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叫停项目-《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从类型和风格来归类,《山楂树之恋》和《情书》都可以归为文艺爱情片。

  过去国内习惯了画质模糊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的红色意识电影。

  两部文艺片的上映恰恰带来一股清风,将国内文艺圈里一群文人的热情唤醒。

  在电影艺术世界里找到了共鸣,在剧情故事中找寻精神内核的满足感。

  人们好像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纷纷写信寄给《大众电影》发表自己的观影心得。

  《大众电影》的编辑部里,信件堆积如山。

  编辑们每天的工作除了筛选稿件,就是整理这些观众来信。

  一位年轻的编辑一边拆信,一边感慨道:

  “没想到《情书》的影响力这么大。”

  “把写信人有名气的都挑出来,其它的都不用管。”另一人语气透着一丝埋怨。

  一旁主管读者互动栏的副主编崔波泉,听到这话没有反对。

  而是看着下面人整理上来的信件,脸上满是忧愁。

  因为写信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不发表他们的观点和心得吧。

  容易得罪人!

  说不定人家心眼小给你记下,以后不再给《大众电影》寄信。

  可问题就在上期的《情书》专题刊已经刊登过了,互动栏放不下这么多的来信内容。

  见崔波泉还在纠结,负责杂志内容策划的唐嘉仁,走上前催促道:

  “老崔,这些信你先放着,有定好下一期的《喜盈门》专刊互动栏内容?”

  五月份的《情书》专刊创造销量记录,他想趁着这股热劲再接再厉。

  崔波泉摇了摇头,一阵吐露苦水,“都是些普通观众的来信,还质问为什么电影的画面没有《情书》清晰。”

  《喜盈门》影片讲述了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通过展现家庭矛盾与和解,歌颂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风尚。

  算是当下一个较为新鲜的题材电影。

  可《山楂树之恋》和《情书》的横空出世,是彻底把观众的审美养起来了。

  唐嘉仁皱着眉头,“这可有点麻烦了,上期的热度太高,大家对下一期期待也高,要是互动栏内容不够精彩,恐怕会让读者失望。”

  就在两人为下一期内容愁苦不已的时候,林社长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编辑部。

  他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

  “你们看看这个!”

  林社长把《仁民日报》放在桌上,指着上面的一篇报道内容。

  唐嘉仁和崔波泉凑近一看,只见内容正是戛纳电影节传回来的消息。

  —— 在刚刚落幕的第3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我国青年导演张华执导的影片《情书》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表达、细腻的情感刻画,一举斩获象征电影执导处女作最高荣誉的“金摄影机”奖。这是我国电影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赢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国内新生代电影人正以锐不可当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部电影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文艺方针结出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青年一代电影工作者的蓬勃创造力与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促进华法文化交流,开展两国电影行业领域合作的新开端。

  唐嘉仁看着报道,心中既为张华感到骄傲,又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推了推眼镜,沉吟道:“王社长,这个戛纳电影‘金摄影机’奖,虽说这奖分量不轻,但让仁民日报亲自点名报道,肯定还有别的缘由?”

  崔波泉点头附和,“我猜应该是跟法国那边达成了合拍电影的一些事。”

  “你们两个猜的没错,今年国内电影文化是彻底在欧洲上打开局面啦。”

  林社长的脸上满是欣慰。

  崔波泉一听,高兴道:“这可比跟东瀛小日子展开文化合作有意义啊!”

  听到崔波泉嘴里直接说出“小日子”,林社长不禁皱了皱眉,提醒道:

  “现在是两国友谊的时期,不利于友好的话可不能说。”

  崔波泉意识到自己说错,立马识趣的闭上了嘴。

  今年华日在影视文化交流上全面开花,电影、动画、纪录片都同时开展合作项目。

  呈现出一副双方关系亲密无间的模样。

  唐嘉仁突然想到什么,兴奋地搓搓手,

  “我觉得社里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再出一期关于张华同志的专刊,把他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挖掘出来,好好宣传宣传。”

  林社长颔首赞许,“你的想法很好,这位张华同志已经两次在国际上拿到荣誉,专刊要对个人做得有深度、有广度,全面展现获奖的重大意义。不仅要突出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还要强调它在文化交流、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唐嘉仁和崔波泉对视一眼,立刻领命投入到专刊的工作中。

  实在是国外拿奖的电影,更能吸引国内观众的阅读兴趣。

  ....

  华法电影合拍本是国内电影行业的一件好事,却将文化部推到非常尴尬的位置。

  因为文化部门在79年成立专门的机构,主管华外电影合拍的电影合作公司。

  公司主要职责是受理并审核,和外部合作摄制电影的立项申请。

  为此,文化部内部针对华法合拍项目,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张华同志虽然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根据小黄传回来的报告,这是一位缺乏组织纪律,品德上有待考察的同志。

  司徒部长的语气显得有些严肃,他心里恨死张华。

  人没挖过来文化部下面就算了,自己这边反而却快要被挖穿。

  话音落下,引起会议室不少人的附和。

  电影合拍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关乎国家对外思想的展示。

  不能让下面的人乱拍,必须谨慎对待。

  周部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主动将《仁民日报》摊开说道:

  “ 这是上面领导肯定的事,我们说了不算。”

  “那我们这帮老革命,还拿这个违反纪律的年轻人没办法了?”

  司徒部长的语气满是愤慨。

  面对张华这个祸害部里的年轻人,他心里总有一股憋屈劲使不出。

  跟着张华出过国的钟部长,忍不住批评道:

  “在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我们的同志出了问题,任何有利于国内的事,我们都应该支持,而不是一昧的否认。”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让司徒部长的脸涨得通红,刚要反驳,却被周部长抬手制止。

  周部长环视一圈,缓缓说道:

  “老钟说得有道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凭一份报告就对张华同志全盘否定。电影的内容如果不符合要求,那么我们就有理出手叫停,亲自指导合拍项目的拍摄。”

  司徒部长听着有理频频点头,但回过头突然发觉。

  文化部剧本没有收到,又没办法参与项目的监管。

  到底要怎么叫停、插手华法合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