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洞深处,空气沉得像浸过水的布。丁浩的手掌还贴在床沿防水布上,指尖微微发麻。刚才那一瞬的感应来得突然——不是魂魄显形,也不是哭诉或怨念,而是一种冰冷的、金属般的轮廓,在意识里一闪即逝。
“床底靠左那堆碎石,”他声音低哑,“再翻一遍。”
沈墨正盯着技术人员处理墙面胶痕,闻言立刻转头。两名特警蹲下身,用小铲拨开松动的石块。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皮盒角露了出来。
“小心取。”沈墨走近,戴上手套。
盒子被取出时发出轻微摩擦声,表面腐蚀严重,边缘卷曲,锁扣早已断裂。技术员用镊子夹开盖子,先拍照记录内部物品摆放顺序。
第一层是五张身份证件,整齐叠放。第二层压着几枚9毫米子弹,弹壳光洁无瑕。最底下藏着一张对折的纸条。
沈墨示意暂停动作,亲自拿起证件逐张查验。五张卡面信息不同: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各不相同,一人来自北方小城,另一人登记为南方农村,年龄跨度近三十年。但照片上的脸,却是同一个男人。
只是装扮变了。
一张戴着金丝眼镜;一张留着胡须,;还有一张穿着工装。五官轮廓一致,眼神平静,毫无破绽。
“同一人伪造的多重身份。”沈墨将证件平铺在防水布上,“而且每张都做了防伪层处理,激光纹路清晰,能扫出虚拟注册信息。”
丁浩凑近看了一眼。“他不是临时起意办假证,这些是长期准备的工具。”
“问题是谁做的。”沈墨拧眉,“这种级别的伪造,需要专业制卡设备和公安系统数据接口。黑市上有这类渠道,但成品通常有细微瑕疵——这五张几乎和真证一模一样。”
技术员低声插话:“油墨成分和基材样本已封存,马上送省厅鉴定科比对历年破获的制假案底库。”
沈墨点头,随即打开那张纸条。
字迹工整,笔画有力,与墙上红笔标注如出一辙:
**下次目标:邻市开发区银行**
“开发区银行?”丁浩皱眉,“那边刚完成安保升级,监控密度高,保安轮岗加密,按他的风格,不该选这种硬骨头。”
“除非他已经摸清了新规则。”沈墨收起纸条,迅速接通对讲机,“通知邻市刑侦支队,立即调取开发区银行最近七天所有进出人员影像,重点排查是否有可疑人员长时间逗留或反复出现。另外,封锁通往该区域的所有主干道监控数据接口,不准任何未授权调阅。”
他又下令技术队:“把这张纸条和墙上残留笔迹做笔触动力学分析,确认是否出自同一人书写习惯。”
现场节奏陡然加快。有人搬运设备,有人整理物证袋,脚步在碎石地上踩出细密回响。
丁浩退到岩室角落,靠着钟乳石缓神。连续通灵感应让他太阳穴胀痛,眼前偶尔闪过残影。他知道不能停,凶手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在说话,只是声音太轻,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你发现了什么?”沈墨走过来,声音压低。
“那个盒子……”丁浩闭眼回忆,“我碰到防水布的时候,感觉到它存在,但不是通过视觉。更像是……有人曾经反复打开它,手指摩挲过边缘,那种动作留在了东西上。”
沈墨没追问原理,只问结果:“你觉得他是经常检查这些证件?”
“不止是检查。”丁浩睁开眼,“他在练习。换身份就像换衣服,熟练到不需要思考。”
沈墨沉默片刻,忽然想起什么。“三次避查过程中,他都没留下真实身份痕迹。国道检查站用的是‘进山证’,集市丢的是空背包,服务区混进司机队伍——全靠伪装和误导。现在我们才发现,他手里握着整整一套合法外皮。”
“他随时可以变成另一个人。”丁浩说,“甚至已经在银行周围活动过,只是没人察觉。”
沈墨眼神一紧。他转身走向临时架设的平板桌,调出过去五起案件的时间线图谱,重新标注每个案发前四十八小时内的周边监控异常点。
“如果他早就潜伏在目标区域……”他自语,“那每一次‘作案’都不是突袭,而是收网。”
丁浩走到他身边,看着屏幕上的时间节点。“他还记得火光。”他忽然说。
沈墨抬眼。
“昨晚我在感应岩室气息时,又捕捉到一点碎片记忆——不是画面,是感觉。他在某个夜里点过火,很小的一簇,照在墙上。那一刻他很安静,像是在核对什么东西。”
“核对计划?”沈墨问。
“也可能是核对时间。”丁浩盯着屏幕上那些精确到分钟的作案窗口,“他需要确认自己的节奏有没有偏差。”
沈墨猛地站直身体。“红砖房!你还记得卫星图上那处值守房吗?如果这里只是演练场,那里才是生活据点。食物补给、衣物更换、甚至证件制作,都可能在那里完成。”
他立刻下令:“派一组人带搜捕犬去红砖房外围勘查,重点找焚烧痕迹、电子设备残骸或打印耗材。另外,查最近三个月周边村庄的物资采购记录,看有没有大量方便食品、电池或墨盒的异常购买行为。”
通讯频道响起回应,命令逐级传达下去。
丁浩却仍站在原地,目光落在铁皮盒底部。一道极细的划痕引起他的注意——靠近合页处,有一道短直线,像是用刀尖轻轻刻上去的。
他伸手示意技术员放大拍摄区域。
图像清晰后,那道痕迹呈现出特定角度:起笔轻,落笔重,末端微翘。
“这不是随意划的。”他说。
沈墨俯身查看。“像某种标记?”
“更像测试。”丁浩摇头,“他在试刀锋的厚度,或者……手感。”
沈墨瞳孔微缩。他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盒子平时藏在哪里?床下灰烬旁?还是随身携带?”
“应该是固定存放。”丁浩指了指床板下方一处磨损痕迹,“那里常放重物,防水布边缘也有拖拽褶皱。”
“也就是说,”沈墨语速加快,“他每次来都会打开盒子,检查证件、子弹、纸条,然后重新放好。这个动作重复了很多次,形成了习惯性行为模式。”
“包括刻下这道痕。”丁浩补充,“每一次,他的手都很稳。”
沈墨直起身,眼神变得锐利。“那就说明,这些证件不只是备用方案,而是即将启用的真实身份之一。他打算用其中一张,走进开发区银行。”
“而且不会伪装成客户。”丁浩低声说,“他会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去。”
沈墨当即抓起对讲机:“追加指令——彻查开发区银行近期所有外包服务人员名单,保洁、维修、押运协作方,全部备案比对。特别是外来派遣人员,必须核实原始雇佣合同和社保缴纳记录!”
命令下达后,洞内气氛更加紧绷。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在逼近一个从未见过的对手:一个不仅能预判警方行动,还能完美嵌入社会系统的隐形人。
丁浩缓缓坐下,背靠岩壁闭目调息。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感应要完成,不能倒下。
沈墨站在岩室中央,手中捏着那张写着目标银行的纸条。火光映在脸上,忽明忽暗。
就在这时,技术员快步走来,递上一份初步检测报告。
“铁皮盒内壁提取到微量油脂成分,”他说,“经初步分析,含有聚乙烯蜡和硅酮添加剂——这类混合物常见于高速打印机滚轴润滑剂。”
沈墨接过报告,目光锁定那一行字。
“他有专业打印设备。”他缓缓开口,“而且最近使用过。”
丁浩睁开眼,声音冷静:“那台机器不在矿洞里。”
“也不在红砖房。”沈墨接道,“他在别的地方制作证件,一个安全、隐蔽、供电稳定的地方。”
两人对视一眼。
下一个问题已经浮现:
谁给他提供技术支持?
“床底靠左那堆碎石,”他声音低哑,“再翻一遍。”
沈墨正盯着技术人员处理墙面胶痕,闻言立刻转头。两名特警蹲下身,用小铲拨开松动的石块。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皮盒角露了出来。
“小心取。”沈墨走近,戴上手套。
盒子被取出时发出轻微摩擦声,表面腐蚀严重,边缘卷曲,锁扣早已断裂。技术员用镊子夹开盖子,先拍照记录内部物品摆放顺序。
第一层是五张身份证件,整齐叠放。第二层压着几枚9毫米子弹,弹壳光洁无瑕。最底下藏着一张对折的纸条。
沈墨示意暂停动作,亲自拿起证件逐张查验。五张卡面信息不同: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各不相同,一人来自北方小城,另一人登记为南方农村,年龄跨度近三十年。但照片上的脸,却是同一个男人。
只是装扮变了。
一张戴着金丝眼镜;一张留着胡须,;还有一张穿着工装。五官轮廓一致,眼神平静,毫无破绽。
“同一人伪造的多重身份。”沈墨将证件平铺在防水布上,“而且每张都做了防伪层处理,激光纹路清晰,能扫出虚拟注册信息。”
丁浩凑近看了一眼。“他不是临时起意办假证,这些是长期准备的工具。”
“问题是谁做的。”沈墨拧眉,“这种级别的伪造,需要专业制卡设备和公安系统数据接口。黑市上有这类渠道,但成品通常有细微瑕疵——这五张几乎和真证一模一样。”
技术员低声插话:“油墨成分和基材样本已封存,马上送省厅鉴定科比对历年破获的制假案底库。”
沈墨点头,随即打开那张纸条。
字迹工整,笔画有力,与墙上红笔标注如出一辙:
**下次目标:邻市开发区银行**
“开发区银行?”丁浩皱眉,“那边刚完成安保升级,监控密度高,保安轮岗加密,按他的风格,不该选这种硬骨头。”
“除非他已经摸清了新规则。”沈墨收起纸条,迅速接通对讲机,“通知邻市刑侦支队,立即调取开发区银行最近七天所有进出人员影像,重点排查是否有可疑人员长时间逗留或反复出现。另外,封锁通往该区域的所有主干道监控数据接口,不准任何未授权调阅。”
他又下令技术队:“把这张纸条和墙上残留笔迹做笔触动力学分析,确认是否出自同一人书写习惯。”
现场节奏陡然加快。有人搬运设备,有人整理物证袋,脚步在碎石地上踩出细密回响。
丁浩退到岩室角落,靠着钟乳石缓神。连续通灵感应让他太阳穴胀痛,眼前偶尔闪过残影。他知道不能停,凶手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在说话,只是声音太轻,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你发现了什么?”沈墨走过来,声音压低。
“那个盒子……”丁浩闭眼回忆,“我碰到防水布的时候,感觉到它存在,但不是通过视觉。更像是……有人曾经反复打开它,手指摩挲过边缘,那种动作留在了东西上。”
沈墨没追问原理,只问结果:“你觉得他是经常检查这些证件?”
“不止是检查。”丁浩睁开眼,“他在练习。换身份就像换衣服,熟练到不需要思考。”
沈墨沉默片刻,忽然想起什么。“三次避查过程中,他都没留下真实身份痕迹。国道检查站用的是‘进山证’,集市丢的是空背包,服务区混进司机队伍——全靠伪装和误导。现在我们才发现,他手里握着整整一套合法外皮。”
“他随时可以变成另一个人。”丁浩说,“甚至已经在银行周围活动过,只是没人察觉。”
沈墨眼神一紧。他转身走向临时架设的平板桌,调出过去五起案件的时间线图谱,重新标注每个案发前四十八小时内的周边监控异常点。
“如果他早就潜伏在目标区域……”他自语,“那每一次‘作案’都不是突袭,而是收网。”
丁浩走到他身边,看着屏幕上的时间节点。“他还记得火光。”他忽然说。
沈墨抬眼。
“昨晚我在感应岩室气息时,又捕捉到一点碎片记忆——不是画面,是感觉。他在某个夜里点过火,很小的一簇,照在墙上。那一刻他很安静,像是在核对什么东西。”
“核对计划?”沈墨问。
“也可能是核对时间。”丁浩盯着屏幕上那些精确到分钟的作案窗口,“他需要确认自己的节奏有没有偏差。”
沈墨猛地站直身体。“红砖房!你还记得卫星图上那处值守房吗?如果这里只是演练场,那里才是生活据点。食物补给、衣物更换、甚至证件制作,都可能在那里完成。”
他立刻下令:“派一组人带搜捕犬去红砖房外围勘查,重点找焚烧痕迹、电子设备残骸或打印耗材。另外,查最近三个月周边村庄的物资采购记录,看有没有大量方便食品、电池或墨盒的异常购买行为。”
通讯频道响起回应,命令逐级传达下去。
丁浩却仍站在原地,目光落在铁皮盒底部。一道极细的划痕引起他的注意——靠近合页处,有一道短直线,像是用刀尖轻轻刻上去的。
他伸手示意技术员放大拍摄区域。
图像清晰后,那道痕迹呈现出特定角度:起笔轻,落笔重,末端微翘。
“这不是随意划的。”他说。
沈墨俯身查看。“像某种标记?”
“更像测试。”丁浩摇头,“他在试刀锋的厚度,或者……手感。”
沈墨瞳孔微缩。他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盒子平时藏在哪里?床下灰烬旁?还是随身携带?”
“应该是固定存放。”丁浩指了指床板下方一处磨损痕迹,“那里常放重物,防水布边缘也有拖拽褶皱。”
“也就是说,”沈墨语速加快,“他每次来都会打开盒子,检查证件、子弹、纸条,然后重新放好。这个动作重复了很多次,形成了习惯性行为模式。”
“包括刻下这道痕。”丁浩补充,“每一次,他的手都很稳。”
沈墨直起身,眼神变得锐利。“那就说明,这些证件不只是备用方案,而是即将启用的真实身份之一。他打算用其中一张,走进开发区银行。”
“而且不会伪装成客户。”丁浩低声说,“他会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去。”
沈墨当即抓起对讲机:“追加指令——彻查开发区银行近期所有外包服务人员名单,保洁、维修、押运协作方,全部备案比对。特别是外来派遣人员,必须核实原始雇佣合同和社保缴纳记录!”
命令下达后,洞内气氛更加紧绷。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在逼近一个从未见过的对手:一个不仅能预判警方行动,还能完美嵌入社会系统的隐形人。
丁浩缓缓坐下,背靠岩壁闭目调息。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感应要完成,不能倒下。
沈墨站在岩室中央,手中捏着那张写着目标银行的纸条。火光映在脸上,忽明忽暗。
就在这时,技术员快步走来,递上一份初步检测报告。
“铁皮盒内壁提取到微量油脂成分,”他说,“经初步分析,含有聚乙烯蜡和硅酮添加剂——这类混合物常见于高速打印机滚轴润滑剂。”
沈墨接过报告,目光锁定那一行字。
“他有专业打印设备。”他缓缓开口,“而且最近使用过。”
丁浩睁开眼,声音冷静:“那台机器不在矿洞里。”
“也不在红砖房。”沈墨接道,“他在别的地方制作证件,一个安全、隐蔽、供电稳定的地方。”
两人对视一眼。
下一个问题已经浮现:
谁给他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