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从抽屉里取出“春令”匣,指尖碰了那片带纹路的茶叶。水刚烧开,壶嘴冒出白气。她把茶叶放进杯底,冲水,茶香慢慢散出来。
门外脚步声响起,李老师推门进来。“三包‘醒神茶’,老样子。”
“好。”沈知意转身拿纸包茶,动作熟练。柜台上压着几张订单条,桃源镇五斤,云岭村八盒,城西养生馆要一整箱。她没多看,只将新来的单子记进簿子,翻页时纸张发出轻响。
阿斑蹲在窗台,尾巴扫过木框。它耳朵动了动,跳下窗台走到门口,趴下。
沈知意端起茶杯走出屋,坐在院中石凳上。阳光照在桌上,杯子热气往上飘。她听见远处有小孩喊娘,还有扁担吱呀声,是邻村人来代购了。
裴砚下午才来。他背着布包,放下一本册子。“印了三百份,先试试。”
沈知意翻开,首页写着:“春采嫩尖,佐以清芳,养神而不扰心。”
“你加的?”
“嗯。”他接过她递来的茶,喝了一口,“该让人知道源头。”
风从河面吹过来,卷起纸角。阿斑跳上桌,爪子按住一页插画——桂花树下有人写字,猫卧案侧。
裴砚指着插画说:“这个位置留得好。”
沈知意点头。两人没再说话,但都看着那幅画。过了会儿,裴砚起身走了。背影顺着青石路往下,慢慢看不见。
天快黑时,沈知意坐到桂花树下。膝上放着两本册子。一本旧,记的是古法炒青火候;一本新,写的是四季配伍表。她翻了几页,提笔在新册末页写:“今日售罄,订单排至七日外。”
停了一会儿,又添一句:“然路不止于一期,茶香亦不应止于一村。”
阿斑走过来,蜷在她脚边。呼噜声很轻。
她合上册子,抬头看天。月亮还没升上来,只有几颗星亮了。远处河埠头传来划桨声,归舟正靠岸。
第二天一早,她打开东棚门。三个试样罐还在桌上。她打开第三个,闻了闻,味道稳定。裴砚送来桑叶,放在架子上。“今天这批叶子干净。”
“嗯。”沈知意点头。她开始称量原料,按比例混合。火候控得很稳,每翻一次就记时间。
第一批茶叶出锅后,她挑出一片放在光下看。叶面有细纹,像藤蔓绕花苞。和手稿里的图案一样。
她把这片叶子放进“春令”匣,盖上盖子。
中午有客人来买茶。是个年轻女人,带着孩子。孩子闹着要喝水,女人掏出保温杯泡了一小撮“醒神茶”。几分钟后,孩子安静下来,趴在娘肩上打盹。
女人笑着说:“这茶真管用。”
沈知意只是点头,包好三包茶递过去。
傍晚,她坐在院中整理账目。订单越来越多,已经排到第八天。她把数字抄进册子,合上本子。风吹动檐下的干薄荷,沙沙响。
第三天清晨,她在灶房炒茶。桑叶、野菊、薄荷梗依次入锅。火苗舔着锅底,声音均匀。阿斑蹲在门口,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炒完一批,她取出一片叶,对着晨光看。纹路清晰,颜色正。
裴砚来了,手里拿着一封信。“城里三家茶馆愿做代销点。”
“地址给了吗?”
“给了。等我们送样品。”
“明天送。”她说。
他坐下,喝了口茶。“你还记得最早那批茶?”
“记得。”
“那时候没人信能成。”
“现在也没想那么多。”
“可已经成了。”
她没接话,只是把剩下的茶叶装进陶罐。贴上标签,写上日期和批次。
第四天,村口来了辆三轮车。司机说是云岭村的,来拉预订的八盒茶。沈知意拿出货单核对,签字后交给他。车走远了,扬起一阵土。
第五天,桃源镇的买家亲自上门。是个中年男人,穿灰色夹克。他试喝一杯,皱眉想了会儿,说:“比市面上那些调和茶舒服。”
“怎么个舒服法?”
“不燥,也不腻。”他掏出手机扫码付款,“以后每月订两包。”
沈知意收下钱,包好茶。男人走后,她站在门口看了会儿路。这条路通向镇上,也通向更远的地方。
第六天晚上,她又坐在桂花树下。膝上还是那两本册子。她翻开新册,看到自己写的那句话:“茶香亦不应止于一村。”
她伸手摸了摸树皮。粗糙,有裂痕,但也结实。
阿斑走过来,蹭她腿。她把它抱起来,放在腿上。老猫眯着眼,不动。
月亮升起来了,照在院子里。她没起身,也没点灯。
第七天一早,订单簿又翻了一页。新的单子继续堆上来。她打开“春令”匣,取出一片茶叶泡上。水汽升腾时,她看见柜台上那本宣传册还摊开着,画着桂花树,树下有人写字。
裴砚没再来。但她知道他会来。
她把最后一包茶封好,放进货架。外面太阳升高了,照在“桂语斋”的木牌上。字迹清楚,没有褪色。
阿斑跳上柜台,鼻子凑近那本册子。它用爪子扒拉了一下插画页,然后趴下,把脑袋搁在前爪上。
沈知意站起身,走到门口。河面上一只白鹭飞起,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很轻。
她转身回屋,拿起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墨迹未干,风吹过来,纸页一角掀动。
门外脚步声响起,李老师推门进来。“三包‘醒神茶’,老样子。”
“好。”沈知意转身拿纸包茶,动作熟练。柜台上压着几张订单条,桃源镇五斤,云岭村八盒,城西养生馆要一整箱。她没多看,只将新来的单子记进簿子,翻页时纸张发出轻响。
阿斑蹲在窗台,尾巴扫过木框。它耳朵动了动,跳下窗台走到门口,趴下。
沈知意端起茶杯走出屋,坐在院中石凳上。阳光照在桌上,杯子热气往上飘。她听见远处有小孩喊娘,还有扁担吱呀声,是邻村人来代购了。
裴砚下午才来。他背着布包,放下一本册子。“印了三百份,先试试。”
沈知意翻开,首页写着:“春采嫩尖,佐以清芳,养神而不扰心。”
“你加的?”
“嗯。”他接过她递来的茶,喝了一口,“该让人知道源头。”
风从河面吹过来,卷起纸角。阿斑跳上桌,爪子按住一页插画——桂花树下有人写字,猫卧案侧。
裴砚指着插画说:“这个位置留得好。”
沈知意点头。两人没再说话,但都看着那幅画。过了会儿,裴砚起身走了。背影顺着青石路往下,慢慢看不见。
天快黑时,沈知意坐到桂花树下。膝上放着两本册子。一本旧,记的是古法炒青火候;一本新,写的是四季配伍表。她翻了几页,提笔在新册末页写:“今日售罄,订单排至七日外。”
停了一会儿,又添一句:“然路不止于一期,茶香亦不应止于一村。”
阿斑走过来,蜷在她脚边。呼噜声很轻。
她合上册子,抬头看天。月亮还没升上来,只有几颗星亮了。远处河埠头传来划桨声,归舟正靠岸。
第二天一早,她打开东棚门。三个试样罐还在桌上。她打开第三个,闻了闻,味道稳定。裴砚送来桑叶,放在架子上。“今天这批叶子干净。”
“嗯。”沈知意点头。她开始称量原料,按比例混合。火候控得很稳,每翻一次就记时间。
第一批茶叶出锅后,她挑出一片放在光下看。叶面有细纹,像藤蔓绕花苞。和手稿里的图案一样。
她把这片叶子放进“春令”匣,盖上盖子。
中午有客人来买茶。是个年轻女人,带着孩子。孩子闹着要喝水,女人掏出保温杯泡了一小撮“醒神茶”。几分钟后,孩子安静下来,趴在娘肩上打盹。
女人笑着说:“这茶真管用。”
沈知意只是点头,包好三包茶递过去。
傍晚,她坐在院中整理账目。订单越来越多,已经排到第八天。她把数字抄进册子,合上本子。风吹动檐下的干薄荷,沙沙响。
第三天清晨,她在灶房炒茶。桑叶、野菊、薄荷梗依次入锅。火苗舔着锅底,声音均匀。阿斑蹲在门口,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炒完一批,她取出一片叶,对着晨光看。纹路清晰,颜色正。
裴砚来了,手里拿着一封信。“城里三家茶馆愿做代销点。”
“地址给了吗?”
“给了。等我们送样品。”
“明天送。”她说。
他坐下,喝了口茶。“你还记得最早那批茶?”
“记得。”
“那时候没人信能成。”
“现在也没想那么多。”
“可已经成了。”
她没接话,只是把剩下的茶叶装进陶罐。贴上标签,写上日期和批次。
第四天,村口来了辆三轮车。司机说是云岭村的,来拉预订的八盒茶。沈知意拿出货单核对,签字后交给他。车走远了,扬起一阵土。
第五天,桃源镇的买家亲自上门。是个中年男人,穿灰色夹克。他试喝一杯,皱眉想了会儿,说:“比市面上那些调和茶舒服。”
“怎么个舒服法?”
“不燥,也不腻。”他掏出手机扫码付款,“以后每月订两包。”
沈知意收下钱,包好茶。男人走后,她站在门口看了会儿路。这条路通向镇上,也通向更远的地方。
第六天晚上,她又坐在桂花树下。膝上还是那两本册子。她翻开新册,看到自己写的那句话:“茶香亦不应止于一村。”
她伸手摸了摸树皮。粗糙,有裂痕,但也结实。
阿斑走过来,蹭她腿。她把它抱起来,放在腿上。老猫眯着眼,不动。
月亮升起来了,照在院子里。她没起身,也没点灯。
第七天一早,订单簿又翻了一页。新的单子继续堆上来。她打开“春令”匣,取出一片茶叶泡上。水汽升腾时,她看见柜台上那本宣传册还摊开着,画着桂花树,树下有人写字。
裴砚没再来。但她知道他会来。
她把最后一包茶封好,放进货架。外面太阳升高了,照在“桂语斋”的木牌上。字迹清楚,没有褪色。
阿斑跳上柜台,鼻子凑近那本册子。它用爪子扒拉了一下插画页,然后趴下,把脑袋搁在前爪上。
沈知意站起身,走到门口。河面上一只白鹭飞起,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很轻。
她转身回屋,拿起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墨迹未干,风吹过来,纸页一角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