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上面批经费了-《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一座村庄的雪原山上,静谧中透着丝丝寒意。

  没有现代化的滑雪场,雪原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松林、荒坡、冻土构成的景观充满原始感,带给人“静谧、空旷”的视觉。

  它还有一个名字“汤河”。

  冬季厚厚的积雪,正好适合剧组的拍摄。

  《情书》剧组的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架设着,来自西德的拍摄设备。

  外围,还有部队的人神情严肃地站岗,向四周进行戒严,保护着剧组的安全。

  “张老师,可以开拍了?”

  半蹲在地上的杨明远,仔细查看了取景镜头里的画面。

  确认无误后,转身向正在给演员讲戏的张华请示。

  杨明远是被张华特意指定的摄影师,他心里十分乐意跟着张华。

  而铁甲项目的摄影技术团队,则被分配到了陈俊的剧组。

  “文丽姐,你先多练几遍滑下山底过程中的转身动作,晚点就拍你的小镜头。”

  张华认真地交代完李文丽,转身便看到躺在雪地上的龚樰,一旁摆放着摄像机。

  龚樰取下帽子,露出两边微卷的空气斜刘海,搭配着干净利落的齐耳短发。

  虽然与女主未亡人妻子的形象略有差距,但她身上的气质却更加贴合国内当下这个时代。

  “各就各位!”

  随着张华一声令下,只见龚樰缓缓闭上眼睛,轻轻屏住呼吸,仿佛正沉浸在体验未婚夫死亡的情绪之中。

  《情书》第一场,一镜,正式开始!

  张华果断喊了开拍。

  “咔~”

  拍板的声音响起,接下来便全看摄影和演员的发挥。

  过了许久,龚樰终于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随后随同摄影机的移动缓缓起身,轻轻拍打起身上的雪花。

  她黑色丧服的外套里面,内搭着一件红色衣物,这种色彩运用上的明显对比,恰到好处地代表着哀思与爱情。

  “咔,杨老师保一条,拍打动作注意要特写!”

  龚樰的表演自然流畅,与摄影机镜头的移动也配合得十分协调,但由于现场没有监视器,张华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保留这一条。

  来回从山上滑雪下坡的李文丽,觉得有些无聊,便回到拍摄现场,忍不住抱怨道:

  “张华,你拍这些特写镜头有什么用啊?”

  导演被外行质疑,却又不能把人轰走。

  张华嘴角浮起一抹苦涩,还是耐心地解释道:

  “这是一些画面隐喻,表达着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情而戛然而止。

  杨明远闻言,好奇地追问道:

  “张老师,就像第一部电影那样,用特写画面和色彩来表达情感?”

  毕竟,不想做导演的摄影,不是好摄影。

  张华点了点头,“镜头不光是具象化表达出情绪,更是一位无声的叙事者。”

  李文丽想到后续的镜头,觉得张华说的似乎有点道理,便乖乖地回去继续练习。

  一旁剧组的技术人员虽然不太听得懂,但心里都暗自觉得张华不愧是个文化人。

  而喜爱摄影的龚樰,想起《山楂树之恋》里那些复杂的特写镜头,顿时恍然大悟,心里不禁猜测:

  “难道是张华的父亲导演从小就教导的这些?”

  很快,一个俯角远镜头呈现出克制又唯美的画面。

  村庄与雪地的交际线非常明显,仿佛隐喻着在爱情里,暗恋和表白就如同这界限一般泾渭分明。

  女主从雪地缓缓走向村庄,仿佛隐喻着她就是那一封承载着深情的情书!

  ……

  电影版权成功卖给港岛后,再加上通讯社上报的提议,总政特批了一笔制片预算给八一厂,期望能制作出更多可以出海挣外汇的项目。

  八一厂的会议室里,一众厂领导脸上都洋溢着喜色,仿佛好日子就在眼前,生活又有了盼头。

  长期谋划立项目的杨副厂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更是按捺不住,

  “老书记,创作部还有许多年轻导演一直盼着机会呢,我觉得厂里是时候该好好培养他们。”

  他所指的是像周海燕这些中年人,而非张华这样的年轻小伙。

  老书记点了点头,看向刘厂长,说道:

  “老刘,这笔资金就由你来安排,一定要按照上级指示,符合出海项目的要求。”

  他已经顶着压力,将今年厂里资金预算的一大半都批给了陈俊和张华立项。

  若再不稍微分点机会给下面的人,很容易引发厂内部的人心不公,影响整体的团结和工作氛围。

  制片预算突然砸到头上,刘厂长却没有丝毫高兴的样子,反而眉头紧皱。

  项目要是那么容易出海,又怎么会轮到八一厂呢?

  自己都一大把年纪,马上就要退休了,还要担这份责任,心里实在是不情愿。

  他甚至有些后悔让沈季渊带剧组去北方了,起码那样下面还有人能给自己分担点压力。

  刘厂长看了一眼杨副厂长,沉吟片刻,

  “既然爱情电影能出海,那我们就立同题材的项目,减少政治宣传内容。”

  “我赞同刘厂长的观点,听说沈厂长一直想推进一个爱国华侨归国寻找到爱情的故事,相信这个项目一定能吸引到海外华侨进行观影。”

  杨副厂长内心激动不已,声音都微微颤抖。

  杨伟心心念念的项目,终于有了落地的希望。

  老书记看向李书记,见对方面不改色,沉默不语,

  “那就这么决定了吧!”

  显然,这种带有风险的事情,不是谁都敢争抢着去做的。

  待会议结束,张建国有些按捺不住,凑到李守正的耳边,心急道:

  “老团长,你怎么就眼睁睁看着姓杨的拿下项目呢?”

  李守正回给他一个“白痴”的眼神,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

  只留下摸不着头脑的张建国!

  ……

  厂里又立了个新项目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编剧部。

  收到消息的徐晓芸,看着自己刚刚起稿的一本爱情题材剧本,瞬间泄了气。

  创作部的人都能直接立项写剧本,那编剧部还编写什么剧本呢?

  联想到编剧部汤主任和其他老师之前的提醒,徐晓芸恍然大悟,心里自责地呢喃道:

  “我真笨啊,就应该听汤主任的,学陆老师他们发表一些文章。难怪老师们总是说张华同志不发表文章,编剧部留不住他这个人!”

  想到张华这个厉害的家伙,都已经担任项目导演了,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徐晓芸内心一阵失落。

  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才华,不适合干编剧这一行。

  事与愿违,开完会的汤士明出现在办公室门口,语重心长地说道:

  “徐晓芸同志,现在厂里大力推进爱情题材的项目,你的剧本一定要用心写,以后会有机会的。”

  “啊!”

  徐晓芸愣了一下,随后眼中瞬间恢复起希望的光芒,

  “好的,汤主任!我一定会努力的!”

  周平听到消息后,不禁感慨万分,对着徐晓芸道:

  “晓芸同志,你们年轻人的机会来了啊,我们这帮老骨头哪懂什么爱情!”

  毕竟他们这些老学究,思维传统又固执,确实写不出那种能让年轻人感同身受、揪心的爱情故事。

  而办公室的王强一脸期盼,高兴地说道:

  “我听说那笔钱,是靠张华同志的电影出海卖版权得来的,以后说不定八一厂有钱了,什么题材都能拍起来!”

  他看得更远,只要厂里以后的电影能持续出海,那不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制片预算来立新项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