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故友重逢话殊途-《凡人吴普同》

  大学正式上课的第一周,对吴普同而言,就像被卷入了一个高速旋转、且不断变换轨道的陀螺之中。每一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却又略显仓促的“空间大挪移”。

  清晨,他必须根据课程表上的信息,精确计算从宿舍到不同教学楼、甚至不同楼层教室所需的时间。2号教学楼301的《高等数学》,1号教学楼204的《大学英语》,化学实验楼105的《基础化学》实验课,还有分散在不同公共教学楼的选修课《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和《农业经济学概论》……他的足迹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书包里装着不同课程的教材和笔记,脑子里需要随时切换着不同的知识频道。

  课堂上的体验也依旧是那种大规模授课的模式。老师们似乎都默认学生们拥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和消化速度,讲课进度飞快,知识点密集抛出。吴普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拼命追赶的状态。他强迫自己集中全部精力,手中的笔几乎不敢停歇,尽可能地将黑板上的内容、老师强调的重点记录下来。然而,很多时候,他记录的仅仅是文字的符号,其背后深刻的逻辑和含义,往往需要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反复琢磨和理解。那种“似懂非懂”的模糊感,成为了这一周学习的主要基调。

  因此,除了上课和必要的吃饭睡觉,吴普同把自己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消化”和“反刍”上。下午没课的时候,他很少像其他同学那样出去玩或者参加社团活动,而是背着书包,在教学楼里寻觅一间安静的空教室,或者直接去图书馆,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他摊开那些记得密密麻麻却又有些凌乱的课堂笔记,对照着教材,试图重新梳理老师的讲课思路,推导那些被略过的步骤,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图书馆里安静的氛围让他能够沉下心来,偶尔遇到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也会尝试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寻找相关的参考书,希望能从不同的解释中找到突破口。

  他就像一个刚刚离开严格教练指导的游泳新手,突然被抛入了大学的深水区,虽然拼命划水,却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能依靠最笨拙却也最踏实的方式——反复练习和思考,来努力保持不下沉。高中三年形成的紧绷的学习惯性尚未解除,对学业本能的重视以及对未来隐隐的担忧,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休闲娱乐,对他而言,仿佛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到的风景,虽有吸引力,却暂时无法触及。

  而316宿舍的其他成员,则在这第一周里,迅速找到了各自大学生活的节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态。

  康大伟作为班长,显然忙碌了许多。除了上课,他经常需要去辅导员那里开会,传达通知,或者处理一些班级的琐事。他的身影常在宿舍、教学楼和学院办公室之间穿梭,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与年龄略不相符的责任感和忙碌感。

  李政则迅速将图书馆发展成了他的“第二宿舍”。他不仅去那里自习,更是流连于各类书架之间,除了专业书籍,他对历史、文学类书籍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他的生活规律而安静,仿佛外界的热闹与他无关。

  梁天赋和杨维嘉自从进了学生会宣传部,就变得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们经常需要开会、讨论活动方案、制作海报,有时很晚才回到宿舍,嘴里谈论的都是“策划案”、“宣传口径”、“场地审批”之类吴普同不太听得懂的词汇。他们似乎很享受这种忙碌,一种接触和管理事务带来的成就感。

  周磊则彻底释放了他的天性。篮球协会的训练、新生杯的选拔赛占去了他大量的下午和傍晚时间。回到宿舍时往往浑身是汗,却兴奋异常,大谈特谈球场上的精彩瞬间。除此之外,他还迅速和隔壁宿舍、以及其他学院的一些活跃分子打成了一片,经常约着出去逛街、打台球,或者单纯地在校园里晃荡,美其名曰“拓展人脉”。他的世界里,学习和玩耍的界限似乎十分模糊。

  李学家继续着他“宅”在宿舍的style,随身听似乎是他的最佳伴侣。偶尔被周磊强拉出去活动一下,但大多数时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