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站在市局走廊,手还保持着搭在门把上的姿势,金属的凉意仿佛还未完全消散,依旧渗进皮肤。 他没有立刻松开,而是用拇指在锁芯边缘轻轻摩挲了一下,仿佛要确认那股残留的脉冲是否真实存在。三秒后,他收回手,掌心朝内握成拳,压住那道尚未褪去的波纹状红痕。
沈墨站在他身侧,递来一份新案卷宗,封面印着“市文物修复中心·密室命案”。
“死者叫周维安,古董修复师,七十四岁,今晨被发现死在工作室。门窗反锁,无外力破坏,监控断电,法医初步判断死亡时间超过十二小时。”沈墨语速平稳,但目光扫过丁浩的手腕时顿了半拍——那截红痕正从袖口下缘缓缓爬升,像一道活体的刻度。
丁浩没接卷宗,闭眼三息,左手探入内袋,将香盒贴着胸口压住。玉片的热度比刚才更甚,但不再剧烈震颤,只是持续地、低频地发烫,如同被什么遥远的东西轻轻叩击。他深吸一口气,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
车内灯光昏黄。沈墨开车,丁浩靠在后座,目光落在照片上: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修复室,四壁陈列着木架,中央是工作台,墙上挂着一幅山水长卷。死者俯卧于地,右手前伸,指尖距离画框仅寸许。
“魂魄有执念。”丁浩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但记忆断了,看不清脸,只留下一个影子——很矮。”
沈墨瞥了一眼后视镜. “矮到什么程度?”
“不到一米六。”丁浩睁开眼,瞳孔里还残留着刚才调息时的暗影,“他临死前在看那幅画,魂魄一直往画前凑,像是想指什么。”
沈墨点头,未再追问。他们早已习惯这种对话方式:一个说看见了什么,另一个便去查证有没有这回事。
修复中心位于老城区一栋三层小楼内,电梯停运,两人步行上至三楼。走廊尽头的307室门口拉起了警戒线,值班警员登记后放行。推门瞬间,一股陈年宣纸与矿物颜料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干燥、沉滞,不带一丝活气。
丁浩戴手套,指尖刚触到门锁内侧,香盒在衣袋中猛地一烫。他闭眼,神识微沉——有挣扎,很短,发生在五步之内,方向明确:朝画。
他走向东墙,目光落在那幅宋代山水画上。绢本设色,长两米余,描绘山林溪谷间樵夫担柴而行,远处楼阁隐现。整体笔意苍润,应是名家仿作,但右下角有修复痕迹,颜色略显鲜亮。
他取出香盒,打开盖子,捻出一支细香点燃。青烟升起,初时盘旋,继而拉成一线,笔直指向画作。但在接近画面前,烟缕忽然分岔:一缕贴着画面缓缓上行,另一缕则绕至画框背面,隐没不见。
沈墨站在他身后,低声记录:“死者最后视线落点,与此一致。”
丁浩没应声。他盯着那缕消失的烟,指尖微颤。魂魄执念不止于画前,更深入画后——那里有东西被藏住,或被遗忘。
他退后半步,从背包取出父亲留下的老式磁场探测仪,缓慢扫过墙面。仪器无声,直到探头移至画框右上方五厘米处,指针突然跳动半格,随即归零。他记下位置,又用手电斜照画框背面,发现两颗固定螺丝的新旧划痕不一,其中一颗头部有明显打滑痕迹。
“有人动过画框。”他说,“最近。”
沈墨凑近查看,拍照取证:“会不会是日常维护?”
“维护不会留下打滑痕。”丁浩收起仪器,“而且……这烟的走向不对。魂魄不该绕到后面去。”
他再次点燃一支香,闭眼凝神,将意识锚定在画前。香烟缭绕中,他低声引导:“周师傅,你看见谁了?是谁进来过?”
空气骤然一沉。
一道模糊人影在画前浮现,白发,驼背,正是死者。他猛地转头,抬手指向门口方向,嘴唇开合,无声吐出一个字:“矮……”
话音未落,魂魄突然扑向画作,右手徒劳地抓向画中樵夫位置,脸上浮现出极度惊恐的神情,随即如雾消散。
丁浩猛然睁眼,冷汗顺额角滑落。他抬手抹去,指尖触到眉心一片湿冷。
“他看见凶手了。”丁浩喘息稍定,“是个矮个子,但让他真正害怕的,是那幅画里的樵夫。”
沈墨皱眉:“画里的人?”
“不是画本身。”丁浩走近细看,“是樵夫的衣服颜色。你看这里——靛青色偏蓝,而整幅画的染料体系是偏灰绿的。补过,但用的不是原配颜料。”
沈墨调出手机拍摄的高清图对比,果然发现樵夫肩部衣褶处色彩饱和度异常。
“有人动过这幅画的局部?”他问。
“不止动过。”丁浩伸手轻抚画框背面,“魂魄往这里钻,说明执念卡在画后。要么是画框夹层藏了东西,要么……他死前看到的画面,和现在不一样。”
沈墨立即示意技术员准备拆画。丁浩却抬手制止。
“等等。”他低头看向香盒,玉片裂纹中,那道扭曲波形图仍在微微发亮,形状竟与画中樵夫的轮廓有几分相似。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内袋取出一张折叠的A4纸——是刚才在车上随手画下的魂魄动作轨迹。他将纸摊开,对照画作,发现魂魄扑向画中樵夫时,指尖所指的位置,恰好是樵夫右手握斧的关节处。
“他不是在怕樵夫。”丁浩低声道,“他是在指樵夫的手。”
沈墨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樵夫握斧的手指线条流畅,但若细究,食指与中指之间的墨线略显僵硬,像是后期补笔时手抖所致。
“补画的人,手不稳?”沈墨问。
“或者……心慌。”丁浩缓缓道,“这幅画最近被修过,而死者发现了什么,想揭出来,结果被人抢先灭口。”
沈墨沉默片刻:“可如果凶手是修复人员,为什么是个矮子?业内高手大多讲究身型协调,矮个子反而少见。”
“所以不是正式修复师。”丁浩盯着画框螺丝的划痕,“是借机混进来的人。个子矮,动作快,熟悉流程,但不够专业——打滑了。”
他再次闭眼,试图重新连接魂魄。这一次,他不再追问凶手,而是将意识沉入死者临终前的视觉记忆。
画面闪现。
昏黄灯光下,工作室静谧。死者蹲在画前,用放大镜检查樵夫衣角。突然,他身体一僵,迅速抬头望向门口。
门没开。
但画框右上角的螺丝,轻微转动了一毫米。
接着,一道黑影从视野边缘掠过——不是从门进来的,而是仿佛早已蹲在画架后方,此刻缓缓起身。
死者猛地后退,却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从后颈按住。那人身高不足一米六,动作利落,一压一拖,将他放倒在地。全程无声。
最后,死者视线偏移,死死盯住墙上那幅画——樵夫的斧刃,在灯光下闪过一道不该存在的寒光。
丁浩睁眼,呼吸急促。
“凶手没进门。”他声音低哑,“他一直就在屋里,躲在画架后面,等死者进来。”
沈墨瞳孔一缩:“密室是假的?通风管道太窄,不可能藏人。”
“不是藏人。”丁浩走向画架,伸手探向底部横梁,“是藏在夹层里。这画架有双层底板,厚度足够容纳一个瘦小的人蜷缩其中。”
他用力掀开底板,灰尘簌簌落下。内侧有细微的布料刮痕,还有半枚模糊的鞋印,尺码约三十七。
沈墨立即拍照,同时调取修复中心出入记录:“所有工作人员身高登记都在一米六五以上,没有符合的。”
“那就不是登记人员。”丁浩将底板复位,目光重回画作,“但这个人知道修复流程,知道什么时候死者会独自进室,也知道如何不留痕迹地进出。”
他忽然抬手,指向画中樵夫的斧刃:“那里,反光不对。真斧头不会在这种角度反光,除非……斧刃是金属的。”
沈墨放大照片,果然发现斧刃部分有微弱的金属质感,与绢本材质格格不入。
“有人在画上贴了金属箔?”他问。
“或者……画根本没干透。”丁浩低声说,“凶手在颜料里做了手脚,等画面干燥后,金属成分才会析出反光。死者发现了这个变化,才想仔细查验。”
香盒在此刻突然剧烈发烫。
丁浩低头,玉片裂纹中的波形图正缓缓扭曲,竟与画中樵夫的身形完全重合。他心头一震,猛然意识到——
魂魄没走。
它被困在了画里。
沈墨站在他身侧,递来一份新案卷宗,封面印着“市文物修复中心·密室命案”。
“死者叫周维安,古董修复师,七十四岁,今晨被发现死在工作室。门窗反锁,无外力破坏,监控断电,法医初步判断死亡时间超过十二小时。”沈墨语速平稳,但目光扫过丁浩的手腕时顿了半拍——那截红痕正从袖口下缘缓缓爬升,像一道活体的刻度。
丁浩没接卷宗,闭眼三息,左手探入内袋,将香盒贴着胸口压住。玉片的热度比刚才更甚,但不再剧烈震颤,只是持续地、低频地发烫,如同被什么遥远的东西轻轻叩击。他深吸一口气,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
车内灯光昏黄。沈墨开车,丁浩靠在后座,目光落在照片上: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修复室,四壁陈列着木架,中央是工作台,墙上挂着一幅山水长卷。死者俯卧于地,右手前伸,指尖距离画框仅寸许。
“魂魄有执念。”丁浩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但记忆断了,看不清脸,只留下一个影子——很矮。”
沈墨瞥了一眼后视镜. “矮到什么程度?”
“不到一米六。”丁浩睁开眼,瞳孔里还残留着刚才调息时的暗影,“他临死前在看那幅画,魂魄一直往画前凑,像是想指什么。”
沈墨点头,未再追问。他们早已习惯这种对话方式:一个说看见了什么,另一个便去查证有没有这回事。
修复中心位于老城区一栋三层小楼内,电梯停运,两人步行上至三楼。走廊尽头的307室门口拉起了警戒线,值班警员登记后放行。推门瞬间,一股陈年宣纸与矿物颜料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干燥、沉滞,不带一丝活气。
丁浩戴手套,指尖刚触到门锁内侧,香盒在衣袋中猛地一烫。他闭眼,神识微沉——有挣扎,很短,发生在五步之内,方向明确:朝画。
他走向东墙,目光落在那幅宋代山水画上。绢本设色,长两米余,描绘山林溪谷间樵夫担柴而行,远处楼阁隐现。整体笔意苍润,应是名家仿作,但右下角有修复痕迹,颜色略显鲜亮。
他取出香盒,打开盖子,捻出一支细香点燃。青烟升起,初时盘旋,继而拉成一线,笔直指向画作。但在接近画面前,烟缕忽然分岔:一缕贴着画面缓缓上行,另一缕则绕至画框背面,隐没不见。
沈墨站在他身后,低声记录:“死者最后视线落点,与此一致。”
丁浩没应声。他盯着那缕消失的烟,指尖微颤。魂魄执念不止于画前,更深入画后——那里有东西被藏住,或被遗忘。
他退后半步,从背包取出父亲留下的老式磁场探测仪,缓慢扫过墙面。仪器无声,直到探头移至画框右上方五厘米处,指针突然跳动半格,随即归零。他记下位置,又用手电斜照画框背面,发现两颗固定螺丝的新旧划痕不一,其中一颗头部有明显打滑痕迹。
“有人动过画框。”他说,“最近。”
沈墨凑近查看,拍照取证:“会不会是日常维护?”
“维护不会留下打滑痕。”丁浩收起仪器,“而且……这烟的走向不对。魂魄不该绕到后面去。”
他再次点燃一支香,闭眼凝神,将意识锚定在画前。香烟缭绕中,他低声引导:“周师傅,你看见谁了?是谁进来过?”
空气骤然一沉。
一道模糊人影在画前浮现,白发,驼背,正是死者。他猛地转头,抬手指向门口方向,嘴唇开合,无声吐出一个字:“矮……”
话音未落,魂魄突然扑向画作,右手徒劳地抓向画中樵夫位置,脸上浮现出极度惊恐的神情,随即如雾消散。
丁浩猛然睁眼,冷汗顺额角滑落。他抬手抹去,指尖触到眉心一片湿冷。
“他看见凶手了。”丁浩喘息稍定,“是个矮个子,但让他真正害怕的,是那幅画里的樵夫。”
沈墨皱眉:“画里的人?”
“不是画本身。”丁浩走近细看,“是樵夫的衣服颜色。你看这里——靛青色偏蓝,而整幅画的染料体系是偏灰绿的。补过,但用的不是原配颜料。”
沈墨调出手机拍摄的高清图对比,果然发现樵夫肩部衣褶处色彩饱和度异常。
“有人动过这幅画的局部?”他问。
“不止动过。”丁浩伸手轻抚画框背面,“魂魄往这里钻,说明执念卡在画后。要么是画框夹层藏了东西,要么……他死前看到的画面,和现在不一样。”
沈墨立即示意技术员准备拆画。丁浩却抬手制止。
“等等。”他低头看向香盒,玉片裂纹中,那道扭曲波形图仍在微微发亮,形状竟与画中樵夫的轮廓有几分相似。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内袋取出一张折叠的A4纸——是刚才在车上随手画下的魂魄动作轨迹。他将纸摊开,对照画作,发现魂魄扑向画中樵夫时,指尖所指的位置,恰好是樵夫右手握斧的关节处。
“他不是在怕樵夫。”丁浩低声道,“他是在指樵夫的手。”
沈墨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樵夫握斧的手指线条流畅,但若细究,食指与中指之间的墨线略显僵硬,像是后期补笔时手抖所致。
“补画的人,手不稳?”沈墨问。
“或者……心慌。”丁浩缓缓道,“这幅画最近被修过,而死者发现了什么,想揭出来,结果被人抢先灭口。”
沈墨沉默片刻:“可如果凶手是修复人员,为什么是个矮子?业内高手大多讲究身型协调,矮个子反而少见。”
“所以不是正式修复师。”丁浩盯着画框螺丝的划痕,“是借机混进来的人。个子矮,动作快,熟悉流程,但不够专业——打滑了。”
他再次闭眼,试图重新连接魂魄。这一次,他不再追问凶手,而是将意识沉入死者临终前的视觉记忆。
画面闪现。
昏黄灯光下,工作室静谧。死者蹲在画前,用放大镜检查樵夫衣角。突然,他身体一僵,迅速抬头望向门口。
门没开。
但画框右上角的螺丝,轻微转动了一毫米。
接着,一道黑影从视野边缘掠过——不是从门进来的,而是仿佛早已蹲在画架后方,此刻缓缓起身。
死者猛地后退,却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从后颈按住。那人身高不足一米六,动作利落,一压一拖,将他放倒在地。全程无声。
最后,死者视线偏移,死死盯住墙上那幅画——樵夫的斧刃,在灯光下闪过一道不该存在的寒光。
丁浩睁眼,呼吸急促。
“凶手没进门。”他声音低哑,“他一直就在屋里,躲在画架后面,等死者进来。”
沈墨瞳孔一缩:“密室是假的?通风管道太窄,不可能藏人。”
“不是藏人。”丁浩走向画架,伸手探向底部横梁,“是藏在夹层里。这画架有双层底板,厚度足够容纳一个瘦小的人蜷缩其中。”
他用力掀开底板,灰尘簌簌落下。内侧有细微的布料刮痕,还有半枚模糊的鞋印,尺码约三十七。
沈墨立即拍照,同时调取修复中心出入记录:“所有工作人员身高登记都在一米六五以上,没有符合的。”
“那就不是登记人员。”丁浩将底板复位,目光重回画作,“但这个人知道修复流程,知道什么时候死者会独自进室,也知道如何不留痕迹地进出。”
他忽然抬手,指向画中樵夫的斧刃:“那里,反光不对。真斧头不会在这种角度反光,除非……斧刃是金属的。”
沈墨放大照片,果然发现斧刃部分有微弱的金属质感,与绢本材质格格不入。
“有人在画上贴了金属箔?”他问。
“或者……画根本没干透。”丁浩低声说,“凶手在颜料里做了手脚,等画面干燥后,金属成分才会析出反光。死者发现了这个变化,才想仔细查验。”
香盒在此刻突然剧烈发烫。
丁浩低头,玉片裂纹中的波形图正缓缓扭曲,竟与画中樵夫的身形完全重合。他心头一震,猛然意识到——
魂魄没走。
它被困在了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