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春节,是在一场凛冽的寒流中到来的。腊月二十八那天,西里村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很快就在屋檐和树梢积了薄薄一层。村里却比往年冷清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大多没回来——工地春节加班能给三倍工钱,谁都舍不得错过。
吴家的院子更是寂静。一大早,李秀云就对着空荡荡的鸡窝发呆——最后几只母鸡前天也卖掉了,凑足了吴普同下学期的学费。
"娘,贴春联了。"小梅拿着一副红纸黑字的春联出来。那是吴普同抽空写的,字迹工整有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李秀云勉强笑笑:"你哥的字越来越好了。"
贴春联本该是男人的活儿,现在只能母女俩来做。小梅扶着凳子,李秀云踮着脚刷浆糊。寒风吹得红纸哗哗作响,像在诉说着什么。
吴普同正在屋里做数学题。离高考只剩四个月,他不敢浪费一分一秒。桌上的煤油灯因缺油而忽明忽暗,映着他紧锁的眉头。
"哥,歇会儿吧。"小梅端着一碗热水进来,"赵大娘送了几个馍,还热着呢。"
吴普同抬头,看见妹妹瘦削的脸庞在灯光下更显苍白。"爹有信来吗?"
"前天托人捎信来了,说活忙,回不来。"小梅低声说,"家宝也跟着加班,说能多挣点钱。"
吴普同沉默地咬了口馍。冷的,显然热过又放凉了。
午饭只有两个菜:白菜炖豆腐和炒土豆丝。往年会有的鱼和肉都没出现。李秀云解释:"你爹寄的钱得省着用,开春还要买化肥。"
饭后,吴普同继续学习。物理题很难,他算了半天也没头绪。想起往年这时候,王小军和张二胖早就来找他玩了,心里更觉烦闷。
去年春节,三个人还在村口放鞭炮。王小军从天津带回来一种叫"窜天猴"的烟花,吓得张二胖直往麦秸垛后躲。今年,听说王小军留校在学生会值班,张二胖去医院实习了。就连在柳林镇的孙志强,他也没心情去找。
傍晚,赵大娘端着一碗饺子过来:"秀云啊,包多了,你们尝尝。"
李秀云推辞不过,连声道谢。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每个都圆鼓鼓的。小梅数了数,整二十个。
"哥,你多吃点。"小梅把碗推到吴普同面前。
吴普同夹起一个饺子,突然想起什么:"娘,咱家没包饺子?"
李秀云支吾着:"面...面不够了。明天,明天就包。"
吴普同没再问。他知道不是面不够,是肉太贵了。
夜里雪下大了。吴普同学习到很晚,冻得手脚冰凉。小梅悄悄抱来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哥,我不冷。"
除夕这天,村里终于有了点年味。孩子们穿着新衣放鞭炮,家家户户飘出炖肉的香味。唯独吴家依然冷清。
李秀云天没亮就起来扫雪,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小梅帮着贴窗花,红纸剪的福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
"今年咱家也该转运了。"李秀云喃喃自语。
上午,吴普同还在做题。数学卷子很难,他做得磕磕绊绊。外面不时传来鞭炮声,扰得他心烦意乱。
"普同!普同!"邮递员在门外喊,"有你们家的信!"
是吴建军寄来的。信很短,字迹潦草:"活忙,回不去。寄了五百块钱,给娃买点好的。普同好好考。"
李秀云捏着汇款单,手有些发抖。五百块,比平时多了一倍,可见父子俩在工地有多拼命。
午饭依然简单。李秀云炒了个鸡蛋,算是过年菜。吃饭时,收音机里播放着欢快的春节节目,但谁都笑不出来。
下午,吴普同实在学不进去了。他推开课本,望着窗外的雪发呆。往年这时,父亲该带着家宝贴春联了,母亲在厨房炸年糕,小梅围着灶台转......如今院子里只有寂寞的雪。
"哥,出去走走吧。"小梅轻声说,"赵大娘说村口有卖糖葫芦的。"
吴普同摇摇头:"还有套题没做完。"
其实他是怕看见别人家的热闹。村东头张有福家,两个儿子都回来了,开着新买的拖拉机,很是气派。邻院老李家,几个女婿都来拜年,院子里停满了自行车。
傍晚,李秀云还是包了饺子。白菜粉条馅的,只放了少许油渣。下饺子时,锅里冒着热气,总算有了点年味。
"要是你爹和家宝在就好了。"李秀云说着,擦了擦眼角。
吃过年夜饭,村里渐渐热闹起来。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吴家却早早熄了灯——为了省油。
黑暗中,吴普同躺在床上,听着远处的欢笑声。小梅的房间里传来轻微的咳嗽声,让他心里一紧。妹妹的病虽然好了,但体质大不如前,这个冬天已经感冒了好几次。
"哥,你睡了吗?"小梅在隔壁轻声问。
"没呢。"
"你说...爹和家宝现在在干嘛?"
吴普同想象着北京工地的场景:工棚里冷如冰窖,父子俩就着咸菜啃冷馒头,或许还会喝点酒暖暖身子。
"应该睡了吧。"他最终说。
夜深了,鞭炮声渐渐稀疏。吴普同却毫无睡意。高考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心头,他想起最近的模拟考,成绩还是在中游徘徊。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对得起在外奔波的父亲和弟弟?怎么对得起省吃俭用的母亲和妹妹?
突然,远处传来钟声。是柳林镇教堂的新年钟声,隔着十几里地隐隐约约传来。一九九八年到了。
"哥,新年好。"小梅在隔壁说,声音带着睡意。
"新年好。"吴普同轻声回应。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日记本,就着窗外雪地的反光写道:"一九九八年的春节,没有团圆,没有鞭炮,没有饺子。但至少我们还在一起。这个冬天很冷,但春天总会到来。我要用高考的成功,换来这个家真正的团圆。"
写到这里,他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连忙合上日记本,强迫自己入睡。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照习俗,该去拜年走亲戚了。但吴家没人串门——欠着不少外债,实在没脸见人。
李秀云还是早早起来,下了素饺子。"新年新气象,"她强打精神,"等普同考上大学,咱家好好庆祝。"
饭后,吴普同继续学习。摊开物理题时,他发现书里夹着五十块钱。显然是母亲偷偷放的,旁边还有张字条:"去买本参考书。"
吴普同捏着钱,心里五味杂陈。这钱可能是母亲连夜绣鞋垫挣的,也可能是从牙缝里省下的买菜钱。
下午,雪终于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刺得人睁不开眼。吴普同放下笔,决定出去走走。
村口的麦场上,几个孩子在堆雪人。看见他过来,都怯生生地让开路。吴普同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看看吴家老大,多用功,将来准能考上大学"。
压力更重了。
回到家,看见小梅正在洗衣服。冰凉的水把她的手冻得通红。
"怎么不用热水?"吴普同问。
"省点煤。"小梅笑笑,"反正快洗完了。"
吴普同没说话,转身进屋拿起书本。他知道,唯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傍晚,远处又传来鞭炮声——有些人家开始送年了。吴家依然静悄悄的,只有吴普同的读书声和李秀云的缝纫声。
夜里,吴普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考上了大学,父亲和弟弟都回来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饺子。饺子是肉馅的,满满一大盘......
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
他悄悄起床,点起煤油灯,继续演算那些难解的习题。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无声地覆盖着这个寂静的村庄。
在这个没有鞭炮声的春节,在这个冷清得让人心慌的正月,唯有书本陪伴着他,唯有对未来的期盼支撑着他。
天快亮时,他在日记本上追加写道:"也许这就是成长——在寂静中坚守,在寒冷中期盼。一九九八,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
吴家的院子更是寂静。一大早,李秀云就对着空荡荡的鸡窝发呆——最后几只母鸡前天也卖掉了,凑足了吴普同下学期的学费。
"娘,贴春联了。"小梅拿着一副红纸黑字的春联出来。那是吴普同抽空写的,字迹工整有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李秀云勉强笑笑:"你哥的字越来越好了。"
贴春联本该是男人的活儿,现在只能母女俩来做。小梅扶着凳子,李秀云踮着脚刷浆糊。寒风吹得红纸哗哗作响,像在诉说着什么。
吴普同正在屋里做数学题。离高考只剩四个月,他不敢浪费一分一秒。桌上的煤油灯因缺油而忽明忽暗,映着他紧锁的眉头。
"哥,歇会儿吧。"小梅端着一碗热水进来,"赵大娘送了几个馍,还热着呢。"
吴普同抬头,看见妹妹瘦削的脸庞在灯光下更显苍白。"爹有信来吗?"
"前天托人捎信来了,说活忙,回不来。"小梅低声说,"家宝也跟着加班,说能多挣点钱。"
吴普同沉默地咬了口馍。冷的,显然热过又放凉了。
午饭只有两个菜:白菜炖豆腐和炒土豆丝。往年会有的鱼和肉都没出现。李秀云解释:"你爹寄的钱得省着用,开春还要买化肥。"
饭后,吴普同继续学习。物理题很难,他算了半天也没头绪。想起往年这时候,王小军和张二胖早就来找他玩了,心里更觉烦闷。
去年春节,三个人还在村口放鞭炮。王小军从天津带回来一种叫"窜天猴"的烟花,吓得张二胖直往麦秸垛后躲。今年,听说王小军留校在学生会值班,张二胖去医院实习了。就连在柳林镇的孙志强,他也没心情去找。
傍晚,赵大娘端着一碗饺子过来:"秀云啊,包多了,你们尝尝。"
李秀云推辞不过,连声道谢。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每个都圆鼓鼓的。小梅数了数,整二十个。
"哥,你多吃点。"小梅把碗推到吴普同面前。
吴普同夹起一个饺子,突然想起什么:"娘,咱家没包饺子?"
李秀云支吾着:"面...面不够了。明天,明天就包。"
吴普同没再问。他知道不是面不够,是肉太贵了。
夜里雪下大了。吴普同学习到很晚,冻得手脚冰凉。小梅悄悄抱来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哥,我不冷。"
除夕这天,村里终于有了点年味。孩子们穿着新衣放鞭炮,家家户户飘出炖肉的香味。唯独吴家依然冷清。
李秀云天没亮就起来扫雪,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小梅帮着贴窗花,红纸剪的福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
"今年咱家也该转运了。"李秀云喃喃自语。
上午,吴普同还在做题。数学卷子很难,他做得磕磕绊绊。外面不时传来鞭炮声,扰得他心烦意乱。
"普同!普同!"邮递员在门外喊,"有你们家的信!"
是吴建军寄来的。信很短,字迹潦草:"活忙,回不去。寄了五百块钱,给娃买点好的。普同好好考。"
李秀云捏着汇款单,手有些发抖。五百块,比平时多了一倍,可见父子俩在工地有多拼命。
午饭依然简单。李秀云炒了个鸡蛋,算是过年菜。吃饭时,收音机里播放着欢快的春节节目,但谁都笑不出来。
下午,吴普同实在学不进去了。他推开课本,望着窗外的雪发呆。往年这时,父亲该带着家宝贴春联了,母亲在厨房炸年糕,小梅围着灶台转......如今院子里只有寂寞的雪。
"哥,出去走走吧。"小梅轻声说,"赵大娘说村口有卖糖葫芦的。"
吴普同摇摇头:"还有套题没做完。"
其实他是怕看见别人家的热闹。村东头张有福家,两个儿子都回来了,开着新买的拖拉机,很是气派。邻院老李家,几个女婿都来拜年,院子里停满了自行车。
傍晚,李秀云还是包了饺子。白菜粉条馅的,只放了少许油渣。下饺子时,锅里冒着热气,总算有了点年味。
"要是你爹和家宝在就好了。"李秀云说着,擦了擦眼角。
吃过年夜饭,村里渐渐热闹起来。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吴家却早早熄了灯——为了省油。
黑暗中,吴普同躺在床上,听着远处的欢笑声。小梅的房间里传来轻微的咳嗽声,让他心里一紧。妹妹的病虽然好了,但体质大不如前,这个冬天已经感冒了好几次。
"哥,你睡了吗?"小梅在隔壁轻声问。
"没呢。"
"你说...爹和家宝现在在干嘛?"
吴普同想象着北京工地的场景:工棚里冷如冰窖,父子俩就着咸菜啃冷馒头,或许还会喝点酒暖暖身子。
"应该睡了吧。"他最终说。
夜深了,鞭炮声渐渐稀疏。吴普同却毫无睡意。高考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心头,他想起最近的模拟考,成绩还是在中游徘徊。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对得起在外奔波的父亲和弟弟?怎么对得起省吃俭用的母亲和妹妹?
突然,远处传来钟声。是柳林镇教堂的新年钟声,隔着十几里地隐隐约约传来。一九九八年到了。
"哥,新年好。"小梅在隔壁说,声音带着睡意。
"新年好。"吴普同轻声回应。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日记本,就着窗外雪地的反光写道:"一九九八年的春节,没有团圆,没有鞭炮,没有饺子。但至少我们还在一起。这个冬天很冷,但春天总会到来。我要用高考的成功,换来这个家真正的团圆。"
写到这里,他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连忙合上日记本,强迫自己入睡。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照习俗,该去拜年走亲戚了。但吴家没人串门——欠着不少外债,实在没脸见人。
李秀云还是早早起来,下了素饺子。"新年新气象,"她强打精神,"等普同考上大学,咱家好好庆祝。"
饭后,吴普同继续学习。摊开物理题时,他发现书里夹着五十块钱。显然是母亲偷偷放的,旁边还有张字条:"去买本参考书。"
吴普同捏着钱,心里五味杂陈。这钱可能是母亲连夜绣鞋垫挣的,也可能是从牙缝里省下的买菜钱。
下午,雪终于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刺得人睁不开眼。吴普同放下笔,决定出去走走。
村口的麦场上,几个孩子在堆雪人。看见他过来,都怯生生地让开路。吴普同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看看吴家老大,多用功,将来准能考上大学"。
压力更重了。
回到家,看见小梅正在洗衣服。冰凉的水把她的手冻得通红。
"怎么不用热水?"吴普同问。
"省点煤。"小梅笑笑,"反正快洗完了。"
吴普同没说话,转身进屋拿起书本。他知道,唯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傍晚,远处又传来鞭炮声——有些人家开始送年了。吴家依然静悄悄的,只有吴普同的读书声和李秀云的缝纫声。
夜里,吴普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考上了大学,父亲和弟弟都回来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饺子。饺子是肉馅的,满满一大盘......
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
他悄悄起床,点起煤油灯,继续演算那些难解的习题。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无声地覆盖着这个寂静的村庄。
在这个没有鞭炮声的春节,在这个冷清得让人心慌的正月,唯有书本陪伴着他,唯有对未来的期盼支撑着他。
天快亮时,他在日记本上追加写道:"也许这就是成长——在寂静中坚守,在寒冷中期盼。一九九八,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