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春雷惊蛰时-《凡人吴普同》

  正月二十六的清晨,天还未亮透,吴普同已经蹬着那辆黑色的永久二八自行车行驶在通往王格庄乡的土路上。春寒料峭,晨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他裹紧了棉袄,把围巾又围紧了些。

  县三中高三下学期今天开学,黑板上方的倒计时牌已经换成了"距高考还有132天"。每个数字都用红粉笔写得极大,像警钟般悬在每个学生心头。

  吴普同到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他注意到王红梅和李静早就到了——她俩就住在王格庄乡,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学校。

  "假期作业做完了吗?"王红梅转过头来问,她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

  吴普同点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这时辛志刚也到了,他推推眼镜,哈着白气:"路上结冰了,差点摔沟里去。"

  第一节课是数学测验。试卷很难,吴普同做得磕磕绊绊。成绩第二天出来,他考了68分,排在第六。赵强79分第一,马欢75分第二。

  "可以啊普同,"下课时辛志刚说,"比上学期进步了。"

  王红梅凑过来:"快说说,怎么提高的?"

  吴普同苦笑:"就是多做题,没别的。"

  事实上,这四个人的成绩差距很大。吴普同成绩最好,班级排名能进前十。而辛志、王红梅和李静则在三十名开外。但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友情。

  由于不住在同一个村,他们想出了特殊的"互助方式"。王红梅和李静因为住在学校附近,经常提早到校,帮吴普同和辛志刚占好位置;放学后,她俩又会多留一会儿,帮两人抽背单词和古诗文。

  "这样,"王红梅想出一个主意,"咱们成立个学习小组。我和李静帮你们抽背单词和古诗文,你们帮我们讲讲理科。"

  于是每天中午,四个人就留在教室学习。王红梅和李静轮流给吴普同和辛志刚抽背英语单词、古诗词;作为回报,两个男生会给她俩讲解数学和物理题。

  最让吴普同感动的是李静。她每天都会从家里带些吃的:有时是煮鸡蛋,有时是烙饼,用布包得严严实实,还带着温热。

  "我娘说你们走读辛苦,让带着补充营养。"李静总是这样轻声解释。

  王红梅则是个严格的"监督员"。她给吴普同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每天检查完成情况。

  "你今天该背《滕王阁序》了吧?"她会突然在课间问道,吓得吴普同赶紧拿出语文书。

  辛志刚虽然理科不好,但特别会总结学习方法。他把复杂的物理公式编成口诀,方便大家记忆。

  在这样的互助下,吴普同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三月中的摸底考试,他考了432分,排名升到了第五。

  "照这个速度,高考时能上450!"辛志刚比谁都兴奋。

  王红梅却泼冷水:"450还不够,得争取470!"

  四月初的一天,吴普同收到家宝的来信。信很短,字迹歪歪扭扭:"哥,我一天能挣三十五了。你要啥参考书就说,我给你买。一定要考上大学!"信里还夹着二十元钱。

  吴普同捏着钱,鼻子发酸。他知道这二十元钱是弟弟从提前预支的工资里省吃俭用攒下的。

  那天晚上,他在家里的电灯下学习到很晚。小梅悄悄端来一碗热粥:"哥,别太累了。"

  "没事,"吴普同接过粥,"你快去睡吧。"

  四月底的模拟考,吴普同考了448分,排名第四。这个消息让整个学习小组都振奋不已。

  "太好了!"王红梅拍着手,"照这个速度,高考时准能考上!"

  辛志刚推推眼镜:"我算过了,只要保持这个进步速度,高考时能到470分左右。"

  李静偷偷塞给吴普同一个纸包:"我妈腌的咸鸭蛋,奖励你的。"

  就连赵强和马欢也开始注意到这个进步飞快的同学。"有什么诀窍吗?"下课时赵强忍不住问。

  吴普同笑笑:"就是多下功夫,没别的。"

  五月的一天,天气突然热起来。教室里的电扇吱呀呀地转着,却吹不散闷热和焦虑。黑板上方的倒计时已经变成"距高考还有68天"。

  吴普同开始感到压力巨大。有一次数学测验,他居然只考了62分。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他差点崩溃。

  "没事没事,"王红梅安慰他,"谁都有失手的时候。"

  辛志刚帮他分析试卷:"主要是粗心,这几题都不该错。"

  李静默默递给他一个西红柿:"吃点水果,降降火。"

  最让人感动的是,王红梅和李静都把她们的参考书借给吴普同。"反正我们也用不上,"王红梅说,"你好好用,考上大学别忘了我们就行。"

  吴普同发现,王红梅的参考书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显然是她很珍视的东西。

  五月下旬,学校组织了一次动员大会。校长在台上讲话,台下同学们听得昏昏欲睡。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校长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显得有些空洞。

  吴普同却听得很认真。他知道,对很多同学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坐在教室里了。高考后,大多数人都会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像他这样坚持考大学的是少数。

  会后,四个人坐在操场的杨树下聊天。

  "我肯定考不上,"王红梅坦然说,"我爹说了,毕业后去镇上的纺织厂上班。"

  "我去学修车,"辛志刚推推眼镜,"我叔在县城开修理厂。"

  李静小声说:"我可能去百货商店当售货员。"

  三人说完,都看着吴普同:"所以你要替我们好好考,去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

  吴普同重重地点头,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肩上扛着三个人的梦想。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去。"

  台灯下,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传来隐隐的雷声——雨季要来了。

  小梅推门进来:"哥,要下雨了,记得关窗户。"

  "知道了,"吴普同抬头笑笑,"你快去睡吧。"

  小梅却没有走,而是坐在床边:"哥,你给我讲讲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吧。"

  吴普同放下笔,认真地描述着想象中的大学: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操场...

  小梅听得入神,眼睛亮晶晶的:"真好,哥你一定要去看看。"

  夜深了,雨点开始敲打窗户。吴普同还在学习,台灯的光芒在雨夜里显得格外温暖。电视机关着,家里静悄悄的,只有他的翻书声和窗外的雨声。

  他知道,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正在挑灯夜读,为了改变命运做最后的拼搏。

  倒计时一天天减少,压力一天天增大。但有了朋友们的支持和家人的期盼,吴普同觉得自己有了无穷的力量。

  春雷惊蛰,万物生长。他也要在这个春天破土而出,向着阳光奋力生长。虽然道路漫长,但有了同行者的鼓励,再远的路也不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