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在熊津江口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彻底粉碎了百济趁火打劫的妄想,也为主力尚在平壤的大唐,打开了通往百济腹地的南大门。
李绩率领的两万陆路精锐,如同出柙猛虎,沿着刘仁轨用胜利铺就的道路,长驱直入。百济本就兵力空虚,精锐尽丧于江口,沿途城邑守军望见那黑压压的唐军旗帜和经历过平壤血战的凛冽杀气,几乎未做任何像样抵抗,便纷纷开城请降。唐军进展之神速,远超预期。
泗沘城,百济王宫。
往日里丝竹管弦之声早已被死寂和恐慌所取代。义慈王瘫坐在王座之上,面色蜡黄,双目无神,握着酒杯的手不住地颤抖,美酒洒满了华丽的王袍也浑然不觉。阶伯兵败被俘、唐军偏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消息,如同接连两道丧钟,敲碎了他所有的侥幸和狂妄。
“完了……全完了……”他失神地喃喃自语,声音嘶哑,“高句丽完了……阶伯也完了……唐军……唐军怎么会来得这么快……”
下方,文武百官更是乱作一团。有人主张立刻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唐营乞和;有人则声嘶力竭地要求焚毁宫室府库,与唐军玉石俱焚;更有甚者,目光闪烁,已经开始暗中盘算如何向新主子卖个好价钱。
“父王!”太子扶余丰踉跄着冲入大殿,脸上满是惊惶,“不好了!唐军先锋已至城外三十里!领兵的……是唐军主帅李绩!”
嗡......!
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李绩!那可是平灭高句丽的主帅!他竟然亲自来了?!这意味着唐军绝非仅仅惩戒,而是要彻底灭亡百济!
“快!快派使者!去请和!就说一切都是误会!是阶伯擅自行动!我百济愿世世代代臣服大唐,岁岁纳贡!”义慈王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嘶声喊道。
“陛下!不可啊!”一名老臣痛哭流涕,“此时请和,与乞降何异?唐军兵临城下,岂会善罢甘休?唯有死战,方可保全社稷宗庙啊!”
“死战?拿什么死战?”另一名官员绝望地反驳,“阶伯将军万余大军都已覆没,城中守军不足三千,老弱病残,如何抵挡李绩虎狼之师?难道真要全城殉葬吗?”
就在争吵不休之际,殿外传来凄厉的呼喊:“唐军……唐军开始攻城了!!”
众人涌至殿外,只见远处城墙方向,已然腾起滚滚烟尘,隐约传来震天的喊杀声和轰鸣声!唐军的进攻,根本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和谈判的时间!
李绩用兵,向来雷厉风行。他深知兵贵神速,更明白陛下要的是彻底臣服,而非拖沓的谈判。抵达泗沘城下,稍作休整,探查清楚城防虚实后,便立刻发动了猛攻!
攻城战几乎毫无悬念。
守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而唐军则是携大胜之威,装备精良,悍勇无比。程咬金和阿史那社尔亲自督战,唐军士卒冒着稀稀落落的箭矢,架起云梯,推动着随军携带的轻型弩炮和冲车,猛攻城门。
仅仅一个时辰,泗沘城那并不算特别高厚的城墙便被多处突破!唐军如同潮水般涌入城内!
巷战短暂而激烈。部分忠于王室的百济士兵和贵族进行了绝望的抵抗,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很快被碾碎。大部分守军和百姓则选择了跪地投降。
王宫的大门,被唐军士兵用巨木狠狠撞开!
程咬金一马当先,冲入王宫,狼牙棒上沾满血迹,他声如洪钟:“百济王何在?出来受降!”
宫内一片鸡飞狗跳,宫女宦官哭喊奔逃。
很快,唐军士兵便在偏殿找到了试图换装逃跑的义慈王、太子扶余丰以及一众王室成员和重臣。他们如同受惊的鹌鹑,瑟瑟发抖地挤在一起,面对明晃晃的刀枪,再也兴不起丝毫反抗的念头。
李绩在亲兵的护卫下,踏入百济王宫正殿,看着那象征着王权的宝座,以及被押解到殿前、面如死灰的义慈王等人,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有军人完成任务后的冷峻。
“义慈王,”李绩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纵容将领北犯,挑衅天朝,可知罪?”
义慈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小王知罪!小王知罪!都是阶伯那狗贼擅自行动,蒙蔽了小王!求大将军饶命!百济愿永世臣服大唐,绝不反叛!”
太子扶余丰及一众大臣也纷纷跪倒哀求。
李绩冷冷地看着他们,并未立刻回应。他需要的是彻底的征服,而非这种兵临城下的口头臣服。
“报......”一名校尉疾步入殿,“启禀大总管,刘仁轨将军已肃清沿海残敌,率水师抵达泗沘城外!”
“来得正好。”李绩点点头,“请刘将军入宫。”
片刻后,一身风尘却目光锐利的刘仁轨大步走入殿内,对李绩抱拳行礼:“末将刘仁轨,参见大总管!百济沿海已定,请大总管示下!”
“刘将军辛苦了。”李绩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此战能如此迅捷,你当居首功。”他指了指跪在地上的义慈王等人,“这些人,以及百济故地,陛下已有旨意,暂由你权宜处置。”
刘仁轨目光扫过跪伏的百济君臣,神色平静,并无倨傲,也无怜悯,只有一种公事公办的冷静。他转向义慈王,沉声道:“义慈王,尔等罪责,非口舌可辩。是否饶恕,需由陛下圣裁。尔等即刻起草降表,详陈罪过,自请去王号,听候陛下发落。宫中府库、户籍图册,即刻封存,以待清点。若有丝毫隐瞒或破坏,定斩不饶!”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不容置疑,瞬间镇住了场面。义慈王等人哪敢不从,连声答应。
在唐军的刀锋下,百济王室迅速起草了言辞卑微的降表,自请削去王号,称臣纳贡。刘仁轨雷厉风行,立刻派人接管府库、户籍,并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大唐律法,严惩趁乱劫掠者,迅速稳定了泗沘城的秩序。
数日后,平壤行在。
李渊接到了李绩和刘仁轨联名发来的捷报,以及百济义慈王自请去号的降表。
朝堂之上,一片欢欣鼓舞。灭国之功,接踵而至,大唐声威至此,可谓如日中天!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百济俯首,高句丽平定,东北自此大定矣!”群臣纷纷出列道贺,无论是宗室、勋贵还是文武大臣,此刻都与有荣焉。
李渊面露微笑,显然心情极佳。他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了那份由刘仁轨主持拟定的、关于如何处置百济故地的初步方略上。
“刘仁轨所奏,尔等以为如何?”李渊开口问道。
刘仁轨在方略中建议:保留百济国号,废义慈王为庶人,羁押送往长安;另立一温和顺从的百济王室子弟(如太子扶余丰)为“带方郡王”或“熊津都督”,作为傀儡,维持表面统治;实则由大唐派遣官员、驻军,直接掌控军政大权,逐步推行大唐律法、文化,进行同化。同时,将百济划分为数州,纳入帝国直接管辖体系。
房玄龄率先出列表示支持:“陛下,刘将军之议,老成谋国。百济不同于高句丽,其国与我朝隔海相望,民心未附,若直接设州置县,恐激起强烈反弹,管理亦是不易。行此‘羁縻之策’,以百治百,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待数年后,人心渐附,再彻底并入版图不迟。”
杜如晦也补充道:“且如今高句丽新定,需大军镇守,实难分出太多兵力长期驻扎百济。扶立傀儡,以唐官为辅,驻军威慑,可节省大量国力。”
不少文臣和出身世家的官员纷纷点头赞同,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符合他们稳健的策略,也能为日后家族势力渗透百济留下空间。
然而,以程咬金为首的部分武将却有些不以为然。
程咬金嚷嚷道:“陛下!何必那么麻烦?直接设州置县,派咱们的人去管就是了!谁不服,砍了便是!弄个什么郡王放在那儿,早晚是个祸害!”
侯君集也皱眉道:“陛下,末将以为,当吸取前隋教训,对这等反复无常之辈,当以雷霆手段,永绝后患。将其王室尽数迁往内地,分散安置,百济故地直接纳入版图,派遣流官治理,方是正道。”
李靖则沉吟道:“刘仁轨之策,确有道理。然程、侯二位将军所虑,亦不无可能。关键在于驻军数量和掌控力度。若驻军强盛,傀儡自然听话;若驻军薄弱,则易生变故。”
朝堂之上,再次出现了分歧。文臣多主“羁縻缓图”,武将多主“直接强硬”。
李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决断:“刘仁轨久在沿海,熟知百济情状,其策颇为妥当。便依其所奏。”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然,亦需采纳武将之言,示以强硬。旨意:废义慈王为庶人,与其王室宗亲、主要大臣,悉数迁往长安安置,不得滞留故地!原太子扶余丰,年幼无知,可暂留故土,封‘带方郡公’,赐宅长安,无诏不得离京,实为质子!”
这一手,既采纳了刘仁轨立傀儡的名义,又实则将百济王室的核心完全掌控在手,杜绝了后患!
“另!”李渊继续道,“设熊津大都督府,辖百济故地!擢升刘仁轨为熊津大都督,总揽军政大权!赐旌节,便宜行事!并从平壤大营、登莱水师,抽调三万精锐,常驻熊津!各级官吏,优先从此次东征有功将士及河北、山东寒门士子中选拔任用!”
这道旨意,更是意味深长。熊津大都督位高权重,几乎相当于封疆裂土,却交给了并非秦王府旧部、也非关陇贵族出身、而是凭借战功崛起的刘仁轨!并且驻军和官员的选拔,明显有制衡传统世家势力的意图!
殿内顿时安静了一下。许多世家出身的官员目光闪烁,欲言又止,但看到陛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终究没敢出声反对。陛下这是在借百济之地,平衡朝堂势力,扶持新的力量!
“陛下圣明!”李靖率先躬身领旨。他看出了陛下的深意,并无异议。
房玄龄、杜如晦对视一眼,也齐声道:“陛下圣明!”他们明白,这是目前最稳妥且符合帝国利益的方案。
程咬金等人虽然觉得不够痛快,但见陛下已有决断,且驻军不少,也便不再多言。
“拟旨吧。”李渊一锤定音,“将旨意即刻发往泗沘城。告诉刘仁轨,朕将百济交予他,望他好生经营,勿负朕望!”
“臣等遵旨!”
旬日后,泗沘城。
刘仁轨接到了来自平壤的圣旨。听完旨意内容,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和沉重的责任感。陛下不仅采纳了他的方略,更是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权柄!
他恭敬地接过圣旨和旌节,转身面对麾下将士和惶恐的百济官民,朗声宣布了大唐皇帝的旨意。
废王、迁宗、设都督府、大军驻守……一系列举措,既显示了天朝的威严与不容置疑,也留下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百济,这个曾经一度称雄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在这一刻,实质上已然不复存在,成为了大唐熊津都督府治下的一片土地。
它的臣服,为大唐的东征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为帝国版图增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而刘仁轨的故事,则刚刚开始。他站在泗沘城的城头,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浩瀚的大海,深知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不仅要抚平战争创伤,治理地方,更要警惕南方的新罗和隔海相望的倭国。
帝国的东疆,需要一根新的定海神针。
而他,刘仁轨,愿意成为这根针。
        李绩率领的两万陆路精锐,如同出柙猛虎,沿着刘仁轨用胜利铺就的道路,长驱直入。百济本就兵力空虚,精锐尽丧于江口,沿途城邑守军望见那黑压压的唐军旗帜和经历过平壤血战的凛冽杀气,几乎未做任何像样抵抗,便纷纷开城请降。唐军进展之神速,远超预期。
泗沘城,百济王宫。
往日里丝竹管弦之声早已被死寂和恐慌所取代。义慈王瘫坐在王座之上,面色蜡黄,双目无神,握着酒杯的手不住地颤抖,美酒洒满了华丽的王袍也浑然不觉。阶伯兵败被俘、唐军偏师南下势如破竹的消息,如同接连两道丧钟,敲碎了他所有的侥幸和狂妄。
“完了……全完了……”他失神地喃喃自语,声音嘶哑,“高句丽完了……阶伯也完了……唐军……唐军怎么会来得这么快……”
下方,文武百官更是乱作一团。有人主张立刻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唐营乞和;有人则声嘶力竭地要求焚毁宫室府库,与唐军玉石俱焚;更有甚者,目光闪烁,已经开始暗中盘算如何向新主子卖个好价钱。
“父王!”太子扶余丰踉跄着冲入大殿,脸上满是惊惶,“不好了!唐军先锋已至城外三十里!领兵的……是唐军主帅李绩!”
嗡......!
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李绩!那可是平灭高句丽的主帅!他竟然亲自来了?!这意味着唐军绝非仅仅惩戒,而是要彻底灭亡百济!
“快!快派使者!去请和!就说一切都是误会!是阶伯擅自行动!我百济愿世世代代臣服大唐,岁岁纳贡!”义慈王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嘶声喊道。
“陛下!不可啊!”一名老臣痛哭流涕,“此时请和,与乞降何异?唐军兵临城下,岂会善罢甘休?唯有死战,方可保全社稷宗庙啊!”
“死战?拿什么死战?”另一名官员绝望地反驳,“阶伯将军万余大军都已覆没,城中守军不足三千,老弱病残,如何抵挡李绩虎狼之师?难道真要全城殉葬吗?”
就在争吵不休之际,殿外传来凄厉的呼喊:“唐军……唐军开始攻城了!!”
众人涌至殿外,只见远处城墙方向,已然腾起滚滚烟尘,隐约传来震天的喊杀声和轰鸣声!唐军的进攻,根本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和谈判的时间!
李绩用兵,向来雷厉风行。他深知兵贵神速,更明白陛下要的是彻底臣服,而非拖沓的谈判。抵达泗沘城下,稍作休整,探查清楚城防虚实后,便立刻发动了猛攻!
攻城战几乎毫无悬念。
守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而唐军则是携大胜之威,装备精良,悍勇无比。程咬金和阿史那社尔亲自督战,唐军士卒冒着稀稀落落的箭矢,架起云梯,推动着随军携带的轻型弩炮和冲车,猛攻城门。
仅仅一个时辰,泗沘城那并不算特别高厚的城墙便被多处突破!唐军如同潮水般涌入城内!
巷战短暂而激烈。部分忠于王室的百济士兵和贵族进行了绝望的抵抗,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很快被碾碎。大部分守军和百姓则选择了跪地投降。
王宫的大门,被唐军士兵用巨木狠狠撞开!
程咬金一马当先,冲入王宫,狼牙棒上沾满血迹,他声如洪钟:“百济王何在?出来受降!”
宫内一片鸡飞狗跳,宫女宦官哭喊奔逃。
很快,唐军士兵便在偏殿找到了试图换装逃跑的义慈王、太子扶余丰以及一众王室成员和重臣。他们如同受惊的鹌鹑,瑟瑟发抖地挤在一起,面对明晃晃的刀枪,再也兴不起丝毫反抗的念头。
李绩在亲兵的护卫下,踏入百济王宫正殿,看着那象征着王权的宝座,以及被押解到殿前、面如死灰的义慈王等人,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有军人完成任务后的冷峻。
“义慈王,”李绩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纵容将领北犯,挑衅天朝,可知罪?”
义慈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小王知罪!小王知罪!都是阶伯那狗贼擅自行动,蒙蔽了小王!求大将军饶命!百济愿永世臣服大唐,绝不反叛!”
太子扶余丰及一众大臣也纷纷跪倒哀求。
李绩冷冷地看着他们,并未立刻回应。他需要的是彻底的征服,而非这种兵临城下的口头臣服。
“报......”一名校尉疾步入殿,“启禀大总管,刘仁轨将军已肃清沿海残敌,率水师抵达泗沘城外!”
“来得正好。”李绩点点头,“请刘将军入宫。”
片刻后,一身风尘却目光锐利的刘仁轨大步走入殿内,对李绩抱拳行礼:“末将刘仁轨,参见大总管!百济沿海已定,请大总管示下!”
“刘将军辛苦了。”李绩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此战能如此迅捷,你当居首功。”他指了指跪在地上的义慈王等人,“这些人,以及百济故地,陛下已有旨意,暂由你权宜处置。”
刘仁轨目光扫过跪伏的百济君臣,神色平静,并无倨傲,也无怜悯,只有一种公事公办的冷静。他转向义慈王,沉声道:“义慈王,尔等罪责,非口舌可辩。是否饶恕,需由陛下圣裁。尔等即刻起草降表,详陈罪过,自请去王号,听候陛下发落。宫中府库、户籍图册,即刻封存,以待清点。若有丝毫隐瞒或破坏,定斩不饶!”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不容置疑,瞬间镇住了场面。义慈王等人哪敢不从,连声答应。
在唐军的刀锋下,百济王室迅速起草了言辞卑微的降表,自请削去王号,称臣纳贡。刘仁轨雷厉风行,立刻派人接管府库、户籍,并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大唐律法,严惩趁乱劫掠者,迅速稳定了泗沘城的秩序。
数日后,平壤行在。
李渊接到了李绩和刘仁轨联名发来的捷报,以及百济义慈王自请去号的降表。
朝堂之上,一片欢欣鼓舞。灭国之功,接踵而至,大唐声威至此,可谓如日中天!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百济俯首,高句丽平定,东北自此大定矣!”群臣纷纷出列道贺,无论是宗室、勋贵还是文武大臣,此刻都与有荣焉。
李渊面露微笑,显然心情极佳。他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了那份由刘仁轨主持拟定的、关于如何处置百济故地的初步方略上。
“刘仁轨所奏,尔等以为如何?”李渊开口问道。
刘仁轨在方略中建议:保留百济国号,废义慈王为庶人,羁押送往长安;另立一温和顺从的百济王室子弟(如太子扶余丰)为“带方郡王”或“熊津都督”,作为傀儡,维持表面统治;实则由大唐派遣官员、驻军,直接掌控军政大权,逐步推行大唐律法、文化,进行同化。同时,将百济划分为数州,纳入帝国直接管辖体系。
房玄龄率先出列表示支持:“陛下,刘将军之议,老成谋国。百济不同于高句丽,其国与我朝隔海相望,民心未附,若直接设州置县,恐激起强烈反弹,管理亦是不易。行此‘羁縻之策’,以百治百,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待数年后,人心渐附,再彻底并入版图不迟。”
杜如晦也补充道:“且如今高句丽新定,需大军镇守,实难分出太多兵力长期驻扎百济。扶立傀儡,以唐官为辅,驻军威慑,可节省大量国力。”
不少文臣和出身世家的官员纷纷点头赞同,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符合他们稳健的策略,也能为日后家族势力渗透百济留下空间。
然而,以程咬金为首的部分武将却有些不以为然。
程咬金嚷嚷道:“陛下!何必那么麻烦?直接设州置县,派咱们的人去管就是了!谁不服,砍了便是!弄个什么郡王放在那儿,早晚是个祸害!”
侯君集也皱眉道:“陛下,末将以为,当吸取前隋教训,对这等反复无常之辈,当以雷霆手段,永绝后患。将其王室尽数迁往内地,分散安置,百济故地直接纳入版图,派遣流官治理,方是正道。”
李靖则沉吟道:“刘仁轨之策,确有道理。然程、侯二位将军所虑,亦不无可能。关键在于驻军数量和掌控力度。若驻军强盛,傀儡自然听话;若驻军薄弱,则易生变故。”
朝堂之上,再次出现了分歧。文臣多主“羁縻缓图”,武将多主“直接强硬”。
李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决断:“刘仁轨久在沿海,熟知百济情状,其策颇为妥当。便依其所奏。”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然,亦需采纳武将之言,示以强硬。旨意:废义慈王为庶人,与其王室宗亲、主要大臣,悉数迁往长安安置,不得滞留故地!原太子扶余丰,年幼无知,可暂留故土,封‘带方郡公’,赐宅长安,无诏不得离京,实为质子!”
这一手,既采纳了刘仁轨立傀儡的名义,又实则将百济王室的核心完全掌控在手,杜绝了后患!
“另!”李渊继续道,“设熊津大都督府,辖百济故地!擢升刘仁轨为熊津大都督,总揽军政大权!赐旌节,便宜行事!并从平壤大营、登莱水师,抽调三万精锐,常驻熊津!各级官吏,优先从此次东征有功将士及河北、山东寒门士子中选拔任用!”
这道旨意,更是意味深长。熊津大都督位高权重,几乎相当于封疆裂土,却交给了并非秦王府旧部、也非关陇贵族出身、而是凭借战功崛起的刘仁轨!并且驻军和官员的选拔,明显有制衡传统世家势力的意图!
殿内顿时安静了一下。许多世家出身的官员目光闪烁,欲言又止,但看到陛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终究没敢出声反对。陛下这是在借百济之地,平衡朝堂势力,扶持新的力量!
“陛下圣明!”李靖率先躬身领旨。他看出了陛下的深意,并无异议。
房玄龄、杜如晦对视一眼,也齐声道:“陛下圣明!”他们明白,这是目前最稳妥且符合帝国利益的方案。
程咬金等人虽然觉得不够痛快,但见陛下已有决断,且驻军不少,也便不再多言。
“拟旨吧。”李渊一锤定音,“将旨意即刻发往泗沘城。告诉刘仁轨,朕将百济交予他,望他好生经营,勿负朕望!”
“臣等遵旨!”
旬日后,泗沘城。
刘仁轨接到了来自平壤的圣旨。听完旨意内容,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和沉重的责任感。陛下不仅采纳了他的方略,更是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权柄!
他恭敬地接过圣旨和旌节,转身面对麾下将士和惶恐的百济官民,朗声宣布了大唐皇帝的旨意。
废王、迁宗、设都督府、大军驻守……一系列举措,既显示了天朝的威严与不容置疑,也留下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百济,这个曾经一度称雄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在这一刻,实质上已然不复存在,成为了大唐熊津都督府治下的一片土地。
它的臣服,为大唐的东征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为帝国版图增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而刘仁轨的故事,则刚刚开始。他站在泗沘城的城头,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浩瀚的大海,深知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不仅要抚平战争创伤,治理地方,更要警惕南方的新罗和隔海相望的倭国。
帝国的东疆,需要一根新的定海神针。
而他,刘仁轨,愿意成为这根针。