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但长安城两仪殿内的灯火却彻夜未熄。当暗卫“幽影”小队带着救回的孩童和那枚诡异的“圣种”,风尘仆仆却又无声无息地返回皇城,将终南山清虚观内发生的一切详细禀报时,李渊脸上并无太多胜利的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更加凝重的寒霜。
孩童被立刻送往太医署,由信得过的太医精心照料,并嘱咐其家人严守秘密。那枚盛放在铅盒中的“圣种”则被置于两仪殿偏殿一张铺着明黄锦缎的玉案上,周围被李渊亲自布下了一层淡淡的龙气结界,隔绝其一切气息。
李渊、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围站在玉案前,目光都聚焦在那枚不过巴掌大小、却散发着令人极度不适气息的黑色物体上。它表面那些天然生成的纹路扭曲盘绕,看久了竟让人产生一种头晕目眩、心神动摇的感觉,仿佛那不是纹路,而是无数扭曲哀嚎的微小灵魂被禁锢其中。
“此物……邪性之重,朕前所未见。”李渊缓缓开口,声音低沉,“非金非玉,非石非木,竟能汲取血祭之力,催化凡人入魔……其来历,绝不简单。”
房玄龄眉头紧锁,谨慎地说道:“陛下,暗卫回报,那妖人临死前惊呼‘圣种’,且提及‘苏醒’。观其形态,似处于某种沉寂状态。若其完全‘苏醒’,不知会酿成何等大祸。此物……乃绝世凶器,留在世间,终是隐患。”
杜如晦眼神锐利,补充道:“更令人忧心的是,郑元韬密信中提及采购‘药材’,其描述与滋养此物所需之物极为相似。如此看来,朝中重臣与终南山邪祟勾结,绝非偶然!其目的,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中牟利,或是培养几个魔物杀手那么简单!他们滋养此‘圣种’,所图必然极大!”
李渊点了点头,目光幽深如寒潭:“克明所言,正是朕之所虑。斩了几个妖人,毁了一处魔窟,不过是折了对方几条枝杈,其深埋地下的根须,还远未挖出!这‘圣种’从何而来?谁人制作?又有多少流散在外?朝中还有多少如郑元韬般身居高位却心怀鬼胎之辈?终南山其他道观,乃至天下道门,是否还有被渗透之地?这些,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他猛地转过身,看向一直垂手恭立在一旁、气息尚未完全平复的“幽影”:“‘幽影’,你此次有功,但也受伤不轻,暂且下去休养。传朕旨意,所有参与此次行动者,皆重赏。”
“谢陛下隆恩!此乃臣等本分!”“幽影”单膝跪地,声音因内伤而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随即缓缓退入阴影中。
李渊的目光重新回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身上:“玄龄,克明。新政推行,乃阳谋,关乎国运,不可因这等阴祟之事而放缓脚步,反而要借此机会,更快、更狠地推进!要用新政的光芒,去照亮那些藏污纳垢的角落!而挖掘这些根须之事……”
他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金芒:“朕,要亲自来挖。”
皇帝的意志,再次化为一道道无声却雷霆万钧的命令。
一张更加庞大、更加精细、也更加冷酷的无形之网,以长安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悄然撒开。
针对朝堂,暗卫与百骑司的联合调查并未因郑元韬的死而结束,反而以此为突破口,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所有与郑元韬过往甚密的官员,其府邸、其亲信、其经手过的所有公务文书,都被以更隐秘、更细致的方式重新筛查。重点排查其是否有异常的资金流动、是否有不明来源的贵重物品、其行为举止近期是否有反常之处、其家人仆役中是否有突然暴富或行为诡异者。
一时间,许多官员发现,自家府邸周围似乎多了一些陌生的、眼神锐利的小贩或工匠;衙门里一些陈年旧档会被莫名其妙地调阅;甚至某些他们自以为隐秘的聚会谈话,其核心内容也会在不久后,被摆上皇帝的案头。
这种无孔不入、却又抓不住实质的监视和调查,比明刀明枪的抓捕更令人恐惧。许多心中有鬼的官员寝食难安,度日如年,仿佛头顶始终悬着一柄看不见的利剑,不知何时便会落下。
针对终南山及道门,调查则更加隐秘和专业化。一批精通风水堪舆、阵法符文、且对道教各派系渊源极为了解的皇室供奉和道门内部倾向皇权的暗线被启动。他们以游方道士、访友学者、甚至是修缮宫观的工匠等身份,再次进入终南山,对大小道观进行新一轮的、更加专业的“排查”。
这次排查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能量波动,而是观察其传承的典籍是否有被篡改或污损的痕迹、其供奉的神像是否有细微的邪气侵蚀、其弟子修行时是否会出现心性躁动、功法走偏的迹象、其日常用度中是否混有类似清虚观那种特殊的“香料”。
同时,对全国各州郡主要道观的监控级别也悄然提升,各地百骑司分署都接到了密令,要求密切关注当地道观的异常动向,尤其是与不明身份人员的大额物资往来。
而针对那最神秘的“西市胡商”线索,调查更是进入了近乎偏执的地步。暗卫根据有限的描述,眉骨刀疤、奇特口音、可能经营特殊药材或西域货物,对长安西市乃至整个大唐境内的胡商,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细致入微的拉网式排查。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胡商,其祖籍、何时来唐、经营项目、社会关系、甚至其日常饮食习惯都被记录在案,进行交叉对比分析。
这项工作枯燥而庞大,如同大海捞针,但暗卫和百骑司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效率。
时间一天天过去,各方面的调查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量的信息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向两仪殿,由李渊亲自审阅研判。
终于,在数日之后,几条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一条来自对郑元韬一位已退休老管家的秘密讯问。老管家在高压下回忆起,约莫两年前,曾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拜访过郑元韬,之后郑府便定期向终南山某处运送一批“药材”,但具体送往何处,他并不知晓。根据老管家的描述,画师画出的老道士画像,与终南山某处中型道观的观主,有六七分相似。
另一条来自对西市胡商的排查。一个来自西域小国、平时主要经营香料、最近却频繁打听稀有矿物和特殊药材价格的胡商,进入了视线。此人的一名伙计,眉骨处有一道不甚明显的新鲜疤痕,且口音并非主流粟特语或波斯语。
最后一条,则来自一名潜伏在终南山的皇室供奉的密报。他在排查一处香火冷清的小道观时,无意中发现该观藏经阁底层一本冷僻的前朝炼丹笔记中,夹着一页残破的羊皮纸,上面用一种极其古老的文字记载着某种名为“混沌魔种”的邪物的只言片语,提及此物需以“极阴之血”和“众生怨念”滋养,乃“沟通虚空大魔”之媒介……
这些线索分散而模糊,但当它们被同时摆放在李渊面前时,却仿佛几块关键的拼图,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古老的阴谋轮廓。
“混沌魔种……沟通虚空大魔……”李渊的手指轻轻点着那页羊皮纸的临摹本,眼中金光大盛,“看来,朕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利欲熏心的官僚和道士那么简单了。”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层层虚空。
“传令。”他声音冰冷而决绝,“重点监控那个疑似与郑元韬接触过的道观观主,以及那个打听矿物药材的胡商。没有朕的命令,只监视,不接触。朕要看看,他们下一步会联系谁。”
“另外,将这‘混沌魔种’的信息,透露给袁天罡和李淳风。告诉他们,朕要知道这东西的一切!它的来历,它的作用,以及……彻底毁灭它的方法!”
深挖根须的工作,已然触及到了更深、更黑暗的土层。李渊知道,他正在接近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可怕真相。而这一次,他的对手,可能远远超出了世俗的范畴。
        孩童被立刻送往太医署,由信得过的太医精心照料,并嘱咐其家人严守秘密。那枚盛放在铅盒中的“圣种”则被置于两仪殿偏殿一张铺着明黄锦缎的玉案上,周围被李渊亲自布下了一层淡淡的龙气结界,隔绝其一切气息。
李渊、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围站在玉案前,目光都聚焦在那枚不过巴掌大小、却散发着令人极度不适气息的黑色物体上。它表面那些天然生成的纹路扭曲盘绕,看久了竟让人产生一种头晕目眩、心神动摇的感觉,仿佛那不是纹路,而是无数扭曲哀嚎的微小灵魂被禁锢其中。
“此物……邪性之重,朕前所未见。”李渊缓缓开口,声音低沉,“非金非玉,非石非木,竟能汲取血祭之力,催化凡人入魔……其来历,绝不简单。”
房玄龄眉头紧锁,谨慎地说道:“陛下,暗卫回报,那妖人临死前惊呼‘圣种’,且提及‘苏醒’。观其形态,似处于某种沉寂状态。若其完全‘苏醒’,不知会酿成何等大祸。此物……乃绝世凶器,留在世间,终是隐患。”
杜如晦眼神锐利,补充道:“更令人忧心的是,郑元韬密信中提及采购‘药材’,其描述与滋养此物所需之物极为相似。如此看来,朝中重臣与终南山邪祟勾结,绝非偶然!其目的,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中牟利,或是培养几个魔物杀手那么简单!他们滋养此‘圣种’,所图必然极大!”
李渊点了点头,目光幽深如寒潭:“克明所言,正是朕之所虑。斩了几个妖人,毁了一处魔窟,不过是折了对方几条枝杈,其深埋地下的根须,还远未挖出!这‘圣种’从何而来?谁人制作?又有多少流散在外?朝中还有多少如郑元韬般身居高位却心怀鬼胎之辈?终南山其他道观,乃至天下道门,是否还有被渗透之地?这些,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他猛地转过身,看向一直垂手恭立在一旁、气息尚未完全平复的“幽影”:“‘幽影’,你此次有功,但也受伤不轻,暂且下去休养。传朕旨意,所有参与此次行动者,皆重赏。”
“谢陛下隆恩!此乃臣等本分!”“幽影”单膝跪地,声音因内伤而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随即缓缓退入阴影中。
李渊的目光重新回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身上:“玄龄,克明。新政推行,乃阳谋,关乎国运,不可因这等阴祟之事而放缓脚步,反而要借此机会,更快、更狠地推进!要用新政的光芒,去照亮那些藏污纳垢的角落!而挖掘这些根须之事……”
他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金芒:“朕,要亲自来挖。”
皇帝的意志,再次化为一道道无声却雷霆万钧的命令。
一张更加庞大、更加精细、也更加冷酷的无形之网,以长安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悄然撒开。
针对朝堂,暗卫与百骑司的联合调查并未因郑元韬的死而结束,反而以此为突破口,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所有与郑元韬过往甚密的官员,其府邸、其亲信、其经手过的所有公务文书,都被以更隐秘、更细致的方式重新筛查。重点排查其是否有异常的资金流动、是否有不明来源的贵重物品、其行为举止近期是否有反常之处、其家人仆役中是否有突然暴富或行为诡异者。
一时间,许多官员发现,自家府邸周围似乎多了一些陌生的、眼神锐利的小贩或工匠;衙门里一些陈年旧档会被莫名其妙地调阅;甚至某些他们自以为隐秘的聚会谈话,其核心内容也会在不久后,被摆上皇帝的案头。
这种无孔不入、却又抓不住实质的监视和调查,比明刀明枪的抓捕更令人恐惧。许多心中有鬼的官员寝食难安,度日如年,仿佛头顶始终悬着一柄看不见的利剑,不知何时便会落下。
针对终南山及道门,调查则更加隐秘和专业化。一批精通风水堪舆、阵法符文、且对道教各派系渊源极为了解的皇室供奉和道门内部倾向皇权的暗线被启动。他们以游方道士、访友学者、甚至是修缮宫观的工匠等身份,再次进入终南山,对大小道观进行新一轮的、更加专业的“排查”。
这次排查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能量波动,而是观察其传承的典籍是否有被篡改或污损的痕迹、其供奉的神像是否有细微的邪气侵蚀、其弟子修行时是否会出现心性躁动、功法走偏的迹象、其日常用度中是否混有类似清虚观那种特殊的“香料”。
同时,对全国各州郡主要道观的监控级别也悄然提升,各地百骑司分署都接到了密令,要求密切关注当地道观的异常动向,尤其是与不明身份人员的大额物资往来。
而针对那最神秘的“西市胡商”线索,调查更是进入了近乎偏执的地步。暗卫根据有限的描述,眉骨刀疤、奇特口音、可能经营特殊药材或西域货物,对长安西市乃至整个大唐境内的胡商,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细致入微的拉网式排查。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胡商,其祖籍、何时来唐、经营项目、社会关系、甚至其日常饮食习惯都被记录在案,进行交叉对比分析。
这项工作枯燥而庞大,如同大海捞针,但暗卫和百骑司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效率。
时间一天天过去,各方面的调查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量的信息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向两仪殿,由李渊亲自审阅研判。
终于,在数日之后,几条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一条来自对郑元韬一位已退休老管家的秘密讯问。老管家在高压下回忆起,约莫两年前,曾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拜访过郑元韬,之后郑府便定期向终南山某处运送一批“药材”,但具体送往何处,他并不知晓。根据老管家的描述,画师画出的老道士画像,与终南山某处中型道观的观主,有六七分相似。
另一条来自对西市胡商的排查。一个来自西域小国、平时主要经营香料、最近却频繁打听稀有矿物和特殊药材价格的胡商,进入了视线。此人的一名伙计,眉骨处有一道不甚明显的新鲜疤痕,且口音并非主流粟特语或波斯语。
最后一条,则来自一名潜伏在终南山的皇室供奉的密报。他在排查一处香火冷清的小道观时,无意中发现该观藏经阁底层一本冷僻的前朝炼丹笔记中,夹着一页残破的羊皮纸,上面用一种极其古老的文字记载着某种名为“混沌魔种”的邪物的只言片语,提及此物需以“极阴之血”和“众生怨念”滋养,乃“沟通虚空大魔”之媒介……
这些线索分散而模糊,但当它们被同时摆放在李渊面前时,却仿佛几块关键的拼图,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古老的阴谋轮廓。
“混沌魔种……沟通虚空大魔……”李渊的手指轻轻点着那页羊皮纸的临摹本,眼中金光大盛,“看来,朕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利欲熏心的官僚和道士那么简单了。”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层层虚空。
“传令。”他声音冰冷而决绝,“重点监控那个疑似与郑元韬接触过的道观观主,以及那个打听矿物药材的胡商。没有朕的命令,只监视,不接触。朕要看看,他们下一步会联系谁。”
“另外,将这‘混沌魔种’的信息,透露给袁天罡和李淳风。告诉他们,朕要知道这东西的一切!它的来历,它的作用,以及……彻底毁灭它的方法!”
深挖根须的工作,已然触及到了更深、更黑暗的土层。李渊知道,他正在接近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可怕真相。而这一次,他的对手,可能远远超出了世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