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的县一中,梧桐树叶已经大半金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复读生活过去了一个多月,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刚刚公布。
吴普同站在人群外围,总分423,年级排名518。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虽然比入学时提高了30多分,但距离去年的专科线还有27分的差距。更让人沮丧的是,在全县一千多名复读生中,他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怎么样?"张文远挤过来问。 吴普同摇摇头,默默离开人群。身后传来其他同学的议论声: "这次题太难了,我才400分。" "听说今年分数线可能会降?" "别做梦了,考生一年比一年多......"
回到教室,吴普同坐在座位上,盯着试卷上的红叉出神。数学82分,物理85分,化学90分——这些他曾经觉得不错的分数,在残酷的排名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最刺眼的是英语:68分,离及格线还差4分。
晚自习时,他试图集中精力做题,但思绪总是飘散。423分,518名......这些数字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复读真的有用吗?万一明年还是考不上呢?父母的血汗钱是不是白花了?
这种迷茫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越挣扎缠得越紧。连续几天,他都心不在焉,上课走神,作业错误百出。
"吴普同!"化学课上,李老师突然点名,"这个反应方程式配平了吗?" 他慌忙站起来,脑子一片空白。 "下课到我办公室来。"李老师冷冷地说。
下课后,吴普同忐忑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头也不抬:"说说吧,最近怎么回事?" "我......" "月考成绩不理想就泄气了?"李老师终于抬头,目光如炬,"复读才两个月,你就这样?"
吴普同低下头,不知该如何解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 李老师叹口气,语气缓和了些:"回去好好想想,为什么要复读。想不明白,就别来了。"
那天晚上,吴普同失眠了。他想起入学时的决心,想起父母的期望,想起地里的玉米和母亲疲惫的面容......越想越觉得愧疚,越愧疚越感到迷茫。
最终,他决定给县三中的化学老师郑国强写信。郑老师是他最尊敬的老师,虽然教学时间不长,但总能说到学生心里去。
信写得很长,也很乱。他写了月考的失利,写了学习的困惑,写了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写了想放弃的念头......写完信,已经是凌晨两点。他把信塞进信封,贴上邮票,仿佛也把一部分烦恼封存了进去。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吴普同正在教室上自习,突然有同学喊他:"吴普同,有人找!" 他疑惑地走出教室,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走廊尽头——居然是郑国强老师!
"郑老师?您怎么来了?"吴普同又惊又喜。 "来看看我的学生。"郑老师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走,找个地方说话。"
两人来到操场边的看台上坐下。秋日的阳光暖暖的,操场上有人在踢球,欢呼声随风传来。
"收到你的信,我就坐不住了。"郑老师开门见山,"电话里说不清楚,索性就来了。" 吴普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麻烦您跑一趟。" "说什么麻烦,"郑老师摆摆手,"老师不就是干这个的?"
郑老师仔细问了吴普同的学习情况,看了他的月考试卷和排名,又了解了县一中的教学进度。 "423分,518名......"郑老师沉吟着,"确实不太理想,但也没你想的那么糟。"
他拿起数学试卷,指着错题:"这些题你不是不会,是粗心。计算失误就有十分之多。"又翻开英语试卷:"单词量不够,语法混乱,但阅读理解做得还不错。" 最后他拿起化学试卷:"90分,在县三中算高分,在这里只是中等。知道为什么吗?"
吴普同摇摇头。 "因为标准不同了。"郑老师语气严肃,"在县三中,你是尖子生;在这里,你只是普通复读生。这就是现实,你必须接受。"
这话像一记耳光,打得吴普同脸上火辣辣的。但他知道,郑老师说得对。 "还记得我第一节课说的话吗?"郑老师问,"化学需要的是什么?" "耐心和细心。"吴普同小声回答。 "对!"郑老师加重语气,"学习也是一样!才两个月你就着急了?复读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郑老师的话一句比一句犀利:"你觉得423分丢人?我告诉你,有多少人想考423分还考不上呢!你觉得对不起父母?那你就更该振作起来,而不是在这里自怨自艾!"
这些话语像针一样扎进吴普同心里,刺得他生疼,但也刺醒了他。 "看看你的同学,"郑老师指着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生,"哪个不辛苦?哪个不压力大?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你就不能?"
吴普同抬起头,第一次真正打量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前排的女生手指缠着胶布还在写字;旁边的男生一边吃饭一边看笔记;窗边的同学在默背单词......每个人都在拼命,每个人都在坚持。
"复读最怕什么?不是成绩差,是失去信心!"郑老师语气缓和下来,"你现在需要的不是自责,是调整方法,是坚持下去的勇气。"
他拿出纸笔,开始给吴普同分析各科的提升空间:"数学计算粗心,每天加练十道计算题;英语单词量不够,每天背三十个新单词;物理化学要加强实验理解......"
阳光渐渐西斜,郑老师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说得很仔细,吴普同听得很认真。那些迷茫和焦虑,在老师的分析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最后送你一句话,"郑老师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复读就是磨砺,就是苦寒。熬过去了,你就是宝剑,就是梅花!"
送走郑老师,吴普同站在操场边,久久没有离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也洒在整个校园里。教室里亮起的灯光,像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回到宿舍,他立刻行动起来。先把郑老师说的各科提升计划写在纸上,贴在床头;然后把月考试卷的错题重新整理,逐一分析错误原因;最后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具体到每天每个时段该做什么。
室友们注意到他的变化:"怎么了?受刺激了?" "嗯,"吴普同头也不抬,"好的刺激。"
从那以后,吴普同像变了个人。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到操场上背英语单词;课间追着老师问问题;晚自习后还要加练数学计算题。他甚至发明了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都抄下来,反复练习。
郑老师的话成了他的动力。每当想松懈时,他就想起那句"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你就不能";每当成绩不理想时,他就想起"复读是场马拉松"的比喻。
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吴普同考了446分,排名提升到402名。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进步明显。
英语及格了,数学粗心失误减少,化学考了95分......这些小小的进步,像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前行的路。
"可以啊!"张文远看着他的成绩单,"进步挺大!" "还得加油,"吴普同说,"离目标还远着呢。"
晚上煮泡面时,吴普同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转变。没想到引起了共鸣。 "其实我也迷茫过,"孙伟说,"上次月考后真想放弃。" "我也是,"李强接话,"但想想家里人,又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一刻,吴普同才明白,迷茫是复读生的通病,关键是怎么面对它。郑老师的及时出现,不仅点醒了他,也让他学会了如何自我调节。
夜深了,吴普同拿出信纸,给郑老师写回信。他详细汇报了这段时间的进步,感谢老师的指点,最后写道:"您说得对,复读是场马拉松。我现在不再盯着终点,而是专注脚下的每一步。相信只要坚持跑下去,一定能到达终点。"
写完信,他走到窗前。县一中的夜晚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梧桐树的沙沙声。远处的教学楼还亮着几盏灯,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吴普同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已经带着初冬的凉意,但他的心是热的。那些曾经的迷茫和焦虑,已经化作前进的动力。
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就像郑老师说的,只要耐心和细心,只要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窗外的月亮渐渐升高,皎洁的月光洒进宿舍,照在八个年轻人熟睡的脸上。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但这一次,吴普同已经准备好了。
吴普同站在人群外围,总分423,年级排名518。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虽然比入学时提高了30多分,但距离去年的专科线还有27分的差距。更让人沮丧的是,在全县一千多名复读生中,他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怎么样?"张文远挤过来问。 吴普同摇摇头,默默离开人群。身后传来其他同学的议论声: "这次题太难了,我才400分。" "听说今年分数线可能会降?" "别做梦了,考生一年比一年多......"
回到教室,吴普同坐在座位上,盯着试卷上的红叉出神。数学82分,物理85分,化学90分——这些他曾经觉得不错的分数,在残酷的排名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最刺眼的是英语:68分,离及格线还差4分。
晚自习时,他试图集中精力做题,但思绪总是飘散。423分,518名......这些数字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复读真的有用吗?万一明年还是考不上呢?父母的血汗钱是不是白花了?
这种迷茫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越挣扎缠得越紧。连续几天,他都心不在焉,上课走神,作业错误百出。
"吴普同!"化学课上,李老师突然点名,"这个反应方程式配平了吗?" 他慌忙站起来,脑子一片空白。 "下课到我办公室来。"李老师冷冷地说。
下课后,吴普同忐忑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头也不抬:"说说吧,最近怎么回事?" "我......" "月考成绩不理想就泄气了?"李老师终于抬头,目光如炬,"复读才两个月,你就这样?"
吴普同低下头,不知该如何解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 李老师叹口气,语气缓和了些:"回去好好想想,为什么要复读。想不明白,就别来了。"
那天晚上,吴普同失眠了。他想起入学时的决心,想起父母的期望,想起地里的玉米和母亲疲惫的面容......越想越觉得愧疚,越愧疚越感到迷茫。
最终,他决定给县三中的化学老师郑国强写信。郑老师是他最尊敬的老师,虽然教学时间不长,但总能说到学生心里去。
信写得很长,也很乱。他写了月考的失利,写了学习的困惑,写了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写了想放弃的念头......写完信,已经是凌晨两点。他把信塞进信封,贴上邮票,仿佛也把一部分烦恼封存了进去。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吴普同正在教室上自习,突然有同学喊他:"吴普同,有人找!" 他疑惑地走出教室,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走廊尽头——居然是郑国强老师!
"郑老师?您怎么来了?"吴普同又惊又喜。 "来看看我的学生。"郑老师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走,找个地方说话。"
两人来到操场边的看台上坐下。秋日的阳光暖暖的,操场上有人在踢球,欢呼声随风传来。
"收到你的信,我就坐不住了。"郑老师开门见山,"电话里说不清楚,索性就来了。" 吴普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麻烦您跑一趟。" "说什么麻烦,"郑老师摆摆手,"老师不就是干这个的?"
郑老师仔细问了吴普同的学习情况,看了他的月考试卷和排名,又了解了县一中的教学进度。 "423分,518名......"郑老师沉吟着,"确实不太理想,但也没你想的那么糟。"
他拿起数学试卷,指着错题:"这些题你不是不会,是粗心。计算失误就有十分之多。"又翻开英语试卷:"单词量不够,语法混乱,但阅读理解做得还不错。" 最后他拿起化学试卷:"90分,在县三中算高分,在这里只是中等。知道为什么吗?"
吴普同摇摇头。 "因为标准不同了。"郑老师语气严肃,"在县三中,你是尖子生;在这里,你只是普通复读生。这就是现实,你必须接受。"
这话像一记耳光,打得吴普同脸上火辣辣的。但他知道,郑老师说得对。 "还记得我第一节课说的话吗?"郑老师问,"化学需要的是什么?" "耐心和细心。"吴普同小声回答。 "对!"郑老师加重语气,"学习也是一样!才两个月你就着急了?复读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郑老师的话一句比一句犀利:"你觉得423分丢人?我告诉你,有多少人想考423分还考不上呢!你觉得对不起父母?那你就更该振作起来,而不是在这里自怨自艾!"
这些话语像针一样扎进吴普同心里,刺得他生疼,但也刺醒了他。 "看看你的同学,"郑老师指着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生,"哪个不辛苦?哪个不压力大?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你就不能?"
吴普同抬起头,第一次真正打量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前排的女生手指缠着胶布还在写字;旁边的男生一边吃饭一边看笔记;窗边的同学在默背单词......每个人都在拼命,每个人都在坚持。
"复读最怕什么?不是成绩差,是失去信心!"郑老师语气缓和下来,"你现在需要的不是自责,是调整方法,是坚持下去的勇气。"
他拿出纸笔,开始给吴普同分析各科的提升空间:"数学计算粗心,每天加练十道计算题;英语单词量不够,每天背三十个新单词;物理化学要加强实验理解......"
阳光渐渐西斜,郑老师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说得很仔细,吴普同听得很认真。那些迷茫和焦虑,在老师的分析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最后送你一句话,"郑老师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复读就是磨砺,就是苦寒。熬过去了,你就是宝剑,就是梅花!"
送走郑老师,吴普同站在操场边,久久没有离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也洒在整个校园里。教室里亮起的灯光,像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回到宿舍,他立刻行动起来。先把郑老师说的各科提升计划写在纸上,贴在床头;然后把月考试卷的错题重新整理,逐一分析错误原因;最后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具体到每天每个时段该做什么。
室友们注意到他的变化:"怎么了?受刺激了?" "嗯,"吴普同头也不抬,"好的刺激。"
从那以后,吴普同像变了个人。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到操场上背英语单词;课间追着老师问问题;晚自习后还要加练数学计算题。他甚至发明了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都抄下来,反复练习。
郑老师的话成了他的动力。每当想松懈时,他就想起那句"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你就不能";每当成绩不理想时,他就想起"复读是场马拉松"的比喻。
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吴普同考了446分,排名提升到402名。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进步明显。
英语及格了,数学粗心失误减少,化学考了95分......这些小小的进步,像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前行的路。
"可以啊!"张文远看着他的成绩单,"进步挺大!" "还得加油,"吴普同说,"离目标还远着呢。"
晚上煮泡面时,吴普同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转变。没想到引起了共鸣。 "其实我也迷茫过,"孙伟说,"上次月考后真想放弃。" "我也是,"李强接话,"但想想家里人,又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一刻,吴普同才明白,迷茫是复读生的通病,关键是怎么面对它。郑老师的及时出现,不仅点醒了他,也让他学会了如何自我调节。
夜深了,吴普同拿出信纸,给郑老师写回信。他详细汇报了这段时间的进步,感谢老师的指点,最后写道:"您说得对,复读是场马拉松。我现在不再盯着终点,而是专注脚下的每一步。相信只要坚持跑下去,一定能到达终点。"
写完信,他走到窗前。县一中的夜晚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梧桐树的沙沙声。远处的教学楼还亮着几盏灯,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吴普同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已经带着初冬的凉意,但他的心是热的。那些曾经的迷茫和焦虑,已经化作前进的动力。
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就像郑老师说的,只要耐心和细心,只要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窗外的月亮渐渐升高,皎洁的月光洒进宿舍,照在八个年轻人熟睡的脸上。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但这一次,吴普同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