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扩军备战-《亮剑:从苍云岭,被旅长夸为虎将》

  沈阳,东北民主联军总指挥部。刘川将中央的电报递给聂政委,脸上带着振奋的神色:“政委,你看,中央同意我们扩军了,还会给我们输送一千名干部,”

  聂政委接过电报,仔细看着:“好,太好了,中央这是看到了我们在东北站稳脚跟的决心和成果啊。老刘,有了这一千名干部,咱们的机构就能更结实,扩军也就有了底气。”

  参谋长刘亚立刻走到地图前,在上面划拉着:“司令员,政委,目前我们控制着南满大部、西满部分地区和东满通化一带,人口超过两千万,沈阳兵工厂已经初步恢复生产,鞍山的钢铁、抚顺的煤炭也在源源不断供应。以我们现在的家底,再扩充三十到五十万部队,完全有能力支撑,”

  副司令韩楚刚从西线回来:“早就该扩了,司令员,西线进展顺利,通辽已经拿下,赤峰指日可待,但越往西打,感觉兵力越不够用,既要进攻,又要守备新占领的地区,还要防备北满的关东军和南面国民党可能的登陆,咱们现在这三十多万人,撒在这么大的地方,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啊,”

  第二副司令肖光比较沉稳,他补充道:“扩军是好事,但必须保证质量。不能像以前那样,拉起队伍发条枪就算兵。我们要的是能打大兵团作战、懂得步炮协同、甚至步坦协同的精兵。”

  政治部主任谭正接口道:“肖副司令说得对,兵源我们不愁,东北老百姓受鬼子压迫多年,参军热情很高。关键是基层军官和政治干部。中央输送的这一千名干部,特别是军事干部,就是及时雨,我们可以用他们作为骨干,搭建新部队的架子。”

  刘川听着大家的议论沉思片刻后:“扩,而且要快扩,大扩,但不是盲目地扩。我们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

  他看向刘亚:“参谋长,你立刻牵头,制定一个‘东北民主联军扩编计划’。我的初步想法是:”

  “第一,以现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为基础,每个纵队都要扩充5个团以上,优先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使每个纵队总兵力达到四万人左右,形成更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第二,组建新的炮兵部队。以朱锐的炮兵纵队为基干,利用沈阳兵工厂新生产的和缴获的火炮,再组建两个炮兵纵队,使我们的军属炮兵力量达到五个纵队,”

  “第三,扩编装甲部队。梁中玉的装甲纵队要增加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特别是我们自已改装的那些简易装甲车,要形成规模。可以考虑组建第二个装甲纵队。”

  “第四,骑兵纵队维持现有规模,但要加强装备,提高机动和突击能力。”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川加重了语气,“组建东北军政大学,由韩楚兼任校长,抽调有文化、有战斗经验的营团级干部入学,培养我们自己的中高级指挥人才和政治工作干部,不能总指望中央派人,我们要自己造血,”

  韩楚一听,眼睛一亮:“这个好,司令员,办学我赞成,咱们这些老粗,光会打仗不行,还得学会管理大城市,指挥大兵团,是得好好学学,”

  聂政委点头表示同意:“我完全同意司令员的意见。扩军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重质量和对未来的准备。军政大学要办,而且要办好。教材可以就用我们之前总结的那些大兵团作战、步炮协同的经验,再加上文化课和政治课。”

  朱锐搓着手,兴奋地说:“司令员,再给我两个炮兵纵队,我保证把小鬼子的炮火都比下去,咱们以后攻城,就用炮弹给他们讲道理,”

  谭正也说道:“政治部会全力配合,做好新兵的政治审查和动员工作,确保部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同时,配合地方政权,在新解放区大力开展动员工作。”

  刘川见大家意见统一,便下达命令:“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立刻行动起来,刘亚,你负责制定详细的扩编计划和装备调配方案;谭正,你负责政治动员和干部调配;韩楚、肖光,你们负责部队的整训和新兵招募,特别是西线,要在进攻中完成扩编,不能影响战斗,朱锐,你的炮兵抓紧训练新部队;告诉梁中玉,他的装甲兵也要扩编,让他拿出个方案来,”

  “是,”众人齐声领命,指挥部里顿时充满了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整个东北根据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膨胀和发展。

  在各纵队的驻地,新兵招募处排起了长龙。许多刚刚分到土地的东北青年,怀着保卫家园的热情,踊跃报名参军。

  “俺叫赵铁柱,辽阳人,今年十九,有力气,能扛枪,”

  “我叫王文化,读过两年私塾,让我当兵,我要给爹娘报仇,”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征兵点上演。政治部的干部们忙碌地登记、谈话、进行初步审查。

  在沈阳兵工厂,机器日夜不停。陈致远教授和李师傅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三班倒地忙碌着。

  李师傅对前来视察的刘川和聂政委说:“司令员,政委,您放心,咱们现在原料充足,工人干劲也足,步枪生产线已经增加到三条,每天能产两百支‘四四式’,子弹生产线也开动了两条,日产子弹二十万发没问题,就是炮弹生产线还在调试,不过也快了,”

  陈教授补充道:“司令员,我们还在尝试利用现有设备,仿制鬼子的九二步兵炮和迫击炮。如果成功,我们的炮兵火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刘川满意地点点头:“辛苦你们了,现在部队在扩编,对武器的需求很大,你们兵工厂就是咱们的命根子,”

  在通辽前线,西进兵团的指挥部里,韩楚和肖光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着手部队的扩编。

  韩楚对着电话吼道:“李云龙,你的第一纵队是主力中的主力,扩编先紧着你,新兵和装备优先给你补充,但你得给我保证,一边打仗一边整训,不能拉了稀,”

  电话那头传来李云龙的大嗓门:“韩副司令你放心,我老李保证给你带出一支嗷嗷叫的部队来,”

  肖光则更细致地布置:“各纵队抽调有经验的班排长老兵,组建教导队,负责训练新兵。要把我们在山东和沈阳总结出来的战术条令,尽快教会新战士。”

  与此同时,在沈阳城内,东北军政大学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韩楚虽然主要精力在西线,但也抽空审定了办学方案和首批学员名单。

  他对负责具体筹备的干部说:“咱们这个大学,不搞花架子,课程要实用,步兵战术、炮兵协同、装甲兵运用、后勤保障、政治工作,这些都要学,教员就从各纵队有经验的指挥员和参谋里抽调,还要请政委、参谋长他们来讲课,”

  一个月后,中央承诺的一千名干部历经艰险,陆续抵达沈阳。这些经历过长征、抗日烽火考验的骨干力量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干部队伍。

  刘川和聂政委接见了干部团的负责人。

  “同志们,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刘川握着负责人的手:“东北局面复杂,斗争艰巨,正需要你们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来加强,”

  聂政委也说:“中央把最宝贵的财富派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用好这批干部,尽快把东北根据地建设好,把部队战斗力提上去,”

  这一千名干部很快被分配到部队、地方和各机关。有的充实到扩编的纵队、师团担任军事主官或政委,有的加强到地方政权担任领导职务,还有的进入刚刚成立的军政大学担任教员或管理人员。他们的到来,使得各项工作推进得更加顺畅高效。

  到1945年7月初,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悄然扩充至近八十万人,虽然新兵比例较高,但骨架坚实,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士气高昂。沈阳兵工厂的机器日夜不停,为部队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武器弹药。

  然而,刘川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看着上面标注的敌我态势,眉头并未完全舒展。他对身边的聂政委、刘亚等人说:“部队是扩编了,家底也厚实了。但你们发现没有,关东军在北满安静得有点反常。山田乙三的那个‘杉计划’,还有苏联,他们百万大军陈兵边境,到底会以什么方式进来?老蒋在美丽国支持下,海运来的部队越来越多…同志们,扩军备战是为了应对更复杂的局面,真正的考验,恐怕马上就要来了。”

  指挥部里的气氛,因为刘川这番话,再次变得凝重起来。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实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峻的挑战。东北这片黑土地,正在酝酿着决定命运的最后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