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整改问题-《红色狙击培训学校的女校长》

  第三个问题是,部队的训练问题。

  学校在安徽的部队,虽然士兵、连排级军官都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但团级干部,特别是我们在后方的那些部队,都没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因此,部队训练没有针对性,到战场上时,有可能会吃大亏。

  孙庆原说,比如现在日军进攻中国的部队,都是常备军,军官都是军校毕业生,士兵也经过多年训练。他们的官兵军事素养很高,主要表现在:反应迅速、临危不乱,枪法准、炮打得准、刺杀技术过硬。部队进攻时,炮火准备充分,将防守部队快炸残时,士兵才开始冲锋;部队一旦停留,立即修建防御工事,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建成一个完善的防备体系。

  我们的部队,就要针对日军的这些特点来进行训练,仅仅训练体力、射击、拼刺刀是完全不够的。

  看到孙庆原讲完了,彩彩带头鼓掌,大家也跟着鼓掌!这一出,倒是让当过师长的孙副校长不好意思了,他只好向大家敬礼以示谢意。

  等大家坐下后,彩彩还没开口,杨班说话了,意思是,孙副校长指出的这三个问题,切中学校所属部队的要害。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各方面工作都做得不错,部队也从未有过败绩,现在看到问题了。可以想象,我们部队存在的问题,应该远不止这些。

  后面,大家也没有更多的可说,彩彩就说,关键要看后面怎么改,不能因应而变、固步自封,就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后,她责成郭振兴、何庆东和江班会同孙庆原一起,尽快研究出一个整改方案来。

  两天后,整改方案就制定出来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部队编制方面,每个营增加一个步兵连。现在的8个团除1团为突击团外,其余7个团共有21个营,也就是要增加21个步兵连,需要2520人。现在部队人数足够,实施此方案没有问题。

  二是将各步兵排的炮兵班改为配备长枪的步兵班,但全连的各班仍保留一门小炮,则全连仍有9门小炮。

  三是将7团、8团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士兵分散至2、3、4、5团,当副排长、副班长;相应地,从2、3、4、5团调整部他排长、班长至7团、8团。在调整过程中,注意对老红军战士的使用,要把他们全部安排至部队的重要岗位上。

  四是将炮兵4团改为榴弹炮团,1营、2营为榴弹炮营,共设7个连,每连两门榴弹炮。3营为战防炮营,下设5个排,每排1门战防炮。4营为防空营,下设两个连:机关炮连,下设6个排,每排1门机关炮;高射机枪连,下设6个排,每排1挺高射机枪。

  部队平时一起训练,战时按连排分别随步兵团行动。

  五是对炮兵1、2、3团进行小调整,300门迫击炮进行再分配。

  计划为:

  每个团1400人,共装备直筒炮54门,迫击炮108门,144门。

  每个团下设3个营,每个营设4个连。预留一个直筒炮营编制。

  在每营下设的3个连中,1连为直筒炮连,定员120人,装备18门直筒炮;2连、3连为迫击炮连,分别定员96人,装备18门迫击炮;4连为小炮连,定员120人,装备48门小炮。

  另外,对前线作战的部队,将按人数配备战马、按装备数量配备手推车。

  对于直筒炮,后面还会继续生产,并不断装备部队。

  对于大口径火炮不足问题,想办法从日军那里缴获,或由兵工厂研制,或其它办法解决。

  同榴弹炮团一样,平时各炮团一起训练,战时以连为单位分别配置给各团参加作战行动。

  六是:组建两个通用机枪连。每个连定编152人,下设3个排;每排设4个班,每班定编8人,配置2挺通用机枪。

  也是平时各连一起训练,战时一个排随一个营行动。

  两个连配置304匹战马或150台推车。

  七是拟在后方中部的云阳县组织两次排以上干部培训会,请孙副校长、韦志伟、黄彦波作有关日军作战特点的专门报告。并布置针对日军特点拟开展的训练工作,

  八是拟将突击团1营,也就是全体八期队员,派往各排、各班,专门教练战士们的枪法,有战斗任务时再集中。

  九是由各连组织,请交换的副排长、副班长,讲解日军炮袭特点,挖个人防护洞,构建防御工事等要求等。

  十是必须以战代练,适时组织部队轮流深入敌后,在与日军的不断作战中训练部队。

  这个整改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针对最后一条,孙庆原马上就提要求,他要第一个带部队深入敌后,既训练部队,也多杀几个日寇。

  看着郭振兴、何庆东也要发言时,他对二人说:“二位兄弟,你们知道吗,我那跟了我好几年的1万多兄弟,在天上看着我呢。我睡觉都怕梦见他们,就怕他们问我,为啥还不去给他们报仇?请先把机会让给我吧,我先谢谢你们了!”

  彩彩听着孙庆原说的那些话,看着他那真诚的请求,于心不忍,眼泪又不争气地差点流了出来。她赶紧说:“孙副校长,别那样,谁也不许跟你争,就让你第一个带部队出征。”

  孙庆原赶紧给彩彩敬礼,说:“谢谢校长,但校长说话一定要算数!”

  彩彩说:“军中无戏言,一定算数。等部队按整改方案调整完后就马上出发!”

  随后,培训、人员调整紧锣密鼓地进行。好在有几十部电台、几千匹战马保障,部队仅用了十天时间,人员就全部调整到位。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和准备,部队已经完成了出发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这支部队叫什么名呢,不能再叫第一特别行动大队了。孙庆原建议叫东进支队,大家觉得这名不错,就全都认可了。

  1938年3月31日,孙庆原带着新四军干部培训学校东进支队,从霍山县城向东出发了。

  东进支队共有2440名官兵,这些官兵由7团,一个榴弹炮连、三个直筒炮连,一个迫击炮连,两个防空排,一个通用机枪班,一个由1团1营也就是八期队员组成的突击排,一个侦察班,一个由8人组成的特战小队,以及孙庆原还有113人的警卫营组成。

  部队携带了500匹战马,2门75毫米榴弹炮,54门直筒炮、18门迫击炮、两挺通用机枪等装备。

  部队路过舒城、庐江、无为县城时,都没有发现鬼子。继续沿长江北岸往东部的巢湖、含山、和县县城行进,还是没有发现鬼子。

  已经行军一个多星期,部队已十分疲乏,韦志伟团长建议先在和县县城休息一下,再继续前行,孙庆原同意,部队由此在和县休息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