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兄终究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在接连数次碰壁之后,他对“结交”周执事的热情便迅速冷却。与其去外事堂看那张冷若冰霜的僵尸脸,他宁愿在自己的药园里,当一个说一不二的土皇帝。
陈平对此并不意外。通过吴师兄这张嘴,他已为那位周执事勾勒出了一幅颇为精准的画像。他知道,对付这等性情孤僻、滴水不漏的“石头”,寻常的手段已然无用。
线索似乎再次断了。陈平便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他唯一信赖、也从未让他失望过的那座“宝山”——千机崖。既然当下无从刺探,那便更深地去挖掘过去。
这一次,他的目标更为明确:与“周牧”那个时代相关的一切。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枯燥至极的寻古之旅。凭借着对《维修录》的记忆,以及对器物阁、千卷阁废弃物风格的判断,他竟在垃圾山那如同地质层般的剖面中,大致划分出了几个不同年代的“垃圾层”,并将搜寻范围,精准地锁定在了他判断为三十到五十年前的“庚辰年代”。
那里的垃圾,腐朽得更为彻底。他用那根带铁钩的长杆,极其耐心地在混杂着腐朽木料与破烂衣物的区域里,一寸一寸地翻找着。
这一日,他的铁钩勾起了一团早已烂成了泥的棉絮,里面掉出了一个硬邦邦、四四方方的东西。约莫一掌见方,入手却极为沉重。
陈平将其拿在了手中。那是一个不知由何种木料所制的盒子,木质呈深黑色,坚硬如铁,竟然在垃圾堆里被掩埋了数十年而无丝毫腐烂的迹象。盒面以极为古朴的刀法,雕刻着写意的流云与山峦,刀法简练,意境悠远。
最奇特的,是它的锁。盒上并无锁孔、亦无铜扣,盒盖与盒身,是由无数互相犬牙交错的复杂榫卯结构拼接而成——这正是凡俗工匠中早已失传的技艺,“鲁班锁”。非顶级的巧匠,不能为之。
陈平在前世的当铺里曾见过类似的古物,深知此类锁的唯一开法,便是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以特定的顺序,一一解开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榫卯。任何暴力,只会让它锁得更死。
他以一丝真元探入盒子的接缝处,眉头随即微微一皱——在这只纯由凡俗工艺打造的木盒缝隙之中,竟还残留着一丝极其微弱的灵气封印,那是低品阶“封灵符”的气息。
陈平静静地捧着盒子,陷入了沉思。一个充满了矛盾与违和感的谜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能请动顶级的凡俗巧匠,打造出如此精妙“鲁班锁”的物主,为何还要画蛇添足,贴上一道品阶极低的“封灵符”?而一个能使用“封灵符”的修仙者,在面对一个凡俗的机关盒时,又为何不直接以更强的法力破开,反而要用这种并不牢靠的符箓去封印它?
他的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画面——这只盒子的第一任主人,是一位精通凡俗机关术的修士。他极度自信于自己的手艺,认为这世间无人能解开他亲手打造的鲁班锁。其后,盒子落入了第二任主人的手中。此人或许修为不低,却对凡俗机关之术一窍不通;他尝试过以蛮力破坏,却发现这不知名的“铁木”所制之盒坚硬异常。若动用更强的法力,或许能将其轰碎,但也极有可能毁掉盒中之物。于是,在尝试失败之后,这第二任主人只得无奈地贴上了一道低品阶的封灵符,作为第二重保险。最终,不知又经过了多少年,这只两任主人都未能打开的盒子,被当成了无用之物,丢弃在了千机崖之下。
一个有趣的推论,随之浮现——打开此盒的钥匙,或许根本不在那道修仙者会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封灵符之上,而在那道会被任何修仙者下意识忽略的凡俗之锁。
他捧着这个被仙道与凡尘共同上锁的盒子,心中竟生出了一丝久违的、属于当年“周记当铺”老师傅的技痒之情。他知道,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丹田内的真元,而在于他那双早已看透了无数机关与人心的……眼睛里。
        陈平对此并不意外。通过吴师兄这张嘴,他已为那位周执事勾勒出了一幅颇为精准的画像。他知道,对付这等性情孤僻、滴水不漏的“石头”,寻常的手段已然无用。
线索似乎再次断了。陈平便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他唯一信赖、也从未让他失望过的那座“宝山”——千机崖。既然当下无从刺探,那便更深地去挖掘过去。
这一次,他的目标更为明确:与“周牧”那个时代相关的一切。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枯燥至极的寻古之旅。凭借着对《维修录》的记忆,以及对器物阁、千卷阁废弃物风格的判断,他竟在垃圾山那如同地质层般的剖面中,大致划分出了几个不同年代的“垃圾层”,并将搜寻范围,精准地锁定在了他判断为三十到五十年前的“庚辰年代”。
那里的垃圾,腐朽得更为彻底。他用那根带铁钩的长杆,极其耐心地在混杂着腐朽木料与破烂衣物的区域里,一寸一寸地翻找着。
这一日,他的铁钩勾起了一团早已烂成了泥的棉絮,里面掉出了一个硬邦邦、四四方方的东西。约莫一掌见方,入手却极为沉重。
陈平将其拿在了手中。那是一个不知由何种木料所制的盒子,木质呈深黑色,坚硬如铁,竟然在垃圾堆里被掩埋了数十年而无丝毫腐烂的迹象。盒面以极为古朴的刀法,雕刻着写意的流云与山峦,刀法简练,意境悠远。
最奇特的,是它的锁。盒上并无锁孔、亦无铜扣,盒盖与盒身,是由无数互相犬牙交错的复杂榫卯结构拼接而成——这正是凡俗工匠中早已失传的技艺,“鲁班锁”。非顶级的巧匠,不能为之。
陈平在前世的当铺里曾见过类似的古物,深知此类锁的唯一开法,便是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以特定的顺序,一一解开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榫卯。任何暴力,只会让它锁得更死。
他以一丝真元探入盒子的接缝处,眉头随即微微一皱——在这只纯由凡俗工艺打造的木盒缝隙之中,竟还残留着一丝极其微弱的灵气封印,那是低品阶“封灵符”的气息。
陈平静静地捧着盒子,陷入了沉思。一个充满了矛盾与违和感的谜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能请动顶级的凡俗巧匠,打造出如此精妙“鲁班锁”的物主,为何还要画蛇添足,贴上一道品阶极低的“封灵符”?而一个能使用“封灵符”的修仙者,在面对一个凡俗的机关盒时,又为何不直接以更强的法力破开,反而要用这种并不牢靠的符箓去封印它?
他的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画面——这只盒子的第一任主人,是一位精通凡俗机关术的修士。他极度自信于自己的手艺,认为这世间无人能解开他亲手打造的鲁班锁。其后,盒子落入了第二任主人的手中。此人或许修为不低,却对凡俗机关之术一窍不通;他尝试过以蛮力破坏,却发现这不知名的“铁木”所制之盒坚硬异常。若动用更强的法力,或许能将其轰碎,但也极有可能毁掉盒中之物。于是,在尝试失败之后,这第二任主人只得无奈地贴上了一道低品阶的封灵符,作为第二重保险。最终,不知又经过了多少年,这只两任主人都未能打开的盒子,被当成了无用之物,丢弃在了千机崖之下。
一个有趣的推论,随之浮现——打开此盒的钥匙,或许根本不在那道修仙者会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封灵符之上,而在那道会被任何修仙者下意识忽略的凡俗之锁。
他捧着这个被仙道与凡尘共同上锁的盒子,心中竟生出了一丝久违的、属于当年“周记当铺”老师傅的技痒之情。他知道,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丹田内的真元,而在于他那双早已看透了无数机关与人心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