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兵工厂的车间里刘川、聂政委在陈致远教授和李师傅的陪同下,站在一条刚刚调试完成的生产线前。
“司令员,政委,你们看,”陈致远指着正在组装的步枪,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第一批‘四四式’步骑枪,基于缴获的三八式改进,口径改为7.92毫米,与我们的弹药通用,射程和精度都有提升,”
李师傅拿起一支刚刚下线的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栓,检查着膛线,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枪身:“材料是我们自己的钢铁厂炼的,零件是我们自己的机床加工的,虽然一天只能产五十支,但这是个开始,”
刘川接过步枪,掂了掂分量,又瞄准远处试了试,满意地点点头:“好,有了自己的枪,心里才真正踏实,产量可以慢慢提,关键是质量和稳定性要保证。”
聂政委仔细看着枪身上的铭文,感慨道:“从复装子弹,到修复枪支,再到如今自己能造枪,咱们的军工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陈致远又引着他们走向另一个区域,那里摆放着几门造型不同的火炮样炮。“司令员,政委,这是我们正在攻关的火炮项目。主要是基于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四一式山炮进行仿制和改进。难点在于炮钢的冶炼和身管加工,我们正在集中力量突破。”
刘川问道:“进度怎么样?什么时候能拿出可以批量生产的样炮?”
李师傅接过话头,语气实在:“司令员,造炮比造枪难多了。特别是那炮管子,对钢材要求和加工精度太高。咱们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仿制75毫米山炮还有点把握,估计还得两三个月。再大的,比如105毫米甚至150毫米的榴弹炮,短期内恐怕……”
刘川理解地点点头:“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解决有无问题,把75毫米山炮和步兵炮搞出来,形成战斗力。更大口径的,可以慢慢研究,重点先放在复装和改良缴获的重炮炮弹上,保证我们现有的重炮有弹可用。”
这时,一名机要参谋匆匆走来,递给刘川一份电报。刘川迅速浏览后,脸上露出笑容,将电报递给聂政委:“政委,你看,中央又给我们派来一员大将,”
聂政委接过一看,也笑了:“朱锐同志,这可是我们八路军有名的炮王,在太行山就让鬼子吃尽了苦头。有他来主持炮兵工作,咱们的炮兵战斗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刘川对陈致远和李师傅说:“陈教授,李师傅,你们继续攻关,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找刘亚参谋长。咱们的兵工厂,就是咱们部队战斗力的源头,”
离开兵工厂,在返回司令部的车上,聂政委对刘川说:“朱锐同志的到来真是及时雨。我们现在炮兵规模不小,但战术运用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专家来统一规范和提升。”
刘川望着窗外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沉吟道:“是啊,我们现在有了规模,更要有质量。各纵队刚刚完成整编,需要时间来磨合。兵工厂在努力造血,朱锐来了能加强我们的远程打击能力。现在,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检验我们这把新磨的刀,到底有多锋利了。”
几天后,风尘仆仆的朱锐抵达通化。见面就带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刘司令员,聂政委,朱锐奉命报到,”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
刘川和聂政委热情地与他握手。刘川笑道:“老朱,早就盼着你来了,咱们现在家底厚了,三个炮兵纵队,几百门炮,就缺你这样的行家来掌舵,”
朱锐也不客气,直接问道:“司令员,咱们现在的炮兵配置怎么样?训练水平如何?炮弹储备够打一场大仗吗?”
刘亚在一旁介绍道:“目前我们编有三个炮兵纵队,第一纵队以75毫米山炮和野炮为主,第二纵队以105毫米榴弹炮为主,第三纵队是混合编制,包括部分缴获的150毫米重榴弹炮。训练方面,各纵队都在抓紧,但实弹射击机会少,协同作战经验不足。炮弹缴获的加上我们自己复装的,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应该够,但持续作战能力有限。”
朱锐一边听一边点头:“明白了。当务之急是统一训练大纲,加强步炮协同演练。实弹射击再困难也要搞,哪怕每次只打几发,让炮手们找到感觉,让步兵战士们熟悉炮火支援的节奏和威力。炮弹的问题,一方面靠缴获和复装,另一方面,咱们能不能自己试着造点简单的,比如迫击炮弹?”
刘川赞许道:“思路很对,具体怎么搞,你放手去干,需要协调什么,找参谋长,找政委,或者直接找我,”
朱锐的到来,给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部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深入各炮兵纵队,检查装备,考核炮手,授课讲解炮兵战术。他尤其强调炮兵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要求各部队不仅要打得准,还要走得快,藏得好。
在他的推动下,一套详细的炮兵训练操典迅速下发到各部队。大规模的步炮协同演习频繁展开,虽然消耗了不少宝贵的训练弹药,但部队的实战能力肉眼可见地提升。
与此同时,兵工厂的攻关也在继续。车间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陈致远和李师傅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对着图纸和零件反复试验。终于,第一门完全由通化兵工厂自产的75毫米山炮样炮完成了总装。
测试那天,刘川、聂政委、韩楚、刘亚、朱锐等人都到了现场。在一片僻静的山谷里,那门涂着防锈漆的山炮静静地卧在阵地上。
李师傅有些紧张地对朱锐说:“朱司令,都检查过了,应该没问题。”
朱锐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老李,你们的心血不会白费。”他亲自担任指挥,下达了一连串口令。
“目标,正前方山脊独立巨石,距离一千五百米,一发装填,”
炮手熟练地将一枚炮弹推入炮膛。
“放,”
轰隆一声巨响,炮口喷出炽烈的火焰,炮弹呼啸着飞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道轨迹。远处山脊上那块醒目的巨石应声碎裂,腾起一团烟尘。
“打中了,打中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李师傅和几个老工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朱锐满意地点点头:“精度不错,稳定性还要经过更多测试,但这是个了不起的开始,”
刘川看着那门尚且粗糙,却意义非凡的山炮,对聂政委说:“咱们现在,算是真正有了点底气了。”
然而,就在根据地内部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刘亚拿着一份情报,脚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视察部队训练的刘川。
“司令员,我们派往长春方向的侦察员传回消息,关东军司令部近期活动频繁,有多名高级参谋前往边境视察。另外,日军在四平、吉林等地的部队,似乎在进行某种针对性的防御演练,内容很像是在防范大规模装甲突击。”
刘川接过情报,仔细看着,眉头渐渐锁紧:“防范装甲突击?他们是在担心我们,还是在防备北面的苏联?”
刘亚低声道:“目前还无法判断。但种种迹象表明,关东军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正在加紧备战。而且,他们的备战方向,似乎有所调整。”
刘川将情报递给走过来的聂政委:“山雨欲来啊……只是不知道,这场雨,会先从哪个方向下起来……”
“司令员,政委,你们看,”陈致远指着正在组装的步枪,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第一批‘四四式’步骑枪,基于缴获的三八式改进,口径改为7.92毫米,与我们的弹药通用,射程和精度都有提升,”
李师傅拿起一支刚刚下线的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栓,检查着膛线,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枪身:“材料是我们自己的钢铁厂炼的,零件是我们自己的机床加工的,虽然一天只能产五十支,但这是个开始,”
刘川接过步枪,掂了掂分量,又瞄准远处试了试,满意地点点头:“好,有了自己的枪,心里才真正踏实,产量可以慢慢提,关键是质量和稳定性要保证。”
聂政委仔细看着枪身上的铭文,感慨道:“从复装子弹,到修复枪支,再到如今自己能造枪,咱们的军工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陈致远又引着他们走向另一个区域,那里摆放着几门造型不同的火炮样炮。“司令员,政委,这是我们正在攻关的火炮项目。主要是基于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四一式山炮进行仿制和改进。难点在于炮钢的冶炼和身管加工,我们正在集中力量突破。”
刘川问道:“进度怎么样?什么时候能拿出可以批量生产的样炮?”
李师傅接过话头,语气实在:“司令员,造炮比造枪难多了。特别是那炮管子,对钢材要求和加工精度太高。咱们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仿制75毫米山炮还有点把握,估计还得两三个月。再大的,比如105毫米甚至150毫米的榴弹炮,短期内恐怕……”
刘川理解地点点头:“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解决有无问题,把75毫米山炮和步兵炮搞出来,形成战斗力。更大口径的,可以慢慢研究,重点先放在复装和改良缴获的重炮炮弹上,保证我们现有的重炮有弹可用。”
这时,一名机要参谋匆匆走来,递给刘川一份电报。刘川迅速浏览后,脸上露出笑容,将电报递给聂政委:“政委,你看,中央又给我们派来一员大将,”
聂政委接过一看,也笑了:“朱锐同志,这可是我们八路军有名的炮王,在太行山就让鬼子吃尽了苦头。有他来主持炮兵工作,咱们的炮兵战斗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刘川对陈致远和李师傅说:“陈教授,李师傅,你们继续攻关,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找刘亚参谋长。咱们的兵工厂,就是咱们部队战斗力的源头,”
离开兵工厂,在返回司令部的车上,聂政委对刘川说:“朱锐同志的到来真是及时雨。我们现在炮兵规模不小,但战术运用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专家来统一规范和提升。”
刘川望着窗外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沉吟道:“是啊,我们现在有了规模,更要有质量。各纵队刚刚完成整编,需要时间来磨合。兵工厂在努力造血,朱锐来了能加强我们的远程打击能力。现在,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检验我们这把新磨的刀,到底有多锋利了。”
几天后,风尘仆仆的朱锐抵达通化。见面就带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刘司令员,聂政委,朱锐奉命报到,”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
刘川和聂政委热情地与他握手。刘川笑道:“老朱,早就盼着你来了,咱们现在家底厚了,三个炮兵纵队,几百门炮,就缺你这样的行家来掌舵,”
朱锐也不客气,直接问道:“司令员,咱们现在的炮兵配置怎么样?训练水平如何?炮弹储备够打一场大仗吗?”
刘亚在一旁介绍道:“目前我们编有三个炮兵纵队,第一纵队以75毫米山炮和野炮为主,第二纵队以105毫米榴弹炮为主,第三纵队是混合编制,包括部分缴获的150毫米重榴弹炮。训练方面,各纵队都在抓紧,但实弹射击机会少,协同作战经验不足。炮弹缴获的加上我们自己复装的,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应该够,但持续作战能力有限。”
朱锐一边听一边点头:“明白了。当务之急是统一训练大纲,加强步炮协同演练。实弹射击再困难也要搞,哪怕每次只打几发,让炮手们找到感觉,让步兵战士们熟悉炮火支援的节奏和威力。炮弹的问题,一方面靠缴获和复装,另一方面,咱们能不能自己试着造点简单的,比如迫击炮弹?”
刘川赞许道:“思路很对,具体怎么搞,你放手去干,需要协调什么,找参谋长,找政委,或者直接找我,”
朱锐的到来,给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部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深入各炮兵纵队,检查装备,考核炮手,授课讲解炮兵战术。他尤其强调炮兵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要求各部队不仅要打得准,还要走得快,藏得好。
在他的推动下,一套详细的炮兵训练操典迅速下发到各部队。大规模的步炮协同演习频繁展开,虽然消耗了不少宝贵的训练弹药,但部队的实战能力肉眼可见地提升。
与此同时,兵工厂的攻关也在继续。车间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陈致远和李师傅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对着图纸和零件反复试验。终于,第一门完全由通化兵工厂自产的75毫米山炮样炮完成了总装。
测试那天,刘川、聂政委、韩楚、刘亚、朱锐等人都到了现场。在一片僻静的山谷里,那门涂着防锈漆的山炮静静地卧在阵地上。
李师傅有些紧张地对朱锐说:“朱司令,都检查过了,应该没问题。”
朱锐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老李,你们的心血不会白费。”他亲自担任指挥,下达了一连串口令。
“目标,正前方山脊独立巨石,距离一千五百米,一发装填,”
炮手熟练地将一枚炮弹推入炮膛。
“放,”
轰隆一声巨响,炮口喷出炽烈的火焰,炮弹呼啸着飞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道轨迹。远处山脊上那块醒目的巨石应声碎裂,腾起一团烟尘。
“打中了,打中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李师傅和几个老工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朱锐满意地点点头:“精度不错,稳定性还要经过更多测试,但这是个了不起的开始,”
刘川看着那门尚且粗糙,却意义非凡的山炮,对聂政委说:“咱们现在,算是真正有了点底气了。”
然而,就在根据地内部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刘亚拿着一份情报,脚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视察部队训练的刘川。
“司令员,我们派往长春方向的侦察员传回消息,关东军司令部近期活动频繁,有多名高级参谋前往边境视察。另外,日军在四平、吉林等地的部队,似乎在进行某种针对性的防御演练,内容很像是在防范大规模装甲突击。”
刘川接过情报,仔细看着,眉头渐渐锁紧:“防范装甲突击?他们是在担心我们,还是在防备北面的苏联?”
刘亚低声道:“目前还无法判断。但种种迹象表明,关东军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正在加紧备战。而且,他们的备战方向,似乎有所调整。”
刘川将情报递给走过来的聂政委:“山雨欲来啊……只是不知道,这场雨,会先从哪个方向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