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观察-《问道无心引蝶来》

  寻了那处熟悉的、阳光眷顾的草坡,谢楚歌如同归巢的鸟儿般自然坐下。

  灵兽们立刻默契地调整阵型,以他为中心,或趴或卧,或依偎或盘旋,形成了一个流动而和谐的生命圈。

  唐一铭早已没了最初的生疏,他熟门熟路地凑到那只剑齿虎幼崽旁边,

  从自己的小储物袋里掏出特意准备的、软硬适中的肉干,小心翼翼地递到它嘴边。

  小老虎鼻翼翕动,嗅了嗅,然后伸出带着倒刺的舌头,轻轻一卷,便将肉干卷入嘴里,满足地咀嚼起来,

  喉咙里发出愉悦的咕噜声。唐一铭看着它吃,笑得比吃了蜜还甜,小手试探着,一下下抚摸它温热厚实的背毛。

  谢楚歌则接过了弟子递来的专用梳子,开始为七彩灵鸾梳理羽毛。

  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避开新生的羽管,用梳齿细细理顺每一根流光溢彩的翎羽。

  灵鸾舒服地眯起眼,偶尔发出一两声清越的低鸣,甚至主动侧过头,将最难梳理的颈侧羽毛展露给他。

  碧环蛇“阿碧”安静地缠在他的腕间,仿佛一件活的玉饰,冰凉的鳞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胡玉书并未急着参与,他先是姿态闲雅地在一旁坐下,白衣拂过青草,不染尘埃。

  他含笑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目光温和而包容。

  很快,几只胆子稍大、性情温顺的云纹羊幼崽被这位气息平和的新访客吸引,

  试探性地凑了过来,低头嗅闻他衣袍上清浅的檀香气息。

  胡玉书微微一笑,并未动作,只是任由它们好奇地探索。

  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伸出手,掌心向上,任由一只最小的云纹羊幼崽用湿润的鼻头触碰他的指尖。

  感受到那柔软的触感和信任的姿态,他眼中闪过一丝柔和的光,这才轻轻抚上小羊卷曲的绒毛,动作舒缓而充满耐心。

  “它们很信任你,谢师弟。”

  胡玉书的声音如同潺潺溪流,打破了宁静却不觉突兀,

  “这份毫无保留的亲近,难得。”

  谢楚歌正专注地检查灵鸾翅膀下是否藏了草籽,闻言抬头笑了笑,眼神清澈:

  “因为它们能感觉到善意吧。其实它们心思很单纯的,谁对它们好,它们就对谁好。”

  唐一铭在一旁用力点头附和:

  “对对对!谢师兄说得对!小老虎现在都认识我了!”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落在青草、绒毛、鳞片和三人温和的眉眼间。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灵兽和阳光混合的暖香,

  伴随着细微的咀嚼声、梳毛的沙沙声、满足的咕噜声和偶尔的咩叫鸟鸣,交织成一曲宁静祥和的生命乐章。

  胡玉书看着谢楚歌与灵兽之间那浑然天成的默契,看着唐一铭那毫无阴霾的快乐,

  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属于生命的温暖与柔软,心中那份因长老嘱托而产生的“开导”念头,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羡慕与欣赏。

  在这争分夺秒、弱肉强食的修仙界,能保有这样一片心灵的净土,能拥有如此纯粹不设防的信任,

  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修行?一种关乎心境、关乎本真、关乎与万物共鸣的修行。

  他忽然觉得,偶尔放下修炼,来此坐坐,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生机,或许……对他的琴心剑胆,亦是一种别样的滋养。

  良久,与谢楚歌和唐一铭在灵兽园门口分别后,胡玉书并未回转自己的洞府,而是径直去了执事长老处理事务的殿阁。

  长老正伏案批阅卷宗,见到他进来,便放下笔,抬眸问道:

  “玉书来了。如何?可曾开导过楚歌与一铭那两个孩子?

  他们可是被什么迷了心窍?” 语气中仍带着一丝关切与不解。

  胡玉书从容行礼,脸上依旧是那抹令人如沐春风的温润笑容。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缓步上前,在长老下首坐下,声音平和如常:

  “长老放心,两位师弟心思澄明,并未被外物所迷,更无耽于私情之事。”

  “哦?”长老挑眉,显然有些意外,“那他们近日神思不属,时常傻笑,所为何故?”

  胡玉书微微一笑,眼眸中似有暖光流转,他开始娓娓道来,将方才在灵兽园的所见所感,细致地描绘给长老听。

  他描述了谢楚歌如何被众多灵兽自发围绕,如何耐心细致地为灵鸾梳理羽毛,如何与那看似危险的碧环蛇安然相处,语气中满是欣赏。

  他又说起唐一铭如何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能与剑齿虎幼崽嬉戏玩闹,脸上洋溢着纯粹快乐的笑容。

  他甚至提到了自己——是如何被那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如何在与云纹羊幼崽的静静接触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心境平和。

  “长老,”胡玉书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两位师弟并非懈怠,更非沉溺私情。他们是在与那些纯净生灵的相处中,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放松。

  楚歌师弟身上,有种与万物亲和的天赋,那些灵兽在他身边,温顺安详,仿佛找到了归宿。

  而一铭师弟,则在其中学会了尊重生命,收获了最质朴的快乐。”

  他顿了顿,看着长老若有所思的神情,继续道:

  “弟子观之,此种经历,非但无碍修行,反而能涤荡心神,滋养道心。

  见万物有灵,感生命之趣,或许比一味枯坐苦修,更能让人明心见性,持守本真。

  楚歌师弟修为精进依旧,剑气愈发圆融;一铭师弟心思亦更加活泼灵动,这岂非是好事?”

  长老听着胡玉书的叙述,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他活了几百年,并非迂腐之人,只是习惯了弟子们循规蹈矩的修炼模式。

  此刻听闻这般描述,脑海中也不由浮现出那幅人与灵兽和谐共处的温暖画面,

  再联想到谢楚歌那孩子确实心性质朴,唐一铭也并未荒废功课……

  他沉吟片刻,终于缓缓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又带着点释然的笑容:

  “原来如此……倒是老夫想岔了,险些错怪了两个孩子。”

  他看向胡玉书,目光中带着赞许:

  “玉书,你做得很好,观察入微,心思通透。

  既然于他们修行有益,那便……由他们去吧。只要不耽误正课,多去灵兽园走走,也无妨。”

  “长老明鉴。”胡玉书含笑躬身。

  一场因“傻笑”而起的误会,就此消弭于无形。

  而灵兽园作为清云宗一处特殊“修行地”的正面形象,也在二师兄这番温和而有力的陈情中,悄然确立。

  从此,宗门内关于谢楚歌和灵兽园的议论,渐渐从猎奇转向了理解与认可。

  甚至有些弟子,在修炼遇到瓶颈或心绪烦闷时,也会学着去灵兽园坐坐,试图在那片生机盎然之地,寻找一丝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