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在地图上两个被红圈重点标记的地点之间来回移动,南面的徐州,一个是东面的青岛。他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疲惫和犹豫:“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咱们现在是兵强马壮,五十万主力磨刀霍霍。下一步这拳头往哪打?是南下徐州,还是东取青岛?我这心里,反复掂量,迟迟难以下这个决心啊。”
聂政委接口道:“攻打徐州和青岛两个目标,都事关重大,也都困难重重。确实是两难的选择。”
韩楚率先指向徐州:“打徐州,利在斩断津浦线,将华中与华北鬼子彻底分割,岗村宁次的老巢就直接暴露在我们的兵锋之下,而且,拿下徐州这个战略枢纽,我们山东军区就能与南面的新四军更紧密地连成一片,战略态势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许友一拍大腿:“对,我也觉得该打徐州,岗村那老小子不是躲在徐州吗?咱们直接端了他的窝,看他还怎么嚣张,部队士气正旺,一鼓作气推过去,”
王安参谋长却摇了摇头,语气谨慎:“打徐州,弊端同样明显。徐州是鬼子经营多年的重镇,防御工事极其坚固,守军兵力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围攻徐州,华北、华中的鬼子必定拼死来援,我们很可能陷入艰苦的攻城战和残酷的打援战,同时兵力消耗会非常大。而且,战线拉长,后勤补给压力巨大。”
刘川默默点头,目光又转向青岛:“那打青岛呢?”
韩楚接过话:“打青岛,利在彻底将鬼子势力逐出山东腹地,斩断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和补给线。拿下这个出海口,对我们未来可能的对外联系意义重大。而且,青岛鬼子相对孤立,来自陆上的增援不如徐州便捷,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实施围困和攻击。”
聂政委补充道:“影响上,攻打青岛这个重要港口城市,影响会非常巨大。”
但王安再次指出了问题:“青岛濒海,鬼子海军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甚至直接运兵增援。我们缺乏对付敌军舰艇的有效手段。攻城本身也需要强大的炮兵和攻坚能力,虽然我们有所加强,但面对坚固设防的海港城市,仍然挑战巨大。而且,拿下青岛,对改变华北整体战略格局,不如拿下徐州那么立竿见影。”
李云龙听着几位首长的讨论,忍不住插嘴:“司令员,政委,管他徐州还是青岛,您下命令就行,打哪儿不是打?咱们现在的实力,还怕他小鬼子不成?”
刘川瞪了他一眼:“李云龙,动动你的脑子,这是几十万部队的调动,关系到整个山东乃至华北战局的发展,能像你打据点一样一拍脑袋就上吗?要考虑全局,”
李云龙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两种意见反复交锋,利弊得失权衡了无数次,但始终无法达成统一。刘川的眉头越皱越紧。
下午,刘川在地图前站了很久,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最终,他转过身,对聂政委等人沉声说道:
“不能再拖了,时间不等人,岗村宁次也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犹豫。既然我们内部难以决断,那就向上级请示,”
他对赵刚说道:“赵主任,你立即以山东分局和军区名义,起草一份详细报告,将攻打徐州和攻打青岛两套方案的详细利弊分析、敌我兵力对比、所需兵力部署、后勤保障估算、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预案,全部写清楚,要客观,不要带个人倾向,”
“是,司令员,”赵刚立刻领命。
刘川又对王安说:“王参谋长,参谋部配合,提供所有必要的数据和分析支撑。”
“明白,”
“报告完成后,立刻以电报发往延安和总部,”刘川语气郑重,“我们在前线,掌握具体情况,但视野可能有局限。党中央和总部高瞻远瞩,掌握全国全局,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必然比我们更全面、更准确,我们等待中央的指示,”
电报以最快的速度发了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山东军区司令部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等待气氛中。所有核心人员都心照不宣,知道一个重大的决策正在延安和总部的会议桌上被反复讨论。
刘川表面上依旧镇定自若,处理着日常军务,但聂政委能看出他的急切。他几次走到通讯处门口,又硬生生停住脚步。
“司令员,别着急。”聂政委安慰道:“延安需要考虑的层面比我们更多,相信很快就会有好消息。”
刘川叹了口气:“政委,我不是着急,是担心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我们山东军区这几十万将士的性命,山东根据地的存续,都可能系于这次选择。这个压力太大了。”
而此时,远在延安的窑洞里,气氛同样严肃。
延安各领导人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桌上正放着刘川发来的那封长电文。
1号首长一边看着电文,一边习惯性地抽着烟,缓缓说道:“刘川同志他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嘛,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徐州,青岛,都是硬骨头,也都想吃。”
2号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着地图:“从纯军事角度看,打徐州,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原战局,但风险也大,很可能打成消耗战。打青岛,相对稳妥,能彻底巩固山东,但对全局的直接影响稍缓。”
3号沉吟道:“还要考虑国际国内的政治影响,以及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山东军区发展很快,但连续大战,后勤和兵员补充是否能跟上?我们需要权衡,哪一仗更能发挥我们现有的优势,更能打击敌人的要害,同时为我们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几位领导人各抒己见,深入分析着每一套方案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全国其他战场的配合问题。讨论异常激烈,常常持续到深夜。
山东军区司令部,等待的第五天。
夜深了,刘川依旧毫无睡意,聂政委看着他。
“还在想?”聂政委问。
“嗯,”刘川点点头:“我在想,不管中央最终决定打哪里,我们都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命令部队,继续加强训练,特别是攻城和打援的战术演练。后勤物资,开始向前沿兵站秘密集中。我们要做到,命令一到,立刻就能动,”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机要参谋跑着冲进院子,手里拿着一份刚刚译出的电文,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司令员,政委,延安,总部,急电,”
刘川和聂政委的心脏同时提到了嗓子眼。刘川一把接过电文,就着院子里灯的光,飞快地阅读起来。他的脸色在灯光下变幻着,先是凝重,然后是思索,他抬起头,看向紧张等待的聂政委:“政委,中央和总部……已经帮我们做出了决断,”
聂政委接口道:“攻打徐州和青岛两个目标,都事关重大,也都困难重重。确实是两难的选择。”
韩楚率先指向徐州:“打徐州,利在斩断津浦线,将华中与华北鬼子彻底分割,岗村宁次的老巢就直接暴露在我们的兵锋之下,而且,拿下徐州这个战略枢纽,我们山东军区就能与南面的新四军更紧密地连成一片,战略态势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许友一拍大腿:“对,我也觉得该打徐州,岗村那老小子不是躲在徐州吗?咱们直接端了他的窝,看他还怎么嚣张,部队士气正旺,一鼓作气推过去,”
王安参谋长却摇了摇头,语气谨慎:“打徐州,弊端同样明显。徐州是鬼子经营多年的重镇,防御工事极其坚固,守军兵力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围攻徐州,华北、华中的鬼子必定拼死来援,我们很可能陷入艰苦的攻城战和残酷的打援战,同时兵力消耗会非常大。而且,战线拉长,后勤补给压力巨大。”
刘川默默点头,目光又转向青岛:“那打青岛呢?”
韩楚接过话:“打青岛,利在彻底将鬼子势力逐出山东腹地,斩断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和补给线。拿下这个出海口,对我们未来可能的对外联系意义重大。而且,青岛鬼子相对孤立,来自陆上的增援不如徐州便捷,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实施围困和攻击。”
聂政委补充道:“影响上,攻打青岛这个重要港口城市,影响会非常巨大。”
但王安再次指出了问题:“青岛濒海,鬼子海军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甚至直接运兵增援。我们缺乏对付敌军舰艇的有效手段。攻城本身也需要强大的炮兵和攻坚能力,虽然我们有所加强,但面对坚固设防的海港城市,仍然挑战巨大。而且,拿下青岛,对改变华北整体战略格局,不如拿下徐州那么立竿见影。”
李云龙听着几位首长的讨论,忍不住插嘴:“司令员,政委,管他徐州还是青岛,您下命令就行,打哪儿不是打?咱们现在的实力,还怕他小鬼子不成?”
刘川瞪了他一眼:“李云龙,动动你的脑子,这是几十万部队的调动,关系到整个山东乃至华北战局的发展,能像你打据点一样一拍脑袋就上吗?要考虑全局,”
李云龙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两种意见反复交锋,利弊得失权衡了无数次,但始终无法达成统一。刘川的眉头越皱越紧。
下午,刘川在地图前站了很久,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最终,他转过身,对聂政委等人沉声说道:
“不能再拖了,时间不等人,岗村宁次也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犹豫。既然我们内部难以决断,那就向上级请示,”
他对赵刚说道:“赵主任,你立即以山东分局和军区名义,起草一份详细报告,将攻打徐州和攻打青岛两套方案的详细利弊分析、敌我兵力对比、所需兵力部署、后勤保障估算、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预案,全部写清楚,要客观,不要带个人倾向,”
“是,司令员,”赵刚立刻领命。
刘川又对王安说:“王参谋长,参谋部配合,提供所有必要的数据和分析支撑。”
“明白,”
“报告完成后,立刻以电报发往延安和总部,”刘川语气郑重,“我们在前线,掌握具体情况,但视野可能有局限。党中央和总部高瞻远瞩,掌握全国全局,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必然比我们更全面、更准确,我们等待中央的指示,”
电报以最快的速度发了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山东军区司令部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等待气氛中。所有核心人员都心照不宣,知道一个重大的决策正在延安和总部的会议桌上被反复讨论。
刘川表面上依旧镇定自若,处理着日常军务,但聂政委能看出他的急切。他几次走到通讯处门口,又硬生生停住脚步。
“司令员,别着急。”聂政委安慰道:“延安需要考虑的层面比我们更多,相信很快就会有好消息。”
刘川叹了口气:“政委,我不是着急,是担心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我们山东军区这几十万将士的性命,山东根据地的存续,都可能系于这次选择。这个压力太大了。”
而此时,远在延安的窑洞里,气氛同样严肃。
延安各领导人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桌上正放着刘川发来的那封长电文。
1号首长一边看着电文,一边习惯性地抽着烟,缓缓说道:“刘川同志他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嘛,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徐州,青岛,都是硬骨头,也都想吃。”
2号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着地图:“从纯军事角度看,打徐州,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原战局,但风险也大,很可能打成消耗战。打青岛,相对稳妥,能彻底巩固山东,但对全局的直接影响稍缓。”
3号沉吟道:“还要考虑国际国内的政治影响,以及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山东军区发展很快,但连续大战,后勤和兵员补充是否能跟上?我们需要权衡,哪一仗更能发挥我们现有的优势,更能打击敌人的要害,同时为我们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几位领导人各抒己见,深入分析着每一套方案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全国其他战场的配合问题。讨论异常激烈,常常持续到深夜。
山东军区司令部,等待的第五天。
夜深了,刘川依旧毫无睡意,聂政委看着他。
“还在想?”聂政委问。
“嗯,”刘川点点头:“我在想,不管中央最终决定打哪里,我们都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命令部队,继续加强训练,特别是攻城和打援的战术演练。后勤物资,开始向前沿兵站秘密集中。我们要做到,命令一到,立刻就能动,”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机要参谋跑着冲进院子,手里拿着一份刚刚译出的电文,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司令员,政委,延安,总部,急电,”
刘川和聂政委的心脏同时提到了嗓子眼。刘川一把接过电文,就着院子里灯的光,飞快地阅读起来。他的脸色在灯光下变幻着,先是凝重,然后是思索,他抬起头,看向紧张等待的聂政委:“政委,中央和总部……已经帮我们做出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