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创新推广路-《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江晚棠把剩下的茶罐放进柜子,转身走到桂花树下。纸笔已经摆好,她坐下,翻开昨夜那篇手稿。字迹比之前清晰了些,像是被什么力量轻轻推着浮现出来。她盯着“采茶妇人等露水”那一段,忽然觉得心里一动。

  裴砚从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旧书。他站在桌边没说话,只看着茶叶罐发呆。阿斑趴在木箱上,耳朵动了动。

  “昨天你说的对。”江晚棠先开口,“茶不能靠喊。”

  裴砚点头,“可怎么让人静下来喝?”

  “我们换个方式。”她指着稿纸,“这篇故事写完,茶叶就变了。它不是味道变了,是带了点别的东西。你喝的时候看见了李伯家的茶园,那是你的记忆。”

  裴砚皱眉,“你是说,这茶能让人想起自己的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但只要用心泡、安静喝,就会有一点回响。”她说,“我不卖茶了,我请人来喝茶。”

  裴砚抬头,“请谁?”

  “村里的人。第一个知道新茶的人,应该是他们。”她停顿一下,“我们在村口搭个小亭,每天早上煮一壶,放三杯在桌上,旁边写一句话:若你心中有雾,不妨喝一杯。”

  裴砚沉默片刻,转身去书架翻找。他抽出一本泛黄的手册,封皮写着《茶事杂录》。里面有一段提到古时村落办“静饮会”,村民围坐闭目,借茶气平心,述往事以解忧。

  “这不是没有先例。”他说,“我们可以加上一点仪式感。不用多复杂,只要有人愿意坐下来就行。”

  江晚棠同意。当天下午,他们在村口老槐树下支起布棚,摆了一张矮桌,三把竹椅。桌上放着小炉、水壶、茶具,还有三片茶叶并排躺在瓷碟里。旁边压着一张手写字条,墨迹未干。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江晚棠就在祖屋炒茶。这次她没用大火快炒,而是慢慢翻动,每一步都放得很轻。裴砚坐在一旁记录时间与火候。阿斑蹲在灶台边,眼睛一直跟着她的手。

  茶成后,她取三叶装进小纸袋,贴上编号。三人提着工具去了村口。

  水烧开时,已有几个早起的村民路过。有人好奇地看一眼,又走开。一个老妇人驻足看了看字条,问:“真能解心事?”

  江晚棠只说:“您试试就知道。”

  她泡了一杯,双手递过去。老妇人接过,犹豫了一下,闭上眼喝了一口。

  几秒后,她眼皮颤了颤,眼角滑下一滴泪。她没说话,只是把杯子放下,坐了很久才起身离开。

  第二个来的是陈婶的儿子,他笑着打趣:“该不会喝完梦见前女友吧?”但他还是喝了。喝完后他不笑了,低头盯着空杯,站了好一会儿。

  第三个人是老张的妻子,她常年腰痛,脾气急。今天她端起茶杯时一脸不信,可喝到一半突然停下,低声说了句:“我娘走那天,也这么香。”

  三人走了之后,亭子里安静下来。阳光照在桌上,三只茶杯还留着余温。

  裴砚看着江晚棠,“他们真的看见了?”

  “不一定都是画面。”她说,“可能是感觉,是声音,是一点久违的情绪。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停下来。”

  裴砚开始整理书坊里的资料。他挑出几段适合朗读的文字,抄在纸上。准备在下次茶会前轻声念一段,引导大家放松心情。

  江晚棠则重新设计流程。不再主动介绍茶,也不解释原理。只在入口处放一张图:一个人坐着喝茶,闭着眼,背景模糊。图下写着:“请放下手机,放下话,喝一杯。”

  第三天,来的人多了两个。第四天,有位年轻母亲带着孩子来,孩子吵闹,她几乎要走。江晚棠递给她一杯温水泡的淡茶,让她自己喝。十分钟后,女人安静下来,抱着孩子坐在角落,眼里有光闪了闪。

  第五天,裴砚带来一台老式录音机。他录下山风穿过竹林的声音,还有溪水流过石缝的节奏。茶会开始前播放一分钟,帮助大家收心。

  第六天,江晚棠在纸上写下新的标题:“茶语共感·邀你入梦”。她用毛笔画了个简单图案:一片茶叶托着月牙。这张海报将贴在镇中学堂外墙上,只贴三天。

  当晚,她在桂花树下继续写故事。这次写的是一个守桥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清扫桥面,从不说苦。写到最后,手指微微发抖。她抬头看树影,阿斑已经睡着,尾巴盖住了木箱的一角。

  她把稿纸放进箱底。第二天清晨打开时,发现三片备用茶叶表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像雨点落在湖面形成的圈。

  她取出一片,对着光看了很久。

  裴砚走进院子,手里抱着一叠打印好的导引词。他问:“明天贴海报?”

  “嗯。”她说,“第一场正式茶会在学堂后院,七点开始,只请十个人。”

  “报名呢?”

  “不报名。”她摇头,“谁来得早,谁坐下。”

  裴砚点头,把纸放在桌上。他拿起一片茶叶,摸了摸纹路,说:“这不像普通的叶脉。”

  江晚棠没回答。她走到窗台前,把三片茶叶分别放进三个小瓷瓶,盖上盖子。

  风吹开她案上的稿纸,一页翻到了结尾。最后一行字是:“有些话不必说出口,茶会替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