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决战前夜-《凡人吴普同》

  七月的热浪席卷着华北平原,距离高考只剩下最后三天。县三中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连树上的知了都仿佛知趣地压低了鸣叫。

  这天上午,学校召开了考前动员大会。所有高三学生聚集在教室里,通过广播收听周校长的讲话。

  “同学们,寒窗苦读十二载,决胜就在三日后。”周校长的声音通过老旧的扩音器传出,带着滋滋的电流声,“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希望大家以平常心对待,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吴普同坐在座位上,手心微微出汗。他注意到周围的同学们表情各异:有人紧张地咬着嘴唇,有人故作轻松地转着笔,还有人闭目养神,仿佛已经超脱物外。

  广播结束后,班主任杨秀英走上讲台。今天她特意穿了一件崭新的浅蓝色衬衫,看起来精神而沉稳。

  “同学们,刚才校长的话大家都听到了。现在我说几点具体事项。”杨秀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准考证、身份证、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

  “这些是考试必备物品,明天大家就要开始准备了。准考证和身份证最重要,没有它们进不了考场。”杨秀英严肃地说,“我建议每个人准备一个透明的文件袋,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

  她接着详细讲解了考场规则:“选择题要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不能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否则按作弊处理。答题卡不能折叠、弄脏、弄破……”

  吴普同认真记录着每一条注意事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的同桌辛志刚小声嘀咕:“这么多规矩,比上天还难。”

  杨秀英似乎听到了这话,目光扫过来:“这些规则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明天上午,学校会组织大家去县一中看考场,熟悉环境。班车七点准时出发,不要迟到。”

  下课后,同学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离开,而是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考前准备。

  “吴普同,你准备去哪买2B铅笔?我听说街上小卖部卖的都是假货,读卡机识别不出来。”前桌的王红梅转过身来,脸上写满担忧。

  “我去供销社买,那里的文具应该靠谱些。”吴普同答道。

  李静插话道:“我二叔在县教育局工作,他说最好准备两支同型号的笔,万一有一支出问题,还有备用。”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仿佛高考的成败就系于这些细节之上。

  放学后,吴普同和几个同学一起骑车到镇上的供销社。文具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采购的高三学生,各种铅笔、橡皮、尺规被抢购一空。

  “没想到这么抢手!”辛志刚懊恼地说,“早知道昨天就该来买。”

  吴普同挤到柜台前,幸好他需要的物品还有存货。他精心挑选了两支2B铅笔、一块橡皮、两支黑色签字笔,以及一套尺规。结账时,他看着那支相当于平时一周零花钱的金额,稍稍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果断付了钱。

  回家的路上,吴普同碰见了骑车载着妹妹回家的父亲。吴小梅的脸色看起来比前阵子好多了,见到哥哥,她开心地挥手:“哥!爸给我买了新头绳,好看吗?”

  吴普同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些酸楚。他知道,为了给他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父母特意让妹妹去二姨家住了半个月。

  晚饭后,吴普同开始整理考试用品。李秀云拿来一个崭新的透明文件袋:“用这个装吧,我特意托你二姨夫从县城捎回来的。”

  吴建军则默默检查着儿子的自行车胎压和刹车:“明天我陪你一起去县一中看考场。”

  “爸,不用了,学校有班车统一去。”

  “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去看看。”吴建军的语气不容拒绝。

  第二天清晨,吴普同早早起床。他惊讶地发现父亲已经准备好了早餐,母亲正在熨烫他最好的一件衬衫。

  “看考场也要精神点。”李秀云简单解释道。

  七点整,学校的破旧班车准时出发。令吴普同意外的是,父亲真的骑自行车跟在了班车后面。阳光下,吴建军奋力蹬车的背影让吴普同鼻子一酸。

  县一中不愧是县里的重点中学,气派的校门、整齐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都与县三中形成鲜明对比。吴普同和同学们按照安排,找到了各自的考场。

  “你在第三考场,我在第五考场。”辛志刚看着分布图说,“听说每个考场只有三十人,单人单桌,监控全覆盖。”

  吴普同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个靠窗的位置。他试着坐了一下,桌椅高度很合适,窗外可以看到一棵大槐树,树荫正好遮住阳光,不会直射到桌子上。

  “这个位置不错。”突然,父亲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吴普同惊讶地回头,发现吴建军不知何时已经站在教室门口,正微笑着看他。

  “爸,您怎么进来的?门卫没拦您?”

  吴建军笑了笑:“我说是来修电灯的,就放我进来了。”他走到儿子身边,仔细看了看教室环境,“挺好,通风,凉快,还不晒。”

  看着父亲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吴普同知道这一路跟来并不轻松。他忽然明白,父亲之所以坚持要来,是想亲自确认儿子考试的环境是否舒适。这份沉默的父爱,让他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看考场结束后,吴建军执意要请儿子和几个同学吃午饭。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小面馆每人吃了一碗牛肉面,吴建军还特意给每个人加了一个卤蛋。

  “考试那天早上,一定要吃早饭,但不能吃太饱,不然容易犯困。”吴建军难得地多话起来,向孩子们传授着经验。虽然他自己从未参加过高考,但这些天显然没少向人请教。

  回家的路上,吴普同坐在班车里,看着窗外父亲骑车的身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高考前最后两天,吴普同按照老师的建议,没有再拼命刷题,而是以复习基础知识、整理错题为主。每天学习时间控制在八小时以内,保证充足睡眠。

  七月六日,高考前夜。

  吴普同很早就洗完澡,准备上床休息。然而躺下后,他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各种念头在脑海中翻腾: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物理定律、英语单词......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恐惧。

  窗外,他听到父母刻意压低的谈话声。

  “明天早上我给同同煮碗面条,加两个鸡蛋,一根火腿肠,寓意百分。”这是母亲的声音。

  “别搞太油腻,孩子吃了不舒服。”父亲回应道,“我打听过了,最好就是粥、馒头、小菜,再加个鸡蛋补充蛋白质。”

  “准考证、身份证、笔都再检查一遍吧,千万别落下什么。”

  “放心吧,我都看过了,放在透明文件袋里,明天一早再确认一次。”

  吴普同心里涌起一阵感动。父母为他考虑得如此周到,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想到了。

  过了一会儿,父母的房间安静下来。但吴普同仍然睡不着,他索性起身,轻轻推开房门,想到院子里透透气。

  令他意外的是,父亲正独自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默默地抽着旱烟。银白的月光洒在父亲花白的头发上,显得格外苍老。

  “爸,您怎么还没睡?”

  吴建军显然没料到儿子会出来,慌忙把烟掐灭:“这就睡,这就睡。你怎么起来了?明天还要考试,快去休息。”

  “我有点睡不着。”

  父子俩一时无言,并排坐在槐树下的石凳上。夏夜的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

  “紧张吗?”良久,吴建军轻声问道。

  吴普同诚实地点点头:“有点。”

  “正常,我当年第一次去工地干活,前一晚也睡不着。”吴建军笑了笑,“但真干起来,反而就不怕了。”

  又是一阵沉默后,吴建军忽然说:“同同,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考得好当然好,考不好也没关系,天塌不下来。你还年轻,路长着呢。”

  吴普同惊讶地转头看向父亲。这是他第一次从父亲口中听到如此“没要求”的话。

  “您不是一直希望我考上大学吗?”

  “我是希望你有出息,但出息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吴建军望着夜空中的星星,缓缓说道,“这些年在外面打工,我见了很多人。有的人没上过大学,但靠手艺吃饭,活得也很踏实;有的人上了大学,但眼高手低,反而过得不如意。”

  他顿了顿,继续说:“重要的是做人要踏实,要负责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些品质,不上大学也能有。”

  吴普同沉默着,品味着父亲话中的深意。他忽然明白,这些天父母之所以从不给他施加压力,不是不关心,而是不愿让沉重的期望成为他的负担。

  “爸,我明白了。我会尽力而为,但不会强求结果。”

  吴建军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拍拍儿子的肩膀:“明白就好,去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回到房间,吴普同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他躺在床上,不再强迫自己入睡,而是坦然接受可能的失眠。出乎意料的是,放松下来后,睡意反而很快袭来。

  在进入梦乡的前一刻,他听到父母房间里传来极其轻微的动静,似乎是母亲正在为他的考试用品做最后一次检查。

  月光如水,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那个透明的文件袋静静地躺在那里,里面装着的不仅是考试用具,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

  夜更深了,整个西里村沉浸在睡梦中。但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爱和希望却醒着,守护着一个少年奔赴战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