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的时间在紧张的会议、研讨中流逝。在刘川的感受里,这段时光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一抹色彩。这色彩来自于他与苏晓梅一次次在延河边的漫步,在窑洞前的交谈。
“刘司令员,听说你们在山东,不光打仗厉害,根据地建设也搞得很红火,兵工厂都能自己造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了?”苏晓梅眼神里带着好奇与钦佩。
刘川看着眼前这对什么都充满求知欲的女同志,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笑意:“都是被逼出来的,鬼子封锁得紧,我们不能总指望缴获。根据地要巩固,要发展,没有自己的军工不行。现在只能说刚开了个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真不容易。”苏晓梅感叹道:“不过我相信,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办成。就像我们妇委工作,一开始很多老乡不理解,觉得女人不该抛头露面,现在我们不也一点点做起来了?纺线织布,识字学文化,很多妇女同志都成了生产的骨干。”
“你说得对,事在人为。”刘川赞同地点点头,他发现和苏晓梅聊天很轻松,她不仅有革命者的坚定,更有一种贴近实际的务实和韧性:“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发动,去组织。你们做妇女工作的同志,功劳同样很大。”
这样的交流越来越多,话题也从工作渐渐延伸到彼此的经历和对未来的看法。刘川发现,苏晓梅并非只有表面的爽利,她内心坚韧,思想独立,对革命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而她也能感受到刘川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在沉稳果断之外,那份对战士、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放眼长远的战略眼光。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离别的日子终究要来。在确定返回山东的前夕,刘川找到聂政委,神情郑重:“政委,我和苏晓梅同志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觉得彼此志同道合,愿意结成革命伴侣,共同生活,共同奋斗。我想向组织正式报告。”
聂政委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用力一拍刘川的肩膀:“好,老刘,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这是大好事,晓梅同志是个好同志,你们能在一起,我们都为你高兴,我这就汇报,”
消息传开,大家纷纷表示祝贺。二号更是欣然表示:“刘川同志是我们党的骁将,常年征战,个人问题一直顾不上解决。现在能和晓梅这样优秀的同志结合,我们都很欣慰。这个婚礼,我来主持,”
8月的一天,延安一处窑洞院里,一场特殊的婚礼举行了。没有张灯结彩,没有丰盛宴席,但到场的人物却让这个小院熠熠生辉。二号作为主婚人,满面春风。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几乎悉数到场,笑容亲切。来自120师、129师、115师等主力部队的负责人也都齐聚一堂,院子里将星云集,谈笑风生,充满了真挚的祝福。
“刘川同志,苏晓梅同志,”二号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你们结成革命伴侣,希望你们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刘川和苏晓梅穿着军装,向在场的所有人敬礼。刘川看着身边目光坚定的苏晓梅,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和责任。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开启新的篇章。
婚礼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紧张的行程便已确定。在离开延安的前夜,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也经由中央决定,并通知了刘川和聂政委:考虑到未来东北军区工作的极端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了加强领导力量,中央决定,原在苏联学习的刘亚同志将调回国,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而韩楚同志则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集中精力负责军事指挥。
聂政委看着电文,对刘川说:“中央考虑得很周全。刘亚同志有在苏联学习的经历,对现代化战争和参谋业务熟悉,能弥补我们的短板。韩楚同志专司军事指挥,更能发挥他突击和机动的长处。”
刘川点点头:“这样安排很好。东北情况复杂,有刘亚同志协助,我们心里更有底。韩楚那边,我回头跟他谈,他一定能理解,并且会全力配合。”
第二天,告别的人群中多了苏晓梅的身影。她已经收拾好了简单的行装,准备随刘川、聂政委一同前往山东。她走到刘川面前,仔细帮他理了理军装的领口:“走吧,以后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山东的工作,我也会尽快熟悉起来。”
刘川握住她的手,重重点头:“好,我们一起去。路上可能不太平,你要有思想准备。”
“放心吧,我也是走过长征路的人,不怕。”苏晓梅微微一笑,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
吉普车缓缓启动,驶离了这片革命圣地。刘川坐在车上,回头望去,延安的轮廓渐渐融入黄土高原的苍茫之中。他的身边是志同道合的政委和刚刚成为伴侣的同志;他的怀中,揣着中央关于组建东北军区、挥师北上的指令和最新的人事安排;他的心中,则充满了对山东老部队的思念和对未来那片陌生黑土地的思量。李云龙、丁伟、张大彪那些将领听到北上消息时会是什么反应?韩楚对新的任命会有什么想法?先期抵达东北的刘亚又能带来哪些新的信息和帮助?这一切,都等着他回到山东后,去面对,去解决。
        “刘司令员,听说你们在山东,不光打仗厉害,根据地建设也搞得很红火,兵工厂都能自己造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了?”苏晓梅眼神里带着好奇与钦佩。
刘川看着眼前这对什么都充满求知欲的女同志,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笑意:“都是被逼出来的,鬼子封锁得紧,我们不能总指望缴获。根据地要巩固,要发展,没有自己的军工不行。现在只能说刚开了个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真不容易。”苏晓梅感叹道:“不过我相信,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办成。就像我们妇委工作,一开始很多老乡不理解,觉得女人不该抛头露面,现在我们不也一点点做起来了?纺线织布,识字学文化,很多妇女同志都成了生产的骨干。”
“你说得对,事在人为。”刘川赞同地点点头,他发现和苏晓梅聊天很轻松,她不仅有革命者的坚定,更有一种贴近实际的务实和韧性:“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发动,去组织。你们做妇女工作的同志,功劳同样很大。”
这样的交流越来越多,话题也从工作渐渐延伸到彼此的经历和对未来的看法。刘川发现,苏晓梅并非只有表面的爽利,她内心坚韧,思想独立,对革命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而她也能感受到刘川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在沉稳果断之外,那份对战士、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放眼长远的战略眼光。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离别的日子终究要来。在确定返回山东的前夕,刘川找到聂政委,神情郑重:“政委,我和苏晓梅同志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觉得彼此志同道合,愿意结成革命伴侣,共同生活,共同奋斗。我想向组织正式报告。”
聂政委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用力一拍刘川的肩膀:“好,老刘,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这是大好事,晓梅同志是个好同志,你们能在一起,我们都为你高兴,我这就汇报,”
消息传开,大家纷纷表示祝贺。二号更是欣然表示:“刘川同志是我们党的骁将,常年征战,个人问题一直顾不上解决。现在能和晓梅这样优秀的同志结合,我们都很欣慰。这个婚礼,我来主持,”
8月的一天,延安一处窑洞院里,一场特殊的婚礼举行了。没有张灯结彩,没有丰盛宴席,但到场的人物却让这个小院熠熠生辉。二号作为主婚人,满面春风。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几乎悉数到场,笑容亲切。来自120师、129师、115师等主力部队的负责人也都齐聚一堂,院子里将星云集,谈笑风生,充满了真挚的祝福。
“刘川同志,苏晓梅同志,”二号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你们结成革命伴侣,希望你们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刘川和苏晓梅穿着军装,向在场的所有人敬礼。刘川看着身边目光坚定的苏晓梅,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和责任。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开启新的篇章。
婚礼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紧张的行程便已确定。在离开延安的前夜,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也经由中央决定,并通知了刘川和聂政委:考虑到未来东北军区工作的极端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了加强领导力量,中央决定,原在苏联学习的刘亚同志将调回国,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而韩楚同志则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集中精力负责军事指挥。
聂政委看着电文,对刘川说:“中央考虑得很周全。刘亚同志有在苏联学习的经历,对现代化战争和参谋业务熟悉,能弥补我们的短板。韩楚同志专司军事指挥,更能发挥他突击和机动的长处。”
刘川点点头:“这样安排很好。东北情况复杂,有刘亚同志协助,我们心里更有底。韩楚那边,我回头跟他谈,他一定能理解,并且会全力配合。”
第二天,告别的人群中多了苏晓梅的身影。她已经收拾好了简单的行装,准备随刘川、聂政委一同前往山东。她走到刘川面前,仔细帮他理了理军装的领口:“走吧,以后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山东的工作,我也会尽快熟悉起来。”
刘川握住她的手,重重点头:“好,我们一起去。路上可能不太平,你要有思想准备。”
“放心吧,我也是走过长征路的人,不怕。”苏晓梅微微一笑,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
吉普车缓缓启动,驶离了这片革命圣地。刘川坐在车上,回头望去,延安的轮廓渐渐融入黄土高原的苍茫之中。他的身边是志同道合的政委和刚刚成为伴侣的同志;他的怀中,揣着中央关于组建东北军区、挥师北上的指令和最新的人事安排;他的心中,则充满了对山东老部队的思念和对未来那片陌生黑土地的思量。李云龙、丁伟、张大彪那些将领听到北上消息时会是什么反应?韩楚对新的任命会有什么想法?先期抵达东北的刘亚又能带来哪些新的信息和帮助?这一切,都等着他回到山东后,去面对,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