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干嗑:探寻乡土间的独特音韵-《谁还在用现金啊!》

  我居然还在这里,广袤无垠的坝上草原如绿毯般向远方铺展,与湛蓝如宝石的天空相接,间或有成群的牛羊悠然吃草,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田园画卷。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俯瞰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我来到了张北县的一个小村庄,远远便听到了一阵热闹的欢声笑语。

  走近一看,原来是村里的广场上正在举行一场干嗑表演。

  “干磕”?

  以前没有听说过,第一次听说。

  广场不大,地面是质朴的黄土,四周摆放着一些村民们自家带来的小板凳,坐满了男女老少。

  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那里,手中拿着旱烟袋,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舞台十分简易,就是用几块木板临时搭建而成,上面铺着一块有些破旧但干净的红布。

  舞台后方挂着一块褪色的幕布,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欢迎观看干嗑表演”几个大字。

  周围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宣传干嗑文化的海报,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依然能看出绘制者的用心。

  表演即将开始,一位身着传统粗布麻衣的老者走上舞台,他便是今天的主演黄大爷。

  黄大爷身材硬朗,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那一道道皱纹仿佛是这片土地的沟壑,记录着他的人生故事。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一股精气神,笑起来时眯成了一条缝,显得格外亲切。

  黄大爷清了清嗓子,说道:“老少爷们儿,姑娘媳妇们,今儿个咱就痛痛快快地来上几段干嗑!”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后生站起来问道:“黄大爷,这干嗑到底有啥特别的,能给咱说道说道不?”

  黄大爷笑着回答:“后生啊,这干嗑可是咱坝上特有的宝贝。它不像大戏那般讲究排场,就靠咱这一张嘴,把身边的事儿、心里的话,用有节奏的唱词说出来。

  咱坝上地广人稀,以前大伙在地里干活,为了解闷儿,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唱起来,慢慢就有了这干嗑。它受咱这儿的环境、习俗影响,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另一位大妈也搭话道:“可不是嘛,以前农闲的时候,大伙就聚在一块儿,你唱一段,我来一段,可热闹了。”

  黄大爷接着说:“这干嗑的内容啊,那可丰富了。最早的时候,老祖宗们爱讲些民间神话故事,后来咱就唱身边的人和事儿。像家里的家长里短,地里的庄稼收成,国家的政策变化,啥都能编进词儿里。”

  说话间,黄大爷拿起一把破旧的三弦琴,轻轻拨动琴弦,发出一阵略带沙哑却充满韵味的声响。

  他开始表演了,只见他的身子随着节奏微微晃动,脸上表情丰富多变。

  “说咱坝上风光好,蓝天白云青山抱。牛羊成群马儿跑,风吹草低景色妙。”黄大爷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浓厚的地方口音,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坝上的泥土气息。

  台下的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有的嘴里还小声地跟着哼唱。

  一位小姑娘好奇地问身边的奶奶:“奶奶,李爷爷唱的都是真事儿吗?”

  奶奶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说:“乖孙女,那可不,黄爷爷唱的就是咱坝上的事儿,你看他唱的牛羊、庄稼,可不就是咱天天见的嘛。”

  黄大爷一曲唱罢,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这时,一位中年大叔走上舞台,对黄大爷说:“黄叔,我也来一段,今儿个我就唱唱咱村里新修的水泥路。”

  大叔清了清嗓子,开口唱道:“村里修起水泥路,出行方便心里乐。以前雨天两脚泥,如今平坦任咱走。”

  他的表演同样精彩,质朴的唱词描绘出了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共鸣,大家纷纷叫好。

  表演间隙,有人询问一位当地的文化工作者王老师聊了起来。

  她问道:“王老师,您觉得干嗑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王老师皱了皱眉,说道:“唉,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了,年轻人都被那些新鲜玩意儿吸引走了,愿意坐下来听干嗑、学干嗑的越来越少。而且干嗑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老一辈艺人年纪越来越大,这手艺眼看着就要后继无人了。”

  她又问:“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王老师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说道:“我们也在想办法,比如组织干嗑进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门艺术,培养兴趣。还尝试把干嗑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一些新的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说话间,表演继续进行。

  这次上台的是几位年轻姑娘,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过创新编排的干嗑表演。

  她们的唱词中融入了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节奏也更加明快活泼,还加入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坝上风光真叫棒,旅游发展创辉煌。欢迎四方的朋友,快来这里逛一逛。”姑娘们清脆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台下的观众们眼前一亮,不少年轻人也跟着节奏鼓起掌来。

  表演结束后,有人找到其中一位姑娘询问:“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对干嗑进行这样的创新呢?”

  姑娘笑着说:“我们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