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北上构想-《亮剑:从苍云岭,被旅长夸为虎将》

  在经过连日紧密的军事会议,并与各根据地负责人深入交换意见后,刘川与聂政委对整体态势与方向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此时此刻,正处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口,每一个战略判断、每一项作战部署,都将对未来战局产生深远而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一天傍晚,当他们再次接到前往一号住处的通知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次召见可能将决定未来数年的战争走向。走进简朴而庄重的会客室,只见一号、二号、三号早已端坐其中。屋内的陈设极其简单,除必要的桌椅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悬挂在正中央的军事地图,上面标注着各部队的部署位置和敌我态势。

  “不必客套了,直接谈正题吧。”一号待他们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经过这几天的会议,你们对全局应该已经有了基本判断。今天请你们来,是要专门探讨一个战略问题。我们特别想听听你们——山东战区两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

  刘川和聂政委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指示。

  二号缓步走到地图前,指向东北区域:“这块土地的战略价值,你们都很清楚。这里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沈阳的兵工厂能够生产各类武器装备;鞍山的钢铁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抚顺的煤矿储量丰富;本溪的铁矿质优量足;大连的港口条件得天独厚,这些都是未来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以说,谁掌握了东北,谁就掌握了中国未来的工业命脉。”

  三号紧接着补充道:“从当前态势来看,国军在东北尚无驻军,其主力部队仍被牵制在华北、华中、西南地区。而我们则具备相当优势:东北抗联在此坚持抗战多年,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与东北接壤,这为部队开进提供了天然通道。”

  一号总结道:“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初步形成了向北发展的战略构想。就是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集中优势兵力,以最快速度向东北进军,在那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在南方各根据地采取守势,确保向北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他的目光注视着刘川和聂政委:“这是一个极具魄力的战略决策,也是一步险棋,需要调动我们最精锐的部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若是成功,整个战局都将活起来。今天请你们来就是要听听你们对这个战略的看法。特别是如果决定实施这一战略,山东军区能够提供多大的支持?”

  屋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刘川和聂政委都在快速思考着这个可能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决策。

  聂政委首先打破沉默:“我们认为这个战略构想极具前瞻性,完全符合当前敌我力量对比和形势的变化。东北的工业基础和对全国的战略辐射作用,确实是关内任何根据地都无法比拟的。控制东北,就等于为革命事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山东军区坚决拥护这一战略决策。”

  他话锋一转客观分析道:“当然,困难也不容忽视。关东军虽然主力被调往太平洋战场,但残余部队仍具备相当战斗力。伪满政权经营十多年,社会情况复杂。大部队长途开进,后勤保障、地形适应、群众工作都将面临全新挑战。更重要的是,一旦主力北调,山东根据地必将面临日伪和老蒋的双重压力,‘向南防御’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刘川的目光始终在地图上逡巡,此时他语气坚定地说道:“政委分析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个战略机遇必须把握,也值得冒这个风险。”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海岸线划过:“山东军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胶东半岛的烟台、龙口等地渡海,直抵辽东半岛,比陆路绕行山海关要快捷得多。这条海上通道能够实现战略上的突然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他的语气越发坚定:“关于支援力度,山东军区义不容辞。我们现有十个主力旅,加上直属部队,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八十万人。在确保根据地基本防御的前提下,抽调五到八个旅的精锐部队是完全可行的。这些部队历经百战,装备相对精良,特别是一旅、二旅、三旅和装甲旅一部,都是能打硬仗的部队,完全可以作为进军东北的先锋力量。”

  他继续详细阐述:“除了作战部队,我们还可以抽调两千名经过考验的各级干部随军北上,这些干部大多具有丰富的根据地建设经验,特别是一百余名县级干部和更多区级干部,能够迅速开展新区建设工作。山东的兵工厂虽然规模有限,但可以抽调三百名技术工人和部分设备支援东北。此外,我们还可以紧急调配十万担粮食、五万套冬装,保障北进部队的物资需求。”

  二号频频点头,插话问道:“如果抽调这么多主力部队北上,山东本地的防御你们有多大把握?要知道,岗村宁次在徐州集结重兵,南面的国军部队也不会坐视不理。”

  刘川显然对此早有考虑,立即回答道:“我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即便抽调部分主力北上,山东仍将保留七个旅的正规部队,加上四十万主力部队,八十万地方武装和民兵,依托现有的根据地和群众基础,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作战,守住核心区域是有把握的。韩楚同志擅长机动作战,许友同志熟悉山东情况,加上王安参谋长的统一指挥,完全能够稳住山东局面。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主动出击牵制敌军,确保北上通道的畅通和东北根据地的建立。”

  三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就好。刘川同志,老聂,你们的态度和想法很重要。这说明你们是真正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的。”

  一号神情严肃地说:“要的就是你们这个态度。‘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力量投入。你们山东军区靠海近,力量强,干部多,必须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具体抽调哪些部队、多少干部,如何分批梯次进入,后勤如何保障,渡海船只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你们回去后要立即着手研究,尽快拿出详细方案上报中央。”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刘川和聂政委,语气格外凝重:“这件事关系重大,目前还处于绝对保密阶段。你们心里有数,提前做好准备。近期可能会有正式命令下达。你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会议结束时,刘川和聂政委却毫无睡意。向北发展进军东北这盘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棋已经落下关键一子。

  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必须争分夺秒,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慎之又慎。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负重托。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两人已经开始就部队调动、干部选拔、后勤保障等具体事项交换意见。

  随着战略方向的明确,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如何在不惊动敌人的情况下完成大规模部队调动;如何在保持山东根据地稳定的前提下,抽调最精锐的力量支援东北;如何在短时间内筹集足够的渡海船只和物资;如何确保北上干部的质量和数量,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