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的燕京,中雪。
一间布置简单却满溢温馨的单人宿舍房间内,书桌上凌乱地散落着剧本研究的草稿纸。
房间的主人龚樰,此刻正蜷缩在被窝里,她的脸色略显苍白,透着疲惫与柔弱。
长期生活在湿润温暖的南方,让她对北方这般寒冷的天气,适应起来着实有些吃力。
“龚樰~”
门外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呼唤。
紧接着,门被轻轻推开,李文丽手里拿着一张报纸。
几乎是蹦跳着来到龚樰面前,眼中满是兴奋与喜悦,她扬了扬手中的报纸,
“龚樰,你快看,张华拿奖啦!”
意识有些昏沉朦胧的龚樰,缓缓伸出手,从李文丽手中接过报纸。
只见版面上张华高举小银熊奖的照片十分显眼,上边配着长长的大标题:
《柏林国际电影节,国内〈山楂树之恋〉电影荣获双料大奖 ——〈仁民日报〉》。
龚樰定了定神,微微撑起身子,斜靠在床头,认真读起上面的内容。
——近期举行的第31届柏林电影节上,国内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纯洁的爱情叙事、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出色的导演技巧,赢得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认可,一举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这一辉煌成就,成为国内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突破,对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驻西德王大使表示,《山楂树之恋》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备受西方的热烈赞誉与推崇,电影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为国家获得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经济贡献度。......
报纸用整页篇幅报道此事,多位领导人发表言论,对国内电影工作发展做出指示。
足见国内对八一厂电影出海,挣外汇、拿奖的重视程度。
此刻,杨伟和赵大刚同样拿着报纸看着,两人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杨伟心中满是嫉妒,他觉得这本该是自己的荣誉。
要不是张华和他父亲张建国“勾结”,把到手的男主角角色抢走,拿奖的就该是自己。
越想越气,杨伟不禁紧握着拳头,咬牙切齿地压低声音对赵大刚说:
“我们找个机会把这小子阴了?
赵大刚眉头微皱,一脸无语地看着杨伟,语重心长地劝道:
“伟哥,现在那小子拿了奖,厂里对他很重视,而且杨叔不也才跟你说,以后离他远点吗?”
他心里有些后悔当初选错了“大腿”,八一厂年轻一辈中,真正有能力带他飞的其实是张华。
杨伟一听,忍不住大声怒骂:“要不是他,我们俩早就演上电影,还能跟着出国了!”
只是话音落下,赵大刚一脸懵逼的看着他。
好像是在说:【你这个傻逼,难道不知道剧本是他写的?】
是仇恨冲昏了头脑?
过了好一会儿,见杨伟情绪稍微平复,赵大刚才一脸认真地说道:
“我们还是先把项目拍出来,到时候让他们知道,伟哥你比他更优秀。
“你说得对。”
杨伟如梦初醒,“我这就回去多看几遍剧本。”
说完,他转身匆匆离开。
杨伟前脚刚走,赵大刚就忍不住低声骂道:
“玛德,跟了这么久,连个有台词的配角都不给我安排,以后得离这两父子远点!”
……
在总政宣传部的办公室里,回国后的赵部长正在向李老汇报着工作。
赵部长拿着报纸,微微皱眉,一脸不满地抱怨:
“文化部老是说我们插手电影的事,可看看他们推荐的另一部电影,没拿奖不说,挣到的外汇连出差费用都不够。”
他心里清楚能出国参展就不易,但总政也需要证明自己的做法没错。
报纸上对总政和八一厂的贡献只字未提,功劳明显都被其他人瓜分了,他心里实在难以平衡。
李老微微一笑,“电影毕竟是他们负责的领域,我们现在确实有点越界了。
赵部长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话锋一转,提醒道:
“回国的时候,八一厂的小同志跟我汇报工作,说他们下一部电影有信心继续出海挣外汇、拿奖,希望我们总政能继续支持。”
他的言下之意,这么好的机会,不能便宜了外人。
李老沉吟片刻,“你和老陈从国外传回来的内容,我都整理上报了。领导很赞同你们提的方案,还提到‘鱼塘里有一条鲶鱼,才能盘活整片鱼塘’的观点。可以给予八一厂一定的自主性竞争,但要在国内制定的电影产业发展框架内。”
赵部长听后,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张华在回国前,给他们提了不少关于电影产业的建议,比如“统购统销”模式的弊端,电影制片厂缺乏自主权的问题。
然而受当前历史条件限制,上面只是将这些建议作为参考,没有足够的决心直接推行相关政策。
只是开了些口子,让八一厂有一定灵活操作的空间。
……
八一厂家属生活院。
傍晚,放学回家的张芳刚进房间门,就瞧见多了几个包装精致的盒子。
她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心中一阵雀跃:
“我哥,回来了吗?”
她知道,这肯定是自家老哥答应从国外给她带回来的礼物。
张芳迫不及待的跑过去,高兴地拆起礼盒。
打开一个比较重的礼盒,一台线条流畅圆润、铜铝合金机身的相机出现在眼前。
这台1980年生产的尼康F3相机,经典与现代感并存的外形设计,硬朗中又不失温和优雅。
“哇,这国外的相机真好看!”
张芳忍不住惊叹,小心翼翼地把相机捧在手里。
相机小巧精致的造型让她爱不释手,跟国内常见的长方形盒子、笨重又复杂的相机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一件礼物就如此让她满意,张芳的目光又投向其他礼盒,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很快,巧克力、可爱小熊造型的水果糖、一条粉色暖暖的围巾,一一被拆了出来。
而回到家看到这些东西的张建国和苏萍,立马把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张华,叫到客厅。
张建国指着那堆东西,皱着眉头抱怨:
“给小芳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她明年考大学,就不能买点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
张华一脸无奈,提醒道:
“我给你们买的礼物,难道你没有在房间里看到?”
张建国闻言,一脸错愕,“是?”
说完,便匆匆跑回房间。
随后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手中紧握着两个精致无比的盒子。
一块精致的机械手表,和一只温润如玉的玉石手镯。
手表戴在手上,张建国怎么看都喜欢。
只有苏萍打量着手上的玉镯,疑惑道:
“你爸就给了几百块钱的外汇,你哪来的钱买这些贵重东西?”
张华一脸委屈,“你儿子牺牲肉体挣回来的钱,全给你们买礼物了。”
外国妞白富美拍写真打赏的钱,可以在燕京买一套四合院。
这笔巨款却让张华回国前,就直接挥霍完了。
……
出国参展拿到小银熊的张华,第二天依然是打工的牛马照常上班。
主要是出国两周,《情书》剧组也停摆了两周,拖下去影响拍摄取景。
见到张华带的一堆礼物里,没有小银熊的身影,李文丽好奇的询问道:
“张华,你的奖杯怎么没带来让我们看看?”
张华语气平淡地解释道:
“文丽姐,出国是代表着集体荣誉,奖杯被拿去收藏了。”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杯,可不像后世一样,作品烂成一坨狗屎,都能运作得奖。
当然,这是经过张华个人同意的,他觉得能让国内后世人,瞻仰自己获得的荣誉,何乐不为。
李文丽闻言,脸上明显露出不满的神色,劝说道:
“下次再拿奖,你一定要自己留在身边。”
将围巾礼物紧紧放在胸前的龚樰,心中也暗暗为张华感到惋惜。
毕竟“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这些奖项,都是对个人贡献的认可与荣誉,本应由张华自己保留收藏。
一间布置简单却满溢温馨的单人宿舍房间内,书桌上凌乱地散落着剧本研究的草稿纸。
房间的主人龚樰,此刻正蜷缩在被窝里,她的脸色略显苍白,透着疲惫与柔弱。
长期生活在湿润温暖的南方,让她对北方这般寒冷的天气,适应起来着实有些吃力。
“龚樰~”
门外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呼唤。
紧接着,门被轻轻推开,李文丽手里拿着一张报纸。
几乎是蹦跳着来到龚樰面前,眼中满是兴奋与喜悦,她扬了扬手中的报纸,
“龚樰,你快看,张华拿奖啦!”
意识有些昏沉朦胧的龚樰,缓缓伸出手,从李文丽手中接过报纸。
只见版面上张华高举小银熊奖的照片十分显眼,上边配着长长的大标题:
《柏林国际电影节,国内〈山楂树之恋〉电影荣获双料大奖 ——〈仁民日报〉》。
龚樰定了定神,微微撑起身子,斜靠在床头,认真读起上面的内容。
——近期举行的第31届柏林电影节上,国内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纯洁的爱情叙事、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出色的导演技巧,赢得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认可,一举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这一辉煌成就,成为国内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突破,对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驻西德王大使表示,《山楂树之恋》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备受西方的热烈赞誉与推崇,电影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为国家获得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经济贡献度。......
报纸用整页篇幅报道此事,多位领导人发表言论,对国内电影工作发展做出指示。
足见国内对八一厂电影出海,挣外汇、拿奖的重视程度。
此刻,杨伟和赵大刚同样拿着报纸看着,两人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杨伟心中满是嫉妒,他觉得这本该是自己的荣誉。
要不是张华和他父亲张建国“勾结”,把到手的男主角角色抢走,拿奖的就该是自己。
越想越气,杨伟不禁紧握着拳头,咬牙切齿地压低声音对赵大刚说:
“我们找个机会把这小子阴了?
赵大刚眉头微皱,一脸无语地看着杨伟,语重心长地劝道:
“伟哥,现在那小子拿了奖,厂里对他很重视,而且杨叔不也才跟你说,以后离他远点吗?”
他心里有些后悔当初选错了“大腿”,八一厂年轻一辈中,真正有能力带他飞的其实是张华。
杨伟一听,忍不住大声怒骂:“要不是他,我们俩早就演上电影,还能跟着出国了!”
只是话音落下,赵大刚一脸懵逼的看着他。
好像是在说:【你这个傻逼,难道不知道剧本是他写的?】
是仇恨冲昏了头脑?
过了好一会儿,见杨伟情绪稍微平复,赵大刚才一脸认真地说道:
“我们还是先把项目拍出来,到时候让他们知道,伟哥你比他更优秀。
“你说得对。”
杨伟如梦初醒,“我这就回去多看几遍剧本。”
说完,他转身匆匆离开。
杨伟前脚刚走,赵大刚就忍不住低声骂道:
“玛德,跟了这么久,连个有台词的配角都不给我安排,以后得离这两父子远点!”
……
在总政宣传部的办公室里,回国后的赵部长正在向李老汇报着工作。
赵部长拿着报纸,微微皱眉,一脸不满地抱怨:
“文化部老是说我们插手电影的事,可看看他们推荐的另一部电影,没拿奖不说,挣到的外汇连出差费用都不够。”
他心里清楚能出国参展就不易,但总政也需要证明自己的做法没错。
报纸上对总政和八一厂的贡献只字未提,功劳明显都被其他人瓜分了,他心里实在难以平衡。
李老微微一笑,“电影毕竟是他们负责的领域,我们现在确实有点越界了。
赵部长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话锋一转,提醒道:
“回国的时候,八一厂的小同志跟我汇报工作,说他们下一部电影有信心继续出海挣外汇、拿奖,希望我们总政能继续支持。”
他的言下之意,这么好的机会,不能便宜了外人。
李老沉吟片刻,“你和老陈从国外传回来的内容,我都整理上报了。领导很赞同你们提的方案,还提到‘鱼塘里有一条鲶鱼,才能盘活整片鱼塘’的观点。可以给予八一厂一定的自主性竞争,但要在国内制定的电影产业发展框架内。”
赵部长听后,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张华在回国前,给他们提了不少关于电影产业的建议,比如“统购统销”模式的弊端,电影制片厂缺乏自主权的问题。
然而受当前历史条件限制,上面只是将这些建议作为参考,没有足够的决心直接推行相关政策。
只是开了些口子,让八一厂有一定灵活操作的空间。
……
八一厂家属生活院。
傍晚,放学回家的张芳刚进房间门,就瞧见多了几个包装精致的盒子。
她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心中一阵雀跃:
“我哥,回来了吗?”
她知道,这肯定是自家老哥答应从国外给她带回来的礼物。
张芳迫不及待的跑过去,高兴地拆起礼盒。
打开一个比较重的礼盒,一台线条流畅圆润、铜铝合金机身的相机出现在眼前。
这台1980年生产的尼康F3相机,经典与现代感并存的外形设计,硬朗中又不失温和优雅。
“哇,这国外的相机真好看!”
张芳忍不住惊叹,小心翼翼地把相机捧在手里。
相机小巧精致的造型让她爱不释手,跟国内常见的长方形盒子、笨重又复杂的相机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一件礼物就如此让她满意,张芳的目光又投向其他礼盒,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很快,巧克力、可爱小熊造型的水果糖、一条粉色暖暖的围巾,一一被拆了出来。
而回到家看到这些东西的张建国和苏萍,立马把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张华,叫到客厅。
张建国指着那堆东西,皱着眉头抱怨:
“给小芳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她明年考大学,就不能买点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
张华一脸无奈,提醒道:
“我给你们买的礼物,难道你没有在房间里看到?”
张建国闻言,一脸错愕,“是?”
说完,便匆匆跑回房间。
随后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手中紧握着两个精致无比的盒子。
一块精致的机械手表,和一只温润如玉的玉石手镯。
手表戴在手上,张建国怎么看都喜欢。
只有苏萍打量着手上的玉镯,疑惑道:
“你爸就给了几百块钱的外汇,你哪来的钱买这些贵重东西?”
张华一脸委屈,“你儿子牺牲肉体挣回来的钱,全给你们买礼物了。”
外国妞白富美拍写真打赏的钱,可以在燕京买一套四合院。
这笔巨款却让张华回国前,就直接挥霍完了。
……
出国参展拿到小银熊的张华,第二天依然是打工的牛马照常上班。
主要是出国两周,《情书》剧组也停摆了两周,拖下去影响拍摄取景。
见到张华带的一堆礼物里,没有小银熊的身影,李文丽好奇的询问道:
“张华,你的奖杯怎么没带来让我们看看?”
张华语气平淡地解释道:
“文丽姐,出国是代表着集体荣誉,奖杯被拿去收藏了。”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杯,可不像后世一样,作品烂成一坨狗屎,都能运作得奖。
当然,这是经过张华个人同意的,他觉得能让国内后世人,瞻仰自己获得的荣誉,何乐不为。
李文丽闻言,脸上明显露出不满的神色,劝说道:
“下次再拿奖,你一定要自己留在身边。”
将围巾礼物紧紧放在胸前的龚樰,心中也暗暗为张华感到惋惜。
毕竟“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这些奖项,都是对个人贡献的认可与荣誉,本应由张华自己保留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