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速派强援-《重生58:囤粮屯枪屯老婆》

  时间,在热火朝天的劳作中,过得飞快。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

  青石镇,这片古老的土地,每天都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农田里的秧苗,在清泉和充足底肥的滋润下,以一种喜人的速度,茁壮成长着。

  放眼望去,已是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化肥厂的选址已经敲定,就在采石场的下游。

  地基的挖掘工作,在张承德教授的亲自监督下,进行得有条不紊。

  而林啸的小院里,那台寄托了所有人希望的“青石镇一号”发电机,其主体框架,也已经被那些巧手的老师傅们,用坚韧的楠竹,完美地搭建了起来。

  那充满了流线美感的扇叶,和结构精巧的基座,静静地矗立在院子中央,像一尊充满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股东风,就是那看似不起眼,却也是整个发电机技术含量最高,最核心的部件——漆包线。

  书房,早已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精密实验室”。

  陆雪瑶,这位平日里文文静静的理论天才,此刻,却像个真正的总工程师,将这里变成了她的绝对领域。

  她的身上,穿着一件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数的近视眼镜,头发也用一根铅笔随意地盘在脑后。

  她的面前,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和一些林啸从香港弄回来的、她连见都没见过的化学试剂。

  她正在攻克的,就是林啸提出的那个,看似简单,实则难如登天的课题——土法制造绝缘漆。

  “不对……还是不对!”

  她将一根刚刚涂上自制绝缘漆的铜线,放进一个简易的耐压测试装置里,结果,仪表上的指针,只是轻轻地晃动了一下,便发出“啪”的一声轻响,冒出了一股青烟。

  击穿了。

  这已经是她这两天来,失败的第三十七次了。

  “瑶瑶,别急,休息一下吧。”一旁的苏晚晴,端来一碗清热解毒的绿豆汤,满眼心疼地看着她,“你都两天没怎么合眼了。”

  “不行!”陆雪瑶的眼中,闪烁着一种科研人员特有的执拗,“林啸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不能让他失望!一定……一定是我哪里搞错了!”

  她拿起那本早已被她翻得卷了边的笔记,再次埋头,陷入了与那些复杂化学式的苦战之中。

  就在这时,一只温热的大手,轻轻地,按在了她的头上,温柔地揉了揉。

  “我看看。”

  是林啸。

  他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她的身后。

  陆雪瑶抬起头,看着他那双充满了温和与鼓励的眼睛,心中那股因为连续失败而产生的烦躁和焦虑,竟奇迹般地,被抚平了许多。

  林啸拿起那份早已被陆雪瑶修改了无数遍的配方,仔细地看了看。

  “生漆,桐油,石棉粉末……配比,也没问题。”他点了点头,肯定了陆雪瑶的工作,“问题,不出在配方上。”

  “那……那是出在哪了?”陆雪瑶不解地问道。

  “出在了……火候上。”

  林啸笑了笑,他拿起旁边一个装着最终成品的烧杯。

  那烧杯里的绝缘漆,从外观上看,已经和后世的成品,没什么两样了。

  “你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用一根玻璃棒,蘸起一点漆料,在灯光下仔细地观察着,“生漆和桐油的混合,需要在恒温一百二十度的环境下,持续熬煮至少四个小时,才能让它们的分子链,完全断裂、重组,形成最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

  “而你在熬煮的过程中,火候时大时小,温度忽高忽低。这样一来,形成的聚合物,内部结构就会极其不稳定,自然……也就无法承受高压的冲击了。”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就点醒了陆雪瑶!

  是啊!她只想着配方,却忽略了化学反应中,最关键的……反应条件!

  “那……那怎么办?”她有些沮丧地说道,“我们这里的土灶,根本没办法做到恒温啊……”

  “谁说没办法?”

  林啸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种充满了自信的、魔鬼般的笑容。

  他领着陆雪瑶,来到了后院的厨房。

  然后,当着她的面,用一种极其简单,却又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让白秀珠,烧了一大锅滚烫的开水。

  然后,将一个装着绝缘漆原料的小锅,放进了那个大锅里。

  “水浴加热法。”他看着早已目瞪口呆的陆雪瑶,淡淡地解释道,“只要保证外面的水,一直处于沸腾状态,那么,里面那个小锅的温度,就会始终,稳定在一百度左右。”

  “虽然比不上一百二十度的最佳温度,但只要我们把熬煮的时间,延长一倍。最终的效果,也差不了多少。”

  一个困扰了陆雪瑶两天两夜的顶尖难题,就这么,被他用一口大铁锅,给……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

  绝缘漆的问题,解决了。

  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众人面前——铜线。

  他们从废旧电机里拆出来的铜线,粗细不一,而且经过反复使用,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韧性,根本无法直接用来缠绕线圈。

  必须,将其重新熔炼,然后,拉成直径均匀的……细铜丝。

  这个任务,林啸交给了那些被叶岚请回来的,手艺最精湛的老木匠和老银匠。

  熔炼,好办。

  但拉丝,却难住了所有人。

  他们没有专业的拉丝机,只能用最原始的、手工的方式,将熔炼后的铜块,一点一点地,敲打,拉伸。

  但这样一来,拉出来的铜丝,不仅粗细不均,而且表面布满了毛刺,根本无法使用。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

  一直在一旁默默观察的……何婉秋,却忽然开口了。

  “我……或许有个办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了这位平日里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林夫人”身上。

  只见她走到那堆废弃的铜料前,拿起一块,然后,又从怀里,拿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东西。

  一枚……小小的,早已被磨得看不清图案的……铜钱。

  她将铜钱,放在一块坚硬的青石板上,然后,用一把小锤子,极其精准地,在铜钱的中央,敲出了一个……比针眼还要细小的孔洞。

  然后,她将一根烧得通红的、比较粗的铜条,尖端用钳子夹细,穿过了那个小孔。

  “拉。”她对着旁边两个力气最大的工人,轻声说道。

  两个工人对视一眼,虽然不解,但还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将那根铜条,硬生生地,从那个小小的孔洞里,拽了过去!

  “滋啦——”

  伴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

  一根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崭新铜丝,就这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这……这是……”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一幕,给彻底惊呆了!

  “这是我们老家,做金银首饰时,用来拉金丝银线的……‘拔丝板’。”何婉秋的俏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我小时候,看我爷爷用过,就……记住了。”

  ……

  当天傍晚。

  当第一根包裹着红褐色绝缘漆的、闪烁着迷人金属光泽的铜线,被成功地,从生产线上“拉”出来时。

  整个林家小院,都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

  这根看似不起眼的铜线,它不仅仅是一根导线。

  它,是青石镇,吹响工业革命号角的……第一声,啼鸣!

  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封从广州发来的加急电报,却被送到了秦沐雪的手中。

  电报,是梁安琪发的。

  上面的内容,很简单。

  “第一批物资,已启运。然,前路多艰,恐有变故。盼,速派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