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名利场的浮华-《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霍华德教授,没有打扰到你们吧!”

  两人在跟前驻足,声音里裹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霍华德·苏伯语气不冷不淡地回道:“今晚你们才是主角,谈不上打扰。\"

  乔治·卢卡斯捕捉到话中那份若即若离的疏离感,带着一丝困惑开口道:

  “教授,如果我没记错,您优秀学生的作品今年好像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难道不值得提及?”

  他知道学院派对自己那套电影工业化体系,带着天然的排斥,总觉得少了些艺术本该有的纯粹。

  可张华的《浪客剑心》拍摄,同样是借助港岛的工业力量。

  他的表达意思很明显,你不能搞双标啊!

  张华上前一步,适时解围道:“卢卡斯先生,久仰大名!比起斯皮尔伯格先生的作品,我在商业和艺术平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按常理,三次因成绩不佳被南加大电影学院拒之门外的斯皮尔伯格,本不该出现在这场校友聚会中。

  今晚两人结伴而来,显然是乔治·卢卡斯要力挺这位志同道合的好友。

  这份情谊,在场的人都心照不宣。

  而张华本就对《浪客剑心》冲奖不抱过高期待,此番示弱,不过是顺势而为。

  斯皮尔伯格闻言,眼中先掠过一丝淡然笑意:

  “张先生太过谦虚了,我特意看过你的作品,那些融合了东方美学的视觉表达,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张华微微一笑,语气表现的诚恳:

  “能得到您这样的评价,是我莫大的荣幸。说实话,至于我的作品,能够在外语片中角逐,对我而言已是最大的肯定。”

  话锋一转:

  “反观斯皮尔伯格先生的作品,得到全球观众的认可,它理应摘下最佳桂冠的杰作。”

  这番话显然说到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的心坎上,两人脸上不约而同露出一丝友善的笑容。

  哥伦比亚没有对东方导演的作品,投入太多的资源宣传。

  现在原主都公开说放弃竞争大奖,同为南加大校友系的势力自然也无需再为难,反而多了几分好感。

  乔治·卢卡斯会意地点头,语带双关地说起:

  “像张先生这样融合东西方电影美学的作品,正是好莱坞最期待的新鲜血液。”

  他目光特意扫过在场的几位评委会成员,“我们相信奥斯卡一样需要展现其全球化视野,接纳友好东方国家的优秀电影人才。”

  这番心照不宣的对话,让现场凝滞的氛围瞬间明朗。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南加大校友与学院派评委们,纷纷交换眼神,眉宇间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看向张华的目光也多了几分认可。

  当人群稍散,霍华德·苏伯借着举杯的机会,向张华投来赞许的目光。

  “你身上又多了一点让我感到欣赏”

  导演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暖意,“不是你们的东方内敛谦虚的性子,而是你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展现最恰当的姿态。”

  张华眼底掠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深邃:

  \"我亲爱的导师!西方有句古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他望向还在忙着交际的两个身影,声音低沉而清晰,“在接过桂冠之前,总要学会如何托住它的重量。”

  霍华德教授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会心的微笑。

  ……

  校友聚会的热闹尚未褪去,第二晚张华便驱车赶往哥伦比亚影业为奥斯卡冲奖举办的交流酒会。

  相较于南加大校友聚会的学术气息,这里更显名利场的浮华。

  水晶灯折射出璀璨光影,衣香鬓影间觥筹交错。

  好莱坞的制片人、导演与学院评委们三三两两聚集,低声交谈着今年的奖项归属。

  酒会中央,《甘地传》的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

  这位英国导演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被众人簇拥在核心,脸上挂着温和而自信的笑容。

  《甘地传》作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热门,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提名,早已是舆论眼中的“获奖大热门”。

  阿滕伯勒自然成为全场焦点!

  张华端着一杯香槟,缓步走上前,“理查德先生,您好!您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对历史的敬畏与人文关怀,让我深受触动。”

  理查德闻言,转过身来,眼中带着礼貌的好奇。

  当身边人低声提醒张华的身份与提名奖项时,他脸上取而代之的是真切的笑意:

  “张先生,久仰大名!你的作品我也有所耳闻,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作品,在好莱坞实属难得。”

  美英合拍且以英语为主的《甘地传》,本就不符合最佳外语片“非英语对白为主、境外制作”的评选规则,与张华的竞争赛道完全错开。

  既无利益冲突,反多了几分同行间的惺惺相惜,关系自然坦荡而融洽。

  一番客套寒暄过后,盖尔·贝尔曼拉过张华,声音压得极低:

  “说实话,对比起来,我更喜欢你的电影!”

  面对盖尔的无效夸赞,张华一笑而过。

  随后好奇问道:“评委团现在的公关进度怎么样?”

  “放心!”

  盖尔·贝尔曼抬了抬眉,语气笃定,“按你之前定的计划,该投的资源都已经砸进去了。再加上你在南加大的资源,评委都明确意愿把票给你。”

  “你确定?”张华惊讶道。

  他前段时间忙着拍摄,几乎将公关交际都交给了盖尔。

  盖尔·贝尔曼给了一个白眼,“评审团谁会把票投给我们,名单上一清二楚了。”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是由“约20名评委”组成的专业小团体,从提名影片中最终选出获奖者。

  决策权集中在少数资深评委手中,对扎根在好莱坞的哥伦比亚来说公关难度不值一提。

  而且张华是她在戛纳电影节上笼络的人,两人相当于绑在一条战线上。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张华想了想,随后提醒道:“你的下一步工作是将新电影报送戛纳!”

  听到张华要将《肖申克的救赎》报送戛纳,盖尔·贝尔愣了一下:

  “你心里应该清楚,把电影报送戛纳是对学院的不尊重!”

  张华解释道:“我已经答应了阿嘉妮,尽快启动新项目给她冲奖!”

  “这么快就敲定了新项目?”

  盖尔·贝尔曼的眉头微蹙,随后压低声音道:“你这样会打乱哥伦比亚的计划!”

  “如果你们不愿意投资,我相信会有其他公司愿意把握这个机会。”

  张华语气淡然,却透着一丝不容置喙的硬气。

  盖尔·贝尔曼连忙阻止:“不,你答应过哥伦比亚的……!”

  张华打断她:“我说的是奥斯卡……”

  盖尔·贝尔曼犹豫了一瞬,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毫不犹豫道:

  “我明白了!”

  当初她力挺看重张华,就是看重阿嘉妮的商业号召力与艺术造诣。

  阿嘉妮现在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结合张华的诗意叙事能力,她相信一定可以再次打造出口碑爆款。

  因为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小成本制作,已经证明两人结合能产生惊人的化学效应。

  反观哥伦比亚内部扶持的A级冲奖项目,本就由高层嫡系一手操盘,从剧本打磨到宣发资源,全是围绕核心圈层利益分配,压根没给盖尔·贝尔曼留任何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