌自己记错了后几位,赌保险柜会不会因为连续输入错误而自动解锁,甚至赌林先生会不会突然回来打断他——可他又不敢走。”
“所以他选择硬来。”沈墨声音压低,“当他意识到靠脑子打不开时,就开始动手。”
就在这时,技术台传来提示音。追踪信号显示,张强的手机仍在出租屋内,过去六小时没有移动轨迹。
“他已经两天没出门了。”沈墨看着地图上的红点,“除了买饭,几乎不动。”
“正常人不会这样。”丁浩缓缓坐下,“他知道事情没结束。他在等下一步指令,或者……等一次新的机会。”
“他还会再去。”沈墨盯着屏幕,“只要他认为密码还有可能解开。”
“他不信自己记错了。”丁浩忽然抬头,“在他眼里,‘379’是对的。错的是后面的组合。他觉得只要再试几次,就能碰对。”
沈墨沉默片刻,拿起对讲机:“通知外围小组,把B17栋后门五百米范围列为重点盯控区,二十四小时轮岗。一旦发现疑似人员靠近,立即上报,不要惊动。”
对讲机回应声刚落,丁浩猛地站起身。
“怎么了?”沈墨问。
“魂魄……刚才抖了一下。”丁浩扶住桌沿,指尖微微发凉,“就在你下令布控的时候,它突然回想起一个细节——第三次密码失败后,那人站在保险柜前,右手握着撬棍,左手在键盘上反复敲击‘3’‘7’‘9’,像是在确认什么。”
“确认?”沈墨皱眉。
“不是确认密码。”丁浩摇头,“是确认这三个数字的意义。他好像……在怀疑这三个数本身是不是错了。”
沈墨眼神一凝:“你是说,他开始质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
“也许。”丁浩声音沉了下来,“他可能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密码输入过程。林先生被打断时,其实还没开始输真正的密码。”
房间里骤然安静。
如果张强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他的整个行动基础崩塌了。他不再会执着于破解保险柜,而是会回头寻找信息源——那个打电话的人。
“他要找给他情报的人。”沈墨缓缓道。
丁浩盯着屏幕,仿佛能看到那个躲在暗处的身影正悄然收紧绳索。张强越是接近真相,就越危险。不只是对他自己,对所有人都是。
“他今晚会动。”丁浩忽然说。
“为什么?”
“因为他刚刚打开了浏览器历史记录。”技术员插话,“十分钟前,他重新访问了那个保险柜教程页面,停留了五十二秒。”
沈墨看向丁浩。
丁浩已经抓起外套:“他不是在学怎么开锁。”
“那他在干什么?”
“他在验证一件事——如果密码前三组是假的,那真密码会不会有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