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沁望着叛军在火海中挣扎溃败,嘴角终于浮现出一丝久违的笑意。那笑容里,有释然,有悲悯,更有劫后余生的苍凉。
就在此时,天空中又一只木鸢缓缓降落,造型精巧,翼展宽大,稳稳滑行至城头空地,轻巧着陆。木鸢打开,一个瘦削的身影一跃而下,一袭青衫虽染风尘,却难掩风骨——正是五皇子夏之岚。
“夏兄!”拓跋沁大步上前,紧紧抱住他,声音哽咽,“你来了……你终于来了!”
夏芷澜怔了一下,脑子里瞬间代入了小李子历任前女友的心情,旋即又回过神来,拍了拍他的背,微笑道:“总算来得及时,不负大汗所托。”
两人相视而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拓跋沁激动道:“你是怎么想到用木鸢火攻的?这等奇策,古今罕见!”
夏芷澜望向夜空中仍在盘旋的木鸢,淡淡一笑:“八日前我与独眼将军到达辽西,一起说服樊海鑫出兵——两万辽西精锐日夜疾行,终于昨夜到达燕城外。”
她指向空中:“这些木鸢是我从和亲队的随行工匠处学得,然后教受给辽西军士就地制作而成——它轻便易携,可载火油,借风势滑翔。我命辽西军悄然潜进,绕至敌后,趁其主力攻城,突袭粮营。再以木鸢空袭,乱其军心。火攻、奇袭、夹击,三策并用,大王子纵有百万雄兵,也难逃一败。”
拓跋沁听得震撼不已,久久无言,终是叹道:“夏兄之智,真乃天授。此战若无你,燕城必破,东胡必亡。”
夏芷澜摇头:“非我之功,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你这边。百姓不愿叛乱,将士誓死守城,这才是根本。我不过借势而为。”
两人并肩立于城头,俯瞰战场。远处,辽西军、天鹰卫与黑鹰卫正清理残敌,火势渐熄,但焦土之上,尸横遍野,哀声未绝。战马在废墟中哀鸣,断旗在风中飘摇,整座燕城,宛如炼狱。
“战争……总是如此残酷。”夏芷澜轻声道,“可若不战,更残酷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是山河的破碎。”
拓跋沁点头:“所以,我们必须赢。也必须记住——今日之火,烧的不只是叛军,更是对和平的警醒。”
天边,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燕城的城墙上,映出斑驳的血迹与焦痕。可阳光终究来了。
夏芷澜望着东方,微笑道:“天亮了。”
风起,残火余烬随风飘散,如灰蝶飞向远方。而新的黎明,正缓缓降临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十日后,大周太子府。
夜色沉沉,东宫后花园的密室中,烛火摇曳。太子夏俊奇负手而立,目光如冰,手中那封边军密报已被他反复看了数遍。他嘴角微扬,眼神里却无半分暖意,只有阴鸷与算计。
“来人。”他低声道。
暗影中,身着黑衣的彭成,跪地听令。
“将这封密信送给四皇子!”
亥时三刻,四皇子夏相奇在书房里打开密信,是一份“风闻录”,上面字字诛心:“灵玦王与东胡可汗同榻而眠,共饮一壶酒,亲昵胜似夫妻;其与秘书监曾夫子婚约,不过掩人耳目,实则素有龙阳之好……”
四皇子昂首大笑:“五弟,这可不能怪我了……”他旋即召来心腹侍从,“将这封‘消息’,给我散出去。”
侍从接过,低声问:“是否要添些细节?比如……他曾拒宫中美人,独爱男童?”
四皇子冷笑:“不必编得太过。半真半假,才最致命。要让百姓觉得‘空穴来风’,又不敢全信,只在茶余饭后悄悄议论。重点传给那些茶馆说书的、酒楼掌柜的、青楼歌女——他们一张嘴,胜过千军万马。”
“是!”
当夜,京城各大酒楼、茶肆、勾栏瓦舍,便悄然流传起一则“秘闻”。
“听说了吗?五皇子在东胡,天天跟可汗同进同出,连睡觉都一个帐篷!”
“可不是?据说两人还交换了贴身衣物,比夫妻还亲!”
“哎哟,那曾夫子可惨了,好好的婚事,竟成了遮羞布……”
茶馆里,说书先生讲得绘声绘色,台下听众唏嘘不已。有人义愤填膺:“五皇子乃皇室贵胄,怎可如此败坏纲常?”也有人摇头:“英雄救国,何必苛责私德?”更有市井无赖哄笑:“原来是个断袖,怪不得看不上天下的姑娘!”
与此同时,在权贵圈中,消息传播得更快、更毒。
四皇子府的“贴心人”特意将“风闻录”抄送几份,悄悄塞进几位权臣的书房。更有门客在宴席上“无意”提起:“灵玦王自幼不近女色,府中侍女皆言其冷情……如今看来,倒也不难理解。”
一时间,朝中暗流涌动。有人冷笑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更有太子的党羽,开始上疏太子“关切”五皇子“德行”,请求“彻查以正纲常”。
……
谣言传到秘书监时,曾夫子正坐在书院的梅树下读书。
“夫子,外头都在说……五殿下他……”侍女欲言又止,满脸愤懑。
曾夫子抬手制止,眉心微蹙:“荒谬!这些人,自己心术不正,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她语气坚定,可心底却轻轻一颤。她想起与五皇子共事半年——他活泼开朗,却从无半分轻浮;谈吐高远,却极少谈及儿女私情。他看她的眼神,始终清澈如水,却也……始终隔着一层距离。
她忽然有些恍惚。
“我……竟也在怀疑他?”她猛地一惊,随即自责地闭上眼,“我在做什么?他是五皇子,是君子,是为国为民的英雄。我怎能因几句谣言,便动摇对他的信任?”
她站起身,望向远方天际,声音轻却坚定:“他若真有苦衷,归来自会说明。我信他,不是因为婚约,而是因为——他是五皇子。”
她抚着袖中那枚未赠出的玉佩,低声呢喃:“等你回来,我亲自问你。我不信流言,我只信你。”
夜深了,京城的风,吹过宫墙,吹过街巷,吹过无数紧闭的门窗。而太子府中,太子端着茶盏,听着密探回报“谣言已沸”,得意地笑了:“相奇办事,速度挺快——舆论杀人,不必见血,五弟,你再功高,也逃不过一个‘名’字。”
他不知道的是,有些谣言,伤不了君子,却照出了小人的心肠。
就在此时,天空中又一只木鸢缓缓降落,造型精巧,翼展宽大,稳稳滑行至城头空地,轻巧着陆。木鸢打开,一个瘦削的身影一跃而下,一袭青衫虽染风尘,却难掩风骨——正是五皇子夏之岚。
“夏兄!”拓跋沁大步上前,紧紧抱住他,声音哽咽,“你来了……你终于来了!”
夏芷澜怔了一下,脑子里瞬间代入了小李子历任前女友的心情,旋即又回过神来,拍了拍他的背,微笑道:“总算来得及时,不负大汗所托。”
两人相视而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拓跋沁激动道:“你是怎么想到用木鸢火攻的?这等奇策,古今罕见!”
夏芷澜望向夜空中仍在盘旋的木鸢,淡淡一笑:“八日前我与独眼将军到达辽西,一起说服樊海鑫出兵——两万辽西精锐日夜疾行,终于昨夜到达燕城外。”
她指向空中:“这些木鸢是我从和亲队的随行工匠处学得,然后教受给辽西军士就地制作而成——它轻便易携,可载火油,借风势滑翔。我命辽西军悄然潜进,绕至敌后,趁其主力攻城,突袭粮营。再以木鸢空袭,乱其军心。火攻、奇袭、夹击,三策并用,大王子纵有百万雄兵,也难逃一败。”
拓跋沁听得震撼不已,久久无言,终是叹道:“夏兄之智,真乃天授。此战若无你,燕城必破,东胡必亡。”
夏芷澜摇头:“非我之功,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你这边。百姓不愿叛乱,将士誓死守城,这才是根本。我不过借势而为。”
两人并肩立于城头,俯瞰战场。远处,辽西军、天鹰卫与黑鹰卫正清理残敌,火势渐熄,但焦土之上,尸横遍野,哀声未绝。战马在废墟中哀鸣,断旗在风中飘摇,整座燕城,宛如炼狱。
“战争……总是如此残酷。”夏芷澜轻声道,“可若不战,更残酷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是山河的破碎。”
拓跋沁点头:“所以,我们必须赢。也必须记住——今日之火,烧的不只是叛军,更是对和平的警醒。”
天边,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燕城的城墙上,映出斑驳的血迹与焦痕。可阳光终究来了。
夏芷澜望着东方,微笑道:“天亮了。”
风起,残火余烬随风飘散,如灰蝶飞向远方。而新的黎明,正缓缓降临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十日后,大周太子府。
夜色沉沉,东宫后花园的密室中,烛火摇曳。太子夏俊奇负手而立,目光如冰,手中那封边军密报已被他反复看了数遍。他嘴角微扬,眼神里却无半分暖意,只有阴鸷与算计。
“来人。”他低声道。
暗影中,身着黑衣的彭成,跪地听令。
“将这封密信送给四皇子!”
亥时三刻,四皇子夏相奇在书房里打开密信,是一份“风闻录”,上面字字诛心:“灵玦王与东胡可汗同榻而眠,共饮一壶酒,亲昵胜似夫妻;其与秘书监曾夫子婚约,不过掩人耳目,实则素有龙阳之好……”
四皇子昂首大笑:“五弟,这可不能怪我了……”他旋即召来心腹侍从,“将这封‘消息’,给我散出去。”
侍从接过,低声问:“是否要添些细节?比如……他曾拒宫中美人,独爱男童?”
四皇子冷笑:“不必编得太过。半真半假,才最致命。要让百姓觉得‘空穴来风’,又不敢全信,只在茶余饭后悄悄议论。重点传给那些茶馆说书的、酒楼掌柜的、青楼歌女——他们一张嘴,胜过千军万马。”
“是!”
当夜,京城各大酒楼、茶肆、勾栏瓦舍,便悄然流传起一则“秘闻”。
“听说了吗?五皇子在东胡,天天跟可汗同进同出,连睡觉都一个帐篷!”
“可不是?据说两人还交换了贴身衣物,比夫妻还亲!”
“哎哟,那曾夫子可惨了,好好的婚事,竟成了遮羞布……”
茶馆里,说书先生讲得绘声绘色,台下听众唏嘘不已。有人义愤填膺:“五皇子乃皇室贵胄,怎可如此败坏纲常?”也有人摇头:“英雄救国,何必苛责私德?”更有市井无赖哄笑:“原来是个断袖,怪不得看不上天下的姑娘!”
与此同时,在权贵圈中,消息传播得更快、更毒。
四皇子府的“贴心人”特意将“风闻录”抄送几份,悄悄塞进几位权臣的书房。更有门客在宴席上“无意”提起:“灵玦王自幼不近女色,府中侍女皆言其冷情……如今看来,倒也不难理解。”
一时间,朝中暗流涌动。有人冷笑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更有太子的党羽,开始上疏太子“关切”五皇子“德行”,请求“彻查以正纲常”。
……
谣言传到秘书监时,曾夫子正坐在书院的梅树下读书。
“夫子,外头都在说……五殿下他……”侍女欲言又止,满脸愤懑。
曾夫子抬手制止,眉心微蹙:“荒谬!这些人,自己心术不正,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她语气坚定,可心底却轻轻一颤。她想起与五皇子共事半年——他活泼开朗,却从无半分轻浮;谈吐高远,却极少谈及儿女私情。他看她的眼神,始终清澈如水,却也……始终隔着一层距离。
她忽然有些恍惚。
“我……竟也在怀疑他?”她猛地一惊,随即自责地闭上眼,“我在做什么?他是五皇子,是君子,是为国为民的英雄。我怎能因几句谣言,便动摇对他的信任?”
她站起身,望向远方天际,声音轻却坚定:“他若真有苦衷,归来自会说明。我信他,不是因为婚约,而是因为——他是五皇子。”
她抚着袖中那枚未赠出的玉佩,低声呢喃:“等你回来,我亲自问你。我不信流言,我只信你。”
夜深了,京城的风,吹过宫墙,吹过街巷,吹过无数紧闭的门窗。而太子府中,太子端着茶盏,听着密探回报“谣言已沸”,得意地笑了:“相奇办事,速度挺快——舆论杀人,不必见血,五弟,你再功高,也逃不过一个‘名’字。”
他不知道的是,有些谣言,伤不了君子,却照出了小人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