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观市井张清心微动,入曾头好汉意渐生-《水浒:我王进不打酱油》

  穆弘看在眼里,对王进道:

  “天尊哥哥,酒也喝了,不如现在便进市?让张都监亲眼瞧瞧,弟兄们这半年究竟做了些什么。”

  王进点头起身,对张清道:

  “张都监,前头便是曾头市。是真是假,你自个儿瞧了便知。”

  张清默不作声,拨转马头跟着众人往前行。

  身后,项充四个正麻利地收拾案几,穆弘望着张清的背影,对王进低声道:

  “看张清神色,倒比刚到之时松动些了。”

  王进微微一笑,扬鞭道:

  “路还长着呢。”

  五骑再度启程,柳林里的酒香渐渐淡去,进曾头市时,晨光刚漫过吊桥。

  张清原以为这里该是残垣断壁——

  毕竟曾家五虎当年与梁山杀得血流成河,却不想脚下青石板平整光洁,两侧商铺鳞次栉比。

  绸缎庄的伙计正帮老丈量布,粮铺前几个妇人笑着比价,街角甚至有个说书先生正讲“武松打虎”,围了一圈孩童听得拍掌。

  “这……”张清喉头动了动,他记得去年路过曾头市,那时街道泥泞,商户门可罗雀,守城兵卒还对过往行商勒索盘剥。

  “张都监请看。”史文恭指着街心那座新修的石碑,

  “曾家霸占此地时,苛捐杂税多达三十余种,百姓卖儿鬻女是常事。如今我梁山只取三成赋税,余下全归百姓,商户更是头年免税。”

  正说着,几个白发老者提着竹篮走过,见了王进便作揖:

  “王头领又来巡查?多亏你们,今年麦收够吃三年了!”

  王进笑着回礼,从祝龙手中接过两包点心递过去:

  “李老爹,给孙儿们尝尝。”

  老者乐呵呵接了,瞧见被押着的张清,也不畏惧,只道:

  “这位将军面生得很,是来咱们曾头市做客的?”

  张清被那老者和善的目光看得一怔,讷讷说不出话。

  行至北街,忽闻朗朗书声。

  原来是座新盖的学堂,十几个蒙童正跟着先生念书。

  窗外,几个妇人坐在石阶上做针线,见孩子们摇头晃脑的模样,脸上满是笑意。

  穆弘道:

  “这学堂是用曾家的粮仓改的,先生是附近乡绅举荐的老秀才,束修全由山寨承担。”

  张清猛地停住脚。他想起东昌府的学堂,除了官宦子弟,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连校门都进不去。

  去年冬,他还见过有穷人家的孩子冻饿倒在学宫墙外。

  “张都监再看那边。”鲁智深指着不远处的药铺,

  “那是‘济世堂’,凡穷苦人抓药,分文不取,药材由山寨从江南采买。”

  药铺门口,一个郎中正给老农诊脉,旁边两个伙计忙着熬药,水汽氤氲里,竟有几分太平盛世的暖意。

  一路行去,张清的枷锁似乎越来越沉。

  看见市集上交易公平,无人强买强卖;

  看见河岸边几个汉子在修堤坝,说是山寨拨了银两防汛期;

  看见夕阳下,一群孩童追着货郎的风车跑过,笑声清脆得像银铃。

  这哪里是草寇盘踞之地?分明比他守着的东昌府,更像个百姓能安身立命的地方。

  暮色降临时,众人在曾头市衙署歇脚。

  晚饭依旧简单,糙米饭配着炖菜,王进亲自给张清解开了手上的枷锁,递过碗筷:

  “尝尝?这是本地百姓送来的新米。”

  张清盯着碗里的米饭,米粒饱满,混着淡淡的稻香。

  忽然想起东昌府的粮仓,去年灾荒,他亲眼见官差将发霉的米掺进赈粮里,百姓稍有不满便遭毒打。

  “你们……为何要做这些?”张清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干涩。

  王进放下筷子,目光沉静:

  “张清兄弟,我梁山聚义,不为打家劫舍,只为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书念。你说我们是贼寇,可贼寇会修学堂、建药铺、替百姓修堤坝么?”

  张清猛地抬头,撞见王进眼中的坦荡,又慌忙低下头,喉间像是堵着什么,半晌才挤出一句:

  “不过是些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罢了。”

  话虽如此,张清握着筷子的手,却微微发颤。

  夜色渐深,曾头市的打更声远远传来,清晰而安稳。

  张清躺在简陋的床榻上,望着窗外的月光,第一次在心里对“贼寇”这两个字,生出了一丝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