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里的汤在高温下咕咚咕咚地跳动着,王年年说起往事,有点激动,徐毛毛听得兴致勃勃。见服务员过来给火锅里添加了汤,就叮咛把火调小一点,意思在这里多待会儿,多想和王年年聊聊。反正是自助餐,无论待到啥时候,只要火锅店不打烊,都无妨。
说起往事,王年年感到一发不可收拾,围绕爷留下的东西,像扯布条似的扯了起来。
大哥王有年在市安装公司工作。该公司后来改制了,一些人因此出来单干,作为懂技术懂管理的人,看到同事们打着单位的旗号 ,纷纷揽起了私活,他心里也蠢蠢欲动,想给自己包点小工程。
但他一没关系,二没资金,只能给人家打工。在工程行业就这么半公半私地混了几年,多少积攒了点人脉,这几年勉强能搞到一些小项目和小工程。譬如那些专门针对农村的“一事一议”工程、“扶贫助村”工程,都是围绕乡镇路线、村委会基建展开的。但这些活儿都是上面人包到手,他又从人家手里包来的,属于二包工程。二包工程本身被人家吃了一部分,剩下的则是毛多肉少了。但对于没资金没关系的人来说,能啃个骨头喝点汤也不错。就这样,他断断续续地已经搞了三四年了。有一年亏,有一年赚,饿不死,又活不旺。
王有年一直梦想包个大一点的工程,来个一包,痛痛快快地干他一番,可总没有这样的机遇。人不论是升官还是发财,是需要机遇的,机遇来了,贵人就来了。本事再大,机遇不到,只能过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日子。所以,王有年虽是个小工头,蜗居在城市,但财运和事业都一般,他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往前走着。
闲暇之余,就靠打麻将、喝酒,或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打发心情。尽管这些年看了不少书,唯独没有看过古玩收藏方面的书籍。所以,当爷拿出那个铜镜考问他时,他竟然两眼茫然,叫不上名字,倒是让只有初中文化从程度的老二出了风头。这个事让他深受刺激。如果自己懂,作为长孙,又是上了大学的人,爷自然会把那个铜镜送给自己的。他这个文化人,倒吃了没文化的亏!
好歹爷还给自己分了100个银元。听爷说银元里面有版别和价格之分,那就要把这些银元挖透,那些值钱,那些不值钱。
为此,他就买了几本关于银元研究的书籍,没事时,不是看书,就是察看银元。小小的房间里,桌子、床头上摆的都是银元。在书籍的指引下,王有年从这些银元中挑出了几个系列,譬如清代龙元系列、民国袁大头系列和纪念币系列等。
随着研究,他的眼睛放光了——袁大头中,不仅有价值较高的二三级银元;龙元中,还有比较少见的版别,譬如“陕西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从资料上看,像这类银元,价值一二十万呢。
为了确定他挑选出来的这几枚银元的真假,王友年听说师范学校有个姓向的教授,对银元挖得比较透,王发年在熟人的介绍下,带着五个挑拣出来的银元,敲开了教授的家门。
向教授耳鬓斑白,拄着拐杖,但脸色红润,身材高大,看起来有五十多岁。对朋友介绍来的客人,很是客气,说他前些日子下楼时把脚崴了,这几天肿了起来,并且很疼,他只有借助拐杖了。
王有年拿出了银元,让他看。向教授拿在手里看了看,又用放大镜照了照,最后问道:“你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看着教授的表情,王有年以为教授对这些银元有看法,就告诉了银币的来历,向教授将银元放到茶几上之后,才慢条斯理地说道:“你这几个不仅全是真品,而且都是比较有价值的。譬如这个陕西版银元,价格就高了。现在由于市场假银元多,收藏银元的人也多,好的银元越来越稀少了。我收藏以来,还是第一次见陕西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这个银元。你运气不错,能有这样一枚银元,你赚大了。”
听向教授这么一说,王有年的心里很高兴,但他装作平静地问道:“像这个银元,会不会有第二个?”他想到爷分给自己的这100个银元中,就有一枚珍贵银元,那父亲和老二、老三的银元中有没有?因此就特意问道。
“你指的范围有多大。如果指咱们这里,这种可能性很小。不是很小,几乎没有。我研究了多年的银元,对咱们凤城市市场的银元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王有年微笑道:“这么一看,您是银元专家。”
向教授谦逊地说道:“谈不上专家,略懂一点,一般太假的银元,外行也能看出来。不过,有些家传的银元中也有不好的。我曾给一个亲戚看过银元,那些东西跟你的一样,是他奶奶留来的,我一看,百分之九十是山寨货。”
“山寨货?啥叫山寨货?”王有年问。
“就是地方军阀,或者一些私人大钱庄铸造的银币,这些币跟官方币一样也流通,只是流通流渠道比较小,有些只限于在部队流通。现在人把这种币称作‘老假假’,含银量低,压力不足,有的还出现错搭混配的现象,譬如这个币种的背面,用在了那个币种上,制假者相互借用铸钱设备,难免有错版和粗制滥造之版别。而你这五个银元都是官方制币,没有一个‘老假假’,证明你太爷、你爷也有眼光,没收到山寨银元。”
“哦,是么?”王有年禁不住满脸喜色。
王有年见向教授对银币比较了解,想到爷给老二送的那个铜镜,就问你懂不懂古铜器?说他爷手里还留了个铜镜。
“不是太精通,但多少懂一点。”向教授说:“你……还有铜器吗?”
“我爷给我们老二送了一只铜镜,说是海兽葡萄镜。”
“如果是真品,那不错啊。不管多大,只要是海兽葡萄纹饰的,都值钱。”
“有一巴掌半大,25厘米左右吧。”
“哎呀,那挺大的。”向教授说:“刘立刚县长你认识吗?他曾下乡时,从一个老农手里买了一个汉代青铜器,几个人都说东西不对,我去看了,说东西对。结果他拿到北京找人一鉴定,是真东西,就是品相不太好,那个是个十六厘米大,跟你爷的比起来,肯定价值更高。因为铜镜里面,唐代铜镜最值钱,因为唐代的铜镜纹饰繁复,造型精美,锈比较少。”
听教授提到了刘县长,王有年眼睛一亮:“刘县长也爱好收藏?”
“他才痴迷哩,我发现他不抽烟不喝酒,就爱玩弄个古董。”
“我要不是我爷留的这些银元,根本想不到古玩这些东西。”
由银元,由刘县长,由收藏,王有年与向教授的谈话投机了起来,两人且聊且喝茶,直到分别时,都感觉如多年好友。握手分别时,向教授说道:“你这几个银元想卖的话,就吭声,我给你找个好买家,给个好价钱。”
王有年微笑:“让我拿上耍上一段时间再说,难得遇到好东西,卖了可惜。 ”
从向教授的办公室出来,王有年感到很兴奋。兴奋的不仅是他这几个银元得到了向教授的肯定,还捕捉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很重要的信息——刘立刚的爱好,此人恰恰是主管城乡建设的副县长。他知道,现在干什么事情,没有关系是寸步难行的。大凡包到工程的人,在政府部门都有点关系。虽然他也认识包括刘县长在内的几个领导,但因为种种原因,总停留在熟人层面。现在,他觉得自己拥有了与刘县长接触的纽带了。他相信,通过这个纽带,他和刘县长的关系会自动升级的。
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比拥有共同的爱好更容易相处,特别是拥有宝物的人。你看,素昧不识的向教授,和自己相识不过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就像多年的朋友似的。那刘县长呢?王有年想:用古玩当个敲门砖,刘县长不可能不开门。
想到这里,王有年很自信。第二天一早,他梳洗毕,抖擞抖擞精神之后,就给老三王年年打电话,叫他到城里来一趟。
说起往事,王年年感到一发不可收拾,围绕爷留下的东西,像扯布条似的扯了起来。
大哥王有年在市安装公司工作。该公司后来改制了,一些人因此出来单干,作为懂技术懂管理的人,看到同事们打着单位的旗号 ,纷纷揽起了私活,他心里也蠢蠢欲动,想给自己包点小工程。
但他一没关系,二没资金,只能给人家打工。在工程行业就这么半公半私地混了几年,多少积攒了点人脉,这几年勉强能搞到一些小项目和小工程。譬如那些专门针对农村的“一事一议”工程、“扶贫助村”工程,都是围绕乡镇路线、村委会基建展开的。但这些活儿都是上面人包到手,他又从人家手里包来的,属于二包工程。二包工程本身被人家吃了一部分,剩下的则是毛多肉少了。但对于没资金没关系的人来说,能啃个骨头喝点汤也不错。就这样,他断断续续地已经搞了三四年了。有一年亏,有一年赚,饿不死,又活不旺。
王有年一直梦想包个大一点的工程,来个一包,痛痛快快地干他一番,可总没有这样的机遇。人不论是升官还是发财,是需要机遇的,机遇来了,贵人就来了。本事再大,机遇不到,只能过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日子。所以,王有年虽是个小工头,蜗居在城市,但财运和事业都一般,他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往前走着。
闲暇之余,就靠打麻将、喝酒,或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打发心情。尽管这些年看了不少书,唯独没有看过古玩收藏方面的书籍。所以,当爷拿出那个铜镜考问他时,他竟然两眼茫然,叫不上名字,倒是让只有初中文化从程度的老二出了风头。这个事让他深受刺激。如果自己懂,作为长孙,又是上了大学的人,爷自然会把那个铜镜送给自己的。他这个文化人,倒吃了没文化的亏!
好歹爷还给自己分了100个银元。听爷说银元里面有版别和价格之分,那就要把这些银元挖透,那些值钱,那些不值钱。
为此,他就买了几本关于银元研究的书籍,没事时,不是看书,就是察看银元。小小的房间里,桌子、床头上摆的都是银元。在书籍的指引下,王有年从这些银元中挑出了几个系列,譬如清代龙元系列、民国袁大头系列和纪念币系列等。
随着研究,他的眼睛放光了——袁大头中,不仅有价值较高的二三级银元;龙元中,还有比较少见的版别,譬如“陕西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从资料上看,像这类银元,价值一二十万呢。
为了确定他挑选出来的这几枚银元的真假,王友年听说师范学校有个姓向的教授,对银元挖得比较透,王发年在熟人的介绍下,带着五个挑拣出来的银元,敲开了教授的家门。
向教授耳鬓斑白,拄着拐杖,但脸色红润,身材高大,看起来有五十多岁。对朋友介绍来的客人,很是客气,说他前些日子下楼时把脚崴了,这几天肿了起来,并且很疼,他只有借助拐杖了。
王有年拿出了银元,让他看。向教授拿在手里看了看,又用放大镜照了照,最后问道:“你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看着教授的表情,王有年以为教授对这些银元有看法,就告诉了银币的来历,向教授将银元放到茶几上之后,才慢条斯理地说道:“你这几个不仅全是真品,而且都是比较有价值的。譬如这个陕西版银元,价格就高了。现在由于市场假银元多,收藏银元的人也多,好的银元越来越稀少了。我收藏以来,还是第一次见陕西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这个银元。你运气不错,能有这样一枚银元,你赚大了。”
听向教授这么一说,王有年的心里很高兴,但他装作平静地问道:“像这个银元,会不会有第二个?”他想到爷分给自己的这100个银元中,就有一枚珍贵银元,那父亲和老二、老三的银元中有没有?因此就特意问道。
“你指的范围有多大。如果指咱们这里,这种可能性很小。不是很小,几乎没有。我研究了多年的银元,对咱们凤城市市场的银元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王有年微笑道:“这么一看,您是银元专家。”
向教授谦逊地说道:“谈不上专家,略懂一点,一般太假的银元,外行也能看出来。不过,有些家传的银元中也有不好的。我曾给一个亲戚看过银元,那些东西跟你的一样,是他奶奶留来的,我一看,百分之九十是山寨货。”
“山寨货?啥叫山寨货?”王有年问。
“就是地方军阀,或者一些私人大钱庄铸造的银币,这些币跟官方币一样也流通,只是流通流渠道比较小,有些只限于在部队流通。现在人把这种币称作‘老假假’,含银量低,压力不足,有的还出现错搭混配的现象,譬如这个币种的背面,用在了那个币种上,制假者相互借用铸钱设备,难免有错版和粗制滥造之版别。而你这五个银元都是官方制币,没有一个‘老假假’,证明你太爷、你爷也有眼光,没收到山寨银元。”
“哦,是么?”王有年禁不住满脸喜色。
王有年见向教授对银币比较了解,想到爷给老二送的那个铜镜,就问你懂不懂古铜器?说他爷手里还留了个铜镜。
“不是太精通,但多少懂一点。”向教授说:“你……还有铜器吗?”
“我爷给我们老二送了一只铜镜,说是海兽葡萄镜。”
“如果是真品,那不错啊。不管多大,只要是海兽葡萄纹饰的,都值钱。”
“有一巴掌半大,25厘米左右吧。”
“哎呀,那挺大的。”向教授说:“刘立刚县长你认识吗?他曾下乡时,从一个老农手里买了一个汉代青铜器,几个人都说东西不对,我去看了,说东西对。结果他拿到北京找人一鉴定,是真东西,就是品相不太好,那个是个十六厘米大,跟你爷的比起来,肯定价值更高。因为铜镜里面,唐代铜镜最值钱,因为唐代的铜镜纹饰繁复,造型精美,锈比较少。”
听教授提到了刘县长,王有年眼睛一亮:“刘县长也爱好收藏?”
“他才痴迷哩,我发现他不抽烟不喝酒,就爱玩弄个古董。”
“我要不是我爷留的这些银元,根本想不到古玩这些东西。”
由银元,由刘县长,由收藏,王有年与向教授的谈话投机了起来,两人且聊且喝茶,直到分别时,都感觉如多年好友。握手分别时,向教授说道:“你这几个银元想卖的话,就吭声,我给你找个好买家,给个好价钱。”
王有年微笑:“让我拿上耍上一段时间再说,难得遇到好东西,卖了可惜。 ”
从向教授的办公室出来,王有年感到很兴奋。兴奋的不仅是他这几个银元得到了向教授的肯定,还捕捉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很重要的信息——刘立刚的爱好,此人恰恰是主管城乡建设的副县长。他知道,现在干什么事情,没有关系是寸步难行的。大凡包到工程的人,在政府部门都有点关系。虽然他也认识包括刘县长在内的几个领导,但因为种种原因,总停留在熟人层面。现在,他觉得自己拥有了与刘县长接触的纽带了。他相信,通过这个纽带,他和刘县长的关系会自动升级的。
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比拥有共同的爱好更容易相处,特别是拥有宝物的人。你看,素昧不识的向教授,和自己相识不过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就像多年的朋友似的。那刘县长呢?王有年想:用古玩当个敲门砖,刘县长不可能不开门。
想到这里,王有年很自信。第二天一早,他梳洗毕,抖擞抖擞精神之后,就给老三王年年打电话,叫他到城里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