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站在灶房里,手背贴上铁锅边缘。炉火刚燃起,温度还不到四十二度。她正准备把主茶青叶铺进锅里,忽然听见院外竹架那边传来一阵轻响。
草叶被踩断的声音很短,接着是衣服擦过枝条的摩擦。她停下手,耳朵朝外。那声音已经没了,院子里只有风穿过晒匾的细微响动。
她没出声,也没走出去看。只是低头看了眼怀表,辰时三刻。这个时间,没人会上山来采料,更不会绕到后院这边。
她继续炒茶,动作没变,但心里记下了这一笔。等主茶出锅,她把记录本翻开,在昨天那条“火候牵引,不在快慢,在时机”下面,用小字写了一行:“有人窥园。”
裴砚是早上巡田回来才发现异常的。他沿着试验田走了一圈,检查新栽的薄荷苗。走到第三垄时,发现一株苗被踩倒了,根部泥土松动,湿气未干。
他蹲下来看,用随身带的小刀轻轻挖开土层。底下有一小片纸角,已经被踩进了泥里。他捡出来擦干净,纸上印着模糊的字迹,还有一个残缺的商标图案。产地写着“江城”,不是本地厂。
他收起纸片,继续往前走。在靠近山脚的一棵樟树上,发现了另一处痕迹——树皮有刮痕,像是绑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人撕掉了。
他没动那棵树,转身回了桂语斋。
沈知意正在整理昨夜泡过的茶样。裴砚把纸片放在桌上,压在记录本旁边。
“刚才在田里捡的。”他说,“不是我们的人留下的。”
沈知意抬头看他。
“不止这个。”裴砚声音压低,“这两天镇上书坊来了几个生人,借了《茶叶栽培通解》和《辅料配比手册》,看完就走,没多问一句。陈婶说他们住在西街客栈,行李不多,像是临时来的。”
沈知意盯着那张纸片看了很久。她伸手把它翻过来,背面没有字,只有油墨的余渍。
“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她说,“但他们已经开始查了。”
裴砚点头。“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查得多深。”
两人没再说话。沈知意把纸片折成一个小方块,放进袖子里。她起身走到墙边,看了看温控表。炉子还在运行,数字停在三十六度。
下午,年轻传承者们照常来后院取材料。沈知意叫住他们,在晒匾前站定。
“从今天起,银花和薄荷的初处理移到东棚。”她说,“最近虫害有点多,露天操作容易传病。”
有人问为什么以前不搬。
“以前量小,风险可控。”她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保证每一批料都干净。”
裴砚站在一旁,没插话。等人都散了,他才低声问:“他们会怀疑吗?”
“不会。”沈知意说,“他们只当是农事调整。”
裴砚点点头。他从药包里取出巡查日志,翻开新的一页。以后早晚各一次,他会绕村走一圈,重点看通往试验田的小路和书坊周边。
晚上,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写总结。手稿摊开,她迟迟没动笔。风从门口吹进来,带着一点凉意。
阿斑跳上案几,趴在空砚台边上。它看着她,尾巴轻轻摆了一下。
她终于提笔写下:
“工艺未定,外扰已至。
非敌强,乃我显。
此后行事,须避耳目。
材料入棚,数据加密,路线不定。
防之于未然。”
写完合上本子。她从袖中取出那张包装纸,折得更小了些,放进砚台底部,盖上盖子。
第二天清晨,裴砚提前半个时辰出门。他沿着河岸走,经过书坊后巷,拐进青石桥头的小道。路上遇到两个背着布包的男人,穿着不像本地人。他们站在桥栏边,手里拿着一张地图,正对着远处山头指指点点。
裴砚没停下,也没回头。他继续往前走,直到确认对方看不见他了,才从怀里掏出小本子,记下两人的衣着特征和出现时间。
回来后,他把手写的巡查记录交给沈知意。她在上面加了一句:“七日之内,三次现身桥头,疑为测绘。”
裴砚说:“我明天换路线。”
沈知意点头。“你也别太频繁。别让他们觉得我们在防。”
两人商量好新的数据标记方式。原来的编号系统改用农历日期加节气代号,比如“六月初三·小暑”代表第六批试验组。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对应关系。
中午,沈知意去东棚查看烘干进度。她掀开帘子进去,确认门窗都能锁死。她在角落装了个小铃铛,绳子连到窗外,一旦有人推开,屋里就能听见。
出来时,她顺手把门锁上,钥匙放进口袋。
傍晚,她又去了趟桂花树下。手稿静静躺在木箱里,还没浮现新字。她没打开,只是坐在石凳上,看着院门方向。
风大了些,吹得晒匾哗哗响。阿斑从屋檐跳下来,一路走到窗台上。它回头看她一眼,耳朵动了动,像是听见了什么。
沈知意没动。她的手放在膝上,指尖碰到了袖中的钥匙。
裴砚站在河埠头,望着对岸的青石巷。他手里握着巡查日志,药包沉在袖中,一口没喝。天快黑了,巷子里亮起几盏灯。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很轻。
桂语斋的灶火还亮着。沈知意在灶前守着最后一锅主茶。温度计显示四十一度,她把青叶铺进去,开始翻炒。
锅铲刮过铁锅底,发出均匀的声响。
阿斑跳上窗台,蹲在那里不动。它的耳朵突然转向院外。
沈知意的手顿了一下。
草叶被踩断的声音很短,接着是衣服擦过枝条的摩擦。她停下手,耳朵朝外。那声音已经没了,院子里只有风穿过晒匾的细微响动。
她没出声,也没走出去看。只是低头看了眼怀表,辰时三刻。这个时间,没人会上山来采料,更不会绕到后院这边。
她继续炒茶,动作没变,但心里记下了这一笔。等主茶出锅,她把记录本翻开,在昨天那条“火候牵引,不在快慢,在时机”下面,用小字写了一行:“有人窥园。”
裴砚是早上巡田回来才发现异常的。他沿着试验田走了一圈,检查新栽的薄荷苗。走到第三垄时,发现一株苗被踩倒了,根部泥土松动,湿气未干。
他蹲下来看,用随身带的小刀轻轻挖开土层。底下有一小片纸角,已经被踩进了泥里。他捡出来擦干净,纸上印着模糊的字迹,还有一个残缺的商标图案。产地写着“江城”,不是本地厂。
他收起纸片,继续往前走。在靠近山脚的一棵樟树上,发现了另一处痕迹——树皮有刮痕,像是绑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人撕掉了。
他没动那棵树,转身回了桂语斋。
沈知意正在整理昨夜泡过的茶样。裴砚把纸片放在桌上,压在记录本旁边。
“刚才在田里捡的。”他说,“不是我们的人留下的。”
沈知意抬头看他。
“不止这个。”裴砚声音压低,“这两天镇上书坊来了几个生人,借了《茶叶栽培通解》和《辅料配比手册》,看完就走,没多问一句。陈婶说他们住在西街客栈,行李不多,像是临时来的。”
沈知意盯着那张纸片看了很久。她伸手把它翻过来,背面没有字,只有油墨的余渍。
“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她说,“但他们已经开始查了。”
裴砚点头。“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查得多深。”
两人没再说话。沈知意把纸片折成一个小方块,放进袖子里。她起身走到墙边,看了看温控表。炉子还在运行,数字停在三十六度。
下午,年轻传承者们照常来后院取材料。沈知意叫住他们,在晒匾前站定。
“从今天起,银花和薄荷的初处理移到东棚。”她说,“最近虫害有点多,露天操作容易传病。”
有人问为什么以前不搬。
“以前量小,风险可控。”她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保证每一批料都干净。”
裴砚站在一旁,没插话。等人都散了,他才低声问:“他们会怀疑吗?”
“不会。”沈知意说,“他们只当是农事调整。”
裴砚点点头。他从药包里取出巡查日志,翻开新的一页。以后早晚各一次,他会绕村走一圈,重点看通往试验田的小路和书坊周边。
晚上,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写总结。手稿摊开,她迟迟没动笔。风从门口吹进来,带着一点凉意。
阿斑跳上案几,趴在空砚台边上。它看着她,尾巴轻轻摆了一下。
她终于提笔写下:
“工艺未定,外扰已至。
非敌强,乃我显。
此后行事,须避耳目。
材料入棚,数据加密,路线不定。
防之于未然。”
写完合上本子。她从袖中取出那张包装纸,折得更小了些,放进砚台底部,盖上盖子。
第二天清晨,裴砚提前半个时辰出门。他沿着河岸走,经过书坊后巷,拐进青石桥头的小道。路上遇到两个背着布包的男人,穿着不像本地人。他们站在桥栏边,手里拿着一张地图,正对着远处山头指指点点。
裴砚没停下,也没回头。他继续往前走,直到确认对方看不见他了,才从怀里掏出小本子,记下两人的衣着特征和出现时间。
回来后,他把手写的巡查记录交给沈知意。她在上面加了一句:“七日之内,三次现身桥头,疑为测绘。”
裴砚说:“我明天换路线。”
沈知意点头。“你也别太频繁。别让他们觉得我们在防。”
两人商量好新的数据标记方式。原来的编号系统改用农历日期加节气代号,比如“六月初三·小暑”代表第六批试验组。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对应关系。
中午,沈知意去东棚查看烘干进度。她掀开帘子进去,确认门窗都能锁死。她在角落装了个小铃铛,绳子连到窗外,一旦有人推开,屋里就能听见。
出来时,她顺手把门锁上,钥匙放进口袋。
傍晚,她又去了趟桂花树下。手稿静静躺在木箱里,还没浮现新字。她没打开,只是坐在石凳上,看着院门方向。
风大了些,吹得晒匾哗哗响。阿斑从屋檐跳下来,一路走到窗台上。它回头看她一眼,耳朵动了动,像是听见了什么。
沈知意没动。她的手放在膝上,指尖碰到了袖中的钥匙。
裴砚站在河埠头,望着对岸的青石巷。他手里握着巡查日志,药包沉在袖中,一口没喝。天快黑了,巷子里亮起几盏灯。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很轻。
桂语斋的灶火还亮着。沈知意在灶前守着最后一锅主茶。温度计显示四十一度,她把青叶铺进去,开始翻炒。
锅铲刮过铁锅底,发出均匀的声响。
阿斑跳上窗台,蹲在那里不动。它的耳朵突然转向院外。
沈知意的手顿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