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老家的热血往事-《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天刚亮透,院子里的露水还没干,陈诚刚收完体术的架势,浑身毛孔都透着通透。他余光扫过正准备起身的梅艳芳,想起她近来忌油腻,出去买的早餐肯定不合胃口,便转身往厨房走——灶上的小米粥正咕嘟冒泡,是他特意囤的泰国香米,平时自己懒得开火,这会儿倒派上了用场,米香混着水汽漫了满院。

  上辈子一个人过惯了,陈诚的生存技能早练得扎实,厨艺算不上精湛,但熬碗养胃的粥却手到擒来。等梅艳芳洗漱完,粥刚好熬得糯烂,他又想起屋里还有吴京、谢霆锋父子一行人,便揣着钱出门买早餐——几个广东人吃早餐倒不挑,和北京人一样随和,豆浆油条、肠粉叉烧包见着就买,最后提了两大袋才往回走。

  一进院子,就见吴京在晨光里练拳。年轻人扎着马步,出拳带风,长拳的舒展利落全在动作里,看得陈诚忍不住驻足。他和吴京算投缘,这会儿笑着喊:“阿京,你这拳打得漂亮,是师傅传的?”

  吴京收了势,擦了把额角的汗:“是我师傅教的长拳,练了快十年了。”

  “好看是真好看,”陈诚凑过去,半开玩笑半认真,“就是不知道顶不顶用——真要动手,你能撂倒几个?”

  这话让吴京愣了愣,随即笑了:“动手?我练拳是为了打比赛,可不是为了打人啊!”

  “嘿,你们这帮孩子也太实在了!”陈诚乐了,“我们小时候在老家,不吹牛逼说,70年代出生的,哪个没学过三两下装把式?就说打架的事儿……”

  话没说完,屋里的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陈诚见状,赶紧扬了扬手里的早餐袋:“先吃先吃,边吃边聊!”他刚招呼大家坐下,余光瞥见梅艳芳站在一旁没动,才一拍脑袋:“梅姐,忘了给你端粥!特意给你加了红枣,我这就去拿。”

  白瓷碗端过来时,小米粥还冒着热气,红枣浮在糯烂的粥里,看着就暖。梅艳芳接过,眼眶微微发热:“诚仔,又麻烦你了。”

  “您这说的什么话,”陈诚摆手,“您为了给我撑场,特意从香港跑一趟京城,身子本就该好好养着。”

  众人围着石桌坐下,豆浆油条咬得脆响,吴京最先按捺不住:“诚仔,你刚才说老家打架的事儿,快接着说啊!”

  陈诚喝了口粥,慢悠悠道:“我们家能在吉安扎根,得从清朝说起。那时候宗族里人多地少,养不活那么多人,就得分支出去谋生存。族里分上、中、下三房,我们家祖辈抽了签,跟着三户人一起迁出来——有的去了福建,有的去了浙江,我们算运气好,分到了吉安这块平地。”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些,像是在回忆祖辈的旧事:“那时候迁出来的人,没点功夫可不行——没等找到落脚地,要么被欺负死,要么饿死。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我们村的人多少都懂点庄稼把式。村里还有跌打师傅,接骨、治蛇咬都是绝活,那时候没血清,谁被蛇咬了,全靠师傅的中草药救命。”

  “这么说,你们村人人都能打?”吴京眼睛亮了,他练了这么多年拳,最听不得“功夫”二字。

  陈诚故意挑了挑眉,看向吴京:“京哥,我不是吹牛——就你这身板,练了十年拳,在我们村排号,最少得在500名往后。至于我,在村里那是能排上号的能打。你觉得,你能打得过我,还是能挨我几下?”

  这话一出口,满桌人都惊呆了。谁不知道吴京能打?之前拍《疾速追杀》时,两人对过招,吴京的实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谢霆锋最先忍不住:“你小子不是吹牛逼吧?”

  陈诚放下筷子,拍了拍胸脯:“是不是吹牛逼,等会儿吃完早餐,院子里露两手你们就知道。”

  等大家都放下碗,陈诚转身进了屋,再出来时,手里多了一把开了封的长剑——剑身泛着冷光,一看就不是摆样子的家伙。

  “你拿剑干嘛?要耍剑法?”谢霆锋凑过来,他也练过几下拳脚,满眼好奇。

  “耍剑法才能让你们看真东西啊,”陈诚掂了掂剑,“光看拳路哪够?身法、力道都在剑里呢,这可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

  说着,他走到院子中央,拔剑出鞘的动作干脆利落。晨光里,长剑随着他的身形转动,时而劈砍如惊雷,时而刺挑如闪电,每一招都透着实战的狠劲,半分花架子都没有。外行看个热闹,只觉得剑光闪烁、好看得紧;吴京却是内行,越看越心惊——陈诚的步法稳如扎根,出剑的角度刁钻,显然是真练过的硬功夫。

  最绝的是最后一招,陈诚反手甩出一枚硬币,同时长剑向后一撩,“叮”的一声脆响,硬币正好被剑脊稳稳接住。紧接着,他手腕一松,长剑在空中转了个360度,再伸手一接,剑鞘精准套住剑身,分毫不差。

  “卧槽!”满院人都看傻了,连吴京都忍不住喊出了声。

  陈诚得意地挑了挑眉:“怎么样京哥?你能做到不?”

  吴京笑着起身,撸了撸袖子:“臭小子,还敢在我面前装老大?小心我真揍你!”

  “那可不,我没骗你吧?”陈诚扬了扬下巴,“就我们村,当年小日本打过来的时候,都没让他们占到半分便宜。”

  这话瞬间勾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梅艳芳放下粥碗,谢霆锋父子凑得更近了,连一直没说话的助理都竖起了耳朵。

  “小日本来的时候,我们村没吃过亏。”陈诚的语气沉了些,像是在翻找祖辈留下的记忆,“那时候县城里的伪军比日本人还多,地痞流氓敢带日本人来霍霍?只要他们白天敢来,晚上就有人去套他们的麻袋——那时候的套麻袋,可不是现在打一顿就完事儿,是真能出人命的。”

  他想起爷爷说过的事,接着道:“我爷爷有六个兄弟,三个去当了兵——二爷爷、我爷爷、四爷爷,早年就扛着枪走了。大爷后来能当族长,全靠一件事:有回小日本来村里抢粮食,还牵走了一户人家的猪。那猪是人家养到年底准备过年的,全村人都疼得慌。”

  “那时候为了躲小日本,村里的牲畜都赶到山里的山洞里养着。山里黄土松,好挖洞,每天还专门派人去喂。村里的狗也多,小日本离村还有几公里,狗就叫个不停,比哨子还灵。”陈诚笑了笑,“可不知道谁家的猪没藏好,被小日本牵走了。大爷没敢当场发作,怕连累全村,就等了个把月,晚上揣着杀猪刀去蹲点,逮了几天,终于把那个小日本堵着了,一刀就解决了——我大爷也就会点庄稼把式,全靠胆子大。”

  “你们村胆子也太大了!”谢霆锋忍不住插了句嘴。

  “那时候哪顾得上怕?”陈诚摇摇头,“我们村还有民团,都是自己人,不出去惹事,就守着村子。后来国民党过来,村里人一开始就反感——苛捐杂税多,还总欺负老百姓。南昌起义那时候,村里就有人跟着红军走了,那时候哪知道共产党能胜利?就觉得红军不欺负新兵,部队里的人都是贫苦百姓出身。现在村里还有两个开国少将的纪念馆呢,都是受国家表彰的英雄。”

  这话一出口,院子里彻底静了。吴京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梅艳芳眼里满是惊讶,手里的勺子停在了半空;谢贤老爷子直点头:“你们村,真是藏龙卧虎啊!”

  “1945年日本鬼子被打出去的时候,村里当兵的人就更多了。”陈诚接着说,“大家都觉得国家解放了,没仗打了,没想到1946年内战又爆发了。那时候国民党的苛捐杂税越来越重,十里八乡都知道我们村当兵的多,却没几个人知道,这些人大多都参加了红军。”

  “文革的时候,我爷爷本来要跟老领导一起下放到东北,他怕老领导身体扛不住,厚着脸皮找了部队的老战友帮忙,最后和老领导一家一起回了村。那时候镇上的红卫兵敢来我们村闹?借他们个胆子!有回镇政府让我们虚报粮食产量,还让我大爷爷(当时的村支书)配合上报纸。有个傻屌镇长以为堆的谷子都是真的,爬上去拍照,结果‘哗啦’一下掉进去了——里面全是柴火,就外面铺了层谷子。”

  陈诚想起这事就笑:“后来镇政府要抓我大爷爷去游街,全村人都站出来了,村联防队都是族兄族弟,全过来帮忙。我们村全姓陈,哪容得外人撒野?那时候村里还有以前留下的枪呢,他们敢动,我们就敢跟他们硬刚,最后啥事儿没有。”

  “你们村还敢跟政府对着干?”吴京瞪大了眼睛。

  “那是他们没理!”陈诚理直气壮,“我们本来就不同意虚报,是他们逼的。再说了,我们村在十里八乡,从来没受过欺负。清末的时候山里有土匪,别的村都被抢过,就我们村,土匪连靠近都不敢。还有抢亲的,有回我们村去接亲,碰到抢亲的,去的人个个带刀带剑,直接把人打跑了——我们村就没出过光棍!”

  “那你们村的地是怎么来的?”梅艳芳好奇地问。

  “都是我党分的,还有清朝的时候划的地界。”陈诚指着远处,像是能看见老家的模样,“祖辈选地方的时候特别会挑,后面靠着石头山,夏天不热;旁边500米就是大河,喝水、浇地都方便。山上都是樟树,风景好得很。现在村里好多从单位退下来的老人,都回去养老了。还有祠堂,是清末民初建的,在整个镇都是最漂亮的,村寨门和五六米高的围墙,都是当年在江西督军手底下当文书的祖辈凑钱修的——他后来看不惯官场,回家教书,还办了私塾,村里的孩子都在那儿读书,他家后人现在还在村里呢。”

  “我靠,下次一定要去你们村看看!”吴京兴奋地拍了拍桌子。

  “欢迎啊!”陈诚笑着说,“我家老宅要是修好,比我这四合院气派多了,能把十里八乡的房子都比下去。不过那时候也不算大户人家,就是人多——我太爷爷有七八个兄弟,到我爷爷这辈也有六个兄弟,人多力量大,才能把荒地开垦出来,把日子过好。那时候生孩子就是添劳力,能开更多地、养更多牛,慢慢就把村子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