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手指还压在太阳穴上,指尖微微发麻。那股从魂魄传来的牵引感已经消散,像退潮后的滩涂,只留下干涸的痕迹。他睁开眼,视线落在指挥室中央的大屏上,张强的照片依旧钉在嫌疑人栏最顶端,神情平静得近乎无害。
沈墨站在技术台前,声音不高却清晰:“把别墅区所有监控原始数据调出来,重点时间段——上午九点四十七到十点二十三。”
技术人员迅速响应,几块副屏同时跳转为时间轴界面。画面一帧帧推进,小区东门、主干道、楼栋入口的摄像头逐一亮起红点,标记着张强手机信号最后出现的位置。
“他已经进去了。”丁浩低声说。
“但没拍到进门。”沈墨接过话,“我们只知道他进了小区,不知道他有没有进屋。差这一步,什么都定不了。”
丁浩没再说话。他知道,魂魄不会再给出新的画面。刚才那一瞬的提醒——保险柜背面的摸索动作——已经是它能传递的全部。接下来的路,只能靠现实里的证据一步步踩实。
沈墨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作案时间”一栏写下几个数字:10:00—10:06。这是法医根据尸温、胃内容物和现场环境推断出的死亡窗口。他盯着这几个字看了两秒,转身对技术人员说:“查备用录像,林先生那栋楼楼梯间的摄像头,案发当天上午有没有恢复记录?”
“正在调取。”技术员敲击键盘,屏幕闪烁片刻后,一段模糊影像浮现。
时间显示:9:58。
画面中,一个身穿工装的男人提着工具包走上三楼走廊,帽檐压得很低,左手插在裤兜里。他脚步不快,但没有停留,径直走向302室——林先生家的门口。
“是他。”丁浩认得那件深灰色高领衫,也认得那人走路时左肩略沉的姿态。
“继续看。”沈墨说。
男人在门前停下,从口袋掏出一把银色钥匙,开门进入。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门关上的瞬间,画面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9:58:43。
“后门。”丁浩提醒,“他走的是厨房小门。”
沈墨点头:“调西侧绿化带那个偏角摄像头,找他离开的画面。”
视频重新加载。十分钟后,同一个身影出现在镜头中,工具包还在手上,但步伐明显加快。他左右张望了一下,才快步走向小区后门。时间定格在10:30:17。
“回来得很快。”丁浩皱眉,“如果只是例行检修,没必要这么急。”
“不是检修。”沈墨看着时间线,“是作案。”
他转向另一名技术员:“手机信号轨迹还原得怎么样了?”
“完成了。”对方递过平板,“张强的设备在上午10:00至10:12之间,连续连接过一个私人Wi-Fi热点,IP地址对应林先生家的路由器。这个网络没有对外广播SSID,密码只有物业登记过的维修人员才知道。”
沈墨接过平板,放大信号强度曲线。那条绿色波形在十分钟内保持稳定,随后骤然中断。
“他连上了。”他说,“不是路过,不是误入。他在里面待了至少十二分钟,而且主动连接了网络。”
丁浩忽然想起什么:“那天晚上,魂魄记得书房灯闪了一下。”
“可能是他碰到了开关,或者……”沈墨接道,“他在确认监控是否在线。”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再说话。这个动作本身无关紧要,但它暴露了一种意识——张强清楚自己身处一个被监视的空间,他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判断风险。
“现在问题来了。”沈墨回到主屏前,“他从作案到撤离,时间太紧。”
他调出步行测算模型:从林先生家到小区后门,正常步速需要十四分钟。而监控显示,张强10:30离开楼栋,10:35就回到了出租屋附近。中间只有五分钟缓冲。
“除非他没走正路。”丁浩说。
“他已经走了最快的路线。”沈墨摇头,“关键不在怎么走,而在什么时候动手。”
他下令调出书房地毯的鞋印分析图。技术人员将足迹按时间顺序标注,形成一条从门口到保险柜前的移动路径。结合撬痕的力度分布变化,初步推断实际作案过程不超过八分钟。
“够了。”沈墨说,“六分钟砸锁,一分钟翻找,一分钟撤离。紧凑,但可行。”
这时,另一名技术员拿着报告走进来:“垃圾桶清理记录查到了。小区后门旁的环卫车昨天早上八点清空过所有垃圾箱。我们在其中一个袋子里发现了这张纸。”
他递上证物袋。里面是一张手写的空调回访单,填写时间为10:02,服务项目写着“制冷检查”,客户签名栏空白,但维修员签字处龙飞凤舞地签着“张强”二字。
“笔迹鉴定做了吗?”沈墨问。
“正在比对,但初步判断与张强厂里签到表上的字迹一致。特别是‘强’字最后一竖的勾法,完全是同一个人的习惯。”
沈墨接过袋子,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填写时间是10:02——正好是法医推断的死亡时间点。这意味着,张强在行凶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伪造不在场证明。
“他一边杀人,一边写单子。”丁浩声音很轻。
“不。”沈墨纠正,“他先写了单子,再动手。这张纸是用来应对抽查的。只要物业或厂家事后核对,看到有记录,就不会怀疑他没来过。”
丁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是左撇子,为什么签字时不用左手?”
“因为要模仿正常维修流程。”沈墨说,“右手写字才是常态。他可以伪装动作,但没法改变肌肉记忆。所以你看他的签名,转折生硬,尤其是横画,明显是刻意控制的结果。这就是破绽。”
丁浩点点头。魂魄不会骗人,但人会骗自己。张强以为掩饰得了行为,却忘了习惯会在细节里泄露。
沈墨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将时间节点逐一标出:
9:58 —— 进入现场
10:00 —— 死亡时间,回访单填写
10:06 —— 撤离房间
10:12 —— 断开Wi-Fi连接
10:30 —— 离开小区
每一笔落下,都像钉入一根铁钉。
“时间链闭合了。”他说。
丁浩看着那串数字,忽然开口:“他回来试密码的时候,是不是也用了同样的借口?”
“不一样。”沈墨摇头,“第一次是真维修,那次他拿到了钥匙复制机会。第二次是假回访,只为进来看看有没有机会下手。第三次……”他顿了顿,“第三次才是真正的盗窃尝试。”
丁浩沉默。他知道,三次密码输入记录的存在,说明张强并不确定密码是否正确。他是在赌,也在试探。
“我们现在能抓他了吗?”他问。
沈墨看着屏幕中张强走出工厂的画面,缓缓摇头:“还不够。”
“为什么?时间、动机、物证、行为特征,全都对上了。”
“可我们还没找到撬棍。”沈墨说,“也没有直接拍到他砸保险柜的画面。法院不会凭时间匹配就定罪。”
丁浩明白他的意思。再多的间接证据,也抵不过一句“我当时只是去修空调”。
沈墨转身,下达指令:“准备拘捕令,但我们不动。”
他看向丁浩:“还有东西没浮上来。”
丁浩的目光落回屏幕,停留在张强离开林先生家那一刻的定格画面上。男人低头走出门,左手自然垂下,袖口微微卷起,露出一截手腕。
那里有一道细长的划痕。
沈墨站在技术台前,声音不高却清晰:“把别墅区所有监控原始数据调出来,重点时间段——上午九点四十七到十点二十三。”
技术人员迅速响应,几块副屏同时跳转为时间轴界面。画面一帧帧推进,小区东门、主干道、楼栋入口的摄像头逐一亮起红点,标记着张强手机信号最后出现的位置。
“他已经进去了。”丁浩低声说。
“但没拍到进门。”沈墨接过话,“我们只知道他进了小区,不知道他有没有进屋。差这一步,什么都定不了。”
丁浩没再说话。他知道,魂魄不会再给出新的画面。刚才那一瞬的提醒——保险柜背面的摸索动作——已经是它能传递的全部。接下来的路,只能靠现实里的证据一步步踩实。
沈墨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作案时间”一栏写下几个数字:10:00—10:06。这是法医根据尸温、胃内容物和现场环境推断出的死亡窗口。他盯着这几个字看了两秒,转身对技术人员说:“查备用录像,林先生那栋楼楼梯间的摄像头,案发当天上午有没有恢复记录?”
“正在调取。”技术员敲击键盘,屏幕闪烁片刻后,一段模糊影像浮现。
时间显示:9:58。
画面中,一个身穿工装的男人提着工具包走上三楼走廊,帽檐压得很低,左手插在裤兜里。他脚步不快,但没有停留,径直走向302室——林先生家的门口。
“是他。”丁浩认得那件深灰色高领衫,也认得那人走路时左肩略沉的姿态。
“继续看。”沈墨说。
男人在门前停下,从口袋掏出一把银色钥匙,开门进入。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门关上的瞬间,画面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9:58:43。
“后门。”丁浩提醒,“他走的是厨房小门。”
沈墨点头:“调西侧绿化带那个偏角摄像头,找他离开的画面。”
视频重新加载。十分钟后,同一个身影出现在镜头中,工具包还在手上,但步伐明显加快。他左右张望了一下,才快步走向小区后门。时间定格在10:30:17。
“回来得很快。”丁浩皱眉,“如果只是例行检修,没必要这么急。”
“不是检修。”沈墨看着时间线,“是作案。”
他转向另一名技术员:“手机信号轨迹还原得怎么样了?”
“完成了。”对方递过平板,“张强的设备在上午10:00至10:12之间,连续连接过一个私人Wi-Fi热点,IP地址对应林先生家的路由器。这个网络没有对外广播SSID,密码只有物业登记过的维修人员才知道。”
沈墨接过平板,放大信号强度曲线。那条绿色波形在十分钟内保持稳定,随后骤然中断。
“他连上了。”他说,“不是路过,不是误入。他在里面待了至少十二分钟,而且主动连接了网络。”
丁浩忽然想起什么:“那天晚上,魂魄记得书房灯闪了一下。”
“可能是他碰到了开关,或者……”沈墨接道,“他在确认监控是否在线。”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再说话。这个动作本身无关紧要,但它暴露了一种意识——张强清楚自己身处一个被监视的空间,他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判断风险。
“现在问题来了。”沈墨回到主屏前,“他从作案到撤离,时间太紧。”
他调出步行测算模型:从林先生家到小区后门,正常步速需要十四分钟。而监控显示,张强10:30离开楼栋,10:35就回到了出租屋附近。中间只有五分钟缓冲。
“除非他没走正路。”丁浩说。
“他已经走了最快的路线。”沈墨摇头,“关键不在怎么走,而在什么时候动手。”
他下令调出书房地毯的鞋印分析图。技术人员将足迹按时间顺序标注,形成一条从门口到保险柜前的移动路径。结合撬痕的力度分布变化,初步推断实际作案过程不超过八分钟。
“够了。”沈墨说,“六分钟砸锁,一分钟翻找,一分钟撤离。紧凑,但可行。”
这时,另一名技术员拿着报告走进来:“垃圾桶清理记录查到了。小区后门旁的环卫车昨天早上八点清空过所有垃圾箱。我们在其中一个袋子里发现了这张纸。”
他递上证物袋。里面是一张手写的空调回访单,填写时间为10:02,服务项目写着“制冷检查”,客户签名栏空白,但维修员签字处龙飞凤舞地签着“张强”二字。
“笔迹鉴定做了吗?”沈墨问。
“正在比对,但初步判断与张强厂里签到表上的字迹一致。特别是‘强’字最后一竖的勾法,完全是同一个人的习惯。”
沈墨接过袋子,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填写时间是10:02——正好是法医推断的死亡时间点。这意味着,张强在行凶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伪造不在场证明。
“他一边杀人,一边写单子。”丁浩声音很轻。
“不。”沈墨纠正,“他先写了单子,再动手。这张纸是用来应对抽查的。只要物业或厂家事后核对,看到有记录,就不会怀疑他没来过。”
丁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是左撇子,为什么签字时不用左手?”
“因为要模仿正常维修流程。”沈墨说,“右手写字才是常态。他可以伪装动作,但没法改变肌肉记忆。所以你看他的签名,转折生硬,尤其是横画,明显是刻意控制的结果。这就是破绽。”
丁浩点点头。魂魄不会骗人,但人会骗自己。张强以为掩饰得了行为,却忘了习惯会在细节里泄露。
沈墨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将时间节点逐一标出:
9:58 —— 进入现场
10:00 —— 死亡时间,回访单填写
10:06 —— 撤离房间
10:12 —— 断开Wi-Fi连接
10:30 —— 离开小区
每一笔落下,都像钉入一根铁钉。
“时间链闭合了。”他说。
丁浩看着那串数字,忽然开口:“他回来试密码的时候,是不是也用了同样的借口?”
“不一样。”沈墨摇头,“第一次是真维修,那次他拿到了钥匙复制机会。第二次是假回访,只为进来看看有没有机会下手。第三次……”他顿了顿,“第三次才是真正的盗窃尝试。”
丁浩沉默。他知道,三次密码输入记录的存在,说明张强并不确定密码是否正确。他是在赌,也在试探。
“我们现在能抓他了吗?”他问。
沈墨看着屏幕中张强走出工厂的画面,缓缓摇头:“还不够。”
“为什么?时间、动机、物证、行为特征,全都对上了。”
“可我们还没找到撬棍。”沈墨说,“也没有直接拍到他砸保险柜的画面。法院不会凭时间匹配就定罪。”
丁浩明白他的意思。再多的间接证据,也抵不过一句“我当时只是去修空调”。
沈墨转身,下达指令:“准备拘捕令,但我们不动。”
他看向丁浩:“还有东西没浮上来。”
丁浩的目光落回屏幕,停留在张强离开林先生家那一刻的定格画面上。男人低头走出门,左手自然垂下,袖口微微卷起,露出一截手腕。
那里有一道细长的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