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县一中,梧桐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教室的黑板上,"距高考还有45天"的倒计时像最后的通牒,让每个复读生都绷紧了神经。高考报名结束后,复习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查漏补缺和状态调整。
吴普同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熬夜到凌晨,而是开始严格调整作息时间。床头贴着一张新的时间表,精确到每分钟:
5:30 起床 6:00-7:00 晨读(语文/英语) 7:00-7:30 早餐 8:00-11:30 上午学习(数学/语文/物理) 11:30-14:00 午餐 午休 14:30-17:00 下午学习(英语/化学) 17:00-18:00 体育锻炼 18:30-21:30 晚自习 22:00 就寝
这个作息完全模拟高考期间的时间安排,甚至连科目顺序都保持一致。
"哟,改邪归正了?"孙伟看着吴普同床头的作息表,调侃道,"不像你啊,居然不熬夜了。" "李老师说最后阶段要调整状态,"吴普同认真地说,"要是考试时没精神,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调整作息的第一天格外艰难。晚上十点,当吴普同准时躺下时,发现根本睡不着。宿舍里还有人在学习,走廊上传来脚步声,窗外偶尔有车辆驶过。更重要的是,他的生物钟已经习惯了凌晨一点睡觉,此时毫无睡意。
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他索性爬起来,打着手电看笔记。直到十一点半,才勉强入睡。第二天早晨五点半的闹铃响起时,他感觉眼皮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晨读时,他强打精神背诵古文,但注意力很难集中。脑袋昏沉沉的,课文里的字像在跳舞。 "怎么了?没睡好?"张文远注意到他的异常。 "生物钟还没调过来。"吴普同揉着太阳穴,"比熬夜还难受。"
上午做数学试卷时,他明显感觉反应迟钝。平时半小时能做完的选择题,今天花了四十五分钟,还错了两道不该错的题。 "完了,"他心想,"这个状态怎么参加高考?"
午休时,他破天荒地睡着了,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钟,但醒来后感觉清爽了许多。下午的英语学习时,状态明显好转。
第二天,情况稍好一些。晚上十点躺下,半小时后就能入睡。早晨闹铃一响,虽然还是很困,但能立即起床。晨读时注意力集中了不少。
到了第五天,生物钟基本调整过来了。晚上十点准时犯困,早晨五点半自然醒来。更重要的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两个高考考试时间段,他的精神特别集中,做题效率明显提高。
"看来调整作息真的有用。"吴普同对室友们说,"你们也试试吧。" 很快,整个宿舍都开始调整作息。晚上十点准时熄灯,早晨五点半集体起床。其他宿舍的人笑话他们"养老作息",但他们不为所动。
学习内容也做了调整。吴普同不再盲目刷题,而是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他把之前的错题本又翻出来,一题一题地重新做,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真正掌握。
"这道函数题我错了三次,"他指着错题本对张文远说,"每次错的原因都不一样。" "说明这个知识点你还没完全吃透,"张文远分析道,"应该把相关的题型都找出来专项训练。"
于是,吴普同开始进行专项突破。每天针对一个薄弱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这个过程很枯燥,但效果显着。
四月底的一次模拟考,他考了545分,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照这个趋势,高考时冲550分没问题!"李老师高兴地说。 但吴普同不敢有丝毫放松。他知道,模拟考和真正的高考完全不同,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为此,他开始模拟高考环境。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五点,他都会严格按照高考时间做一套试卷。甚至要求同桌在他做题时偶尔制造些小动静,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你至于吗?"孙伟看他这么折腾,忍不住问。 "至于,"吴普同认真地说,"去年高考时,我前面的人一直在抖腿,影响了我的发挥。今年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除了学习调整,身体状态也很重要。每天下午五点,他雷打不动地去操场跑步。开始只能跑两圈就气喘吁吁,后来逐渐增加到五圈、八圈。跑步时,他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呼吸和心跳,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跑步挺好的,"他对室友们说,"出出汗,脑子更清醒。" 很快,操场上多了几个复读生的身影。大家默默地跑着,偶尔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饮食也做了调整。吴普同不再省吃俭用,每天保证一个鸡蛋,周末还会加个鸡腿。母亲捎来的核桃和红枣,他也按时吃,说是补脑。
"你越来越会照顾自己了。"李强看他吃得这么讲究,开玩笑说。 "没办法,"吴普同笑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但压力依然无处不在。越是临近高考,焦虑感就越强。有的同学开始失眠,有的食欲不振,还有的莫名其妙发脾气。
一天晚上,孙伟突然把笔一摔:"不学了!反正也考不上!" 大家都愣住了,因为孙伟平时最乐观。 "怎么了?"吴普同走过去问。 "刚才家里来电话,说我表哥在深圳一个月挣三千多。"孙伟红着眼睛,"我在这拼死拼活,就算考上了,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挣这么多呢。"
这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有时候会怀疑,这么拼命到底值不值得。 "但是,"吴普同沉默了一会说,"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我们追求的是更多的选择权,更高的人生平台。"
这话像是说给孙伟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是啊,他们之所以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多的选择吗?
六月中旬,学校组织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这次考试完全模拟高考流程,甚至连答题卡都和高考一样。 "把它当成真正的高考。"李老师再三强调。
考试那天,吴普同严格按照制定好的作息时间起床、吃饭、准备。进入考场时,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只是无数模拟考中的一次,平常心对待。"
考试过程很顺利。每道题都做得很顺手,时间分配也很合理。交卷后,他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成绩出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52分!不仅突破了550大关,排名也进入了年级前200名。 "太好了!"室友们比他还要兴奋,"照这个成绩,重点大学都有希望!"
但吴普同很快冷静下来:"模拟考和高考不一样,不能太乐观。" 话虽如此,但这个成绩确实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他的状态越来越稳定,不再大起大落。
六月下旬,复习进入最后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新内容,而是带着大家回顾基础知识。 "回归课本,"李老师反复强调,"高考题再难,也离不开课本的基础知识。"
吴普同把各科课本又翻了一遍,果然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有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晚上泡面时,大家的谈话内容也变了。不再是抱怨和诉苦,而是互相鼓励,交流考试技巧。 "选择题要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标记出来最后做。" "作文要留足时间,至少要四十分钟。" "理综要注意时间分配,不能在一道题上耗太久。"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通过无数次模拟考总结出来的,比任何老师的指导都实用。
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吴普同给家里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 "妈,最后冲刺了。" "好好好,"母亲连声说,"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你爸这几天在邻村干活,说多挣点钱给你上学用。" 吴普同的心一紧。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在干重体力活。 "让爸别太累,"他说,"我一定能考上。"
挂掉电话,他在操场上跑了十圈,直到汗水湿透了衣服。跑步时,他想起弟弟一天三十八块的工钱,想起父亲在邻村打工的身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
这些画面像燃料一样,给他注入了最后的力量。
七月一日,教室黑板上"距高考还有6天"的字样格外刺眼。学校开始放假,让考生自己调整状态。 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了,但吴普同选择留在学校。他怕回家会打破调整好的作息节奏。
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少数几个留校的复读生。大家默契地保持着作息时间,见面时只是点头示意,不多说话。
最后几天,吴普同不再做新题,只是翻看错题本和笔记。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睡眠。
七月六日,高考前夜。吴普同八点就上床了,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听见其他宿舍也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知道大家都一样紧张。
最后,他索性起床,来到操场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加油,"他对自己说,"为了所有期待的目光。"
回到宿舍,他很快入睡。在梦里,他看见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人脸上绽放着笑容......
窗外的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明天,将是决定命运的一天。但此刻,吴普同的内心异常平静——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吴普同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熬夜到凌晨,而是开始严格调整作息时间。床头贴着一张新的时间表,精确到每分钟:
5:30 起床 6:00-7:00 晨读(语文/英语) 7:00-7:30 早餐 8:00-11:30 上午学习(数学/语文/物理) 11:30-14:00 午餐 午休 14:30-17:00 下午学习(英语/化学) 17:00-18:00 体育锻炼 18:30-21:30 晚自习 22:00 就寝
这个作息完全模拟高考期间的时间安排,甚至连科目顺序都保持一致。
"哟,改邪归正了?"孙伟看着吴普同床头的作息表,调侃道,"不像你啊,居然不熬夜了。" "李老师说最后阶段要调整状态,"吴普同认真地说,"要是考试时没精神,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调整作息的第一天格外艰难。晚上十点,当吴普同准时躺下时,发现根本睡不着。宿舍里还有人在学习,走廊上传来脚步声,窗外偶尔有车辆驶过。更重要的是,他的生物钟已经习惯了凌晨一点睡觉,此时毫无睡意。
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他索性爬起来,打着手电看笔记。直到十一点半,才勉强入睡。第二天早晨五点半的闹铃响起时,他感觉眼皮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晨读时,他强打精神背诵古文,但注意力很难集中。脑袋昏沉沉的,课文里的字像在跳舞。 "怎么了?没睡好?"张文远注意到他的异常。 "生物钟还没调过来。"吴普同揉着太阳穴,"比熬夜还难受。"
上午做数学试卷时,他明显感觉反应迟钝。平时半小时能做完的选择题,今天花了四十五分钟,还错了两道不该错的题。 "完了,"他心想,"这个状态怎么参加高考?"
午休时,他破天荒地睡着了,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钟,但醒来后感觉清爽了许多。下午的英语学习时,状态明显好转。
第二天,情况稍好一些。晚上十点躺下,半小时后就能入睡。早晨闹铃一响,虽然还是很困,但能立即起床。晨读时注意力集中了不少。
到了第五天,生物钟基本调整过来了。晚上十点准时犯困,早晨五点半自然醒来。更重要的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两个高考考试时间段,他的精神特别集中,做题效率明显提高。
"看来调整作息真的有用。"吴普同对室友们说,"你们也试试吧。" 很快,整个宿舍都开始调整作息。晚上十点准时熄灯,早晨五点半集体起床。其他宿舍的人笑话他们"养老作息",但他们不为所动。
学习内容也做了调整。吴普同不再盲目刷题,而是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他把之前的错题本又翻出来,一题一题地重新做,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真正掌握。
"这道函数题我错了三次,"他指着错题本对张文远说,"每次错的原因都不一样。" "说明这个知识点你还没完全吃透,"张文远分析道,"应该把相关的题型都找出来专项训练。"
于是,吴普同开始进行专项突破。每天针对一个薄弱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这个过程很枯燥,但效果显着。
四月底的一次模拟考,他考了545分,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照这个趋势,高考时冲550分没问题!"李老师高兴地说。 但吴普同不敢有丝毫放松。他知道,模拟考和真正的高考完全不同,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为此,他开始模拟高考环境。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五点,他都会严格按照高考时间做一套试卷。甚至要求同桌在他做题时偶尔制造些小动静,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你至于吗?"孙伟看他这么折腾,忍不住问。 "至于,"吴普同认真地说,"去年高考时,我前面的人一直在抖腿,影响了我的发挥。今年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除了学习调整,身体状态也很重要。每天下午五点,他雷打不动地去操场跑步。开始只能跑两圈就气喘吁吁,后来逐渐增加到五圈、八圈。跑步时,他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呼吸和心跳,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跑步挺好的,"他对室友们说,"出出汗,脑子更清醒。" 很快,操场上多了几个复读生的身影。大家默默地跑着,偶尔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饮食也做了调整。吴普同不再省吃俭用,每天保证一个鸡蛋,周末还会加个鸡腿。母亲捎来的核桃和红枣,他也按时吃,说是补脑。
"你越来越会照顾自己了。"李强看他吃得这么讲究,开玩笑说。 "没办法,"吴普同笑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但压力依然无处不在。越是临近高考,焦虑感就越强。有的同学开始失眠,有的食欲不振,还有的莫名其妙发脾气。
一天晚上,孙伟突然把笔一摔:"不学了!反正也考不上!" 大家都愣住了,因为孙伟平时最乐观。 "怎么了?"吴普同走过去问。 "刚才家里来电话,说我表哥在深圳一个月挣三千多。"孙伟红着眼睛,"我在这拼死拼活,就算考上了,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挣这么多呢。"
这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有时候会怀疑,这么拼命到底值不值得。 "但是,"吴普同沉默了一会说,"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我们追求的是更多的选择权,更高的人生平台。"
这话像是说给孙伟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是啊,他们之所以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多的选择吗?
六月中旬,学校组织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这次考试完全模拟高考流程,甚至连答题卡都和高考一样。 "把它当成真正的高考。"李老师再三强调。
考试那天,吴普同严格按照制定好的作息时间起床、吃饭、准备。进入考场时,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只是无数模拟考中的一次,平常心对待。"
考试过程很顺利。每道题都做得很顺手,时间分配也很合理。交卷后,他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成绩出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52分!不仅突破了550大关,排名也进入了年级前200名。 "太好了!"室友们比他还要兴奋,"照这个成绩,重点大学都有希望!"
但吴普同很快冷静下来:"模拟考和高考不一样,不能太乐观。" 话虽如此,但这个成绩确实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他的状态越来越稳定,不再大起大落。
六月下旬,复习进入最后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新内容,而是带着大家回顾基础知识。 "回归课本,"李老师反复强调,"高考题再难,也离不开课本的基础知识。"
吴普同把各科课本又翻了一遍,果然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有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晚上泡面时,大家的谈话内容也变了。不再是抱怨和诉苦,而是互相鼓励,交流考试技巧。 "选择题要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标记出来最后做。" "作文要留足时间,至少要四十分钟。" "理综要注意时间分配,不能在一道题上耗太久。"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通过无数次模拟考总结出来的,比任何老师的指导都实用。
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吴普同给家里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 "妈,最后冲刺了。" "好好好,"母亲连声说,"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你爸这几天在邻村干活,说多挣点钱给你上学用。" 吴普同的心一紧。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在干重体力活。 "让爸别太累,"他说,"我一定能考上。"
挂掉电话,他在操场上跑了十圈,直到汗水湿透了衣服。跑步时,他想起弟弟一天三十八块的工钱,想起父亲在邻村打工的身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
这些画面像燃料一样,给他注入了最后的力量。
七月一日,教室黑板上"距高考还有6天"的字样格外刺眼。学校开始放假,让考生自己调整状态。 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了,但吴普同选择留在学校。他怕回家会打破调整好的作息节奏。
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少数几个留校的复读生。大家默契地保持着作息时间,见面时只是点头示意,不多说话。
最后几天,吴普同不再做新题,只是翻看错题本和笔记。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睡眠。
七月六日,高考前夜。吴普同八点就上床了,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听见其他宿舍也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知道大家都一样紧张。
最后,他索性起床,来到操场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加油,"他对自己说,"为了所有期待的目光。"
回到宿舍,他很快入睡。在梦里,他看见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人脸上绽放着笑容......
窗外的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明天,将是决定命运的一天。但此刻,吴普同的内心异常平静——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