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沈知意就坐在了书案前。木箱打开,昨夜写了一半的纸页还摊在上面。她没动笔,先把裴砚留下的那张账号共性纸条拿出来,铺在桌面最左边。右边放着手机,屏幕亮着茶商群的截图。
她翻出笔记本,从第一页开始看。每一条差评的时间、平台、用词都记了下来。她用红笔圈出“养生无效”“吹得厉害”这几个词,发现八个账号里有六个都用了同样的表达。这不是巧合。
接着她点开那些账号的主页。大部分只发过一两条内容,点赞记录却很集中。她一个个点进去,看到其中五个都点赞过一个叫“清和堂”的直播间。那个直播间昨天刚推了一款新茶,名字是“四季调元茶”。
沈知意把这行字抄在纸上。她记得裴砚提过这个名字。她起身去东棚,从柜子里取出之前拍的研发视频存档,找到他们第一次公开讲新茶配方的那段。时间是十天前。再查“清和堂”的直播回放,对方宣布新品是在八天前。
她回到屋里,在纸上画了一条线。起点是他们公布研发方向,终点是对方上线宣传。中间隔了两天。而网上的差评,集中在他们准备发货前四十八小时。
她明白了。有人盯上了他们的动作。
裴砚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这是书坊备用的设备,不连本地网络。他坐下来,插上U盘,调出自己昨晚整理的数据表。两人把信息并排对比。
“这些账号注册时间都在三天内。”他说,“IP跳转三次以上,但最终指向两个城市,都是‘清和堂’线下店所在地区。”
沈知意指着自己记下的关键词重复率:“他们想让人觉得这款茶有问题,但说不出来具体哪里不好。所有评价都在攻击概念,不是产品。”
裴砚点头:“因为他们根本没喝过。”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外面传来阿斑走动的声音,它跳上窗台,又轻轻跃下。
“目的不是劝退顾客。”沈知意说,“是让我们不敢上市。”
“他们怕我们先出。”裴砚声音低,“市场就这么大,谁先站住脚,谁就有话语权。”
沈知意翻开《桃溪茶作守则·初版》,找到其中一条写着“不得以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她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若以虚言压真实,便是对土地与手艺的背弃。”
裴砚看着她写字,忽然说:“我们要留下证据。”
“怎么留?”
“所有帖文、视频、主页状态,全部截图。加上时间戳,分类归档。还要记录访问路径,防止被删。”
沈知意点头。她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维权资料”。里面分了三个子目录:平台言论、账号轨迹、产品对比。她开始一张张上传截图,每一张都标注来源和时间。
裴砚则调出网络工具,尝试追踪其中一个账号的登录痕迹。数据跳了几轮后停在一个中转服务器上。他记下地址,没有继续深挖,只是标注为“疑似跳转节点”。
“现在不能打草惊蛇。”他说,“我们只需要证明这些账号有关联,就能说明不是自然反馈。”
沈知意停下敲字的手:“可我们没法直接指认是‘清和堂’干的。没有资金往来,也没有实名举报记录。贸然发声,反而会被说成诽谤。”
“所以不发声。”裴砚合上电脑,“我们只做一件事——把证据准备好。等时机到了,一次放出。”
沈知意抬头看他。他的脸色有些白,药包放在桌角,手按在胃上。
“你昨晚没睡?”
“睡了三个小时。”他说,“这事拖不得。越早准备,越主动。”
沈知意关掉显示器。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她走到桂花树下,把写满分析的那页纸折好,放进木箱深处。风吹过来,树叶晃了一下,落在箱盖边缘。
第二天上午,她召集了几个参与研发的年轻人。地点选在祖屋院子里,桂花树下摆了三张小桌。每张桌上放着一杯茶汤,分别是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达标样品。
她没提网上的事。只说:“今天请大家来,是想一起看看我们的茶走到哪一步了。”
三人坐下,端起杯子闻香、观色、入口。有人皱眉,有人点头。最后一个人说:“第三泡最稳,香气进得深。”
沈知意拿出检测报告,递过去:“每一罐都有编号,扫码能看到采摘人、炒制时间、检测结果。我们不做看不见的事。”
没人说话。过了会儿,一个年轻人问:“如果外面还在骂呢?”
沈知意看着他:“骂的是假消息。我们拿的是真东西。你说,哪个能活得久?”
那人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杯子,轻轻点头。
裴砚这时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清单,上面是所有恶意账号的汇总信息。
“接下来。”他说,“我们会依法维权。”
几个人抬起了头。
“不是为了争口气。”他继续说,“是为了让以后做茶的人知道,只要用心,就不会白白被伤。”
有人问:“他们会报复吗?”
“可能会。”沈知意接过话,“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正。”
会议结束后,人都散了。裴砚坐在石凳上,把最后一份截图存进U盘。他把它放进贴身口袋,抬头看向院门。
沈知意站在桂花树旁,手搭在木箱上。晨光穿过树叶,照在她的手腕上。阿斑跳上石台,尾巴慢慢甩了一下。
风从村口吹来,带着一点湿气。远处山路上,一辆外地牌照的摩托车停在路边,骑手摘下头盔擦汗,抬头看了眼村子方向,又戴上,发动车子离开。
沈知意转身回屋,拿起毛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真相不会自己浮出水面,但只要一直往下挖,总会见到底。”
笔尖顿了一下。她听见门外有车声远去。
她翻出笔记本,从第一页开始看。每一条差评的时间、平台、用词都记了下来。她用红笔圈出“养生无效”“吹得厉害”这几个词,发现八个账号里有六个都用了同样的表达。这不是巧合。
接着她点开那些账号的主页。大部分只发过一两条内容,点赞记录却很集中。她一个个点进去,看到其中五个都点赞过一个叫“清和堂”的直播间。那个直播间昨天刚推了一款新茶,名字是“四季调元茶”。
沈知意把这行字抄在纸上。她记得裴砚提过这个名字。她起身去东棚,从柜子里取出之前拍的研发视频存档,找到他们第一次公开讲新茶配方的那段。时间是十天前。再查“清和堂”的直播回放,对方宣布新品是在八天前。
她回到屋里,在纸上画了一条线。起点是他们公布研发方向,终点是对方上线宣传。中间隔了两天。而网上的差评,集中在他们准备发货前四十八小时。
她明白了。有人盯上了他们的动作。
裴砚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这是书坊备用的设备,不连本地网络。他坐下来,插上U盘,调出自己昨晚整理的数据表。两人把信息并排对比。
“这些账号注册时间都在三天内。”他说,“IP跳转三次以上,但最终指向两个城市,都是‘清和堂’线下店所在地区。”
沈知意指着自己记下的关键词重复率:“他们想让人觉得这款茶有问题,但说不出来具体哪里不好。所有评价都在攻击概念,不是产品。”
裴砚点头:“因为他们根本没喝过。”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外面传来阿斑走动的声音,它跳上窗台,又轻轻跃下。
“目的不是劝退顾客。”沈知意说,“是让我们不敢上市。”
“他们怕我们先出。”裴砚声音低,“市场就这么大,谁先站住脚,谁就有话语权。”
沈知意翻开《桃溪茶作守则·初版》,找到其中一条写着“不得以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她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若以虚言压真实,便是对土地与手艺的背弃。”
裴砚看着她写字,忽然说:“我们要留下证据。”
“怎么留?”
“所有帖文、视频、主页状态,全部截图。加上时间戳,分类归档。还要记录访问路径,防止被删。”
沈知意点头。她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维权资料”。里面分了三个子目录:平台言论、账号轨迹、产品对比。她开始一张张上传截图,每一张都标注来源和时间。
裴砚则调出网络工具,尝试追踪其中一个账号的登录痕迹。数据跳了几轮后停在一个中转服务器上。他记下地址,没有继续深挖,只是标注为“疑似跳转节点”。
“现在不能打草惊蛇。”他说,“我们只需要证明这些账号有关联,就能说明不是自然反馈。”
沈知意停下敲字的手:“可我们没法直接指认是‘清和堂’干的。没有资金往来,也没有实名举报记录。贸然发声,反而会被说成诽谤。”
“所以不发声。”裴砚合上电脑,“我们只做一件事——把证据准备好。等时机到了,一次放出。”
沈知意抬头看他。他的脸色有些白,药包放在桌角,手按在胃上。
“你昨晚没睡?”
“睡了三个小时。”他说,“这事拖不得。越早准备,越主动。”
沈知意关掉显示器。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她走到桂花树下,把写满分析的那页纸折好,放进木箱深处。风吹过来,树叶晃了一下,落在箱盖边缘。
第二天上午,她召集了几个参与研发的年轻人。地点选在祖屋院子里,桂花树下摆了三张小桌。每张桌上放着一杯茶汤,分别是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达标样品。
她没提网上的事。只说:“今天请大家来,是想一起看看我们的茶走到哪一步了。”
三人坐下,端起杯子闻香、观色、入口。有人皱眉,有人点头。最后一个人说:“第三泡最稳,香气进得深。”
沈知意拿出检测报告,递过去:“每一罐都有编号,扫码能看到采摘人、炒制时间、检测结果。我们不做看不见的事。”
没人说话。过了会儿,一个年轻人问:“如果外面还在骂呢?”
沈知意看着他:“骂的是假消息。我们拿的是真东西。你说,哪个能活得久?”
那人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杯子,轻轻点头。
裴砚这时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清单,上面是所有恶意账号的汇总信息。
“接下来。”他说,“我们会依法维权。”
几个人抬起了头。
“不是为了争口气。”他继续说,“是为了让以后做茶的人知道,只要用心,就不会白白被伤。”
有人问:“他们会报复吗?”
“可能会。”沈知意接过话,“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正。”
会议结束后,人都散了。裴砚坐在石凳上,把最后一份截图存进U盘。他把它放进贴身口袋,抬头看向院门。
沈知意站在桂花树旁,手搭在木箱上。晨光穿过树叶,照在她的手腕上。阿斑跳上石台,尾巴慢慢甩了一下。
风从村口吹来,带着一点湿气。远处山路上,一辆外地牌照的摩托车停在路边,骑手摘下头盔擦汗,抬头看了眼村子方向,又戴上,发动车子离开。
沈知意转身回屋,拿起毛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真相不会自己浮出水面,但只要一直往下挖,总会见到底。”
笔尖顿了一下。她听见门外有车声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