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心脏,在百家学派的激烈律动中强劲地搏动着。弘文馆内的争吵、工坊区日夜不息的锤声、医学院里诡异与正统的碰撞,所有这些喧嚣与躁动,最终都化为一道道奏疏、一份份图纸、一册册案卷,如同百川归海,汇入太极宫,堆放在李渊那宽大的龙案之上。
李渊一份份批阅着,目光锐利如鹰。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和数据,更是背后所代表的巨大潜力与愈发尖锐的内部摩擦。墨家与公输家的技术之争,法家与道门、工家的律法之辩,太医署与鬼医庐的理念冲突……这些都是活力,但若放任自流,也可能演变成内耗的裂痕。
是时候了。是时候给这些奔涌的激流,修筑起坚固的河堤,并将它们引导向同一个方向了。
“传朕旨意,”李渊放下最后一本关于新式军粮配比的奏疏,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日大朝会,朕要敕封功臣,以定乾坤。”
消息传出,各方反应不一。传统的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心中暗自嘀咕,猜测着这次封赏的重点会是哪一部衙门的哪位干吏。而那些新近招揽、凭借奇能异术或格物之功崭露头角的人们,则大多怀着忐忑与期待。他们虽受陛下看重,参与核心项目,但在等级森严的帝国官僚体系中,始终缺乏一个“名分”。
翌日,大朝会。太极殿内气氛庄重而微妙。
冗长的常规政务奏报之后,李渊对房玄龄微微颔首。
房玄龄会意,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色的绸缎圣旨,朗声道:“陛下有旨!自仙凡隔绝以来,帝国多艰,然天下英才,踊跃报效,于工、于医、于法、于格物诸道,皆有殊勋。为彰其功,励其志,特旨敕封如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尤其是那些站在队伍后方或边缘的“异士”们。
“墨工坊主事,墨衡,精研机关,造‘连山’、‘驮山’之器,功在社稷,授将作监少监,领正五品上朝散大夫衔,赐金鱼袋,专司军工重器研发!”
旨意一下,殿中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将作监少监已是工部要职,更赐予正五品上的文散官衔和象征恩宠的金鱼袋!这可是许多寒窗苦读数十年的进士都难以企及的高位!而墨衡,一介工匠出身(虽为墨家传人,在士大夫眼中仍是工匠)!
墨衡本人却似乎对官衔毫无概念,他只是出列,面无表情地躬身谢恩:“臣,领旨。”语气平淡的像是在领一份材料清单。他的心思,早已飞回了那未完成的“驮山”改进图纸上。
“公输院主事,公输胜,巧思妙想,创‘千机鸢’等奇巧之器,拓展攻防之维,授将作监丞,领从五品下朝请大夫衔,赐银鱼袋,专司奇巧军械研发!”
公输胜则喜形于色,他可比墨衡懂得官场地位的重要性,立刻出列,激动地深深一揖:“臣!谢陛下隆恩!必竭尽所能,为陛下造出更多利国之器!”他得意地瞥了一眼墨衡,觉得自己在官职上总算压了这老对头半头。
“医学院特聘院正,费长房,”念到这个名字时,房玄龄的语气都微微顿了一下,“医术……通玄,另辟蹊径,化解‘腐血’奇毒,活人无算,授太医署副令,领正五品上朝散大夫衔,赐金鱼袋,专司疑难杂症及邪毒伤患救治!”
殿内顿时一阵骚动!让那个形容猥琐、行事诡异的跛脚老头当太医署副令?!许多老成的太医更是脸色难看,觉得简直是羞辱!
费长房却毫不在乎,他抠了抠耳朵,一瘸一拐地出列,咧着嘴笑道:“谢皇帝老子!不过俺那鬼医庐可得给俺留着,太医署那地方规矩多,俺待不惯!还有,俺的药材供应得加倍,特别是那些毒虫毒草!”
李渊淡淡道:“准。鬼医庐依旧归你,一应用度,优先供给。”
“嘿嘿,那就成!”费长房满意地退下,引来一片鄙夷又嫉妒的目光。
“原斥候营校尉,现荡寇将军张贲,”房玄龄继续念道,“忠勇无双,身先士卒,更经……淬炼,体魄超凡,允文允武,特擢升为镇异司副指挥使,领从四品下中郎将衔,赐甲第,实领一营‘龙武卫’,专司应对超凡突发事件及攻坚破袭!”
张贲大步出列,他如今气血如龙,声音洪亮:“末将谢陛下!必以手中之刀,为陛下扫平一切邪祟!”他感受到体内澎湃的力量和崭新的重甲(工部特制),信心倍增。这个职位,可谓实权在握,真正进入了帝国核心武力阶层。
随后,法家的韩羿、数算大家李算师(赐名李数,授弘文馆算学博士)、农学苑的几位大匠、甚至包括那位能感应地脉矿藏的老樵夫(赐官身,入工部勘探署)……都根据其贡献,获得了相应的官职、散衔和赏赐。
这些任命,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又浇入一瓢冷水,彻底炸开了锅!
传统的文官集团,尤其是那些通过科举正途上来的官员,脸上终于挂不住了。一名御史大夫忍不住出列,声音沉痛:“陛下!万万不可啊!墨衡、公输胜之流,虽有小技,然出身微末,岂可骤登高位,与士大夫同列?费长房行事诡异,近乎巫祝,岂能执掌太医署副令?张贲一介武夫,虽经……奇遇,然岂能担纲镇异司副指挥使之重任?如此封赏,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坏了朝廷选官之制啊!”
他的话,代表了许多传统官员的心声。他们可以接受这些“异士”得到厚赏,甚至给予虚衔,但绝不能接受他们获得实权官职,与他们平起平坐!
李渊早就料到会有此反应。他目光冷冽地扫过那名御史,以及他身后那些面露赞同之色的官员。
“寒了士子之心?坏了选官之制?”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朕问你们,墨衡所造机关,可能强军?”
“能……然……”
“公输胜所创千机鸢,可能利战?”
“或可……但是……”
“费长房之医术,可能救命?”
“……”
“张贲之勇武,可能破敌?”
“……”
李渊一连串的发问,让那御史哑口无言。
“既然都能,为何不能为官?”李渊站起身,声音陡然提高,“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朕的朝廷,要的不是只会皓首穷经、空谈道德的酸儒!朕要的是能办实事、能解实忧的干才!无论他来自田间地头,还是来自江湖草莽!”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获得封赏的异士,又扫过那些面色难看的传统官员。
“科举取士,仍是正途,朕不会废。然,从今日起,朕要开‘特科’!凡于格物、匠造、医道、农学、律法、算学等诸般实用之学有卓越贡献者,无论出身,皆可经考核,授予官职,量才施用!”
“以往,官位是读书人的专利。但从今往后,官位,是对所有能为大唐做出贡献之人的奖赏和认可!”
“尔等,”他指向那些传统官员,“若觉不公,大可也去格物院造出利器,去医学院救死扶伤,去边关斩将夺旗!只要功绩足够,朕一样不吝封赏,甚至更高的官位!”
“若只会在此聒噪,阻挠帝国吸纳英才,那便是……尸位素餐,其心可诛!”
最后四个字,如同冰渣,砸在每个人心上。那御史吓得浑身一颤,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再也不敢多言。
李渊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彻底确立了“唯才是举”、“功绩至上”的新标准。虽然传统势力必然心怀不满,但皇帝的意志已然明确,无人敢再公开反对。
封赏继续进行。然而,当房玄龄念到最后一个名字时,却出现了一点意外。
“原江湖游侠,燕十三,刀法通神,于国有功,授镇异司缉捕司郎将,领正六品上昭武校尉衔,赐……”
话未说完,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仿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燕十三,却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抬起那苍白瘦削的脸,沙哑地开口:“陛下……咳咳……草民……恕难从命。”
全场愕然!竟然有人拒绝陛下的封赏和官职?
李渊目光投向他:“燕卿何意?”
燕十三艰难地喘息了几下,道:“草民……闲散惯了,受不得官身束缚。且……草民之刀,出必见血,耗的是性命……无法如寻常官吏般日日点卯办案。陛下若有用得着草民之处,一纸诏令,天涯海角,草民亦会赶来出刀。但这官职……还是留给更适合的人吧。”
他的拒绝,并非傲慢,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和那近乎自毁的战斗方式。他不适合,也不想要那种按部就班的官僚生活。
李渊凝视他片刻,看到了他眼中的坚持与一丝……死寂。他明白了。
“准。”李渊出乎意料地答应了,“既然如此,朕便授你‘客卿’之位,见官不拜,不受节制,只需对朕负责。俸禄照给,一应用度,皆按郎将标准供给。朕允你自由之身,但朕需要你时,你的刀,必须为朕而出。”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然的身份。既给予了尊荣和待遇,又尊重了他的独特性。
燕十三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深深看了李渊一眼,躬身道:“谢陛下。燕十三……领旨。”
这场风波,更凸显了李渊用人的灵活与务实。
大朝会结束,封赏尘埃落定。获得官身的异士们,有人欢喜,有人茫然,有人如墨衡般浑然不觉。但他们无疑都更深地融入了帝国的肌体,成为了这架庞大机器上一个个崭新的、强有力的齿轮。
退朝后,李渊特意将张贲和新任镇异司副指挥使(正职由李靖兼任)叫到偏殿。
“张贲,你的‘龙武卫’,兵员可从各军精锐中挑选,但首要一条,需气血旺盛,意志坚定,最好是有过对抗邪祟经验的。装备由墨工坊和公输院优先提供。朕要你在最短时间内,给朕练出一支能真正对抗超凡之敌的铁拳!”
“末将遵旨!”张贲信心满满。
“还有,”李渊目光幽深,“陇右那边,苯教活动越来越频繁。那尊被劫的小鼎,至今下落不明。朕有种预感,风暴将至。你的龙武卫,要做好随时开赴前线的准备。”
“陛下放心!龙武卫时刻准备着!”张贲眼中燃起战意。
异士封官,绝非仅仅是论功行赏。它更是李渊整合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的关键一步。
帝国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而强悍的血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磨合。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这架战车,能更强大地碾碎前方的一切敌人。
        李渊一份份批阅着,目光锐利如鹰。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和数据,更是背后所代表的巨大潜力与愈发尖锐的内部摩擦。墨家与公输家的技术之争,法家与道门、工家的律法之辩,太医署与鬼医庐的理念冲突……这些都是活力,但若放任自流,也可能演变成内耗的裂痕。
是时候了。是时候给这些奔涌的激流,修筑起坚固的河堤,并将它们引导向同一个方向了。
“传朕旨意,”李渊放下最后一本关于新式军粮配比的奏疏,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日大朝会,朕要敕封功臣,以定乾坤。”
消息传出,各方反应不一。传统的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心中暗自嘀咕,猜测着这次封赏的重点会是哪一部衙门的哪位干吏。而那些新近招揽、凭借奇能异术或格物之功崭露头角的人们,则大多怀着忐忑与期待。他们虽受陛下看重,参与核心项目,但在等级森严的帝国官僚体系中,始终缺乏一个“名分”。
翌日,大朝会。太极殿内气氛庄重而微妙。
冗长的常规政务奏报之后,李渊对房玄龄微微颔首。
房玄龄会意,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色的绸缎圣旨,朗声道:“陛下有旨!自仙凡隔绝以来,帝国多艰,然天下英才,踊跃报效,于工、于医、于法、于格物诸道,皆有殊勋。为彰其功,励其志,特旨敕封如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尤其是那些站在队伍后方或边缘的“异士”们。
“墨工坊主事,墨衡,精研机关,造‘连山’、‘驮山’之器,功在社稷,授将作监少监,领正五品上朝散大夫衔,赐金鱼袋,专司军工重器研发!”
旨意一下,殿中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将作监少监已是工部要职,更赐予正五品上的文散官衔和象征恩宠的金鱼袋!这可是许多寒窗苦读数十年的进士都难以企及的高位!而墨衡,一介工匠出身(虽为墨家传人,在士大夫眼中仍是工匠)!
墨衡本人却似乎对官衔毫无概念,他只是出列,面无表情地躬身谢恩:“臣,领旨。”语气平淡的像是在领一份材料清单。他的心思,早已飞回了那未完成的“驮山”改进图纸上。
“公输院主事,公输胜,巧思妙想,创‘千机鸢’等奇巧之器,拓展攻防之维,授将作监丞,领从五品下朝请大夫衔,赐银鱼袋,专司奇巧军械研发!”
公输胜则喜形于色,他可比墨衡懂得官场地位的重要性,立刻出列,激动地深深一揖:“臣!谢陛下隆恩!必竭尽所能,为陛下造出更多利国之器!”他得意地瞥了一眼墨衡,觉得自己在官职上总算压了这老对头半头。
“医学院特聘院正,费长房,”念到这个名字时,房玄龄的语气都微微顿了一下,“医术……通玄,另辟蹊径,化解‘腐血’奇毒,活人无算,授太医署副令,领正五品上朝散大夫衔,赐金鱼袋,专司疑难杂症及邪毒伤患救治!”
殿内顿时一阵骚动!让那个形容猥琐、行事诡异的跛脚老头当太医署副令?!许多老成的太医更是脸色难看,觉得简直是羞辱!
费长房却毫不在乎,他抠了抠耳朵,一瘸一拐地出列,咧着嘴笑道:“谢皇帝老子!不过俺那鬼医庐可得给俺留着,太医署那地方规矩多,俺待不惯!还有,俺的药材供应得加倍,特别是那些毒虫毒草!”
李渊淡淡道:“准。鬼医庐依旧归你,一应用度,优先供给。”
“嘿嘿,那就成!”费长房满意地退下,引来一片鄙夷又嫉妒的目光。
“原斥候营校尉,现荡寇将军张贲,”房玄龄继续念道,“忠勇无双,身先士卒,更经……淬炼,体魄超凡,允文允武,特擢升为镇异司副指挥使,领从四品下中郎将衔,赐甲第,实领一营‘龙武卫’,专司应对超凡突发事件及攻坚破袭!”
张贲大步出列,他如今气血如龙,声音洪亮:“末将谢陛下!必以手中之刀,为陛下扫平一切邪祟!”他感受到体内澎湃的力量和崭新的重甲(工部特制),信心倍增。这个职位,可谓实权在握,真正进入了帝国核心武力阶层。
随后,法家的韩羿、数算大家李算师(赐名李数,授弘文馆算学博士)、农学苑的几位大匠、甚至包括那位能感应地脉矿藏的老樵夫(赐官身,入工部勘探署)……都根据其贡献,获得了相应的官职、散衔和赏赐。
这些任命,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又浇入一瓢冷水,彻底炸开了锅!
传统的文官集团,尤其是那些通过科举正途上来的官员,脸上终于挂不住了。一名御史大夫忍不住出列,声音沉痛:“陛下!万万不可啊!墨衡、公输胜之流,虽有小技,然出身微末,岂可骤登高位,与士大夫同列?费长房行事诡异,近乎巫祝,岂能执掌太医署副令?张贲一介武夫,虽经……奇遇,然岂能担纲镇异司副指挥使之重任?如此封赏,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坏了朝廷选官之制啊!”
他的话,代表了许多传统官员的心声。他们可以接受这些“异士”得到厚赏,甚至给予虚衔,但绝不能接受他们获得实权官职,与他们平起平坐!
李渊早就料到会有此反应。他目光冷冽地扫过那名御史,以及他身后那些面露赞同之色的官员。
“寒了士子之心?坏了选官之制?”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朕问你们,墨衡所造机关,可能强军?”
“能……然……”
“公输胜所创千机鸢,可能利战?”
“或可……但是……”
“费长房之医术,可能救命?”
“……”
“张贲之勇武,可能破敌?”
“……”
李渊一连串的发问,让那御史哑口无言。
“既然都能,为何不能为官?”李渊站起身,声音陡然提高,“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朕的朝廷,要的不是只会皓首穷经、空谈道德的酸儒!朕要的是能办实事、能解实忧的干才!无论他来自田间地头,还是来自江湖草莽!”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获得封赏的异士,又扫过那些面色难看的传统官员。
“科举取士,仍是正途,朕不会废。然,从今日起,朕要开‘特科’!凡于格物、匠造、医道、农学、律法、算学等诸般实用之学有卓越贡献者,无论出身,皆可经考核,授予官职,量才施用!”
“以往,官位是读书人的专利。但从今往后,官位,是对所有能为大唐做出贡献之人的奖赏和认可!”
“尔等,”他指向那些传统官员,“若觉不公,大可也去格物院造出利器,去医学院救死扶伤,去边关斩将夺旗!只要功绩足够,朕一样不吝封赏,甚至更高的官位!”
“若只会在此聒噪,阻挠帝国吸纳英才,那便是……尸位素餐,其心可诛!”
最后四个字,如同冰渣,砸在每个人心上。那御史吓得浑身一颤,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再也不敢多言。
李渊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彻底确立了“唯才是举”、“功绩至上”的新标准。虽然传统势力必然心怀不满,但皇帝的意志已然明确,无人敢再公开反对。
封赏继续进行。然而,当房玄龄念到最后一个名字时,却出现了一点意外。
“原江湖游侠,燕十三,刀法通神,于国有功,授镇异司缉捕司郎将,领正六品上昭武校尉衔,赐……”
话未说完,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仿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燕十三,却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抬起那苍白瘦削的脸,沙哑地开口:“陛下……咳咳……草民……恕难从命。”
全场愕然!竟然有人拒绝陛下的封赏和官职?
李渊目光投向他:“燕卿何意?”
燕十三艰难地喘息了几下,道:“草民……闲散惯了,受不得官身束缚。且……草民之刀,出必见血,耗的是性命……无法如寻常官吏般日日点卯办案。陛下若有用得着草民之处,一纸诏令,天涯海角,草民亦会赶来出刀。但这官职……还是留给更适合的人吧。”
他的拒绝,并非傲慢,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和那近乎自毁的战斗方式。他不适合,也不想要那种按部就班的官僚生活。
李渊凝视他片刻,看到了他眼中的坚持与一丝……死寂。他明白了。
“准。”李渊出乎意料地答应了,“既然如此,朕便授你‘客卿’之位,见官不拜,不受节制,只需对朕负责。俸禄照给,一应用度,皆按郎将标准供给。朕允你自由之身,但朕需要你时,你的刀,必须为朕而出。”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然的身份。既给予了尊荣和待遇,又尊重了他的独特性。
燕十三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深深看了李渊一眼,躬身道:“谢陛下。燕十三……领旨。”
这场风波,更凸显了李渊用人的灵活与务实。
大朝会结束,封赏尘埃落定。获得官身的异士们,有人欢喜,有人茫然,有人如墨衡般浑然不觉。但他们无疑都更深地融入了帝国的肌体,成为了这架庞大机器上一个个崭新的、强有力的齿轮。
退朝后,李渊特意将张贲和新任镇异司副指挥使(正职由李靖兼任)叫到偏殿。
“张贲,你的‘龙武卫’,兵员可从各军精锐中挑选,但首要一条,需气血旺盛,意志坚定,最好是有过对抗邪祟经验的。装备由墨工坊和公输院优先提供。朕要你在最短时间内,给朕练出一支能真正对抗超凡之敌的铁拳!”
“末将遵旨!”张贲信心满满。
“还有,”李渊目光幽深,“陇右那边,苯教活动越来越频繁。那尊被劫的小鼎,至今下落不明。朕有种预感,风暴将至。你的龙武卫,要做好随时开赴前线的准备。”
“陛下放心!龙武卫时刻准备着!”张贲眼中燃起战意。
异士封官,绝非仅仅是论功行赏。它更是李渊整合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的关键一步。
帝国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而强悍的血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磨合。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这架战车,能更强大地碾碎前方的一切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