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兰林殿,死寂如墓。
卯时,大内侍卫例行巡查,推开寝宫门,一眼便见刘贵妃悬于梁上,白绫缠颈,双目微闭,身着素色寝衣,仿佛只是沉睡。侍卫浑身一震,几乎跌坐在地,连滚带爬地冲出殿门,嘶声高喊:“贵妃……贵妃自尽了!”
消息如风般传入显阳殿。萧太后——如今已是皇太后,正对镜理妆,闻言手一抖,玉簪落地,碎成两截。她脸色骤变,起身疾步:“快,去兰林殿!”
可当她赶到时,太子——如今已是新帝,正立于殿中,玄色龙袍未换,眼神沉静,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安太医正跪地查验尸身,动作迟缓,额角渗汗。
“贵妃怎么死的?”萧太后声音颤抖,却强作镇定。
安太医低头回禀:“回太后……刘贵妃……是自缢而亡。”他话音落下,眼神却不敢直视太后,频频偷瞄新帝,手指微颤,连记录的笔都握不稳。
萧太后眉头一蹙,心中已生疑窦。她环顾四周——门窗紧闭,无挣扎痕迹,案上茶盏未动,连床榻都整整齐齐。一个“思君心切”的女人,真会如此平静地结束生命?
可她不能深究。
她抬手一挥,语气决然:“刘贵妃情深义重,思念先帝,不能独活,故自缢追随。此乃贞烈之举,当与先帝合葬,以彰其节。”
众臣领命,太监宫女低头退下,无人敢多言一句。
待众人退去,萧太后屏退左右,只留下新帝一人。殿内烛火摇曳,母子对立,气氛如冰。
“奇儿,”她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真不知此事?”
新帝垂眸,神色无辜:“母后,我也是刚到,听闻消息便立刻赶来。若早知有变,岂会放任不管?”
“当真?”萧太后紧盯他双眼,“你可知道,刘贵妃若真想死,为何不早不死,偏偏在你登基当日自尽?为何太医眼神闪躲,连笔都拿不稳?你当我是瞎的?”
新帝终于抬眼,目光平静得近乎冷酷:“母后,朕已登基,天下瞩目。此时若传出贵妃非正常死亡,百姓会信什么?朝臣会怎么想?您让我如何立威?”
萧太后一怔,竟无言以对。
她看着眼前这个儿子——曾是她怀中稚儿,如今却已披上龙袍,眼神里再无半分天真,只剩权谋与决断。她忽然意识到,这个儿子,越来越像先帝了。
她缓缓闭眼,叹道:“罢了……无论你做了什么,真相只有一个——刘贵妃,是为情自尽。你要将这个消息传遍天下,让万民称颂她的贞烈,也让百官闭嘴。”
“朕明白。”新帝躬身,“母后放心,后续之事,朕自会处理干净。”
萧太后看着他,忽然觉得陌生。她曾以为自己能辅佐儿子,延续萧家权势,可如今,她才明白——她这个儿子,比她想象中更狠,也更懂如何掌控权力。
新帝离开后,萧太后独自回到显阳殿,宫女退下,殿门紧闭。
她坐在镜前,望着自己沧桑的面容,泪水无声滑落。
“妹妹……”她低语,声音破碎,“我本不想你死。你我自幼相伴,情同亲姐妹,如今却……阴阳两隔。”
她知道,刘贵妃之死,绝非自尽。她更清楚,新帝不会允许任何人动摇他的权威,哪怕那人是他的母后。
“你不要怪我,也不要怪皇帝……我们都是这宫里的囚徒,身不由己。”
她抬手,轻轻抚过镜面,仿佛在触碰过往的时光。
片刻后,她擦干眼泪,恢复威严,下令:“传本宫旨意,赶制刘贵妃灵牌,供于显阳殿,与先帝牌位并列,日日焚香祭拜。再命礼部拟诏,追封贵妃为‘贞烈夫人’,赐谥,入史。”
她要用荣誉,掩盖血腥;用祭拜,粉饰谋杀。
而后,她叫来贴身侍卫,冷冷下令:“查昨夜至今日清晨,所有进出兰林殿之人。宫女、太监、内侍,一个不落。若有异常,即刻押入内狱,不得声张。”
她不是不想知道真相,而是必须控制真相的流向。
当刘贵妃自缢的消息传至朝堂时,如石落静水。有人低头掩喜——她生前得宠,致先帝脱阳而亡,终是死得其所;有人面色惨白,心中骇然,却无人敢言。朝堂之上,死寂如铁。
新帝立于丹墀之上,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宣读诏书:要厚葬刘贵妃,追封“贞烈皇太妃”,在全国各地建立牌坊,旌表其“忠贞节烈”。话音未落,心腹大臣已高呼“陛下圣明”“仁德感天”,声浪如潮。
可角落里,礼部尚书荀天誉、中书侍郎秦吾礼、御史中丞西门腔三人却面色凝重,彼此交换眼神。他们不是为贵妃之死悲痛,而是恐惧。
先帝死因未明,太子仓促继位;五皇子至今未归,其母却突然“自尽”?时间太巧,手段太净,巧得令人发寒。
“五殿下若回来,见母死、父亡,朝局已变,他还有立足之地吗?”荀天誉低声喃喃。
退朝后,秦吾礼与西门腔借商议祭典之名,悄然拜会荀天誉。礼部偏厅内,茶未热,话已沉。
“贵妃绝不可能自尽啊。”秦吾礼压低声音,“兰林殿守卫森严,贵妃身边宫人皆换,昨夜竟无一人察觉?太医这么快宣布验尸结果,分明有鬼……”
西门腔紧锁眉头:“更可怕的是,陛下演得太真。他越是悲痛,我越觉得背后发冷。”
三人皆知,若真有阴谋,五皇子便是下一个目标。可他们虽然身在高位,却无兵无权,稍有不慎,便是灭门之祸。
“眼下朝中,敢说话的已被下狱,剩下的不是附和,就是装聋作哑。”西门腔苦笑,“我们能做什么?”
荀天誉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诸位请等我一些时日,看来我要去找找家父了——老司空之前一直嘱我不可与之私会,以免落人举贤不避亲之口实。但此刻情势危急,我必须去找他了——他看事极准,或可指点迷津。”
“可司空大人,肯插手吗?”秦吾礼担忧。
“他不肯,是为保全家族;但若天下将乱,他不会坐视。”荀天誉目光坚定,“我今夜便去见他。”
三人默然起身,各自散去。朝堂依旧,可暗流已涌向深渊。
他们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开始。
卯时,大内侍卫例行巡查,推开寝宫门,一眼便见刘贵妃悬于梁上,白绫缠颈,双目微闭,身着素色寝衣,仿佛只是沉睡。侍卫浑身一震,几乎跌坐在地,连滚带爬地冲出殿门,嘶声高喊:“贵妃……贵妃自尽了!”
消息如风般传入显阳殿。萧太后——如今已是皇太后,正对镜理妆,闻言手一抖,玉簪落地,碎成两截。她脸色骤变,起身疾步:“快,去兰林殿!”
可当她赶到时,太子——如今已是新帝,正立于殿中,玄色龙袍未换,眼神沉静,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安太医正跪地查验尸身,动作迟缓,额角渗汗。
“贵妃怎么死的?”萧太后声音颤抖,却强作镇定。
安太医低头回禀:“回太后……刘贵妃……是自缢而亡。”他话音落下,眼神却不敢直视太后,频频偷瞄新帝,手指微颤,连记录的笔都握不稳。
萧太后眉头一蹙,心中已生疑窦。她环顾四周——门窗紧闭,无挣扎痕迹,案上茶盏未动,连床榻都整整齐齐。一个“思君心切”的女人,真会如此平静地结束生命?
可她不能深究。
她抬手一挥,语气决然:“刘贵妃情深义重,思念先帝,不能独活,故自缢追随。此乃贞烈之举,当与先帝合葬,以彰其节。”
众臣领命,太监宫女低头退下,无人敢多言一句。
待众人退去,萧太后屏退左右,只留下新帝一人。殿内烛火摇曳,母子对立,气氛如冰。
“奇儿,”她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真不知此事?”
新帝垂眸,神色无辜:“母后,我也是刚到,听闻消息便立刻赶来。若早知有变,岂会放任不管?”
“当真?”萧太后紧盯他双眼,“你可知道,刘贵妃若真想死,为何不早不死,偏偏在你登基当日自尽?为何太医眼神闪躲,连笔都拿不稳?你当我是瞎的?”
新帝终于抬眼,目光平静得近乎冷酷:“母后,朕已登基,天下瞩目。此时若传出贵妃非正常死亡,百姓会信什么?朝臣会怎么想?您让我如何立威?”
萧太后一怔,竟无言以对。
她看着眼前这个儿子——曾是她怀中稚儿,如今却已披上龙袍,眼神里再无半分天真,只剩权谋与决断。她忽然意识到,这个儿子,越来越像先帝了。
她缓缓闭眼,叹道:“罢了……无论你做了什么,真相只有一个——刘贵妃,是为情自尽。你要将这个消息传遍天下,让万民称颂她的贞烈,也让百官闭嘴。”
“朕明白。”新帝躬身,“母后放心,后续之事,朕自会处理干净。”
萧太后看着他,忽然觉得陌生。她曾以为自己能辅佐儿子,延续萧家权势,可如今,她才明白——她这个儿子,比她想象中更狠,也更懂如何掌控权力。
新帝离开后,萧太后独自回到显阳殿,宫女退下,殿门紧闭。
她坐在镜前,望着自己沧桑的面容,泪水无声滑落。
“妹妹……”她低语,声音破碎,“我本不想你死。你我自幼相伴,情同亲姐妹,如今却……阴阳两隔。”
她知道,刘贵妃之死,绝非自尽。她更清楚,新帝不会允许任何人动摇他的权威,哪怕那人是他的母后。
“你不要怪我,也不要怪皇帝……我们都是这宫里的囚徒,身不由己。”
她抬手,轻轻抚过镜面,仿佛在触碰过往的时光。
片刻后,她擦干眼泪,恢复威严,下令:“传本宫旨意,赶制刘贵妃灵牌,供于显阳殿,与先帝牌位并列,日日焚香祭拜。再命礼部拟诏,追封贵妃为‘贞烈夫人’,赐谥,入史。”
她要用荣誉,掩盖血腥;用祭拜,粉饰谋杀。
而后,她叫来贴身侍卫,冷冷下令:“查昨夜至今日清晨,所有进出兰林殿之人。宫女、太监、内侍,一个不落。若有异常,即刻押入内狱,不得声张。”
她不是不想知道真相,而是必须控制真相的流向。
当刘贵妃自缢的消息传至朝堂时,如石落静水。有人低头掩喜——她生前得宠,致先帝脱阳而亡,终是死得其所;有人面色惨白,心中骇然,却无人敢言。朝堂之上,死寂如铁。
新帝立于丹墀之上,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宣读诏书:要厚葬刘贵妃,追封“贞烈皇太妃”,在全国各地建立牌坊,旌表其“忠贞节烈”。话音未落,心腹大臣已高呼“陛下圣明”“仁德感天”,声浪如潮。
可角落里,礼部尚书荀天誉、中书侍郎秦吾礼、御史中丞西门腔三人却面色凝重,彼此交换眼神。他们不是为贵妃之死悲痛,而是恐惧。
先帝死因未明,太子仓促继位;五皇子至今未归,其母却突然“自尽”?时间太巧,手段太净,巧得令人发寒。
“五殿下若回来,见母死、父亡,朝局已变,他还有立足之地吗?”荀天誉低声喃喃。
退朝后,秦吾礼与西门腔借商议祭典之名,悄然拜会荀天誉。礼部偏厅内,茶未热,话已沉。
“贵妃绝不可能自尽啊。”秦吾礼压低声音,“兰林殿守卫森严,贵妃身边宫人皆换,昨夜竟无一人察觉?太医这么快宣布验尸结果,分明有鬼……”
西门腔紧锁眉头:“更可怕的是,陛下演得太真。他越是悲痛,我越觉得背后发冷。”
三人皆知,若真有阴谋,五皇子便是下一个目标。可他们虽然身在高位,却无兵无权,稍有不慎,便是灭门之祸。
“眼下朝中,敢说话的已被下狱,剩下的不是附和,就是装聋作哑。”西门腔苦笑,“我们能做什么?”
荀天誉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诸位请等我一些时日,看来我要去找找家父了——老司空之前一直嘱我不可与之私会,以免落人举贤不避亲之口实。但此刻情势危急,我必须去找他了——他看事极准,或可指点迷津。”
“可司空大人,肯插手吗?”秦吾礼担忧。
“他不肯,是为保全家族;但若天下将乱,他不会坐视。”荀天誉目光坚定,“我今夜便去见他。”
三人默然起身,各自散去。朝堂依旧,可暗流已涌向深渊。
他们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