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后,当东娃赶到集合地点时,见到了兴高采烈的80多个学生,还有来送行的那个老师。但那个老师却对东娃有点不信任,试想想,哪个老师敢随便把那么多学生交给一个不认识的半大孩子?他问东娃:“影子部队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东娃到部队已经两年多时间了,他跟随彩彩等领导已经参加过好几次重要行动,可以说,已经具备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了。他见老师这么问,很清楚老师的意思,但他没有确认老师的身份,所以他就回答说:“我说影子部队参加前三次战斗的地点,请老师说一下时间!”老师点点头说“好!”于是,二人就小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之后,二人就握手、拥抱。
东娃带同学们出发后,老师舍不得远去的同学们,就一起跟在后面送。当送出10多公里路程后,东娃让同学们休息时,老师找到东娃,说他舍不得同学们,他也要到部队去。东娃没办法,只能同意。
当第二天早上,走到万县郊区的老岩村时,很多同学都已经累得腰酸腿疼了,还有很多同学,脚上也打起了水泡。老师和东娃商量,能不能休息一天再走;东娃一看大家累得那个熊样,只好同意!
这时候,远远跟在东娃和同学们后面的江大为、龚学勤、冬梅就受不了啦。为此,江大为决定,他们三人先赶到开县县城,让部队派人来保护;同时,用马送这些娇小姐、娇少爷到大成镇去。
江大为他们行动很快,第二天中午,一个连的部队在半路上就接到了东娃和同学们。江大为就保护龚学勤直接回大成镇了。冬梅不会骑马,只好在开县一边练习骑马,一边等着东娃和同学们。
再说那些同学们,见到那么多的战马,都感到非常新奇。在战士们的帮助下,他们非常高兴地开始练习骑马。当到达铁锋乡时,大家基本就掌握骑马的要领了。
三天后,一行人到达了大成镇。彩彩、杨班、郭振兴等领导看到这么多知识青年参加部队,大家都感到由衷地高兴。但在同学们的工作安排上,大家的意见又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有说安排到机关的,有说安排到医院的,还有说安排到炮兵的。最后,彩彩说:“我们都别争了,还是随同学们的意愿吧!”
杨班找来那名老师,询问了一下老师的情况。老师自己介绍说,他叫刘红光,他的同学在宣汉县委工作,通过同学的介绍,他了解了很多部队的情况;由于一直在万县工作,且与万县地下党组织又联系不上,所以他自己还没有入党。
杨班找了一名干部到宣汉县委去找到了那名工作人员,证实了刘红光的基本情况。于是,杨班就让这名老师到4团去当参谋,准备锻炼一下之后再重用他。
一个月后,根据那些同学们的志愿,他们约有一半人到各团去当参谋,另有一些人分别到炮兵团、通信排、医疗队、学校机关等工作。其中,江爱琳由于认识冬梅,在家也大致学习和玩过,就坚决要求跟冬梅学习收发报业务。
龚学勤回到部队后,向彩彩和杨班汇报了他同学反映的情况,彩彩这才意识到,刘湘一定是早就知道了培训学校的情况,只是没有动手收拾他们而已。
从重庆回来后,龚学勤带着工人们好好研究了一番带回来的图纸,对炮弹的引信又进行了重新设计,但他的105毫米迫击炮研制之路还是不顺利。使用了高品质的雷汞后,有的炮弹不爆炸的问题解决了。按照137毫米炮弹的装药比例装药后,龚学勤发现,射程增加到了6公里,炮弹的爆炸威力也大幅度增加;但相对应地,却是射击精度差多了。
龚学勤的头疼事又来了,他想了好长时间都找不到解决办法。他研究了无数次同学给他的图纸,还是没找到他要的办法。因为如果按同学的图纸,那必须大幅度增加炮筒、炮架的重量,这不是他想要的。
有一次,郭振兴问龚学勤,他研制的新炮能不能用,龚学勤说“能!,只是精度太差。”
这时候,杨振兴就想起了突击师刚与红25军会师时,敌35师那两个团的骑兵大部队冲锋的场面。在那种场合,火炮的精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炮弹的爆炸威力,或者说是杀伤力。
为此,他对龚学勤说,这已经可以了。部队在有榴弹炮和迫击炮加持的情况下,这个炮就专门用于杀伤大规模进攻的敌人。
龚学勤虽然嘴上赞同郭振兴的见解,但心里却不甘心,他想,现在先装备部队也行;只要后面一直研究下去,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龚学勤请彩彩给那个炮起个名,彩彩不懂炮,想要拒绝,但她突然想起,现在使用的这些炮,一种叫迫击炮、另一种叫榴弹炮,这是啥名呀?咋取的呀?取这种难叫的名理由是啥呀?她担心龚学勤研制的这门炮也取上那样难叫、难记的名,于是她想了想,说:“我想叫它直筒炮,你们看行不行?”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但龚学勤没有笑,他想了想,就说:“行,就叫这名,很形象,好叫,也好记。”
直筒炮就这样定型了,彩彩让先生产24门,组建一个营,摸索一下炮的应用场景,后勤保障,找找它发挥最大威力的地方等。
在火炮生产过程中,龚学勤突然有了灵光,他借鉴迫击炮支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个带有缓冲装置的支架,使直筒炮的射击精度明显增加。
经过改进后,炮筒、带缓冲装置的支架、底座分别只有52、 23、12公斤,全炮总重87公斤。这样的重量,不仅非常适宜山地作战,而且炮班人员还可以直接搬运,或者用一匹马连同炮弹全部驮运走。
完成火炮研制后,龚学勤又打起了火炮搬运的主意,他设计了一个类似北方小推车那样的小车。这种小车最适宜平地搬运物资,但在丘陵地带的大路上照样适用。如遇爬坡上坎、遇翻山越岭时,则可以三个人扛炮、一个人扛车,到有路的地方继续推着炮走。
这种小车的使用,一下子就减轻了几个炮兵团需要饲养骡马的后勤负担,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部队在运动和转移过程中战士们的负重,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运动速度。
东娃带同学们出发后,老师舍不得远去的同学们,就一起跟在后面送。当送出10多公里路程后,东娃让同学们休息时,老师找到东娃,说他舍不得同学们,他也要到部队去。东娃没办法,只能同意。
当第二天早上,走到万县郊区的老岩村时,很多同学都已经累得腰酸腿疼了,还有很多同学,脚上也打起了水泡。老师和东娃商量,能不能休息一天再走;东娃一看大家累得那个熊样,只好同意!
这时候,远远跟在东娃和同学们后面的江大为、龚学勤、冬梅就受不了啦。为此,江大为决定,他们三人先赶到开县县城,让部队派人来保护;同时,用马送这些娇小姐、娇少爷到大成镇去。
江大为他们行动很快,第二天中午,一个连的部队在半路上就接到了东娃和同学们。江大为就保护龚学勤直接回大成镇了。冬梅不会骑马,只好在开县一边练习骑马,一边等着东娃和同学们。
再说那些同学们,见到那么多的战马,都感到非常新奇。在战士们的帮助下,他们非常高兴地开始练习骑马。当到达铁锋乡时,大家基本就掌握骑马的要领了。
三天后,一行人到达了大成镇。彩彩、杨班、郭振兴等领导看到这么多知识青年参加部队,大家都感到由衷地高兴。但在同学们的工作安排上,大家的意见又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有说安排到机关的,有说安排到医院的,还有说安排到炮兵的。最后,彩彩说:“我们都别争了,还是随同学们的意愿吧!”
杨班找来那名老师,询问了一下老师的情况。老师自己介绍说,他叫刘红光,他的同学在宣汉县委工作,通过同学的介绍,他了解了很多部队的情况;由于一直在万县工作,且与万县地下党组织又联系不上,所以他自己还没有入党。
杨班找了一名干部到宣汉县委去找到了那名工作人员,证实了刘红光的基本情况。于是,杨班就让这名老师到4团去当参谋,准备锻炼一下之后再重用他。
一个月后,根据那些同学们的志愿,他们约有一半人到各团去当参谋,另有一些人分别到炮兵团、通信排、医疗队、学校机关等工作。其中,江爱琳由于认识冬梅,在家也大致学习和玩过,就坚决要求跟冬梅学习收发报业务。
龚学勤回到部队后,向彩彩和杨班汇报了他同学反映的情况,彩彩这才意识到,刘湘一定是早就知道了培训学校的情况,只是没有动手收拾他们而已。
从重庆回来后,龚学勤带着工人们好好研究了一番带回来的图纸,对炮弹的引信又进行了重新设计,但他的105毫米迫击炮研制之路还是不顺利。使用了高品质的雷汞后,有的炮弹不爆炸的问题解决了。按照137毫米炮弹的装药比例装药后,龚学勤发现,射程增加到了6公里,炮弹的爆炸威力也大幅度增加;但相对应地,却是射击精度差多了。
龚学勤的头疼事又来了,他想了好长时间都找不到解决办法。他研究了无数次同学给他的图纸,还是没找到他要的办法。因为如果按同学的图纸,那必须大幅度增加炮筒、炮架的重量,这不是他想要的。
有一次,郭振兴问龚学勤,他研制的新炮能不能用,龚学勤说“能!,只是精度太差。”
这时候,杨振兴就想起了突击师刚与红25军会师时,敌35师那两个团的骑兵大部队冲锋的场面。在那种场合,火炮的精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炮弹的爆炸威力,或者说是杀伤力。
为此,他对龚学勤说,这已经可以了。部队在有榴弹炮和迫击炮加持的情况下,这个炮就专门用于杀伤大规模进攻的敌人。
龚学勤虽然嘴上赞同郭振兴的见解,但心里却不甘心,他想,现在先装备部队也行;只要后面一直研究下去,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龚学勤请彩彩给那个炮起个名,彩彩不懂炮,想要拒绝,但她突然想起,现在使用的这些炮,一种叫迫击炮、另一种叫榴弹炮,这是啥名呀?咋取的呀?取这种难叫的名理由是啥呀?她担心龚学勤研制的这门炮也取上那样难叫、难记的名,于是她想了想,说:“我想叫它直筒炮,你们看行不行?”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但龚学勤没有笑,他想了想,就说:“行,就叫这名,很形象,好叫,也好记。”
直筒炮就这样定型了,彩彩让先生产24门,组建一个营,摸索一下炮的应用场景,后勤保障,找找它发挥最大威力的地方等。
在火炮生产过程中,龚学勤突然有了灵光,他借鉴迫击炮支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个带有缓冲装置的支架,使直筒炮的射击精度明显增加。
经过改进后,炮筒、带缓冲装置的支架、底座分别只有52、 23、12公斤,全炮总重87公斤。这样的重量,不仅非常适宜山地作战,而且炮班人员还可以直接搬运,或者用一匹马连同炮弹全部驮运走。
完成火炮研制后,龚学勤又打起了火炮搬运的主意,他设计了一个类似北方小推车那样的小车。这种小车最适宜平地搬运物资,但在丘陵地带的大路上照样适用。如遇爬坡上坎、遇翻山越岭时,则可以三个人扛炮、一个人扛车,到有路的地方继续推着炮走。
这种小车的使用,一下子就减轻了几个炮兵团需要饲养骡马的后勤负担,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部队在运动和转移过程中战士们的负重,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运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