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兰到七洞沟后不久,独立团就接到了四川省委的指示。省委明确要求,让王昆带领所属的一营到川东北支援川东游击军。
川东游击军,于1929年4月27日在万源县固军坝成立。一年多时间以来,游击军多次与军阀刘存厚的部队激战,并多次给敌人以重创。1930年4月,随着敌人步步为营,分进合击,到处成立“清共团”,实行并村和“连坐法”,并大肆屠杀起义军官兵,万源固军坝起义、梁平虎城镇和达县南岳镇农民暴动队伍受到重挫。
为有力地打击军阀刘存厚,进一步积蓄革命力量,锻炼干部队伍,播撒革命火种,四川省委还准备在川东发动第三次游击战争,并开始在物资、队伍方面进行安排。
接到省委指示后,独立团马上开始着手人员和物资安排,但王昆表示,只带一营部队和装备前往,同时希望二营和三营再接再励,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独立团。
此时的一营,规模已经超过500人,经历过几次战斗后,人人都已经是老兵;同时,部队中党、团员人数已经超过半数,战士们的思想素质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毫不怀疑,一营已经成为一支精锐的战斗部队。
根据团长的建议和王昆的要求,党支部书记李清、副营长李大顺随团部留下,大于班、孙班、宋班,当然还有王嫂随一营前往川东。
但是,部队要开拔,问题也来了。如此多的人员和装备、辎重,在白天行进会非常显眼,有可能引起军阀们的注意,甚至遭到拦截或伏击。即使夜晚行进,如此规模的部队,不引起敌人的注意那也是不可能的。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如何渡过长江天堑的问题。
如何尽快安全地把部队转移到川东北去,这是全体独立团领导和一营几位领导都在认真思考而找不到最佳方案的问题。一天下来,王昆已经伤透了脑筋,头也开始时不时地疼了起来。
汪秀兰看着王昆那忧郁的脸色,很心疼,但也想不出办法来。至第二天晚上,彩彩看到了爸爸的脸色,问妈妈,爸爸怎么了?汪秀兰就说了部队转移的事情。彩彩说:“那有什么难的,我们是怎么来的,就怎么去呗!”
王昆想了想,一下悟出了其中的意思。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昆说:“我们现在不是在重庆,我们没有货栈的任何资源,所以,我想都没敢往这方面想。要是按这方案,那可太好走了!”“部队以前就是做镖局安保的,护镖是本行。” “想想,打着昆仑镖局的旗号,租船,沿长江从这里顺水去川东,一两天就到。”他兴奋得一拳砸到另一只手掌上,高兴地就要去亲彩彩,彩彩赶紧跑到了妈妈背后。王昆说:“看见了吧,我们的女儿,要多优秀就有多优秀!”“彩彩,爸爸为你自豪!”
第三天,王昆即安排人到江安县办理租船事宜。但江安县太小,没有太多的船可租,于是相关人员又跑到宜宾去,花了两天时间才租了20条大船。
这期间,汪秀兰让王昆办了一件大事。王昆请来团领导,请团领导亲自主持了杨班和王嫂的婚事。一场热热闹闹的婚事,既像是为远征的独立团一营送行,也像是对两支部队未来发展壮大的祝福。此后,王嫂就一直在部队的医院工作。
为了不引起过多人的注意,营部参谋邓大猛特意安排了一艘挂着昆仑镖局的小船,在江安县南岸港口附近等候,并指引从宜宾方向驶来的挂着昆仑镖局旗帜的船只,两两一组,逐一进入到离七洞沟最近的怡乐镇附近一个小岛与大陆形成的内河中。
部队于当日晚上悄悄登船,至后半夜时才发船。出发时2条船一组,过半个小时出发一组。由于所有的船只都悬挂着大大的昆仑镖局旗号,所以一路畅通,只用了两天时间,船队就到达了忠县凤山村。在游击军战士的接应下,部队迅速进入了忠县附近的山林之中。
部队到达后,王昆及时给李响发去了电报。李响随即安排了5艘大船将积攒的物资和梅庆昆通过暗度陈仓下来的300多名官兵送往了凤山村。2天后,王昆亲自到江边迎接新来的300多名官兵,并将运来的500支步枪、30门小炮、24门迫击炮、12挺重机枪、60挺轻机枪,还有大量的子弹、炮弹及其它物资搬运到了山里。
1931年1月15日,王昆在忠县汝溪镇附件的山林中见到了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负责人,负责人建议部队暂时到梁平县虎城镇驻扎,那里群众基础好,有利于部队休整和开展工作。
但王昆稍微有点想法,他建议说:“目前,敌强我弱,部队又刚到这里,为便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建议领导考虑,让部队分散行动,隐蔽出击;在扫清民团和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行集中,与敌正规军决战。”
负责人说,他个人基本同意王昆的想法,但需要回去后和其它领导开会研究决定。
两日后,支队领导通过电台通知了支队决定:同意提出的隐蔽发展策略,分散行动、隐蔽出击、扫清民团,建立红色政权;将王昆带队的部队整编为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由王昆任大队长。
由于目前部队所在的地域为忠县汝溪镇,同时,考虑到周围方圆十公里范围内只有汝溪镇有敌人的民团。为了找到一个暂时安全的歇息之地,以完成部队改编,尽快实施隐蔽发展策略,王昆想要消灭掉汝溪镇的民团。
民团是对当时乡镇一级反动组织的总称,当时的反动组织很多,名称不一。包括清共团、保安队、自卫军、团防局、挨户团、自卫团等,虽叫法各异,但都是国民党乡镇一级政权组织欺压百姓的工具。当然,文中概述的民团,不包括村民自卫组织和一些私人的自卫组织。
川东游击军,于1929年4月27日在万源县固军坝成立。一年多时间以来,游击军多次与军阀刘存厚的部队激战,并多次给敌人以重创。1930年4月,随着敌人步步为营,分进合击,到处成立“清共团”,实行并村和“连坐法”,并大肆屠杀起义军官兵,万源固军坝起义、梁平虎城镇和达县南岳镇农民暴动队伍受到重挫。
为有力地打击军阀刘存厚,进一步积蓄革命力量,锻炼干部队伍,播撒革命火种,四川省委还准备在川东发动第三次游击战争,并开始在物资、队伍方面进行安排。
接到省委指示后,独立团马上开始着手人员和物资安排,但王昆表示,只带一营部队和装备前往,同时希望二营和三营再接再励,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独立团。
此时的一营,规模已经超过500人,经历过几次战斗后,人人都已经是老兵;同时,部队中党、团员人数已经超过半数,战士们的思想素质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毫不怀疑,一营已经成为一支精锐的战斗部队。
根据团长的建议和王昆的要求,党支部书记李清、副营长李大顺随团部留下,大于班、孙班、宋班,当然还有王嫂随一营前往川东。
但是,部队要开拔,问题也来了。如此多的人员和装备、辎重,在白天行进会非常显眼,有可能引起军阀们的注意,甚至遭到拦截或伏击。即使夜晚行进,如此规模的部队,不引起敌人的注意那也是不可能的。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如何渡过长江天堑的问题。
如何尽快安全地把部队转移到川东北去,这是全体独立团领导和一营几位领导都在认真思考而找不到最佳方案的问题。一天下来,王昆已经伤透了脑筋,头也开始时不时地疼了起来。
汪秀兰看着王昆那忧郁的脸色,很心疼,但也想不出办法来。至第二天晚上,彩彩看到了爸爸的脸色,问妈妈,爸爸怎么了?汪秀兰就说了部队转移的事情。彩彩说:“那有什么难的,我们是怎么来的,就怎么去呗!”
王昆想了想,一下悟出了其中的意思。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昆说:“我们现在不是在重庆,我们没有货栈的任何资源,所以,我想都没敢往这方面想。要是按这方案,那可太好走了!”“部队以前就是做镖局安保的,护镖是本行。” “想想,打着昆仑镖局的旗号,租船,沿长江从这里顺水去川东,一两天就到。”他兴奋得一拳砸到另一只手掌上,高兴地就要去亲彩彩,彩彩赶紧跑到了妈妈背后。王昆说:“看见了吧,我们的女儿,要多优秀就有多优秀!”“彩彩,爸爸为你自豪!”
第三天,王昆即安排人到江安县办理租船事宜。但江安县太小,没有太多的船可租,于是相关人员又跑到宜宾去,花了两天时间才租了20条大船。
这期间,汪秀兰让王昆办了一件大事。王昆请来团领导,请团领导亲自主持了杨班和王嫂的婚事。一场热热闹闹的婚事,既像是为远征的独立团一营送行,也像是对两支部队未来发展壮大的祝福。此后,王嫂就一直在部队的医院工作。
为了不引起过多人的注意,营部参谋邓大猛特意安排了一艘挂着昆仑镖局的小船,在江安县南岸港口附近等候,并指引从宜宾方向驶来的挂着昆仑镖局旗帜的船只,两两一组,逐一进入到离七洞沟最近的怡乐镇附近一个小岛与大陆形成的内河中。
部队于当日晚上悄悄登船,至后半夜时才发船。出发时2条船一组,过半个小时出发一组。由于所有的船只都悬挂着大大的昆仑镖局旗号,所以一路畅通,只用了两天时间,船队就到达了忠县凤山村。在游击军战士的接应下,部队迅速进入了忠县附近的山林之中。
部队到达后,王昆及时给李响发去了电报。李响随即安排了5艘大船将积攒的物资和梅庆昆通过暗度陈仓下来的300多名官兵送往了凤山村。2天后,王昆亲自到江边迎接新来的300多名官兵,并将运来的500支步枪、30门小炮、24门迫击炮、12挺重机枪、60挺轻机枪,还有大量的子弹、炮弹及其它物资搬运到了山里。
1931年1月15日,王昆在忠县汝溪镇附件的山林中见到了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负责人,负责人建议部队暂时到梁平县虎城镇驻扎,那里群众基础好,有利于部队休整和开展工作。
但王昆稍微有点想法,他建议说:“目前,敌强我弱,部队又刚到这里,为便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建议领导考虑,让部队分散行动,隐蔽出击;在扫清民团和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行集中,与敌正规军决战。”
负责人说,他个人基本同意王昆的想法,但需要回去后和其它领导开会研究决定。
两日后,支队领导通过电台通知了支队决定:同意提出的隐蔽发展策略,分散行动、隐蔽出击、扫清民团,建立红色政权;将王昆带队的部队整编为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由王昆任大队长。
由于目前部队所在的地域为忠县汝溪镇,同时,考虑到周围方圆十公里范围内只有汝溪镇有敌人的民团。为了找到一个暂时安全的歇息之地,以完成部队改编,尽快实施隐蔽发展策略,王昆想要消灭掉汝溪镇的民团。
民团是对当时乡镇一级反动组织的总称,当时的反动组织很多,名称不一。包括清共团、保安队、自卫军、团防局、挨户团、自卫团等,虽叫法各异,但都是国民党乡镇一级政权组织欺压百姓的工具。当然,文中概述的民团,不包括村民自卫组织和一些私人的自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