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伪造的《陶朱商战策》残卷,静静躺在桌上。
墨迹已干,带着百年尘埃的气息。它是一封家书,也是一柄利剑。
现在,需要一个剑鞘,将它悄无声息地送到千里之外。
陈平没有立刻行动。
他花了一整天,如往常般守着米铺,迎来送往。只是他的耳朵,却始终捕捉着街面上,与那支南方商队有关的一切风声。
他早已摸清了那“木棉花”商队林掌柜的习惯。每日午后,此人都会雷打不动地去城东一家“听雨轩”茶楼,独自一人,在二楼临窗雅座,对上半日的账。
那里,就是送出这柄剑的鞘。
第二日午后,林掌柜动身之前,陈平提前半个时辰,来到了听雨轩。
他没上楼,只在大堂,找到了那位正忙得脚不沾地的茶楼掌柜。他将一个用半旧蓝布巾包裹的书册,连同一块分量不轻的碎银,一并推到掌柜面前。
“掌柜的,行个方便。”陈平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恳求与沙哑,“我一位远房侄孙……病重,家中实在揭不开锅。这是他祖上传下的残卷,想换些救命钱。”
茶楼掌柜瞥了一眼那块至少五两重的碎银,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
“老丈,您这是……”
“我那侄孙是个读书人,脸皮薄。”陈平叹了口气,将一个为后辈奔波的愁苦老者,演得入木三分,“他不忍将此物送去当铺贱卖。您这里来往的都是雅客,见多识广。老朽斗胆,将此物暂存于您这。若有贵客相中,您便说,是一位落魄书生所留,愿以十两纹银出让。事成之后,这五两银子,便是您的茶水钱。”
这番话,为“古籍”的出现,铺上了一层悲情;用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披上了一件“捡漏”的外衣;更用五两重银,将这位掌柜,变成了最尽心的“同谋”。
那掌柜掂了掂碎银,眼中精光一闪。
“老丈放心,包在我身上。”
陈平又对他深深作了个揖,千恩万谢后,才佝偻着背,转身消失在街角。
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停留。
饵已投下,只需静待鱼儿上钩。
……
半个时辰后,听雨轩二楼。
林掌柜如常在临窗雅座坐下。茶博士刚续上第二道水,茶楼掌柜便亲自端着一碟新炒的松子,满脸堆笑地走了上来。
一番寒暄,掌柜像是忽然想起什么,满脸惋惜地将方才那番说辞,添油加醋地又说了一遍。
“……那书生,看着才二十出头,可惜一身才学熬不过病痛。那书册,小老儿翻过一眼,虽不懂,但纸张字迹,确是有些年头。林掌柜您是大家,不若,为他掌掌眼?”
林掌柜本就爱书,又听闻背后有桩救人的善缘,当即来了兴趣。
当那本泛黄丝线穿订、字迹峥嵘古朴的《陶朱商战策》,被呈现在眼前时,他眼睛瞬间就亮了。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只翻开第一页,读到那句“敌强于官,则吾结于民”,呼吸便为之一滞!
再往下看,那一个个充满血腥与智慧的商战故事,让他那颗久经商海的心,都忍不住狂跳起来!
“孤本……这绝对是失传的商道孤本!”他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痴迷的光。
“十两银子?”他猛地抬头,满是难以置信,“此等神物,百两黄金亦换不来!那书生何在?”
“哎,”掌柜叹气,“说是急着请医,放下便走了。”
“罢了。”林掌柜脸上写满了“捡漏”的狂喜与一丝同情,他毫不犹豫地取出二十两雪花纹银,“十两是书钱,另外十两,烦请掌柜务必转交,聊表我一点心意。”
当晚,茶楼伙计将二十四两银子送到了平安居。
陈平接过,随手便扔进了柜台的钱匣里,仿佛那只是一笔寻常的米钱。
夜深。
远处,传来“木棉花”商队集结装车的喧嚣。
陈平闭上眼,静静地听着。车轮的滚动声,牲口的嘶鸣声,以及夹杂其中、带着南方口音的吆喝声,最终都渐渐远去。
他知道,那封信,已在归途。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
陈平打开店门,拿起一把半旧的扫帚,清扫着门前的落叶。
他的动作很慢,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座城市的晨梦。
远处,那支庞大的商队,正缓缓汇入出城的车流,消失在晨曦的尽头。
他目送着,直至再也看不见。
而后,转身,走回了那间小小的米铺。
        墨迹已干,带着百年尘埃的气息。它是一封家书,也是一柄利剑。
现在,需要一个剑鞘,将它悄无声息地送到千里之外。
陈平没有立刻行动。
他花了一整天,如往常般守着米铺,迎来送往。只是他的耳朵,却始终捕捉着街面上,与那支南方商队有关的一切风声。
他早已摸清了那“木棉花”商队林掌柜的习惯。每日午后,此人都会雷打不动地去城东一家“听雨轩”茶楼,独自一人,在二楼临窗雅座,对上半日的账。
那里,就是送出这柄剑的鞘。
第二日午后,林掌柜动身之前,陈平提前半个时辰,来到了听雨轩。
他没上楼,只在大堂,找到了那位正忙得脚不沾地的茶楼掌柜。他将一个用半旧蓝布巾包裹的书册,连同一块分量不轻的碎银,一并推到掌柜面前。
“掌柜的,行个方便。”陈平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恳求与沙哑,“我一位远房侄孙……病重,家中实在揭不开锅。这是他祖上传下的残卷,想换些救命钱。”
茶楼掌柜瞥了一眼那块至少五两重的碎银,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
“老丈,您这是……”
“我那侄孙是个读书人,脸皮薄。”陈平叹了口气,将一个为后辈奔波的愁苦老者,演得入木三分,“他不忍将此物送去当铺贱卖。您这里来往的都是雅客,见多识广。老朽斗胆,将此物暂存于您这。若有贵客相中,您便说,是一位落魄书生所留,愿以十两纹银出让。事成之后,这五两银子,便是您的茶水钱。”
这番话,为“古籍”的出现,铺上了一层悲情;用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披上了一件“捡漏”的外衣;更用五两重银,将这位掌柜,变成了最尽心的“同谋”。
那掌柜掂了掂碎银,眼中精光一闪。
“老丈放心,包在我身上。”
陈平又对他深深作了个揖,千恩万谢后,才佝偻着背,转身消失在街角。
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停留。
饵已投下,只需静待鱼儿上钩。
……
半个时辰后,听雨轩二楼。
林掌柜如常在临窗雅座坐下。茶博士刚续上第二道水,茶楼掌柜便亲自端着一碟新炒的松子,满脸堆笑地走了上来。
一番寒暄,掌柜像是忽然想起什么,满脸惋惜地将方才那番说辞,添油加醋地又说了一遍。
“……那书生,看着才二十出头,可惜一身才学熬不过病痛。那书册,小老儿翻过一眼,虽不懂,但纸张字迹,确是有些年头。林掌柜您是大家,不若,为他掌掌眼?”
林掌柜本就爱书,又听闻背后有桩救人的善缘,当即来了兴趣。
当那本泛黄丝线穿订、字迹峥嵘古朴的《陶朱商战策》,被呈现在眼前时,他眼睛瞬间就亮了。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只翻开第一页,读到那句“敌强于官,则吾结于民”,呼吸便为之一滞!
再往下看,那一个个充满血腥与智慧的商战故事,让他那颗久经商海的心,都忍不住狂跳起来!
“孤本……这绝对是失传的商道孤本!”他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痴迷的光。
“十两银子?”他猛地抬头,满是难以置信,“此等神物,百两黄金亦换不来!那书生何在?”
“哎,”掌柜叹气,“说是急着请医,放下便走了。”
“罢了。”林掌柜脸上写满了“捡漏”的狂喜与一丝同情,他毫不犹豫地取出二十两雪花纹银,“十两是书钱,另外十两,烦请掌柜务必转交,聊表我一点心意。”
当晚,茶楼伙计将二十四两银子送到了平安居。
陈平接过,随手便扔进了柜台的钱匣里,仿佛那只是一笔寻常的米钱。
夜深。
远处,传来“木棉花”商队集结装车的喧嚣。
陈平闭上眼,静静地听着。车轮的滚动声,牲口的嘶鸣声,以及夹杂其中、带着南方口音的吆喝声,最终都渐渐远去。
他知道,那封信,已在归途。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
陈平打开店门,拿起一把半旧的扫帚,清扫着门前的落叶。
他的动作很慢,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座城市的晨梦。
远处,那支庞大的商队,正缓缓汇入出城的车流,消失在晨曦的尽头。
他目送着,直至再也看不见。
而后,转身,走回了那间小小的米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